Tuesday, December 19, 2023
活出自己,便有聲有色
有人問我,處於苦難之中怎麼笑?我沒有想太多的直接回答:「去看看蘇東坡一生的際遇!」人的一生,起落難由自己,但依然可以不斷的「呵呵」一笑,因為自己的情緒,終究需要自己掌握。
「平生功業」不在功名利祿,竟然在黃州、惠州、儋州這樣的轉折之處,只有努力活出自己,才有自己,活在別人的條條框框之內,就算有取之不盡的清風明月,依然不會有任何價值!若真能活出自己,耳得之、目遇之,自然「有聲有色」,便可無入而不自得。
誰無苦難?靜靜的坐下來,最終只能放下的,放不下的,也終需放下,滿滿悲欣交集的人生, 也只能於心靈澄澈之時,可以悟出生命的價值就在活出自己。擁抱人生,其實就是擁抱所有的喜怒哀樂,但最後都會回到生命的起落循環,恰如莊子所言:「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體會一下四季之運轉,順著節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又何嘗不如此?語謂:「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若能順著天的運轉,那裡都有生機,自然無須多言。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孔子的弟子在曲阜與人生爭辯一年有幾季,弟子說有「四季」,而另一人說只有「三季」,爭辯不休時孔子出現,於是弟子便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回答說:「有三季!」相與爭辯之人高興的離開了,但弟子不解,孔子於是說道:「你沒看到他是蚱蜢嗎?」蚱蜢一生只活三季,怎會知道有四季呢?於是「三季人」成了笑話,而當知識、能力與心靈都不還不到位時,再怎麼爭辯,是不會體會第四季的。
活出完整的自己,必經四季,酸甜苦辣在其中,陰晴圓缺在其內,悲歡離合更是人所必經之途,體會完這些交集的悲與欣,經歷過如露如電的歲月,當知道連苦難也是夢幻泡影時,便可活出自己。
Friday, December 8, 2023
有些事,笑笑就好,別太認真
有些事,牽涉他人的權益或是權利,即或覺得不妥,你也不能怎樣,所以笑笑就好。有些人,具有自己主觀的看法認知,縱然是非不分,你也難以如何,所以看看就行。
人生裏許多的人與事,不就正是這樣?所以啊,可以笑笑的,就笑笑,只能看看的,就看看,然後自己還是自己,因為一切都需回歸到自己的心,良心如果平安,問心自然無愧,若自覺俯仰無愧,他人的眼光與認知,應該也就可以淡淡的放在一邊了。一個人真的不伎不求,與他人無所比較,也無所求於他人,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好壞也就沒有那般重要了,能做多少是多少,做多少就有多少成就與快樂,成就多少就可以貢獻多少,不求全滿,只願自己心理的滿足,那將是一種難以衡量的平安與快樂!何況,天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以,常想一二確實可以讓自己更為衡平。
《詩經》上說:「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伎不求,何用不臧?」一個人懂得盡力去做,不爭也不嫉妒他人,但期待自己的精進而不巴望他人的肯定,不也就具備了良好的德行,如此便堪稱君子了。做人,還是自己的良心能夠平安最為重要,捫捫自己的心,然後問問自己的心,許多是非與曲直,即或受委屈,也就真不是那麼重要了。
回頭看看,漢代大臣直不疑因升遷過速,他人眼紅下便污衊其與自己的嫂嫂有不倫關係,而直不疑聽聞後只說:「我沒有哥哥啊!」沒有哥哥,又那裡來的嫂嫂呢?直不疑最後依舊沒有多說什麼,《漢書》沒有交代之後的情形如何,但我們合理猜想,事情慢慢也就自動澄清過去了。對直不疑而言,那是一種忍與讓,需要承擔許多無謂的壓力,故而謙謙君子的作風無非也就如此,爭論有時是沒必要的,再去爭或是努力說服他人,不就落入「自證清白」的陷阱之中?凡事,有時不言反而是最好的答案。
與人溝通,雖名為溝通,但往往只能表達自己的「立場」,而立場又往往難以改變,所以最後溝通只是立場的表達,卻不一定能獲致所謂的共識。好比在雙方溝通時,當另一方的想法與自己有所差異,如硬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看法,最後受傷的可能是自己,所有常有人說:「和愚者爭論,自己就是愚者」、「不需要去證明你是對的,做自己就好」、「不與智者爭高低,不與愚者論對錯」。溝通當然是一門藝術,有人表達的直接犀利,有人則是委婉溫和,無論哪一種方式,最終目的都是透過溝通弭平差異獲致共識,然而在立場差異與利益糾葛下,乃至於造成溝通當事人的情緒反應,溝通的鴻溝有著許多難以踰越的挑戰。
事實上,許多爭辯對錯的過程,其實真相只有一個,但解讀不同,認知不同,答案就不一樣,尤其欠缺「全觀」的人,自然較易陷於「主觀」,而一個主觀的人卻要相對全觀的人去證明自己是對的,無疑就是:「讓一個正常人證明自己正常,這件事本身就不正常」!試問:我們是否屬於正常一類?
許多事其實不需要解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笑笑就好!我們有沒有那種凡事淡定的境界,則需要自己繼續努力。
Saturday, December 2, 2023
年長苦更多:父親筆中的母親與親人們
父親晚年,在筆記中所記述的山西老家過往點滴,多是我們在台的晚輩所不可能知道的!父親在世時,鮮少跟我們提及這些,而父親似乎也不願意去觸及那些傷心往事,即或偶爾因其他長輩至家拜訪而略有提及,聽的也是斷斷續續難以連貫!何況父親總覺得生在台灣的我們,難以理解他那一輩子所做過的事,以及所承受的苦難,再加上父子間難免的執拗,「溝通」成了難以跨越的鴻溝,而老家的點滴也愈發遙不可及,直到自己面對奶奶祖墳的那一刻,瓜有藤、樹有根,間隔多年的血脈才又連了起來。
猶記父親往生後,將覆棺的國旗交給母親時,曾向母親探詢父親山西高平老家的種種,總希望能將父親口中的人名給串接起來,但母親竟也所知甚稀,畢竟母親與父親結褵於抗戰之後,那些父親老家裡的事與人,親與朋,就算父親曾所提及,母親也難以知其細節,故而在回應所詢的親人點滴時,母親實在難以說的完備,於是就擱了下來,而這一擱,通往過去的大門,一如龍應台所說,就永遠、永遠的關上了。那些父親留下的記憶,也只能透過返回老家後所知的點點滴滴,似微光般的閃爍在闃黑的無限空洞之中。
父親在病中,曾經囑託我將其所書文字予以集結,而今父親下世已然二十年整,公私兩忙間,也只能徒呼負負有愧所託。然父親在「雜記」中曾以「年長苦更多」為題,將自己的家庭成員做了簡短的敘述,更將他「堂前立誓、雪夜辭母」的日子確切的寫出,曾經一腔熱血的「救國報亡」,最後在輾轉中漂至台灣,終究在年年的苦等中,換不到回家盡孝的日子!那定是父親一生難忘且沉痛的夜晚。
藉由父親的敘述,使我更清楚那些老家「曾經」發生過的事,那是埋藏在父親心中難以分享的至親之情。雖如此,我也無法盡知那些血脈相連的伯叔姑姐所走過的人生,但至少可以藉此知道那些「遠親」生命起落的故事,還有在大環境變動下,祖母所遭遇的難堪之境,終而不至淹沒於時間的長河,而使後輩無從追記一二。
以下是父親「年長苦更多」的原文,謹迻錄於此以為懷念。
****
人生的確是個苦難的過程,生老病死無一不是一個苦樂的連續?活的年紀越長,其受苦難的折磨越大,別的不說,就以我的母親為例。
母親生了九個兒女:五男四女。為了養育兒女們長大成人,可不是那麼容易。大哥就讀高中時,不幸因一次重感冒引起肺炎而去世,大姊嫁人後生第二個孩子時,失血過多而辭世,三哥年八歲而夭折,二姐死於肝病,么妹為共幹所殺,二哥患胃癌於七十歲而亡,六弟亦以腸癌在去年身亡,現在九兄妹中只剩我一個。母親活到九十七歲謝世,她遭逢多少苦難!由於其堅強的意志與不屈不撓的精神,皆能克服。我想最使她傷心的事,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
猶記五十年前的一個隆冬十一月二十五日的雪夜,因日本鬼子佔領了家鄉,為了報國救亡,我辭別了母親而遠走異鄉,在祖宗桌前與母親誓約:「兒一定回來」、「母一定等我」。言猶在耳,熟料於抗日戰爭勝利後,內戰又起歸鄉時延。母親在她堅毅精神支撐下,為了盼兒歸來,忍受萬般屈辱,過著非人的日子,但終以年老心血衰竭而終,兒歸母已亡,這是何等遺憾事。
****
我無法確切還原父親寫作此文的日期,但藉著這篇的記述,可以知道老家裏的些許梗概!小時候總覺得清明節同學都去掃墓,而我卻無墓可掃,於是問了母親,母親的回答是:「親人的墓都在大陸!」大陸是什麼地方?又是什麼概念,那時的我又怎會知曉?而那時探詢老家也該是禁忌吧!慢慢的,在閱讀一篇篇的墓誌銘中,我懂了「慎終追遠」何以成為傳統,失去父親後,才真正感受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痛楚,也才可以漸漸體會,藏在父親心中那些深沉的悲哀,而那種「西向淚湧川」難以返家的沉痛,該是所有於民國三十八、九年離鄉至台的人,所共有的記憶。
祖母為先祖之續絃,而父親不曾多說大奶奶所生子女之事,數年前老家修路,四伯長子海江堂兄,一同收斂了祖父、大奶奶與祖母的骸骨而同葬一處。因移墳時父親所書之碑為之毀壞,乃倩鄉里文筆先生重新立碑為記。然因文革之故,老家之讀書家風已然蕩然難續,是以新立之碑所敘文字,與父親所書原意相去甚多,無奈中也只能黯然承受。曾有的書香已然不在,待至何時,老家才能再現聲聲入耳的風聲雨聲讀書聲?
人謂往生五十年後,後人將不復記憶先人,既然帝王將相之封樹尚且難保,黎民百姓之一方土墳又怎能長存於世?黃仁宇先生也曾經返鄉祭祖,然於先人墳前流連之際,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然不遠,不太可能再度前來了!每每思及如此,便知有許多無奈,最後都需要放下!父親放不下的,終究只能遺憾,而我們晚輩,也只能盡力填補,讓遺憾在程度上稍有降低而已。
今日適為十一月二十五日,於中壢回程時,天空中出現兩弧亮麗的彩虹,虹橋的其中一端似乎離我甚近,據說跨上此橋,便可再見彼端已逝的親人,深有所感,遂於夜間將父親所書再次筆錄於此,父親「堂前立誓、雪夜辭母」的景象似乎就在眼前,而那「離鄉棄里豈我願耶」的無奈與悲戚,也再一次直刺我的心門,雖說俱往矣,然而人的記憶,總是隨年紀而越有感觸。那些已然仙去的長輩們,希望能保佑我們這一代還有下一代,永遠不要再承受你們所承受過的創傷。
Wednesday, November 1, 2023
且盡今朝新醅酒,遙祝昔日有緣人
人生總些很特別記憶難以忘懷,對我,那段在美求學的往事即屬其一,許多孤寂與欣喜的往事都在其中,而與同學暢飲胡論則更是印痕深刻。
當年負笈前往印大布魯明頓分校 (IU Bloomington) 唸書,除了來自臺灣的同學之外,當然還有大陸及許多國家的同學,等大家混熟了,喝酒嗑牙間,又有什麼不能談的呢?那時我帶有一面國旗,將之展掛於牆上,總覺得自己國家的國旗最美麗,既藉此表明自己的來處,據說同時也有鎮邪的效果。而這一面國旗,並沒有影響與大陸同學的交往,畢竟那時大家都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我們都是中國人!」於是神州大地上的河岳,寶島臺灣內的山水,都成為我們的話題,也都有著各自對故鄉的懷念與想望。
八九年的民運,那時我已回臺灣,特別擔憂的打給人在北京的王大哥,電話那端傳來捲舌音的京腔:「您不知道啊,我們這裡已經不上班啦,大家都出去堵坦克去了…」,心繫舊友,聲音中所內含的情緒,使人有難言的牽掛與悸動,腦海中浮起王大哥落腮滿鬍的形影…。我沒敢多打其他電話,之後也不便於再打電話,「堵坦克」終究成為禁忌,但我之後知道,那個豪飲的北方大漢王大哥一切無恙。
之後,漸漸的,有了可以多聊幾句的美國同學,然而與美國同學的交往,難有那種囊拓羞澀下,但卻有「沽取對君酌,斗酒恣歡謔」的感受。或許,需要一層翻譯的隔閡,使得原本該是彼此的心靈交流,變成了語言轉換的考驗,不需解釋的只剩下「Cheers」與「乾杯」!那種感覺,難言卻也難忘。時日推移,離開後同學均已失去聯繫,但當時情景依舊憬然在目,畢竟那是一段僅有且無從複製的經驗。
那時,同學晚上隨意喝上兩口的都是啤酒,電視上最常出現的則是「Budweiser」的廣告!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翻譯成「百威」,另外則是與百威打對台的「Light」。未久,電視大量出現「Bud Light」啤酒廣告,並強調「Not Light but Bud Light」,顯然交戰的對手是極為明確的!可惜我對淡啤沒啥興趣,所以並沒有衝動式購買的慾望!而我也是在很多年以後,才知道原來 Budweiser 與 Bud Light 是同一家公司所生產的不同品牌,「Branded House」與「House of Brands」的區隔,就是用來吸納不同的客源用的!做為學生,口袋無有深度,因此首選的便不是前述兩種,而是另一叫「Old Milwaukee」的品牌。
啤酒有鋁罐與瓶裝兩種,由於 Old Milwaukee 推出鋁罐容量多 15% 的「增量版」,於是紅底白字的「老密爾瓦基」自然中選!那青春中獨有的記憶,好像啤酒花的甜味,來的急去的快,然後便是必有的苦味。忽忽 35 年飛過,部分青春已留在那個印州的小鎮,畢業後再也無緣重返,細細鎖鎖的許多過往,各自曲折寂寞的點滴,思念起來已有些許距離,而如今我與啤酒竟也有距離了。那些酒後吐真言,或是借酒澆愁的老朋友們,無論今在何處,祝願你們都好。
那時,宿舍隔壁住的是唸體育系的 Ken,他是美國跆拳道的國手,離婚後重回學校唸書,因兩室共用一部話機,因此偶爾會跟我哈拉兩句。一日,他帶我去釣魚,沒想到釣魚需要釣魚證,還需要有美國親友擔保!我說:「I don’t have any relative here」,未料 Ken 隨即接口:「Sure you have」,於是他大方的幫我在「表格」中簽了字…。我們釣了一大簍子魚,凡不合尺寸規定的,釣起來就都先放了!留下來的,等照完相最後也都放歸湖內,那是我第一次釣魚放生,也使我對生態保護有了新的認知,畢竟出國前釣魚,不論大小,上鉤的便回不去了。
記得一個下小雪的夜,Ken 約我在 Eigenmann Hall 東西棟交叉的 Lobby 見面,他拿出一瓶「Jack Daniels」與我共飲,那是美國田納西州出產的威士忌,黑色的標籤、四方的角瓶,味道特別的濃郁!那一晚 Jack Daniels 的獨特味蕾記憶,此後便一直跟著,而 Ken 也藉著酒意,將他與那口子離異的原委,忿忿的說給我聽,彷彿我真是他的家人,一個可以分享秘密的家人,每個人都有各自曲折、各自寂寞的故事。在很後來,我才知道威士忌中的「味道」,其實是儲放時「木筒」與「酒精」混合後所產生的,也或許就是那種濃郁的味道,吸引了 Ken,成為他一訴衷腸時的依拖。一年後,我搬到 Evermann Apartment,而 Ken 也搬出了 Eigenmann,那段緣就停在了不知的時刻。
在美唯一的暑假,與同學一起去了趟亞特蘭大會見他的親友。親友因發展不遂,脾氣時有起伏,在請我們喝酒時,傾訴著他走過的路程,我訝異於他的際遇,突然知道不論有再好的學歷,都可能遇不到所期望的機緣,於是有所蹉跎乃至喪志,甚至連一份安定的工作都遍尋無著,是緣是命,我不知道,但那一定是自己需要承擔的「業」。一日,他對我們開玩笑的說:「真希望每天起床時能用威士忌漱口!」那是一句心情沮喪,借酒澆愁卻又澆不了的酒語,我慢慢理解「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真意,無論酒逢知己或是借酒胡言,顯然都是心中有事!醉,絕不單是因為酒精,而是哪一份心事!大醉過的人,都知道胃裡翻騰的難過,那豈是喝酒時的期待。
回臺後,我一直不曾看到 Jack Daniels 這個品牌,直到兩年前很奇特的,竟然會在「研究方法」的課本中,透過個案而再次看到那個四方角瓶,然後又很有緣份的發現「家樂福」中竟有陳列!奇怪,這麼多年我真的從沒見過啊!為此,還特意的買了一瓶送給教研究方法的薛老師。就這樣,許多記憶重新勾起,那個特異的味蕾感受、那個小雪的冬夜、那位武術高手 Ken、那個忿忿離異的原委、那日釣魚的經歷、還有那句「Sure you have」的溫暖,只不知我這位有緣、無緣的美國親戚,多年後是否一切安好?
之後凡有啤酒的場合,多半便是台啤、青島與海尼根,但因啤酒漲肚,便越來越少品嚐了。提起這些,只是回憶那一段難有的曾經,我人在性情之中但畢竟不是酒國中人,現今則以「酌而不醉」為要,就算真多喝了,也是因為「心中有事」的緣故。人到一定年紀,經歷過一定的起伏與是非,有些話確實不便言說,只能隨酒落喉爛在肚子裡。酒是穿腸毒藥,所以江惠唱的淒涼:「酒若落喉,疼入心肝」,酒也是孤獨的解藥,故而李白悠悠吟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時酒還是解憂之方,是以孟德說的有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好壞隨心境之變化而變化而已。
想起那些在美求學時的同學,如今散在天涯能否再見?不知也!且盡今朝新醅酒,遙祝昔日有緣人,祈願大家一切的一切,都好。
以下是當年所住的 Eigenmann Hall:
以下是研究方法書中 Jack Daniels 的個案:
Friday, October 20, 2023
持己宜謹、待人宜厚、居家宜儉、處世宜謙
我們在社會中與人交往,無論親朋戚友,上司下屬,都難免有著一些不甚順心的事,然而導致不順心發生的原因又何在?其中有自己的問題,當然也會有他人的問題!在一個「己」與一個「他」之間,便會衍生出許許多多屬於負面的訝異、不解、還有誤會。
我們常說「反求諸己」、「克己復禮」,即是從檢討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任誰都知道想要真實的改變他人,很難!更何況對方心理真正盤算的是什麼,我們也無法全盤知曉。因此,看問題與處理問題,往往需要從出發點開始檢討,自己居心若正,剩下的即是顧及情理法的溝通方法與手段,假如自己真有強大的恆心、毅力與資源,也可抱持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大步踏前而去,然而若無法掌握他人,剩下的就只能掌握好自己。看看歷來的「家訓」,所訓誡的基本上都是掌握好自己。雖如此,就算有相當的人和與自我努力,能否如願的完成原本的期待,機遇對結果依舊占有很大的影響成份,設若連可以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都有欠缺,順利如願的機率自然更為降低。
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於就職演說時,受到參議院議員的奚落:「林肯,你不該忘記你的父親過去替咱家製鞋!」在議院全場的嘲笑聲中,林肯將他父親製鞋的過往說成父親是一位天才、一位創意家,而且他所製作的鞋子,從沒有受到任何的抱怨,因而林肯以鞋匠父親的為榮!原本發言亦欲羞辱林肯的議員此時開始靜默,因為林肯的回應不只機智,而且用父親的努力,成功的替自己的出身卑微,做出最好、最適切的回應!一個人的口才、急智、以及符合事實的陳述,在己與他的應對過程中,無疑能傳達自己的立場、定位,還有意志力予另一方。
歷來,人若到了一定歲數,總想將自己的一點經驗,透過文字將之傳承下去。其中明末朱柏廬先生的《朱子家訓》,大家定然耳熟能詳,有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應是大家自小就被重複教導的格言。曾經,在楊梅某科技公司的接待大廳中,於壁上即見著完整的《朱子家訓》,該科技公司負責人的心中,顯然保存著中國傳承下來的許多思維。也曾在雲林某傳統藝術公司的展示間,看到以極小字寫成的《心經》,那顯然也是公司負責人對佛法能斷除煩惱的認同。每一個人,都在用他所認同的方式,試著傳達著他自己的理念與想法,目的也都是在影響他人接受同樣的思維,至少是對他自己的子孫或親朋戚友。
我始終將清代趙慎畛所寫的《榆巢雜識》置於案前,時不時的翻翻對我個人饒富寓意的兩則訊息:《解惑十則》與《八宜家訓》,但這兩則都不是趙慎畛自己的文作,而是讀書有得後抄錄下來的嘉言!《武陵趙文恪公事略》載到:「聞儕輩中嘉言善行,則惕然不自己。通籍後,致力猶勤,為日記,至易簀乃已」,趙慎畛的勤勞與讀書、筆記以為惕勵的習慣,確實令人汗顏不已。陳宏謀乃乾隆年間的名臣,《解惑十則》則是他對世間人與人紛爭緣起的解讀,這十條有很大的警醒與解惑作用,將之迻錄於此:
「言學,則止知有人,不知有己;言仕,則止知有己,不知有人;居官,則止知有上官,不知有百姓;論事,則止見己之是,不見己之非,止見人之非,不見人之是;涉世,則不求己之可以取信,惟欲人之見信,動輒致疑於人,不喜人致疑於己;處境,則常以己為不足,不以己為有餘;值患難,則覺人之有負於己,不覺己之有負於人;值富貴,則恐人有所干求於己,不思己有所利濟於人;親友交際,則止覺人之缺情於己,不覺己缺情於人;僚屬共事,則樂人順從於己,不樂己順從於人。此十惑也。」
陳宏謀將「人」與「己」間的衝突原因說的很直接,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了他人。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競爭與生存邏輯下,十惑顯然都是常態,故而「解惑」之方就是多想想他人立場與處境!也就是「易地而處」、「換位思考」,但是不管怎麼易與換,心一定要先擺正,才能才能將術用對,之後再去講求後續可能的適合方法。看看十惑中這一句:「論事,則止見己之是,不見己之非,止見人之非,不見人之是」,人一但有了「我執」,許多事情就真的看不見了,也聽不見其他的建言了。怎麼在自我的堅持中去掉我執?那是所有人都需要不斷檢討與學習的功課。
《八宜家訓》則是張五緯(號治堂)寫給家人的八件處世法寶,張治堂於嘉慶年間,曾歷任岳州、長沙、衡陽三府知府,並將其任職期間的判牘,匯編成《風行錄》一書,合理推測書名當是取「風行草偃」的用意,畢竟裡面都是折獄斷案的相關法律文件。或許,也因為張五緯從事於司法審判的因素,再加上他的官運最後因「罣誤免官」,故而當也看盡了人間百態,是以所寫的字句極為洗鍊!據《咸陽經典舊志稽注》張氏傳記所載,張五緯還寫有《未能信錄》一書,從書名觀之,或即屬於「證據」與「證據力」的內容判別。以下是《八宜家訓》的內容:
持己宜謹、待人宜厚、居家宜儉、處世宜謙、當官宜畏、臨民宜敬、御下宜體、用人宜信。
八宜,即是處理八件事的適宜方法,這八件事分別是:「持己」、「待人」、「居家」、「處世」、「當官」、「臨民」、「御下」、「用人」,而所用的方法,都以一個字表達:「謹」、「厚」、「儉」、「謙」、「畏」、「敬」、「體」、「信」。回頭看看自己的待人接物,待上對下,那八個方法我們自己可以做到幾項?趙慎畛將之筆錄於《榆巢雜識》之中,顯然這幾則對他自己也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八宜家訓》條末中說:「張為涇陽大族,曾以七世同居受旌」,張氏家族的和諧狀況,顯然深受「宜」字的影響,因而有著異於其他家族的表現。趙慎畛的裔孫趙必振,是中國首先翻譯馬克斯思想的第一人,趙必振曾說他家五代藏書,盡皆毀於1943年常德一役!當年余程萬將軍以8315人之虎賁57師,戰至最後僅餘83人,則又何能守衛趙氏五代書籍於不燬?天意既不肯留書於人間,除嘆息外又胡足道?
湖南長沙岳麓書院的名聯:「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陳宏謀如此、趙慎畛如此、張五緯亦如此,努力將自己可以做的都做好了,良心平安下,其他也只能隨緣交給上蒼吧。
以下陳宏謀《解惑十則》:>
以下張五緯《八宜家訓》:
Thursday, October 12, 2023
春風寄黄鳥,爲向墓間啼
連假期間,整理已然堆滿桌面的文件與書籍,於是翻到郭會送我的線裝《詩經》,書中已然泛起許多大小不一的黃點,另夾雜著些許油墨與霉腐的味道,不真實中,兩年前上課的場景也在腦海中逐漸浮現。
隨手翻至《秦風˙黃鳥》,那是秦人因秦穆公下葬時一併帶走了「子車三良」所發出的哀鳴,孔子明知先秦以來即有殉人習俗,但對於懂得以木俑取代以救生靈的始作俑者,卻依然發出「其無後乎」的責難,夫子的說法對作俑者顯然過於苛責了!《史記˙秦本紀》上載秦武公「初以人從死」,並明確記載「從死者六十六人」,秦國國君第一次以人從死,便是以六十六人陪葬,實在令人不解!難道是《史記》有所誤記?直至1994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墓遺址之發掘,發現早期的秦公(疑為秦襄公與秦文公)墓內即有人殉,其中M2號坑內有殉人19名,M3號則有殉人8名,然因盜擾嚴重,前述人數僅為考古所可知者,但兩墓之殉葬人數已然遠低於《史記》所載秦武公之人殉數值,可見殉人之多寡,是隨秦國國力的發展,以及葬俗之成熟而逐漸發展增多的。回頭看看商代國君武丁在河南安陽的大墓,裡面也有高達一百六十四名的從殉人數,設若沒有一定的國力與人口,而將有生力量自行殉滅,相信對繼位的國君應該會有所顧忌。
《史記》內載秦穆公「從死者百七十七人」,其中有賢士三人:「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鍼虎」,亦即後世所說之「子車三良」,因此事同時記載於《詩經˙黃鳥》以及《左傳》之中,是以自來無人懷疑,日後倘秦穆公之墓得以再現,從死人數即可與史傳進行對照。1977年,經考古人員辛苦訪尋,於陝西鳳翔發現秦景公之大墓,經清理後發現墓內竟有人殉一百八十六名,而且竟然僭越使用天子級別的「黃腸題湊」做為棺槨,可知秦國的殉人規模隨國力之發展而越來越大,一直到秦獻公即位後方才廢止,只不知穆公之後,獻公之前,歷代秦君的人殉數值又會是多少!但相信會接近《墨子˙節葬》所言:「天子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秦穆公以「子車三良」從殉,司馬遷為之批評:「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這是對秦穆公去世後,繼位者秦康公遵循穆公之意「收其良臣而從死」的譴責之詞,畢竟死者已往,只有繼位者方可執行人殉的習俗。
《中庸》上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中「事死如事生」數字,說明了後繼之君對先王所應採取的態度,以及「孝」的定義。秦穆公去世後,秦康公「踐其位,行其禮」並基於秦國習俗繼續採行人殉,或許對彼時的秦國國君而言,那才是該採行的正理!畢竟《黃鳥》一詩的三段結尾,都是「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試問:用一百人去換一人,不就是用另外的一百條人命(不管是不是奴隸或俘虜),去交換從死者一人的性命嗎?那另外的一百人,難到就不是生命?生命本無貴賤之分,《詩經》呈現的,雖是當時秦國人的哀嘆,但卻未必是以生命換取生命的必然答案。《秦風˙無衣》裏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當戰爭來臨時,何嘗不是必須以少數人的生命,去換取其他多數人的生命?如若不是,那就絕無意義!生命的價值,隨狀況而大有不同,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秦代國君的人殉,恐亦如此。
漢代實行厚葬,是以盜墓者專尋漢墓,因而考古發掘漢墓時每每感嘆「十墓九空」,其後魏武帝曹操獎勵薄葬,畢竟任何物質都不可能於死後享用!所以後世所在地面上所建構的「享殿」,或是在桌面上祭祀所用的各式「祭品」,抑或是在地宮內存放生時的用具的「耳室」,無一不是習俗,一切也都是心意,但卻無一可以長久!歷來祭祀祖先必以三牲,隆重時且以五牲,是以《國語》上說:「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血食即是享用肉類,是祭祀時的禮儀,祭祀用的禽畜就都放在鼎簋之中,而九鼎八簋是天子的級別,卿大夫則是七鼎六簋,再之以下是诸侯的五鼎四簋,可知「禮」隨身份而有差別,禮崩樂壞自然就是不依規制而行了。子貢曾經想節省祭祖儀式中的「餼羊」,孔子略有脾氣的說道:「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是夫子以祭祀祖先的禮制為念,因而不在乎依禮而行衍生的耗用,只是所有的「禮」,都可以隨環境而調整改變,改變不是無禮,那只是肆應環境的另一種模式而已,而王安石的「祖宗不足法」一句,大概包含了一切。
曾經,孟懿子問孔子何謂孝?孔子說:「無違」,樊遲問什麼叫無違?夫子進一步回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見,禮制一直是孔子在乎的要事,而秦國於獻公以前採取殉人習俗,於今雖視為殘忍,然而秦國當時的習俗與禮制,恐怕也就是如此,也是景公死後哀公「葬之以禮」的必然要件!如今殺牲祭祖何嘗不是殘忍?忽然想起莊子的話:「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畢竟雞鴉無辜,牛羊畏犧,即或以素雞素鴨予以替代,但又何嘗不是以類俑替代的另一種形式?
而今之喪葬習俗,慣於將「金童」、「玉女」一併置於墓中,是人非人,似俑非俑,甚且以環保觀念,將焚燒給先人的紙錢視為製造空污,進而逐漸的將自己與祖先的形式聯結漸漸截斷!但我深信,葬人者期盼亡者於黃泉路上有人陪伴之心意,在精神上期待祖先能在另一個時空快樂無憂,因而採行的設祭祈福儀式以及所用各項物件,則是中國人將會持續傳承下去的習俗!
「春風寄黄鳥,爲向墓間啼」,當時從殉的人啊,希望有所值得。
以下為《左傳》文公六年之記述: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23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謝謝那個與我相處時多年的八八五〇,那年爸爸五十歲了!
五十歲時,買了一輛車,特別選了一個值得紀念的車號「八八五〇」,那是自己五十歲時的紀念,也是當年活到「半百」時的記憶。
經過許多年,車子一直保養的很好,但零件越來越稀缺,是該到了要替換時刻了,心中總有一種不捨,畢竟這輛車子也陪我走過許多風雨,經過許過起伏,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過一定的角色。但,那許多的記憶終究抵不過時間的洗鍊,八八五〇還是到了需要更換的一天!
我是一個特別念舊的人,《短歌行》中「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或許便是我於人於物的寫照。依然記得高中讀英文、算數學、寫作業時,用過許許多多的原子筆,而也因為轉筆的關係,筆頭常常受損而無法使用。於是,我將所用過的筆,通通都留了下來,自己還能更換因轉筆而弄損的筆頭以及油墨。積累而下,便留下滿滿一抽屜的原子筆。
而後因婦聯三村的改建,書桌與所有原子筆則與我一同搬到了租賃之處,再而後直到搬回改建後的文化新城,因空間有限,才不得不將那些用過的各式原子筆,連同那張伴我讀書但已老舊不堪的書桌,一併搬出。將書桌移出家門前,心中有一種極為特別不捨的感受,於是重新嘩啦嘩啦的摸摸那一大堆的原子筆,過往背單字、算數學、寫考題的記憶便全數蜂擁而來!棄置之後,心理有一種莫名的空虛,舊的已去,而所謂的新的,卻無從替代原有的記憶。
我知道,總有一天,不是自己就是他人,需要清除自己所留下的記憶。念舊是件辛苦的事,懷舊則是件難過的事,畢竟「舊」中,總有著喜怒哀樂的點點滴滴,至於「新」裏,則很快的也將成為舊的一種,巡迴而前,人在時間之中,長大、變老,漸漸的開始記不得新的,卻滿腦子的舊事。或許,若還能「記得」,也是件該歡喜的事,畢竟能記得便離失智還有段距離,但記得何嘗不是種痛苦,因為多半留下來的記憶,有太多都刻骨而銘心。
八八五〇已經不在了,而自己也來到了六十三之齡!北投的老家,眷村改建迄今,也確實已然老舊需要整修!二十年前,父親離我們而去,家是那個家,如今家還是那個家,裡面有許許多多的記憶捨不得丟棄,睹物思人,思人懷物,心中有無比的掙扎。中秋是父親的生日,如果父親依然健在,今晚該是父親一百零五歲的生日,但正如父親所言:「哪家父母跟到老」,該要承受的,總會來的,而該放下的,也總要放下的,一切都只能交給時間。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許多往事油然生起,想起父親、母親,希望在天上你們,都好。我也始終相信弘一法師所言,你們不來我的夢中,是因為不想打擾我們,就讓所有的思念,在月光中無垠的宣洩吧。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23
芳年有華月,卿人無還期
八月,內政部公布了臺灣人的平均壽命,大約也就是八十歲,而如果這個「平均數」就是自己的天命之年,那數算自己的日子,或許可以活的更為警惕,活的更為釋懷,活的更有目標,畢竟生物學上的生命終點必然到來,又何需在物理學上論證時間是否存在?
時間都去哪了?我不知道,但青春小鳥一去不復返則是不爭的事實!走過時空,有人碌碌無能年華虛度,也有人風雲叱吒長才大展,更有人馮唐待遣懷才不遇,但起落間終究都是自己的一生,至於怎麼書寫自己的歷史,又怎麼能多留下些許相信的值得,越早體悟清楚自然越好。
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一次是自己身體的死亡,一次是認識你的人盡皆亡故,最後一次則是世上與你相關的東西,全數消失之時!如果能抹滅曾經發生的歷史,則所謂三不朽豈不也會朽腐而無存?人想留下的,終究無法留下,所以還是在能呼吸的時候,多助人、勤獎掖,替自己帶來多一些快樂,也需存善心、行善事,以替子孫積累更多的福報。
近日,受託替幾位謝世的長輩、朋友,在告別式所贈的花籃中書寫了幾字,這其實並不是想為自己留下什麼,而是替逝者的親人在最後的儀式中,凸顯那曾有的美好回憶以及逝者先前所受的尊重。於是,勉力寫了幾句,這幾句雖然也必將消失於無形,但終究是一種善意與善念的表達,人世間的最後一場儀式,越圓滿越安心。
當年孟母三遷,不希望小孟子學習「墓間之事,踴躍築埋」,於是搬家到了市場旁,結果小孟子開始學習起「賈人街賣之事」,孟母於是第三度搬家至學宮之旁,小孟子於是「設俎豆,依讓進退」,很自然的開始學習禮儀,這都是環境的力量,但「墓間之事」是生死大事的禮儀,「街賣之事」也包含著信與義的商訓在內,至於「設俎豆,依讓進退」,則是更繁複的周禮內容,裡面也含著對祖先的祭祀在內。身後葬事,是有大量與「禮」相關的規範在內的。
「輓聯」是禮的一種,「悼文」也是,而「奠儀」亦復如此,至於「墓志銘」則是墓主人生前重要事蹟的記述,一切都在禮的規範之內。中華文化中傳統的孝道,正如孔子所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求「無違(於禮)」,在芳卿同學的告別式時,以劉鑠名句:「芳年有華月,佳人無還期」並改寫一字,做為對同學的告別之詞。回想大學畢業之後,與芳卿已然一別四十年矣,本該於今年年底四十重聚時再度聚首,然而忽焉云亡無由相見,實在難過!我只記得,在那年畢業前的午後,因單車左右相鄰,故而有著極為短暫的交談。她問:「畢業後要做什麼?」我很標準的回答:「先當兵」,於是她挪動身軀,在燦爛的陽光下騎上單車,並報以嫣然一笑,而今一切的記憶僅剩如此,其餘則無從回望矣,甚憾!
曾經,蘇洵屢試不第,於是了悟前非而盡焚自己所為之文,只因感受「此不足為吾學也」!悼文,於禮只要出於心,即或不足為學,也無妨於抒發對逝者的懷念。誠然,區區兩句悼詞實在無關「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應於「禮成」後遂予置之腦後,又何以未將之逕行棄置?無他,無非為留下一時之紀念而已,而今強留無痕之水為念,諸君一笑即可切莫我怪。
以下,係陳蘭友先生之悼詞:
蘭為可恃今餘空谷
友乃同方奈失其途
以下,係同學楊芳卿之悼詞:
芳年有華月
卿人無還期
以下,係徐玉春女士之悼詞:
寶之如玉,歷時而潤澤不移
溫之若春,經歲然生機永在
逝者已息勞苦,生者尚須前行,曾經足堪懷念,往後無須傷情!我們所留下的,其實都是他人的笑談之資,但願日後也都是溫馨與笑意。
Monday, September 18, 2023
自茲夜闌風靜,此生歸我有 -- 記趙義隆教授榮退
送往迎來,是習俗也是禮俗,當然,我們可以效法李敖不參與這些「俗事」,但這些所謂的俗務,其實就是「人情」,也是必要的世故!試問有多少人可以離群索居?又有哪些人可以真正遺世而獨立?如果「孤寂」是心靈最難以承受的壓力,那人世間的俗事,只要是合意相處,便會是舒緩或宣洩壓力的出口。
文言中,「下車」是就任新職,而「懸車」則是致事退休,有人來便有人往,成為前浪與後浪的交替,淘盡英雄後交棒給下一代,從而也捲起千堆雪,湧出新的景觀!那些忙碌後致事的人,於過眼的繁華中,需要啟航向一個已然無爭的自我目標前進,至於那個目標是啥,每個人都可笑而不答。
忽然,想起東坡貶於黃州的第三年,在醉飲之後返家,可惜童樸皆已沈沈睡去,於是獨自一人臨於江邊,想著受羈絆而又不得不營營苟苟的人生,是多麼希望能平順的離開所有的牽索,過上自己的人生,於是有了那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臨江仙》。只不過,黃州只是東坡暫時的落腳處,一路上等待他的,還有惠州與儋州,他那平生功業之所在,可惜東坡沒等到休致之年,無常便逕自到來,而地點正在常州!
一個曾經懷抱「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雄心少年,終究要面對「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現實世界。一但受制於人,有時便不得不進,有時又不能不退,「退」僅是一個職場上的決定,而「進」卻是人生到達終點前,無法阻斷的時間,至於下台的「身影」如何才能漂亮,那卻是一種智慧。相信,等到學生們也都懸車致事君子無所爭的那日,可以在微風中聆聽往事,在江聲中,體會出更多的人生感悟。
幾年前,湯明哲老師、李吉仁老師退休時,承班長賜亮兄之命,也曾替老師及師母寫成紀念牌,而今趙義隆老師亦已於八月退休,一樣受賜亮兄之託,替趙老師與師母擬就退休紀念牌。當初 87 級的國企同學在校時的點滴瞬間又浮在眼前,然而忽忽間就這樣二十四年過去了,日斯邁、月斯徵,年歲增添下,老師們終於也到了卸下教鞭的日子。於茲記下今日之點滴,待往後回顧,當可盡付笑談。
以下為趙義隆老師、師母的退休紀念辭以及註記:
趙教授義隆惠存
行則思義,謙謙君子自牧以德
教則崇隆,愷愷師尊化雨以風
說明:
第一句「行則思義」語出《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指行與動皆符合禮義。「謙謙君子自牧以德」出自《易經•謙卦•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象徵老師謙虛和藹的做人做事態度。
第二句「教則崇隆」乃依據《文選•張衡•西京賦》:「處甘泉之爽塏,乃隆崇而弘敷」而略微改寫,意指老師於教導學生之際,教學內容切中要旨,精深宏大,惟隆崇二字予以倒寫,以便對應第一句之「義」字。
第二句「愷愷師尊」,愷乃「和樂」之意,愷愷連字予以強調。又《莊子•天道》云::「中心物愷,兼愛無私。」表示老師教學之際,與學生相處融洽和樂。「春風化雨」四字,語出《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之化者」,用以贊頌老師教誨之恩。
二句首四字之句尾,嵌入老師「義隆」二字。
趙師母吳若蕙女士惠存
杜若宜採,固眾芳之所在
蘭蕙當樹,冀枝葉之峻茂
說明:
第一句:「杜若宜採」語出《楚辭•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杜若是為芳草,採摘以贈他人表達祝福之意。
第一句:「固眾芳之所在」語出《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表示集眾多香草之意。故第一句都是在讚揚師母有香草之美德。
第二句:「蘭蕙當樹」,「蘭蕙」亦是香草,具有芬芳之美好香氣,「當樹」二字語出《離騷》:「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表示種植滿滿一大片的蘭蕙香草,至於「冀枝葉之峻茂」亦出自楚辭:「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表示等到蘭蕙這些香草盛開之後,可以採摘以贈他人。
兩句前四字之第二字,嵌入師母「若蕙」二字。
師母取名之際,顯係出自《楚辭》,師母之尊翁當熟獨《楚辭》之長者。
以下為李吉仁老師、師母的退休紀念辭以及註記:
李教授吉仁榮退惠存
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天象自有吉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蘊中已見仁
說明:
第一句「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語出《易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早晚努力不懈之意。「天象自有吉」取吉人天象之意。又,《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且「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揆諸老師教學多年之實情,多有令人深思之語,且吉仁與吉人音同,是以以吉人喻吉仁,當為妥適。
第二句「博學篤志,切問近思,蘊中已見仁」語出《論語•子張篇》:「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老師之治學、教導、思慮如何,亦無須我等贅言,《論語•雍也篇》有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師推己及人,其所蘊含之智慧,值得此一「仁」字。
二句句尾,嵌入老師「吉仁」二字。
李師母曾淑芬女士惠存
雅美嫻淑,磊落煥炳,喜友朋之攸攝
蘭蕙芳芬,有時而馨,悅君子之景福
說明:
第一句:「雅美」:「典雅優美」之意,「嫻淑」:「文靜善良」之意,雅美嫻淑,當然是指師母的氣質。「磊落」:「心地光明」,「煥炳」:「明亮昭彰」,這四字出自《後漢書》,原來是描述東漢張衡的一生功業,借用於此表示師母與老師一樣,都具備求真、務實之生活態度。「喜友朋之攸攝」語出《詩經•大雅•既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其意為:「好朋友都來幫忙輔助,共同營造繞熱烈氣氛」。此處朋友即友朋,意指師母在後端幫忙老師,使學生與朋友都圍繞在老師之旁,氣氛熱絡良好。
第二句:「蘭蕙芳芬」原為「「蘭蕙芬芳」四字,其意為「美好的氣息」,後兩字倒寫,以與第一句之「嫻淑」相應,以便嵌入「淑芬」二字。「有時而馨」意指常常有馨香之氣息,比喻女子之溫馨賢美。最後一句「悅君子之景福」,一樣出自《詩經•大雅•既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君子」二字如同上一句之「友朋」,借指老師的學生與朋友,意思是:「大家都長壽康健,福氣綿長。」
兩句前四字之尾,嵌入師母「淑芬」二字。
Friday, August 18, 2023
想念父親,在雨中
桌墊下,一直有一張約莫三十年前與父親的合照,裡面年輕的我還抱著大兒子,每看一次,便想起自己的父親,那堂姐口中有著「傳奇一生」的父親…。
父親離開整整二十年了,可我的腦海中,卻依舊有著他許許多多的身影與聲音,那厚重的腳步聲,那爽朗的笑聲,那深藍色的長袍馬褂,那低頭振筆的背影,那厚厚的濃眉與手掌,直到在病床前的交代,以及最後的眼神,那都是留存在心中最特別的記憶,歡樂也好,悲戚也罷,我無從分享,也無法分享,那父子間的記憶,就父親跟我知道吧!
二十年過去了,父親不曾入我之夢,但我確實時時想念著他!父親離開後,我曾數度在大雨中至五指山前靜靜的看望,一切,只有雨聲,一切,只剩雨聲,我能在雨聲中與父親能有什麼樣的對話?做兒子的無聲的訴說,做父親的無聲的回應,但我深信,父親會知道我來了,知道那個以前一直作對的兒子,想念他了。
二十年中,在幾度的起伏際遇中,也曾獨自一人靜靜的坐在墓旁,就這樣陪著,陪著曾經跟我說過大道理的父親,雖然現在他不說了,但那些說過的,我沒做到的,我都記得!人生裡不乏遺憾,而父親的交代我做不到的,則是特別的遺憾,父親心裡應該是知道的,但一個人一個命,父親只能提醒,不能替我而行,而我也只能盡力,即或與父親的期待有所不同,但我相信,父親一定知道我努力過,而且也無愧於自己的良心,至於結果,已然無悔。
「讀書宜早」,那是父親對我的期待,「良心平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則是父親以身作則給我的典範,我深信這一路走來,一如祖母在您雪夜離家時的交代:「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就這一點,做兒子的當無愧於祖母與您的教誨。如果老家的祠堂仍在,對於先祖們的期許:「居身不忘猶龍懿訓,處事謹遵旋馬高風」,捫心自問,兒子也應該無所愧疚。
修葺好您與母親合葬的墳塋,似乎像是了了一點心願,實在卻一無所補!如果您與母親還在,我寧願再多盡一點孝行,多得一些人生閱歷的提點,少一些與您的執拗,更少一些那些過去的無法理解與諒解!而今墳前椒酒虛供,這份所謂的孝心,實在無法填補在世時應盡的孝行,父親,兒子想念您了。
您的孫子都好,二十年後也都已然自立,您的生命留存在兒孫輩血液之中,我來看您,您當知道了,而您要說的,一定也都留在那壘壘的筆記之中。
在雨中,那無聲的對話,滿滿的都在心裡。
Tuesday, August 1, 2023
人的眼里,不能只看眼前的問題!
今年6/26日,江蘇徐州發生一件毛驢拉車拉不動,於是遭主人猛鞭近十分鐘的事件,此時的主人認為是驢不夠用力,所以才會拉不動!後經旁人提醒,原來是車後面所牽的駱駝不願往前,所以毛驢再怎麼使勁拉,向前的趨動力也拉不動那後掣的力道!一輛車走不動,若只看「前面」所浮現的問題現象,卻不檢討「後面」造成問題的根因,事情是不會圓滿解決的。前面的驢,成了代罪羔驢,而後面的駱駝,卻沒有任何懲罰,至於那位鞭打毛驢的老漢,之後又可會檢討自己所犯的錯誤?
企業也一樣,業務推動不順,除了檢討業務同仁的努力以及方法之外,一定要仔細看看造成業務推動困難的根因有哪些!是「成本過高」所導致的價格競爭失利?抑或是自己的「定價策略」偏離市場期待,卻以為自己有本事做出超額定價?還是產品或服務的本身有「嚴重瑕疵」,導致公司所累積的形象失去了客戶的信賴?還是產品過於雷同,並沒有任何「價值差異」足以取信客戶?還是,自己的「行政作業」卡死了推陳出新的創意以及運作效率?甚或是高階主管自己的「決策」出現了不該有的錯誤,致使下屬無法正常推動業務?企業經營的結果是財務數字,屬於結論型的落後值標,但若懂得將落後指標往前推,進而找出造成現在結果的原因,並將之化成領先指標以求改進,數字的價值才能真正呈現。
企業經營本就環環相扣,每一個問題於表面之下,都有許多其他的問題環繞糾葛著,從輸入,到處理,最後成為輸出這三個環節一起造就了問題,也造就了成果,流程越是流到尾端才發現問題,問題也就越大、越難處理,所以需要「未有形而除之」,試著消弭於無形,或是在發現問題時便立即解決,以使問題不致擴大。胡適嘗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種瓜自然得瓜,若栽錯了,又怎能期望種瓜得豆?懂得將根因一一解決,浮現的問題自然會隨之減少,不懂得或是不知道怎麼解決,企業的問題便會隨問題的累積,背負的困難與壓力也就越來越重,即或企業可以靠慣性定律繼續往前,但累積的問題所造成的摩擦力,也終會使企業再也走不動,終而停滯在某一天、某一時,不論主事者願意不願意。
能夠解決問題於未發之時的員工,才是真正的良才,此即所謂「防患未然」!指出已經發生問題的根因並予解決,屬於其次;渾渾噩噩過日子,只做公司交代的事但求無過,則更其次;而不面對自己的問題,卻提出他人問題並指東劃西的,理當敬陪末座!向來任何公司都不缺說話的人,問題是如何說話,以及如何解決。企業不能看重只會說好話的人,那些願意提醒主管,敢說真話的同仁,才能使企業面對真相,匡正並改進缺失。至於說真話的風險如何,就看主管是否有察納雅言的肚量。
古時設有「御史臺」,身在御史臺的人屬於諫官,這些諫官的責任就是指正朝廷的缺失,「台諫」的目的是使君王看見缺失並予調整改善,所以居於御史臺的官員,必須具有崇高的道德標準與敢言的個性!當君王不聽台諫之時,也就是諫官自行去職之時,畢竟尸位不應素餐,諫官又怎能瘖啞?而現在的企業有「稽核室」之設,稽核室的成員一樣可以指正公司的缺失,故而在現今的公司治理要求中,對於公司治理主管乃至公司治理秘書,對其職掌與學能都有相當的要求,並透過定期的公司治理評鑑,檢視企業運作的良窳!如果企業內所呈現的不協調,無法透過稽核呈現問題,也無法由吹哨者提供警訊,進而由具有權力並主其事的人予以解決,那公司治理的成效定然不佳,而「亂」即是必然,一亂便會失序,而一個失序的企業,都要面對競爭力流失的殘酷現實!
企業裡,有哪些人像是那頭拉車的毛驢,願以有限的能力去承擔所交付的責任?誰又像是那頭駱駝,死活不肯前進!而誰又像是那個執鞭的老漢,具有權力,可以鞭策大家往前?而企業中有多少頭駱駝,只有聽了主人的呼喚,才肯放棄絆車的角色而願向前走去?當大家的方向不齊一,力量不集中,若只能聽一個人的決定,企業也恐怕很難走的長遠,而企業裡,不也總有許多人只聽老闆的交代,在組織中成為整體運作的難點,乃至斷點卻又不自知?
《戰國策》中記載扁鵲與秦武王的一段對話:「君與智者謀之,而與不智者敗之!」企業面對問題,思考根因之所由,並努力找出答案,便需要懂得用「對」的人,摒除「不對」的人,且需儘速以紮實、科學的方法與流程解決問題,才能談所謂的公司治理與永續經營。而企業的經營者用人的智慧,自來便是不斷被審視的議題,承擔企業主的責任本身即是極為不易之事,而想要「得人」則更為不易,畢竟人才需要環境的配合與累積才能有所發揮,否則不會有宋仁宗嘉佑二年的「千年科舉第一榜」,也不會有崇禎「五十相」後發出「諸臣誤朕」的失國抱怨!居於上位者能不慎哉!
得人與失人,用人與識人,無論王朝或企業,都是經營者永恆的課題!而做為下屬,自己是不是鳳凰,或僅是隻自傷的孤鴻,有無條件「非梧桐不棲」,也是自我需要細細衡量之事。
Friday, July 21, 2023
教育乃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
每次看到那張在上海南站受日軍炸傷的小孩照片,心理便難過一次!這是所有中國人的痛,更是日本必須面對侵略史實需擔負的當然責任,無從卸責,更不是日本以「進出中國」四個字便可以蒙混描述的。
可惜在台灣,在民進黨政府的去中政策下,越來越看到、聽不見那段中國曾經走過的歷史,甚至連「課綱」都大幅修改,盡一切辦法想要抹去與大陸的連結,那些先人所走過、所留存的歷史。忽忽間不禁想起李健「父親的散文詩」中的兩句:「這片土地曾讓我淚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在那流傳的二十五史裡,有輝煌之刻、有黯淡之時,更有著許多令人掩卷的無奈與辛酸,而近代中國所蒙受的「列強」欺凌,更是難以想像。
1900年八國聯軍入北京,慈禧西逃,最後大清被迫與列強簽下《辛丑條約》,苦難的中國自此需背負著長久而沉重的賠款負擔,主權為他國所踐踏,之後才會有國父於遺言中「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訴求,而這個在遺言中的期待,卻要一直等到中國民國播遷臺灣之後才得以實踐。抗戰軍興之後,中國人用人命堆疊,「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用落後的武器拼殺,「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最後方成就了抗日的勝利。那《長城謠》裏的歌句:「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聽之令人痛心,再聽聽《黃河大合唱》中張老三的無奈「為什麼,到此地,河邊流浪受孤淒?」他們所經歷的痛心事,正是中國的苦難。至於我們正在書寫的歷史,希望能是快樂、平安、富足的一段,而不是再一次的辛酸,乃至再一次的骨肉相殘。
王小亭,一個大家不熟悉的名字,但他卻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並見證了中國軍民抵抗日軍侵略的影像,那個受傷的一歲孩童叫王家升,這是他個人生命中所留下的一幀照片!原本該幸福快樂的小孩,在一瞬間失去了父母,而王家升所經歷的,何嘗不是全中國人民當時所經歷的縮影?抹不去的記憶,擦不掉的屈辱,那就是黃令儀老師親身經歷的歷史,是千千萬萬中國人以血類鑄成的歷史,也是父親身上槍傷、砲彈傷、狼狗咬傷的歷史!我們對於歷史,難道可以用所謂的課綱便可以抹去?
臺灣的教育,公文廢了,甚至有人連「國文」都想廢了。不讀書,不讀史,不知自己的國文,百年大計將無以為繼,終將成為集體墮落與弱智的一代!當初王嘉庚先生創立廈門大學,用盡自己的一切在興學,因為「教育乃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而現在的教育部袞袞諸公們,對於自己傳承文化與歷史的責任,可還有應有的認知?
看看當時的影片,「落後便要挨打」,真是感慨萬千。
Friday, July 14, 2023
擦乾恥辱,對民族與歷史負責
七月一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周琪,在2023年的畢業典禮的致詞上,當提及剛過世的中國龍蕊晶片的發明家黃令儀老師時,難過的淚灑台上。黃老師曾說:「我最大的心願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眼見中國受到美國「卡脖子」的痛處而尚難掙脫,是以周校長想起黃老師的話,便不禁涕泗縱橫淚流滿面!黃老師親眼見證日寇欺凌中國的歷史,那種難以抒發吶喊的痛,成為黃老師一生堅持奮鬥替中國找尋出路的原動力。黃令儀老師說:「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擦乾恥辱」,這是什麼樣的血淚心願。
去年十月於《歷史的記憶,前行的解答》一文中,也曾提及黃老師的話,她的話正是中國百年屈辱下的「血照」!1842年《南京條約》之後,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各種條約,桎梏著中國的呼吸,成就了「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沉痛描述,那是中國人遭受外人欺侮,自己又無能為力下所表達的一種抑鬱,一種恥辱,一種深沉之痛!當時的中國民窮國弱,有如金一南將軍所言:「智不如人」、「器不如人」、「制不如人」,於是「落後便要挨打」,又怎麼能跟列強去討什麼公道?圓明園的殘址,那是刻意留下的民族血痕,是以抹去恥辱本應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宏願!國父孫先生遺言:「聯絡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平等待我」,那該是多麼沉痛的遺言!
父親在世時,提及於太行山抗戰打鬼子的過往,也就是經過地形勘查後埋伏於山間兩旁,待日軍經過便「噠噠噠」、「噠噠噠」的放兩排槍,而後便迅即後撤。我問:「不是該正面對壘嗎?」父親嚴肅的說:「我們的槍只能近打,敵人的槍可以遠放,打是保家衛國,撤是為了能夠繼續保家衛國」。原來,我們從來就無法公平的、有能力的與敵拼博,只能用中國人的血肉去書寫喜峰口的「血肉長城」,還有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八年抗戰,中國官兵總計傷亡三百三十多萬人,其中二百六十八名將領陣亡,近千萬平民被殺!再看看委員長當初的廬山宣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犧牲一切」,這又是多麼艱難的宣言!
韓戰爆發,美國及聯合國軍隊欲北推至鴨綠江邊,當時中共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參與戰鬥。在沒有空軍與海軍的嚴苛條件下,五次戰役導致志願軍地面部隊死傷極為慘重,而當交戰的雙方簽署停戰協議後,中共將領彭德懷於「總結」的工作報告中寫下:「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姑且不論韓戰的是非與功過,彭德懷將軍的話,確實是中國奮起過程的一個明確註腳,而這句話也再一次的由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出,且重申:「中國已經不是101年前的中國」。的確,101年前 (1919),巴黎和會所訂下的《凡爾賽和約》因完全犧牲中國的主權,是以中國代表無法承認故而「拒絕簽字」,國內甚至因而爆發了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中國的未來本不該由外國而決定。因此於今無論美國對中國所發動什麼型式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外交戰,中國都不可能再任由他國決定中國該享有什麼樣的未來。想起1919年時任外交總長並參與巴黎合會的陸徵祥的話語:「一個外交家不能因為必須堅持原則,而眼看著他的國家趨於毀滅而不顧」,經過那麼多的屈辱與不堪後,終於成就了他的名言:「弱國無外交」,這該是多麼無奈的話語!
一九四九年後,兩岸的硝煙隨時間之逝去而漸漸停歇,但其中有著反共救國軍的突擊大陸,有著滇緬邊區艱苦於「異域」生存的孤軍,有著越南富國島殘餘部隊返國的悲壯,還有黑貓中隊U2敵後高空偵察所衍生的許多悲戚故事,而沉沒於八六海戰的章江艦與劍門艦,則敲響了「國光計畫」不得不為之終止的警鐘,另有著八二三炮戰的記憶,當然也有著「血洗臺灣」、「解放臺灣」的深沉恐懼。之後,政府開放探親,兩岸三通,最後才有了「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最終也促成了二○一五年兩岸領導人於新加坡的會面。那時的習先生即說:「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而今年的馬先生返回湖南老家祭祖,面對著先人的墳塋時說:「我祖父在民國十六年就過世,父親才七歲,當然我不可能見過他,但是心心念念來祭祖,因為我們中國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我們中國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兩岸分治多年,但同根同源,同胞兄弟自然血濃於水,枝散葉開後認祖歸宗,自己也終在時間的洗鍊下化為黃土而為後人所追念。能夠回至自己的血脈的源頭慎終追遠,「心心念念」,這是多麼慎重的傳統。
這幾年,政府的仇中政策以及各種施政作為,導致兩岸的關係再度發生變化,回想當初習先生在新加坡的話語:「兩位領導人能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試問,為何如今的政府期望讓悲劇重演?讓兩岸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關係走向冰凍,走向可能的戰火而不願和平相處?整整七十年了,2023年六月30日,方才在臺北的雷鳴大雨中,迎來泰北孤軍的英靈入祀圓山忠烈祠,又何以「國防部發言人」在七月七日的臉書貼文,卻隻字不提「日本侵華」、「八年抗戰」的慘烈,卻去書寫「中共和俄羅斯的威權擴張」?一個國家的國防部發言人,史實荒唐錯亂,將侵略中國的對象以移花接木的方式進行扭曲,這不只是教育的失敗,更是人的品德與軍人武德同時淪喪的表徵!發言人文中提及「抗戰精神」四字,但對比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於南瓜店的殉國英烈,現在的國軍袍澤除了政治正確,扭跳大唱「妳是我的巧克力」,並「鞠躬」行禮外,是否還留存著「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黃埔精神?還有那「掣白梃以撻堅甲利兵」的重慶精神?
清代龔自珍先生,在其《古史鉤沉二》中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而臺灣的歷史,連橫的《台灣通史序》中說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啓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可是,這才多少年啊!在檯面上,臺灣幾乎已然沒有信史可言,當朝秉政者,不自知所言為何,掌管公器者,復以莠言狺狺狂吠!於是郭先生引戲劇之言痛罵:「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就個人所知曉的歷史,自可持不同之史觀,進行詰辯,但史實則不容篡亂,刻意扭曲,否則又何以面對自己血緣的所有過去?
為了臺灣的發展,為了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同胞們,請上位者拿出自己的良心,細細感受中華百餘年來曾受過的歷史滄桑,看看百姓的生活、聽聽百姓的聲音,想想父祖輩們所承受的苦難與痛楚!秉政者如仍願對民族與歷史負責,或許還能找到應有的答案。
以下,為王小亭先生於「上海南站」遭受日軍轟炸後所攝「沒有母親的中國娃娃」一照,這豈是我們希望再次經歷的場景?
Wednesday, July 5, 2023
誠心、盡力去做就是最好的履行
這兩週,有緣去了趟「富晶通科技」與「飛鳥車用電子」兩家公司,並與朋友們分享健康促進活動,謝謝昭生及龍融兩位同學的安排。
每間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並透過自己獨特的價值主張所創造的服務與產品,在環境中努力競爭並持續向上,真實「經營」所需面對抉擇,想要「好還要更好」,真沒有一樣簡單的事,相信富晶通與飛鳥車用電子,應也正處於如是的環境之中。
看著同學公司的同仁們,配合著物治師所教導的各種動作進行伸展,無論擁有多高的職銜,多少的年紀,依舊需為自己健康而持續努力。謝謝參與朋友們的熱情,也感謝李卓諭、黃曼綾兩位物治師這些日子的配合與南北奔波。
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可以有不同面項,依據自己的資源與能力,誠心、盡力去做就是最好的履行,而能帶給朋友們些許調整自我身體的機會,進而保持健康而能持續為企業、社會貢獻,個人的心中有無限的欣慰與滿足!
以下兩幀照片,是為富晶通科技及飛鳥車用電子舉辦時的照片。那些還來不及服務的老同學們,緣分在前,且隨老天漸漸安排。
Tuesday, July 4, 2023
歲月鹹酸甜的味道:回校雜感
回到政大,指導教授退休之後,每一次的感覺都越來越形生疏,曾在這裡前後約末五年,而忽忽間已經又過去六個年頭了。所記得的,都在,不記得的,自然想不起來。而大學時特別在圖書館前所留下的幾幀回憶,卻又特別鮮活。
每一所學校都有著人事景的變化,而自己的心裏則藏著歲月鹹酸甜的味道!謝謝政大,謝謝老師,謝謝同學,人生旅程因你們而豐富,即或如今分飛各方,那曾有的,總會在記憶深處迴盪著不肯離去。
在畢業前夕,正好離開服務了十三年多的前東家,忽然間失去了工作,最後的博論便突然成了一切的中心,但我也曾問自己,在我這個年紀若沒有工作,再拿一個博士又什麼意義呢?然而,那一直陪著我的信念:「路在前方,不在後方」使我有了新的動力,於是在看著日出月落、月落日出後的兩個月,終於完成了論文。不久後,在領取畢業證書的那一刻,新的路已然由上蒼安排在前,往前,往前,落英繽紛便已在後,而柳暗花明則在前方。當心神動搖疑惑時,維持住自己掌握的信念,那裡便都有新路。
父親曾送我一聯:「崩沙新改路,橫石自成橋」,人生的路沒有不變的,但要怎麼走,怎樣披荊斬棘,如何找到出路而不迷失,靠的還是自己的心念與毅力。走人生的路,有誰不是在失望中找尋希望,不是在挫折中尋求慰藉?留下每一幀相片之時,都是走過已知、走向未知的開始。路,最終都需要自己去走。
未來當走至何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路,有時有人背你,有時你背別人,直至息了地上的勞苦。
Friday, June 23, 2023
秤,秤的是良心的輕重;柱,撐的是人生的起伏
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會遇到「公平」與否的問題,但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甚至公平二字很難出現!每一個組織、環境、單位的負責人都不一樣,有著不同的個性、背景、包袱與思慮,期望自己認定的公平,能與上司的一致,其實並不容易,想要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公平,除非自己就是定義公平的那個人,否則便屬過度期待。
曾經,某同事質疑獎金發放的公平性,我的回答大家都聽過:「天下沒有絕對的公平」,加上:「所謂公平,是指長期而言,那些表現比較好的,比表現不好的所得為高!」於是,她又質問:「我每天都忙於某事某事,怎麼有時間完成公司的期待?」至於這進一步的追問,什麼是對方可能接受的答案,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但無論採行哪一種績效評估方法,難免都有「有失公允」的時候!2008年的金融海嘯,台積電的長官依據績效考核做出了部分裁員的動作,而這些被裁的員工跑到在張先生的住處抗議,而抗議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張先生推翻了時任長官的決策,並以「誤用績效考核」為由,將那些員工給重新請了回來。峰迴路轉後,我們思考一下該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是否真的有所誤用,還是無論哪一種考核制度,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
講究公平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於是科舉制度中,若不談舞弊洩題等特殊狀況,在嚴格的制度以及同一的考題下,凡擠進榜單的,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考生。同理,透過「掣籤」制度,經由自己的運氣,去那裡任官也有了標準的答案,這些制度都是在確保考試與任官的公平,而一個人的考運、籤運有多少,需靠自己的努力以及老天的眷戀。因此,「公平」是可以據以認定的基準,是明文的規範,有時也是約定俗成所形成的文化,所以魯迅說文化就是「集體人格」,大家都這麼做就是一種認定公平的基準,直到這種被認定的基準,在典範轉移之下,被打破與取代為止。
似乎沒有多久前,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天文物理學的基礎,直到愛恩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現,萬有引力的觀念於是有所修正,萬有引力曾是物理學的規範,而當新的規範出現,物理學的知識亦隨之提升,「認定」一個是非,是需要被檢驗的。也似乎沒有很遠之前,大家認知的地球是平的,直到亞里斯多德用科學方法證明地球是圓的。打破原有認知所引起的效應,就是既有公平基準的破壞!「同婚入法」是一種既有規範的打破,中國傳統下一男一女所建構的民法,竟然被宣告「違憲」!對同婚者是種公平了,而對絕大多數的既有規範擁護者而言,則依舊難以接受!天下所認定的公平,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既有的解釋也可以予以「廢棄」,如此則「是非」的尺度,「對錯」的刻度,到底該怎麼認定呢?什麼才是一碗水端平的真正公平呢?
網路上流傳的「說尺子」一文,所描繪的物件是「尺」,雖說尺有長短之分,但尺的刻度應該是要一致的,也就是如果用尺去衡量長短,「邏輯」上得出的結論應該是一樣的,但當我們自己在「用尺」時,如果用之衡量「是非」,每一個人都得出一樣的結論的機率有多高呢?尺的刻度是固定的,秤的星位也是固定的,但星位在「就位」之前,也需要一番輕重的衡量,因此秤重的星位,不見得每一桿秤都是一樣的!隨著材質的不同,秤與秤間多少會有些許差別,當一個人心術不正而偷斤減兩時,即或星位一樣,得到的秤重結果也必然兀自有異!所以「定盤的星」雖能成為基準,靠的是依尺度行事的人心,不單是刻度而已!一個有恥且格的社會,法律的規範只能是其一,還需要德與禮的配合,這也正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原因,缺德、無禮的社會,所顛覆的就是社會的基石。
在衡量是非時,我們所用的標準會是什麼?會不會因為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答案是當然的,所以一但觸犯刑法,法律雖訂有「量刑」的基準,但依舊有給予執法之人一定的裁量空間,盡可能依照當事人的狀況,而給予輕緩的判決,畢竟中國人自來便以「刑期于無刑」做為最高的境界,若能做到無刑,那才是國家治理的真正目的。同理,民事判決也會因當事人的收入與社會地位,而由法官在衡量過程反映出一定的差異,每個人的負擔能力不同,知識條件不同,絕不可一概而論。是以,每當看到類似案件確有不同判決時,我們都可特別的去看一下,法官衡平事理的判決理由是什麼,除了法律素養外,那也反映出法官自己的文化特質。
一篇「說尺子」,使人聯想起古琴、瑟、箏這些有音階樂器。琴的絲弦下有「徽位」,瑟與箏的下方則有撐起絲弦的「柱」。琴用「徽位」定音,瑟與箏則以「柱」定位。因絲弦之鬆緊不一,所以柱是可以移動而非固定的。每一個人思維,除了良心之外,都應該隨著環境,如柱一般做出適當且適當的調整,方不至於發生如同「膠柱鼓瑟」的現象,若把定音的柱給固定了,便毫無調整的機會了。星位、徽位若能定對,位置就不會再變了,而「柱」卻可移動,柱本身也有高低之分,方能透過調整絲弦的鬆緊以成就不同的音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聽到的,一定有在「年」的定義下,那青春逝去的無奈與感嘆。
做人,當然需要一把尺,也需要有定盤的星。這些年來,「良心平安」一直是個人為人處世的依據,而對於價值判斷,則對夫子所說:「汝安則為之」特別在意。我們不可能要求他人跟我們的基準一致,但自己不可變的基準是什麼則必須清楚明白,只要良心平安便一切自安,不是嗎?張自忠將軍在南瓜店力戰殉國前說:「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人若無愧,自然心安,大時代下的張將軍,守志而不可奪,赴死而不幸生,當永為中華民族的典範。一個人若能自安,懂得自遣,於逆境時便可依舊自處,而當他人不堪其憂難以自安時,自己則可不改其志。拿捏好自己的基準,定好星位,安好徽位,懂得合理調整音柱,那再怎樣都能掌握自己的處世原則。
「安」字在心,「星位」在手,堅持自己的拿捏基準,若再懂得挪移變音的「柱位」,當起伏的人生中遇到公平有欠的環境時,便可衡平自我身心皆安,自問無愧而無懼於所有的試煉。畢竟,秤,秤的是良心的輕重,而柱,撐的是人生的起伏,起伏的人生中,良心的基準應是不應變的。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寫於屈原沈江兩千三百年後之端午。
以下「秤」照,秤上的白點即為「星位」。 以下「瑟」照,弦下即為「柱」,亦即成語「膠柱鼓瑟」所說的「柱」:
Sunday, June 18, 2023
When boss promotes the wrong people
企業隨組織之擴大以及職缺之出現,多少需要有人擔任主管之職,以負責該部門的有效運作及成果,這很正常,但也可能因「昇錯人」而造成不正常,因為上位之人的能力、品格、習性,都會直接影響著一個部門的成敗,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其他相關部門的效率,畢竟企業的組織運作都是連動的,完全獨立作業的人,幾乎沒有。是以,提升同仁成為主管一職,那需要仔細的思考、評估,並考慮提升後可能的影響及後果,才能做出的決定。錯誤的決定,不適當的人,一定會影響組織的整體運作,只是影響的幅度如何而已。
當初,奇異公司的總裁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在考量接班人時,指定了三位潛在的人選,最後由傑夫.伊梅特 (Jeffery Immelt) 勝出,但另兩位候選人隨即離職,一位去了3M,另一位去了 Home Depot,而且都是擔任 CEO 的職務,兩位優秀人才於競逐失利後的離開,這是提升某人後難以掌握的「影響」,但 Jack Welch 的決定就是決定,難以在當下說明對錯。可是如果一個升任人選的決定,造成其他優秀人員的離職,甚至導致其他部門的運作效率也出現不應該有的困擾,那麼這一個人事決策,很可能有顧慮不周全之處。因此,當一個企業成立有了一段歲月,往往以論資排輩的模式提升老員工做為主管,這其時必然有一定的風險!
網路上近日流傳一個「跳機」的視頻(When boss promotes the wrong people),像似笑話,但其時不然!員工永遠有離開的選擇,而且時間由他們決定,但老闆卻沒有!老闆如果知道自己開業後就有了企業社會責任而沒有完全自由的選擇,要使自己不陷於困境,便需避免做出錯誤決定,其中當然包括慎選所提昇的主管,主管有其權利與義務,權利需能善用,義務必須善盡,公司才能得人心而繼續往前。
大家如果看過視頻,就會發現「跳機」的人都已事先準備好了降落傘,從西裝革履的商業人士,再到空服員,最後是機艙的駕駛員,這些人懂都得事先準備,所以在需要時可以安心的自行選擇跳機的時間!而其他的乘客,竟然安安靜靜的看著他們一一跳機,從動作上看有些疑惑,但卻沒有噪動,也沒有跟隨跳機,因為他們身上都沒有降落傘,也就是說事先都沒有準備而防患未然。而這架飛機,也明顯並不是處在「緊急」的狀態之下。員工如果有所準備,隨時可以離開,而員工的最佳準備,就是自己準備的降落傘,統而言之,那是自己的「能力」,有選擇的人,一定有其能力,而沒有選擇的人,只能與之浮沈。明顯的,對還有發展與選擇權的員工,跳機離開並不是難事,而對沒有發展以及缺乏選擇權的員工,只能安於現狀,最終導致一個企業缺乏向前向上的動能而墜落崩塌。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員工不具備公司所期待的能力,自己也無法透過應盡的努力而改變現狀,則該員工就算想留下恐怕也無法留下!畢竟任何營利事業都不可能留任不適任的員工,而嚴肅競爭的環境,也不可能讓企業停滯不前,逆水行舟的不只是學習,對企業也是如此,就處於高度競爭環境的企業,絕對不會是慈善事業,因此不是環境殘酷的淘汰企業,就是企業必須無情的淘汰員工。對於企業而言「不競爭就淘汰,不努力就出局」,對於員工則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天下沒有安穩的工作、安穩的企業,真正的安穩,永遠來自於自己的努力,那種具備足夠競爭能力的努力成果。
居安思危本來就是每一間企業、每一位員工需要具備的能力,但耽於安逸,而又缺乏自我改變的能力,往往是老企業的困擾!活化一家老企業,不是只在活化員工而已,當然也包括活化經營層在內,經營層往往就是導致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原因,所以俗話常說:「問題都在前三排,根源還在主席台」這句話看似笑話,實則道盡企業無法有效競爭的最根本原因。看看近日幾家大企業如新光、泰山等經營權的轉換,那不只是股東的期待,也該是員工的期待。而員工,如果無法自立自強,沒有自己跳機的能力,也就只能被動的等待改變,這對勞資雙方都不可能是件好事情。
你是位稱職的員工、經理人、老闆嗎?沒事就捫心三省一下,盡可能培養、提昇自己的多元能力,讓自己、讓企業都有更好、更遠的發展機會才是。企業經營,選人時理應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做事時則應熟慮而行、堅毅果敢,畢竟選錯人跟做錯事,對企業都有一定程度的負面的影響,有時更可能影響深遠。
Tuesday, June 13, 2023
老天怎麼安排,就怎麼順手牽著吧!
要說什麼呢?大學畢業四十年後,好像能說的話很有限了。那個我,竟然畢業有四十年了。
上週六在台北大學會計系的碩博士畢業典禮上,提到 Keep Hoping 一事,老同學隨即傳來「年輕真好,可以keep hoping!」數字,無疑那是他的感慨。年輕時盡情作夢,只因來日方長,如今酒醒何處,無非去日苦多,照片中的自己已不知還是自己了。
那是六月二日週五的夜間,在學校行政大樓的會議室中,參加畢業四十年的重聚籌備會,而腦海中填滿的,卻是在年輕時有心事的一個盛夏午後,於樓前的水池排水孔中,救下被吸附住的小魚一事!景物已異,人事俱非,那隻小魚還會在那裡嗎?爾來四十年中,它有更好的去處嗎?那個盛夏不會再來,而那個心事,我卻依舊記得,那些埋藏在青春中必有的蕭瑟。
永遠記得畢業前一晚,與住在男一401,402宿舍的三位同學,偷偷的在夜半十二點,爬上傅鐘,然後在鐘舌上綁上尼龍繩,硬是拉動鐘舌敲響傅鐘!隨後校警前來、走後,我們又再度偷偷的去敲傅鐘,直到過於緊張將尼龍繩拉斷做罷!第二天的校園巡禮,只見那一條紅色尼龍繩,還懸在空中盪啊盪著!年少輕狂,那是抹不去的記憶,而一起去敲傅鐘的同學,和安竟然已經離世三年了。至於為何要去敲傅鐘?和安說那是「傳統」,一個至今從來無法驗證的傳統。
這一夜,沒聽到傅鐘作響,但見到兩位四十年不見的同學,還有曾有緣份同校卻從不知彼此的校友,人生真的都是緣字,我曾用紅色的尼龍繩牽在傅鐘的鐘舌上,試著拴住曾有的記憶並牽動自己的未來,而往後還有的歲月,老天怎麼安排,就怎麼順手牽著吧,畢竟歲月往前,才能繼續創造回憶。
那些畢業紀念冊上的年輕人,你們都好嗎?無論識與不識,祝大家都健康平安。
Saturday, June 10, 2023
給臺北大學會計系畢業生的致詞
受邀,於今年臺北大學會計系畢業典禮上說些期勉的話,於是決定送給畢業生們四張老K,這些經驗雖不是什麼大道理,但也是一路走來期勉自己的話,誠懇的分享給大家。
*******
主任、各位師長、諸位畢業生大家好,
首先恭喜大家,走過辛勤的路,完成一段旅程,從此保有這一段特別的記憶與回憶,這是一件欣喜的事,而未來正等待著大家進一步的探尋。
今天有機會站在這裡,那是自己曾同諸位般走過同樣的路,加上年紀所經歷的些許起伏,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而大家將來都會有同樣的機會,習之並傳之。
人生沒有一輩子的順手牌,於此畢業之際,想送給大家四張老K,做為往後提醒自己的參考,也希望大家都用的上、打得出。
其一、Keep Learning
記得多向比自己優秀的朋友學習,唯有多學,多想,向上師法,才能保持進步,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有的疑惑,透過學與思,方可獲得較為通透的解答。尤其是向不同領域的人學習,自己才能不限於「已知」,而能拓展新的領域與人脈。《論語》上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更是交朋友的良言。《論語》上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無非是在告訴大家:「學而時習之」的重要,所謂「志於學」,「志」字是要點。因此,請記得:「向朋友學習」。
其二、Keep Reading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最佳良方,書籍上不單單是過往智慧的累積,更有著未來趨勢的指標,所以李家同校長一再強調「大量閱讀的重要」,高希均教授則以「閱讀救自己」提醒大家閱讀可以自救,也可以借之救人,而提昇、改善自己的未來,一切都需從閱讀開始,是以「心中有希望,腳下就有出路」,而閱讀是那盞明燈。因此,請記得:「向書本求知」。
其三、Keep Trying
沒有嘗試,便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沒有壓力,便無法拉高自己的極限,透過勇於「嘗試」,方能知道自己的「能耐」、接受自己的「錯誤」、調整自己的「心態」。嘗試二字,是不斷探索未來的基礎,是成長的必然過程。曾有這麼一首兒歌「再試一下」:
這是一句好話,再試一下
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
這會使你的見識多
這會使你的膽子大
勇敢去做不要怕,再試一下
對於未來,需要不斷的努力嘗試,更需要接受必然有的挫折,請保持嘗試之心,勇毅向前,總會有新的機會與開展。因此,請記得:「向失敗借鏡」。
其四、Keep Hoping
「希望」指向未來,有希望才有期待,無論你正經歷什麼挫折,永遠記得:「路在前方,不在後方」。請務必保持著對未來的希望,未來只有在到來時才會真正知道,要使期望中的未來能夠到來,便不能放棄希望。希望是給自己的火種,更是給他人指明道路的火炬,若能強大自己的能力,便可替眾人燃起光明的希望。因此,請記得:「向希望前進」。
相信大家畢業後,有許多機會、挑戰正在等待大家,如果能握穩這四張老K,將來遇著風口浪尖的機運時,應該可以高聲的喊出:「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
畢業同學們,學無止境,再次恭喜大家畢業,開始航向另一個未來。
Thursday, May 25, 2023
我們一定作對了什麼!(We must have done something right.)
這些日子來,陪同物治師於南北之間推動健康促進講座,面對不同的產業與企業,接觸不同的主管和承辦,在高鐵車趟的來回旅程中,有著許多深刻的感悟。
每一個產業與企業,有著不同的競爭模式,每一個主管與承辦,有著相異的思維與作法,但只要能在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利基與道理。期許於此一過程中所接觸的朋友們,都健康平安,也都順適愉快。
以下為前往高雄恩智浦半導體與台南可成科技的兩張照片,李卓諭、黃曼綾兩位物治師在整個講演的過程中都非常用心,各家參與朋友們的回饋也很令人欣慰,使我想起一位老朋友說的話:「我們一定作對了什麼!(We must have done something right.)」
至於作對了什麼,我心裡非常明白,至於不明白的,等時日久了,也總會明白的。
Thursday, May 18, 2023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近來,總有一些波瀾在內心起伏著,對於許多很單純且自然的事,竟有著莫名的感觸。
五月九日公務結束從高雄北返,刺眼的陽光漸次成為餘暉,而車外的景色也從彩色轉為灰色,最終轉為黑色,天邊的雲朵則呈現出海市蜃樓的幻影,這是「時間」在「空間」中的變化,也是人生旅程的景色,再長的路,都有停下來的一刻,而眼前似跑馬燈般映過的點點滴滴,匯集著許多過往峰谷相循的經歷,與冷暖自知卻又不便明言的人情冷暖,那天是我六十三歲的生日。
六樓的雜草間,有些許藏居數年的蝸牛,他們總是在夏日之時忽然出現,又在冬日之後消失無蹤!過去五年,我已經可以從蝸牛殼上的背紋,有感情的認出其中幾隻,看著蝸牛年過一年的長大與間歇性的出現,我開始有著對夏日的期待,每當倦煩之時總想在傍晚之際,去看看這些靜靜覓食的蝸牛,體會白居易《對酒》詩中「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含意,然後在「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結論中,重新找回應有的期待,以面對下一個不知的挑戰。
由其喜歡看著為之取名「莊蝸」的蝸牛,於滑過草際之時,或齧食、或蟄伏、或與他隻腹足相交,看著它於移動時觸及異物,或為雨滴所擊而縮起那長長的眼睛,然後又慢慢伸展而出,就這樣,我的心情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如是幾幾乎已然有五年的時間!語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看著那蝸生年復一年的旅程,對於蝸牛又何嘗不是如此?就在這六樓小小的一方雜土之間,這些蝸牛過著與世無爭、無害、無言,基本上也無人所知的日子!而那唯一的觀察者,參與者,體會者,最後成為有情而共生者,應該就是我吧!
數年來,每當清除雜草之時,總要特別交代不要打傷了蝸牛,畢竟一但殼破,其命無餘矣!然而數日前,於未即交代下,刈草者打破了匿於草間的兩隻蝸牛,而其中一隻正是最大的莊蝸。懷揣著許多難過與回憶,只能替錄於鬼簿的莊蝸,起土而埋之。萬物皆有靈,是以萬物皆有情,當年黛玉葬花,寫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葬花吟》,那是少女憐春自惜之辭,而今老夫葬蝸,無言可寫,似乎只能對莊蝸所受之無情際遇,一興無奈之嘆,畢竟再怎麼想著予以保護,總難免無常降臨之時。
莊蝸去矣,我無黛玉之花冢可為送葬,僅能起土掩身以免嚗屍,懷想往日徐行之影,齧食之姿,無由再見矣,為之嘆曰:「蝸牛角上本無爭,石火光中有盡頭,爾今死去余收葬,一抔淨土掩風流」。
高雄北返時之車外之景: 葬「莊蝸」於此:
Sunday, April 30, 2023
從未說出我是你的塵埃,但你卻是我的樓蘭
無意間聽到蘇柳作詞、刀郎作曲的一首歌:「我的樓蘭」,裡面有一句迷樣的歌詞:「從未說出我是你的塵埃,但你卻是我的樓蘭」!如今的樓蘭,早已淹沒在黃沙之中,那是歷史的無情,更是環境變遷下無可奈何的悲鳴。
或許,許多帶有迷樣而又已經逝去的歷史,特別的引起後人遐想,畢竟在真實未獲得具體解答之前,一層層輕紗後的曾經,只能透過有限的遺跡,去隱隱訴說自己的過去!於是,人們在賀蘭山麓西夏王陵的殘磚破瓦中,以及黑水城所遺的不解文字內,試著去追尋那裡還有西夏的遺族,也可以在胡楊枯木之下、荒蕪的小河墓地之中,透過對包裹著樓蘭美女遺屍的想像,嘗試去還原歷史變遷下樓蘭國的所有曾經,而最後大概也只能感嘆時間終將帶走一切,所留下的,其實什麼都沒有!
曾經,因受訓詁學的影響以及求真的自我期待,也曾在詩句中追尋一字一句的解釋,那首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可以仔細的去問:「採的是什麼菊?見的是哪一座山!」,也可以在「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裡面,去探詢五柳先生所謂的「宅邊」到底是東西南北的哪一邊!當然,更可以在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之內,非常仔細的去探究唐代戰士所穿的「金甲」,到底是什麼什麼材質、構件如何、為什麼叫金甲?而那個遺失於沙際線下的樓蘭,指的又是哪一個國家?但到最後,終於在「見山還是山」的豁然後,才懂得詩人所表達的「真意」,無非是他的感概、情感,而當我們迷失在字句解釋之中,便難以享受與作者的心靈交流與對話,哪種情,哪種真。
那個詩人筆下的樓蘭,在氣候變遷下,隨著羅布泊水源的消失早已然走進了歷史。從現今的衛星地圖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羅布泊於乾涸的過程,所留下的一層又一層的水位線,那是水位一步又一步朝東南下降的無奈,直到蒸發盡最後一滴水。當塔里木河與孔雀河因改道而不再注水於羅布泊時,「羅布泊」最終將只能留下歷史的想望,而樓蘭的命運,便必然將沉澱於漫天飛舞的黃沙之中,掘起了沉睡的樓蘭,除了感嘆又有何幸?事實上,當王昌齡寫詩時的樓蘭,早已因不能確知的理由走入歷史,因此樓蘭二字只能是一個敵國的概稱,一個控扼咽喉重地的地理象徵。至於「孤城遙望玉門關」中的孤城,所指又是哪一座城池,也可以將之視為城池的概稱即可。當然,我們可以花時間去考證王昌齡的生平、河西走廊城池的興建歷史、唐朝與吐谷渾的戰爭過程,然後得出所指城池是哪一座的可能結論,然而這樣的考據,對理解作者的感情,幫助可能非常有限。
那首《從軍行》,述說的當是一個「大空間」下的故事,「青海長雲暗雪山」,不是真的指什麼烏雲從青海襲來,當是指青海吐谷渾的兵鋒向北,意圖穿越祈連山脈而與北方的突厥聯繫共擊唐軍的概念,換個角度,這與漢代張騫通西域的目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而「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句,亦當係指唐軍從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直至玉門關這一線的常態性駐軍而言,目的當然是在保護河西走廊的暢通無阻,並用以阻絕南北兩個敵國對唐代掌控西域的侵擾。「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用多說,唐軍的將士履行了軍人的職責,以一個「穿」字,在不直書戰爭所導致的「血」、「傷」、「亡」、「殘」之下,仍可見戰事之凶險與危殆,至於最後的「不破樓蘭終不還」,那是求取戰勝的毅力與決心,而此處的樓蘭所代表的敵國,從另一首《從軍行》所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應該就是吐谷渾的代稱了!
樓蘭國,已然消失於黃沙之下,而羅布泊因水系的遷移及水源的枯竭而消失後,樓蘭古城也因生態環境的變遷,最終為人所廢棄而埋沒於黃沙之中!此城若非特意發掘,是不可能於黃沙之上重新印入眼簾的,至於曾經遏抑南北疆往返河西走廊咽喉的樓蘭國,那曾有的盛景僅能在浮現於歷史之中,而與之征戰的歷朝歷代,也都走進了史書之內,如今供人憑悼的,除了史書文字之外,就是殘破的歷史遺存了。從衛星照片上,羅布泊水位逐次下降所顯現的遺痕,所呈現的當不只是一個國家起落的無奈,更有自然環境遭受破壞便難以復原的警示。無疑的,樓蘭國曾經有一大批的環境難民,因缺水而被迫離鄉棄里而他居,我們此時當然看不見、聽不見他們哀鳴,但我們絕對可以想見。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 (西元724) ,王昌齡懷抱著出仕的期待,出隴右、入涇州、進蕭關、過臨洮,再出玉門關,進而寫下「不破樓蘭終不還」、「已報生擒吐谷渾」的詩句。十三年年底,他先返扶風而後回至長安,但仕途在不護細行之下並不順遂。再十年後(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於「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那些王昌齡曾經寫在邊塞詩中的雄壯威武,一但成為親身經歷的刀火之亂,便不再有任何美感,而成為避難的現實與離亂,甚至最後究竟為何而死也成為歷史的另一個迷團,而我深信,他只是安史之亂一千三百萬亡者中的一粒塵埃,他的悲哀尚有張鎬為之申冤,而其他的冤魂又有何人可為代訴?
寫戰爭的詩人,親身面對戰事尚可試著避禍南歸,而那些無法避禍的軍人以及百姓則又將如何?自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孟子說過:「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鼓吹戰爭一定要懂得權衡自身的力量。當年宋神宗即位,問富弼如何治理天下,富弼的答案是:「願(陛下)二十年口不言兵」,這不是規避而是衡量輕重後的審慎建議。一般百姓所要的,絕不是那文人詩裏的雄壯,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定,上位者豈無智而不知之乎?聽聽杜甫《石壕吏》中老婦人的啼哭吧,也請看看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赴陜西候補官缺時,路過馬嵬驛時寫的《馬嵬》詩:「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如今那些在府院中鼓動戰爭的高官們,看看真實的歷史吧,聽聽過去百姓的哀鳴吧,你們難道真的不懂一般百姓的基本期待嗎?
Sunday, April 9, 2023
含蓄表達下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多年前,為了購得王靜芝老師的《詩經通識》一書,因為限量發行,故而需要排隊買之!那時,尚不解詩中文意,更無從尋章摘句。而後,隨著閱讀量的增多,對《詩經》的內容也越來越有自己的瞭解,當我們不再需要透過文字的疏解尋找意義時,詩中想要表達的感情,也就越來越明顯了。
真的讀順了,就知道「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言非假!慢慢的,隨著年紀的漸長,也才能理解「不學詩,無以言」的意思,因為那是中國人在傳統禮教的束縛下,所表現出的特有「含蓄」,將自己興觀群怨的各式感情,一半顯露、一半隱藏在文字之中,讓人自己去解讀、去感受,然後隨著自己所處的情境,體悟那詩中欲言又止,所想要表達的感受。於是,「無以言」所欲傳達的,該是說話不能過於直接,要點到欲言之言,也要含蓄隱諱些吧。
解讀《詩經》的書,積年而下,在架上已然頗多,幫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書也有好幾本,透過詩人筆下的一草一木,感情遂為之奔流。《蓼莪》中的「莪」與「蒿」,那是感謝父母的生鞠撫畜之恩,但感嘆自己依舊不夠成材的遺憾,當父母離去之後,家中那種「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空蕩蕩感受,也只有經過的人才知道!如果妳已嫁為人婦,看看《竹竿》中的「籊籊竹竿」、「檜楫松舟」,感受一下遠嫁他鄉的女兒,回想自己少時遊戲的景象,以及對回鄉渴望的想像!為人婦、為人母後,看著自己的小孩,心境定然不同。再看看《菀柳》一詩,繁茂的柳樹又怎會跟有志難伸的人扯上關係呢?原來繁茂的柳樹比喻的正是自己,一個孜孜矻矻、努力不懈「不尚息焉」、「不尚愒焉」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不正就是如今企業中自認不受重用者的感嘆?不同時代,用詞不同,但感嘆內容,在環境雷同下,心境其實是一致的。那個流傳千年的《詩經》一直在那,沉默的還在那,就算是發發牢騷也極為內斂,抒為情感則亦點到為止,體會作者的內心,便會得著自己的依託。
兩年前,因緣際會,郭宗銘會計師送給我線裝本的《詩經》,裡面沒有註釋,也沒有解說,留置案頭迄今。日前隨手翻閱至《小旻》一詩,「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暴虎馮河」的成語便一一映入眼簾,那出自《詩經》的成語,是中華文化的遺產,更是祖先在不同情境中,所留下的各種心情。《小旻》詩中提到「我龜既厭,不我告猶」,暗示連鬼神都已厭煩,不願意對未來再提供指引,這又何嘗不是表達,一位苦口婆心不斷提出建言之人,在屢屢不獲採納下,最後也失去了提供意見的意願呢?「謀夫孔多,是用不集」八字,不也正表示在台面上會講廢話的人一大堆,但卻沒有真正的用處嗎?無論政府或是企業,當大環境漸次惡化,而卻始終不接納建言之時,最後導致廢言議論的人多,而真正做實事的人少,那喪失的便會是人心,是改變的機會,而最後失卻的,就應該就是國家或是企業的競爭力吧!
所以,那位寫《小旻》一詩的先人啊,我想我懂你寫:「我龜既厭,不我告猶」時的無奈心情,還有「潝潝訿訿,亦孔之哀」時心中的憤慨,以及那該有的譖恨。《尚書》上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小旻詩人,你其實想說的,該是不得其時的「失志」吧!但若大環境如此,即或「得志」恐怕也不是件好事。吁,你那心情的起伏與脈動,千百年後,依然牽動有同樣感覺的心。
看著如今時局的種種,「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于胡厎」,能不讓人興起「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慨嘆?
Sunday, March 5, 2023
客戶的認知就是事實
「客戶的認知就是事實」是一句非常警醒人的話!的確,企業的形象是大家所共同塑造的,而品牌也是大家所一起成就的,沒有一個人在客戶端所造就的形象或感受,客戶會真正無感,將這些林林總總的感受交疊起來,就是「認知」。
曾經,有同事提及某客戶在其他公司的朋友面前說:「本公司的服務不好」,同事頗有不服,但所謂服務不好,就是該客戶的「認知」,而且不論對或錯。然而,該客戶很可能自己不知道,其所做的要求,早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範圍,這也導致公司無法配合,而不是公司的「服務」真的不好。雖如此,但客戶將公司不接受對方所提出的要求,解讀為服務不好,那也是合作關係中,議價能力偏斜一方所導致的現象,但「不能接受」與「服務不好」基本上其實是兩件事。或許,當買賣雙方都能理解自己的期待與要求,若已經偏離合作互利的前提時,雙方才能營造相對「正常」的合作關係,進而互利共生。否則,賣方將永遠被客戶的要求不斷困惑,如果為了保有客戶而持續退讓,也將使對方食髓知味,繼續提出不適恰的要求,最終還是會導致合作關係的破滅。
也或許,當賣方認知這個市場的競爭態勢就是買方的議價權利大於賣方,並且也無力改變時,也就只能永遠屈從客戶的要求!但議價能力的偏斜顯然值得探討,如果企業間沒有任何差異化也沒有獨特的價值主張,而只有價格競爭時,在趨近完全競爭狀態下,行銷花費所帶來的市場價值,就更需謹慎為之。事實上,企業間不可能沒有差異,存活下來的企業也都一定有其差異,而能真正造成差異化的,往往就是透過影響所形成的「認知」,故而認知一旦定型,企業想要翻轉企業形象,那是需要花費大量成本的。回頭看看自己的企業,員工的特質與水準,其實是可以使企業與眾不同的。
依據競爭理論,在華爾街漫步的邏輯之下,企業的超額報酬會逐年遞減,經過一定年限之後,最後都只能保有正常利潤。在理論與實務都證明了前述事實下,要不落入利潤下滑的無奈趨勢,就必須不斷、不斷、不斷的創新,甚至是改變遊戲規則的破壞性創新,從而透過創新所創造的新價值,以新產品或新服務獲取超額報酬。因此,不同型號的產品會不斷問世,不同版本的軟體也會持續更新!試問:一代又一代的新手機,一瓶又一瓶的萬家香,一台又一台的新車,一罐又一罐的養樂多,哪一項產品可以獲取超額報酬,這該有很明顯的答案。企業的獲利來自客戶,而客戶願意購買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顯然兩者之間有著自利與利他的關聯。
經濟行為,其實就是自利因而利他的行為,凡是營利事業,應該都會有利己的動機,當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成就了利他的條件,那利己的報酬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直到原有產品與服務價值開始式微,利他的條件便逐漸消失,代替者的壓力即會越來越大,凡是沒有跟上的,來不及調整改變的,也就自然而然的淘汰了,故而我個人常說:「不競爭,就淘汰;不努力,就出局!」這好比同事以「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鮮活的描述競爭與努力的重要。然而,努力工作若無法取得客戶的正向的認知,努力也只是使自己及企業空轉而已,這又好比一隻拉磨的毛驢,繞著磨走了很多步,在物理學上雖沒有白作功,但在企業競爭中,那隻驢,那裡都去不了,那裡也走不到,空轉是很可怕的事!
每一個人在客戶端所呈現的,都是「自己」的形象,每一個個人的形象累積起來,那便是「公司」的形象!一家企業有沒有文化,也是由員工所共同累積而成,魯迅先生曾說:「文化就是集體人格!」故而「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家企業全體員工的責任,絕不單單歸責於上層,然而高層的決策,卻必然影響著企業文化能否有效踐行,畢竟人所共知:「問題都在前三排,根源還在主席台!」一旦做為高階主管,身教與言教,都會是企業的代表,也就是該企業文化的外顯行為,如果如常言所說:「碰壞制度的永遠是高層」,那企業文化除了口號之外,也很難具體成形了。雖如此,一個個體的改變,也可以影響集體,但一定要有開始「引爆」變革的那一個人,那一件事,那一個點,那一顆心,方有可能經過擴大、漣漪效應而觸發公司的真正改變。反過來說,如果已經有人、有事、有點、有心具體的發生起爆的作用,而企業卻只願依循既有軌道不願進行調整,甚至試圖撲滅改變的火種,那企業應便會在既有慣性、惰性之下,漸次的喪失競爭力,最終為環境所淘汰,故而「以不變應萬變」,那只能是自我安慰的政治口號,對企業變革以求向前發展而言,「不變」只會是阻礙,困擾,而絕非助益,畢竟解凍、再凍後,企業還是要面對新的變局,並於再凍後重新解凍,走向下一個粹煉。不論企業喜不喜歡,願不願意,都必須隨環境而改變,挑戰今日之我並面對未來,否則就需直視淘汰出局的無情市場機制!
同時,有些事項關乎企業經營的基本原則,是不能以擦邊球的管理模式囫圇吞棗的帶過去的,若事關「原則問題」、「邏輯問題」,就需仔細思考,若能將之想清楚、弄明白了,爾後對於「是非問題」,便知如何下手處理,而不至左支右絀,受限於先前的錯誤模式。如果一家企業常態性的,只有一個人在接觸某一個客戶,如此則「那一個人」,就是企業在該客戶的全部形象,因此遴選負責客戶服務的人員,真的要慎之又慎。試問,企業何以要提供「訓練」課程,發展「職能」體系,並對員工進行定期的績效考核?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藉各種機制,影響並改變員工的行為,而所有公司的要求或規範,基本上也都是透過管理機制,以維持或維護公司的外在形象,從而轉化成看的見的數字型績效與成果。說的現實一點,員工對所服務的企業也會有所認知,因此企業即亦需爭取員工正面的認知,從而互利共生彼此依存,但千萬別忘了企業在環境壓力下本就無情,是以人才不忠也必是常態!
大家可以參看下方視頻,雖有所節略,但「認知」所產生的價值已經非常完整!「認知如此」,錯的也是對的,「認知不如此」,對的也會成為錯的!梁朝偉與劉嘉玲的形象不同,那當然是「認知」所導致的差異,因此如何讓客戶對你/妳的認知,從表面認知到內涵認知,趨於正向進而產生價值,從而對企業產生正向的認知以及信任,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在服務業,靠的是人,那便是接觸時的感受,是當下的行為舉止乃至衣著外觀,更需謹慎將事!
有大本事的,可以造局而重塑規則以改變客戶的認知,本事有限的,可以透過價值主張的逐步強化而提升客戶的認知,至於本事有待提升的,即或很不服氣,還是需先接受客戶對自己的認知,然後儘速找出調整的答案吧。
Wednesday, March 1, 2023
苦口婆心、寧鳴而死,其實都是掙扎
同學說我《寫天下父母心,富弼的請託字條》一文,又轉型回到我的老習慣了!哈哈,其實我僅是寫我想寫的,只要有感,就寫寫;無感,就安靜的做自己的事。請千萬不要以為我是一個搖頭晃腦,沒事拿著四書五經啃上幾句的兩腳書櫥!知我者,知道我的本業是「管理」與「法律」的,不是嗎?
這些年來,本無意對時下的問題多說評論,因為論說時事,難免需要舉例,舉例也就難免開罪於人。但如果以古論今,略微影射,或許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當事人比較不會造成多少影響。試問,正常而言,經歷過一定的人生歷練,怎麼可能沒有個人的主見呢?更何況,喜歡讀史的我,總想將自己在社會中走過的起起伏伏,分享給正在身受困惑的朋友們,這總比獨自「掩卷嘆息」然後來回踱步來的好多了。「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對於我自己,比喻成鳥,就是在求其友聲,而做為有感情的人,則是在求其友生。對所有知與不知的朋友,無非希望透過幾句芻蕘之言,對大家有些許幫助。
《宋史‧富弼傳》所說的:「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勢必不勝」,常常為論者拿來做為君子與小人相處下的結果,這裡面有許多無奈,但小人可能也自認君子,並將君子視為小人,此間孰是孰非,只有自己的心最明白。對於人世間的事,向來有毀有譽,也難免附會穿鑿,立場不同評論自然有異,只要將他人的論說,都當成持平而論不存惡意的規勸,那一切都可以一笑而過,孔子「六十而耳順」,其境界或許即是如此。富弼之所以「常言」他那一段話,那定然是他深刻的人生經歷,做為調和鼎鼐以取得朝廷上下共識的宰相,他的體會竟是君子「必不勝」,雖有些令人氣餒,但對於許多無法發揮所長的自認君子而言,應該也足可釋懷了。
我個人最在乎的,其實是「原則問題」與「邏輯問題」,弄清楚這兩個原則,在「是非問題」的面前,許多答案便是很清楚的。我們也許可以對某些問題不表示意見,但自己的心何嘗不明白呢?能說,是福,不能說,無非是老天要我們暫時靜默而已,即或一時靜默,但真理依然存在。范仲淹曾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每一個人的選擇不同,也需替自己的選擇擔負責任,我們可以讀懂梅堯臣的《靈烏賦》,而後「結爾舌兮鈐爾喙,爾飲啄兮爾自遂」,做個不多說話的人,也可以跟范仲淹回應的《靈烏賦》一樣,直接的說:「知我者謂吉之先,不知我者謂兇之類」,而世間「不知我者」遠多於「知我者」,不是嗎?我們永遠就是自己,既然要做自己,因自己的言行而導致的「累」,也就只能自己勇於承受,坦然面對,也需無怨、無悔。
有些文言,無意一一翻譯,一以存其真,二以讓大家看看所謂的「文言」,其實也沒有那麼難以識讀!而最重要的,我個人期望透過這些古人寫的「古文」,能使大家進一步認識中華的文化與歷史,瞭解那些先人所走過的路,所體悟的人生哲理,所遭遇的人生難堪之境,乃至生死抉擇,進而成為我們自己做人處事的依據,並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曾經,《後漢書‧范滂傳》所立下的典範,使得蘇軾及其母親程氏有了依循,而蘇母與蘇軾的對話,也因此給了後人另一個可以比照的圭臬。如今,在短暫而無知的政治主導下,若背棄自己的歷史,那大家所失去的,將會是整個華夏文明的遺緒,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就算真想與過往的中華歷史強行割裂,我也深信這短暫的操弄,除使操弄者身名俱裂外,終究不廢江河萬古流。對我自己,感恩於中華文化所留給我們的所有遺產,無論好或壞,正是那種歷史遺產,使中華民族具有深度且與眾不同,個人何其有幸,能是其中的一份子。
梅堯臣說的:「事將兆而獻忠,人反謂爾多凶」,這真是與小人並處的無奈,但最後只要良心平安,就可以跟范仲淹一般:「人有言兮是然,人無言兮是然」,不是嗎?
以下是《宋史‧富弼傳》傳尾:
以下是今人所書范仲淹的《靈烏賦》: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天下父母心,富弼的請託字條(兒子帖)
富弼是北宋的名相,經歷過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代君王。在仁宗朝慶曆三年,曾與范仲淹一起推行過「慶曆新政」,但隨即以失敗收場並外放地方,而一同推動改革的范仲淹,以及其他的官員如歐陽修,也同樣遭到貶官的命運。在慶曆四年,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雖是託名為滕子京修樓所作,但其實是對國家政局動盪的擔憂,否則不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樣的句子出現,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是寫在貶官滁州時的慶曆五年,歐陽修所謂「窮而後工」,應該正是這樣的寫照。
富弼對西夏、遼國的政經情勢有著深入的瞭解,故而於衡量宋朝的國力下,做出停戰止兵的建議,因為遼國與西夏,都有著強大的國力足以與宋朝抗衡!倘若兵戎相見,對任一方都不是好事,所以富弼是以增加歲幣做為止戰的籌碼。仁宗時,曾與西夏有過三次大戰:「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之戰」,但全部都損兵折將以慘敗收場。這些歷史教訓,對富弼當有難以磨滅的印象。宋神宗承繼大統,年號「熙寧」,熙寧本是繁榮安定之意,但神宗卻於熙寧元年,便召問富弼應該如何處理與遼國及西夏的邊事,富弼的回答如下:「陛下臨御未久,當布德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二十年是多久?一個皇帝都可能不會在位那麼久,足見富弼對於勞民傷財,且對百姓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兵戎之事,絕對是倡議和平的。
他在神宗朝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自求外放,最後出判亳州,但他在亳州卻拒絕執行王安石的「清苗法」!富弼是前朝宰相,對國家立有大功,相信宋神宗與王安石等推動新法之人,再怎麼牙養,也無法處理富弼拒絕執行新法的困擾!富弼對「清苗法」特別的不喜歡,這應該是基於他所看到的施行弊端,或是討厭清苗法事涉農民貸款,而由政府做莊而抽取利息,這是士大夫心態下的「與民爭利」,自然不該施行!但清苗法其實就是「農民小額借貸」的規範,若正當執行不為強迫之事,本是對農民有很大幫助的!然而王安石左邊推不動,右邊又有大臣掣肘,因此只能進用相對激進之人,他的苦,又有誰知道呢?別忘了,宋朝的經濟情況雖然不差,但歲出過大,有很大的收支平衡壓力,宋朝的國庫其實是很缺銀子的!
元豐六年,富弼病故於洛陽,遺表由大兒子富紹庭代呈朝廷!那年,也是蘇軾貶於黃州之時,留下了《記承天寺夜遊》的名篇!回看王安石的變法,以及與一般大臣意見相左所導致的「政爭」,確實使一個國家的力量為之析解,也使人才為之催折而無法發揮所長,怎麼樣的改革可以取得共同的支持,又怎麼樣可以得當用人以畢竟其功,做為推動者,以及有最終決定權的人君,其實都是非常困難的!而後世評論:「宋之亂,自神宗始」,甚至批評王安石為「亡國之臣、千古罪人」!批評者所站的立場不同,便很難發出中肯之言,畢竟執大權而需推動改變時,權衡輕重下想要「諸事無過」,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探討改變的「初衷」極為重要。讀史,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與看法,但有多少人可以進入當事人所處的情境而為該當之評論,那就真的要看章學誠說的「史識」了。
下圖是富弼請託他人照顧自己兒子時所寫的「字條」,非常可能是他退職賦閒在家後,請託在朝之人照顧兒子所寫的紙條,信中言請對方於看過後予以焚燬(丙去),但這個字條或因書法之故,或因政治因素,或因文字難得,最後卻幸存了下來成為「兒子帖」!細看內容,真是天下父母心,而子女也只有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會明瞭做為父母的苦心!字條的原文是:「兒子賦性魯鈍,加之絕不更事,京師老夫絕少相知者,頻令請見,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 再上。」富弼有三個兒子:富紹庭、富紹京、富紹隆,這是富弼特別為哪一個兒子寫的,我們不知道,但基於富弼對長子的期許,很可能是他拖人照顧富紹庭的,信中那份不明說的操煩,做父母的,真的一看就懂!
富弼的妻子晏氏,是人稱「太平宰相」晏殊的長女,富弼因家貧而無法參與同僚的宴飲,故而只能待在家中勤奮讀書,因此得到皇帝的青睞而選為太子之師,日後富弼能成為名相,顯然是其來有自而非遭時竊位!爰於富弼夫婦的家庭背景,倆人對於子女的教養,自然不可能不予看重。請託他人照顧兒子,卻以「賦性魯鈍」、「絕不更事」做為描述,這也是極為自抑、自謙之詞了,畢竟「子不教,父之過」,是以富弼交代兒子需「頻令請見」並望對方「一一指教」,畫面之生動、文字之懇切,讀之令人唏噓!而受託之人於見信後應當也有所感動,是以將之留存而未予燬去。至於受託之人是誰?在當事人留存之時,便已經將字條上足以辨識的字跡「刻意」割裂抹去,所以我們不會清楚,但受託之人於富弼故去之後,依據富紹庭之後所受到的朝廷照顧,這位「絕少相知者」,應該是出了該出而可以出的力。
《宋史‧富弼傳》結尾,引用了一段富弼常說的話:「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勢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小人不勝,則交結構煽,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迨其得志,遂肆毒於善良,求天下不亂,不可得也。」大家看看這一段體悟,那是極為深刻入心的!我輩,寧為君子之奉身而退,亦莫做小人之交結構煽!
Sunday, February 19, 2023
老鳥與菜鳥,競爭與存活
任何一家企業,經營過一段時間後,內部都會有「老鳥」的問題,老鳥有其歷史價值(曾經貢獻過),有其經驗價值(可以教導新員工),當然也可以繼續產生實質上的現時貢獻,但如果老鳥僅自恃於老鳥的經驗,或是其已然擁有的歷史價值,那老鳥便會成為企業的困擾、阻礙、負面資產,而難以產生正向的價值。
企業可以如何管理老鳥,一直是企業主的難題,這中間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困擾莫過於老鳥無法繼續貢獻,卻以「歷史功勳」做為生存甚至情緒勒索的依據!歷史功勳不是沒有價值,畢竟企業能夠走過競爭而存活迄今,都一定有過老鳥的付出與貢獻。但企業需隨經營環境的需要,不斷的進行策略、組織、人事的各項調整,甚至整個企業文化都需予以翻新,才能擁有新的天空,而老鳥如果不知隨環境變化而逕行調整,卻死守「已知」但可能「已然」過時的經驗而不肯學習,那老鳥的價值將會快速遞減,至於終無用處!此時的老鳥如果「哀怨」自己不獲重用,恐怕便要反求諸己,問問今天的處境又何以變成如此,凡事皆有因,就怕不敢捫心自問而已。
企業在「善待員工」、「幸福企業」的市場期許下,加上ESG三個面項所加諸的各種要求,都希望在能力範圍照顧好自己的員工,當然我們也看過所謂的「慣老闆」,只把員工當生產機具,並抱持著隨時可以棄置或替代的心態,這也就是何以許多企業的離職員工,對原本服務的公司不滿的主因之一。但市場競爭的無情,環境變化的劇烈,也往往使得企業主或高階經理人,沒有太多的「閒暇」去照顧員工的心理層面,這時候人資單位的「員工關係」功能,便需發揮關懷的職務價值,在最大能力範圍內進行雙向溝通,以協助公司瞭解實情及疏導員工情緒,同時解決所面臨的各種身理以及心理上的問題,從而使員工能夠繼續為企業而服務進而產生貢獻。
一位新進員工,戲棚下待久了,都會成為學長,成為老鳥,成為資深員工,乃至成為主管,但老鳥不論是哪一個層級,最後都必須回歸現實面的貢獻二字!企業存活,靠的是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能持續的替顧客產生價值,而員工存活,也正是替企業所服務的客戶,提供持續產生滿足需求的價值,若無法滿足客戶,企業難免淘汰,員工無法滿足企業的期待,不管你是老鳥、菜鳥,或是什麼頭銜,便都會面臨需要下車的一天,越是不具備價值,下車的越快,畢竟企業必須在被市場淘汰之前,就需要先做出反應,提前淘汰那些無法競爭,不適合繼續在所處產業內提供價值的員工!這種現實,是必然的手段,即或無奈也必須採行。反過來說,如果員工所提供的價值,超出企業所提供的對價,那員工另覓高就,也是市場供需的自然顯現,語謂「企業無情,人才不忠」,看似殘酷,實則是所有企面必須正視的問題,如何將員工適性、適才、適所的做出安排從而產生應有的價值,是企業無法規定的議題,何況在少子化嚴峻的今天,若是沒有對的人,企業都很難繼續正常經營。
持續學習,持續貢獻是所有員工生存的不二法則,至於怎麼貢獻,在哪一方面貢獻,那需要企業思考員工貢獻的能力,以及組織的架構而做出安排。曾有人說企業裡面都會有討好老闆的「和珅」,如果討好老闆從而存活是和珅型員工的價值,那也是該型員工生存的法寶,卻不是其他員工所能具備的,價值不同,生存型態便也不同,而「自己」要做哪一類型的員工,想要留下什麼同儕印象,自己決定!企業越大員工便越是百態,人數越多就需要面對越多的公、私問題!然而審視企業的最終經營成果,在外部是財務績效,在內部是員工滿意度與敬業度,兩者最終也將合而為一,成為企業賴以競爭的依據,以及員工持續留任的根本原因,並在共同的核心價值或理念下,繼續指導企業向前的運作方向,從而成為永續經營的企業。
如果你是老鳥,記得不要僅活在自己的歷史之中,要懂得現時下繼續貢獻,如果你是菜鳥,記得努力貢獻則是向前、向上的真實依據,乃至是離開現職並轉至其他企業的具體條件!當然,如果你是企業主或是高階主管,除了策略、組織之外,更需想想公司未來需要什麼樣的員工,早些規劃與培養,因為沒有適合的員工,組織必然無法有效運作,策略定然難以達成,那競爭就只是口號,最後成為口號管理的企業,難以具備真實的競爭能力。
多少年來,大家朗朗上口的「人才是公司的資產」其實是需要適度調整的,因為,「人才,才是公司的資產」,不是人才,便很可能是公司可以隨時處置的資產!因此,如何當個可以持續有價值的資產,以避免被處置,甚至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轉至其他企業一展長才,相信是所有員工都要努力思考的議題。別忘了,就算企業並不無情,經營環境卻總是無情的!沒有一家相對成功的企業,都有著期待中的好老闆。
Thursday, February 16, 2023
「老李」真實的見證,兼懷老友和安
一夜難寐,想起許多陳年舊事,重回案前,想替清晨的自己留個記憶。於是借著手機,給如今華髮叢生的「老李」(年紀輕時的稱謂)做一番真實的見證。
我不知道當時庾信寫下「信始二毛」的感受,而我自己是在這兩年驚覺白髮不再是一根一根的茂出,而是一坨一坨的轉變時,才知道「老李」真的到了該叫老李的年紀了!那個「三遺矢」的廉頗,雖有著老驥伏櫪之心,仍堪再用,但時間已經不在他這一邊了。
當年,大學同學符和安就是這樣一聲一聲的叫著「老李」,而今年過六旬,早已沒人叫我老李了,反而叫「大哥」的多了,至於和安,也已然息了地上的勞苦。今年,同學們大學畢業竟然四十年了,祝願大家都平安健康!
所有的稱謂都可以隨時間而轉變,只有姓名與努力獲得的學位,屬於自己真正的永恆,而這個永恆,也會成為曾經。
後記:
歷來叫我老李最多的,應該就是和安了,我們 1983 年大學畢業時,曾經有過 2000 年之約,後來他回到馬來西亞,而我卻怎麼樣也都找不到他了,於是與老同學就這樣失去了聯繫,但他的身影卻一直留在腦海之中。多年後的某週日早晨,我突然想起用 FB 搜尋他的訊息,幾經換名搜尋,終於看到了他多年後依舊消瘦的身影,雖說歲月使容貌改變不少,但那肯定是他,於是用 FB 直接掛了通電話,不料那卻是他生前與我最後一次的聯繫,失聯了那麼久,聯繫一次,此生便再無機緣了!
那早,有太多話,我們不知如何、從何講起,但卻在 2000 年之約彼此找不到的過程中,談起了許多遺憾!在那天不長的對話中,知道了他所面臨的家庭變故與事業蹇躓,欲言又止的過程中,他還是說了許多,而我只能聽著,並想著那些因失聯而錯過的傾吐機會,畢竟過去我們是無話不談的。
我們約好日後再聊,但老天爺竟終止了我們未來所有的機緣!之後,在 FB 上看到他兒子貼出的靈堂及告別式訊息,在所有的不真實中,我知道不會再有那種老李的呼喚了!故人已去,遺憾亦了!之後,他的兒子來信,希望能來台看看他父親在台大曾經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未料疫情干擾,忽忽間又是三年了。所有的「承諾」,都會在不預期下而逕自廢棄,新的承諾卻又難以許下,這種無處訴說的遺憾,只能不斷承受,也成為我們不斷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我依然記得大學畢業之際,你的長兄寫來八字電報:「父親重病,儘速返鄉!」那時的你,極為掙扎,想要留台服務,卻又不得不在催促之下奔返馬國!之後,我們雖身隔山海,但你依舊佔據著我深沉記憶中的一個角落。而後,我有緣前去馬國出差,兩次撥打那個無人接聽的電話,心中惆悵也難以形容。如今你的身已歇息,靈亦遠去,那些不曾實踐的期許,我們記得就好,只要繼續記得,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無形的實踐?願和安在天之靈,得著另一種平安喜樂。
Tuesday, February 14, 2023
就是有那麼一點感觸
這本是我寫給同仁的一封「簡訊」,做出一個停辦「學習短篇分享」的決定,難免有所感觸,所以放在這裡留個念想,並希望自己的努力學習之程永不止歇,畢竟停止學習之日便是老去待死之時,活到老,學到老,至於學什麼,都好!「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真的學什麼都可以,但不要忘了「好禮」、「好信」、「好義」這三件大事,禮信義光是字面解釋,就夠我們學一輩子了。其實,我們都是在學星雲大師所說的「做人」二字。
******
大家好,
已經執行一年多的「學習短篇分享」,決定在這個月劃下句點,組織改變以及人事異動後,我想能夠參加的夥伴必然越來越少,而大家的任務似乎也一直與分享的「時間」不容易聚合,因此,停下來再想想未來,應該也不是壞事。
以後,我還是會一直置放學習短篇到內網之中,這件事不會斷,因為那裡面所放的,都是我讀過而且有感的,不敢說有多麼重要,但至少不會是妖言惑眾的胡言亂語,所以大家可以自己進去看看,有需要聊聊的,我都在,而分享,依舊是很大的快樂。
過去所辦的讀書會,經過一陣子的熱度後,似乎最後都避不開停辦的結論,就好像所有的期刊,開始時往往都有遠大的抱負,卻又都必須面對停刊的一天。而我自己的工作任務,在這新的一年也有所改變,人生的風景自然也將有所不同。相命師曾說,命格中,我是「將軍格」,所以一直需當前鋒,攻城掠地完成後便將之交給別人,然後承命去攻打另一座城池與山頭。回頭看看自己一生的過往,還真的如此!一路將自己拼殺的成果,交給他人治理,然後啟動另一個披荊斬棘的征程,看來那還真是我命格中注定的事,原來我有武官的命,又帶著文官的筆,但最終也不過是個曾經,但已然過氣的「刀筆小吏」而已。
希望大家在過去的一段學習旅程中,有些許收穫,之後就看大家自己囉!「加油」,最後是為了自己,那不是自私,也不是自利,而是一個人,往前邁進為自己而活的必然結果。記得,需要我時,我還可以提供些許老人家所累積的錯誤經驗,因為你們都是對的,舊的則只能參考!一如用完後的藥渣,味道還在,但已然沒有多少效用了。
不忘初心,不計毀譽,往前行去即是。
分享一張隔離期間與「老虎」獨處的照片:
Saturday, January 21, 2023
上之人聞危言而不忌則去昧而無蔽,下之士推赤心而無損是有忠而可安
古代的中央政府(朝廷),或是地方政府(衙門),只要是有權利與權力的糾葛,便都有著人與人間,人與事間的互動難處,於是怎麼為人處世,懂得做人與為官,便成為歷來的大學問。人處其間,可以自命清高踽踽獨行,當然也可以隨世浮沈好好隨眾,其實滄浪之水或清或濁,兩者之分在於取用之人而已。
歷來,長袖善舞於人際關係者,爵祿扶搖直上;不識人情又闇於機宜者,仕途偃蹇難安!而如今的職場,其實也上演著同樣的戲碼,只是戲棚的大小、傾軋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所以自認不遇之人總要問:「為何升官的不是我」,而遭時竊位者,也總要說聲:「謝主隆恩」。懂得善用權柄者,知道領導統御的「心術」,而不善於運用權柄,則可能導致分崩離析,倉皇下台。管理與其說是門「藝術」,還不如單說就是一個講究方法的「術」字,再加上衡平事理的「心」字,術用好,心擺正,這就是管理學!
政府如此,企業亦如斯,於是不論問題的深淺大小,總要有人做出裁決,並試圖用最適當的資源解決問題。但再怎麼天縱英明,世間沒有具備所有能力的領導人,於是政府或企業都架構了組織,充實了人力,並由各種專職人員各司所職,成就一個解決問題的運作體系。然而隨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的有異,不同意見者隨權利之有無,認知之差異,便可能形成「君子與小人」之爭。君子是小人的對稱,而自認君子者,往往將另執其他意見者視為小人,最終成為「黨爭」或「派系之分」,而使整體力量分散難以聚合,但基本上沒有人會將自己視為小人,小人都是他人,而他人也如此思考。
有智慧的領導人,不論是乾剛獨斷或是折衷眾議,總能使國家或企業蒸蒸日上,而不具備智慧的領導人,則會使之日漸衰微!史家說宋仁宗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當皇帝,而宋徽宗則什麼都能做,唯獨不能當皇帝!皇帝是國家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就是「用人」,而用人又以「相位」最為重要!用錯宰相就是用錯權力,想要不亂也難。唐朝張九齡去相,李林甫成了亂唐的根源,而宋朝神宗以王安石進行變法,也成了宋亂之始,一直傳到了荒唐治國的徽宗,自己跟兒子欽宗都為金國所擄去,成了靖康國恥的最大憾恨。國家與企業之領導人絕不可亂,受命輔佐與幕僚之屬也不可亂,畢竟「用人得失,所繫非輕」,亂者不治也,治者理也,理亂之所分都在「人」身上!只有術用好,心擺正,才能有效治理國家與企業。
王旦是宋真宗時的名相,王旦病重時真宗問誰可接任宰相之位,王旦竟唯一推薦寇準,但神宗認為寇準「剛褊」而未採納其言,待王旦故去年餘,真宗最終還是立了寇準為相。立寇準為相這是真宗的決定,是王旦生前的唯一建議,當然也是寇準自身能力獲得賞識的結果。但寇準昇任後,絕對沒有想到會因丁謂之故而罷相被貶雷州,而丁謂自己也絕對不會想到,因為同黨雷允恭「擅移皇堂」(改動真宗的陵寢位置)之罪,而被繼位的宋仁宗貶於崖州。歷史確實有許多偶然,丁謂前往崖州路過雷州時,寇準遣人於途中送給丁謂「蒸羊」一隻,卻又拒絕與丁謂見面!
一個人的際遇,在人與人的權力爭奪中,似乎冥冥中有著不可移易的定數。那隻蒸羊,絕不是寇準有心的送別大餐,而是對丁謂遠貶崖州「你也有今日」的極度諷刺,因為前去瘴厲之地海南崖州,日後丁謂還有無機會吃上蒸羊,誰也不知。然而,寇準隨即於仁宗天聖元年九月(1023年),病死在雷州司戶參軍職位之上,而丁謂卻能於貶竄後回至中土光州(河南潢川),於景佑四年四月(1037年)方才故去,整整比寇準多活了十五年!天道、地道、人道,又該怎麼說呢?
王旦有三個兒子,亦即王雍、王沖、王素,這些三槐王氏的子孫,都有著良好家庭教育與家風。依據《王文正公遺事》一書所載,長子王雍於王旦故去之後,前去見擔任宰相的寇準「求以自效」(找份工作),寇準問王雍希望要怎樣的工作,王雍說依照過往慣例,應當放外省專職於一事的地方官(釐務官),可見王雍並沒有任何多餘的要求,然而寇準認為王雍乃「賢人之子」,不應到地方去當個小官,於是替王雍安排了「同判太常院」的職務!可好笑的是,寇準身為宰相,竟然不知道太常院根本沒有「同判」這個職缺,也沒有安排王雍應有的俸祿。故人之子,寇準的處理的竟是如此隨意,確實令人心寒。
王旦當年極力推薦寇準,並對寇準大度能容從不計較,宋真宗曾說:「卿(王旦)雖稱其美,彼(寇準)專談卿惡」,可見王旦與寇準的氣度差異有多大,而寇準對於王旦的後人,卻連個合法且正常的安排,都處理的一塌胡塗毫不上心,這又該怎麼說呢?後來王雍的職務安排報到真宗那裡,真宗特別為旦子「各改一官」,應當就是為王旦三個兒子的職位予以「提升一級」的意思。我們查看宋代蘇舜欽所著的《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一文,針對王雍的官銜,裡面有如下記載:「文正公(王旦)薨,恩授光祿寺丞,服除特授大理寺丞,俄又遷太子中允,同判太府寺」,可見宋真宗對王旦後世子孫安排的上心,遠遠大過寇準的隨便,足見王旦在真宗心中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
權力在手,宋真宗可以決定是否御駕親征,可以大搞「天書封祀」,也可以拔掉寇準的相位,而既位的宋仁宗也可以藉故拿掉丁謂的相權,之後的宋英宗則可以在「濮議之爭」中堅持己見,弄的君臣對立、群臣對立,而神宗則在推行變法所引起的一波波的反彈中,使宋朝陷入長期的動盪!在仁宗朝出生的蘇軾,對於黨爭的種種,顯然一切都看在眼裡、放在心裡,畢竟他一定清楚的知道,他的老師歐陽修以及其他前輩們,在仁宗朝「慶曆新政」失敗後的貶謫經歷,可是他的一支筆,卻無法不抒發他的思緒與想法,最終導致「烏台詩案」的發生,以及隨後黃州、惠州、儋州一生的顛沛流離。
真宗「天書封祀」、仁宗「慶曆新政」、英宗「濮議之爭」、神宗「熙寧變法」,因皇帝與士大夫間,士大夫與士大夫間意見大幅對立,在彼此傾軋而難以取得共識下,遂導致宋朝元氣大傷,之後哲宗既位,新舊黨人士在向太后與皇帝間職務的忽起忽落,以及徽宗「元祐黨人碑」對士大夫氣節的持續摧殘,最後再加上徽宗本身的好大喜功與昏聵,北宋的基業終於走到傾頹的盡頭。
至於蘇軾,這位以為「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中國歷史上的大才子,處在對立與矛盾的黨爭之中,新也不是,舊也不對,只能在政治與理想的夾縫中,透過一支筆,持續抒發他豐沛濃郁的情感,然後看似看開,實折無奈的繼續走下去,直到蒼老的在北返的路途中,終於看清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的實景,並將自己的生命,淡淡的飄落於常州。
蘇軾曾經寫過《明君可以為忠言賦》一文,裡面說:「上之人聞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無損」,將君臣間的信任關係,以及對上位者察納雅言的期待,寫的清楚明白,但誰也不知,文章可以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卻也可以是憂患之始,桎梏之由,畢竟有「明君」時,「忠言」方有其用,若上位者「聰明蔽於嗜好,智慮溺於愛憎」,那多言自也無用,只是遺禍自身而已。
世事紛紛,四海擾擾,有感於人事之變遷及給諫與納諫之不易,遂以「上之人聞危言而不忌則去昧而無蔽,下之士推赤心而無損是有忠而可安」做為癸卯兔年之對聯。
Sunday, January 1, 2023
「唯有相信,才能讓我們繼續好好的活下去!」
賴以威教授在接受商周的訪問後,鄭郁萌小姐寫了一篇訪問稿:《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裡面扼要述說了他的求學,以及與父親、妻子、兒子的點滴,這不算太長的人生,卻已經讓他經歷了父逝與喪子的人生劇痛!有些事,經過才會知道!感受過才知道那種痛!相信也才會知道幸福二字,原來並不是都是理所當然,更無從以計算而得。
原以為「數學」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賴老師,最終卻發現幸福二字,本身並「沒有機率」可言!在他帶德國的指導教授去行天宮參拜時,他的指導教授對他說:「有時候我們得選擇相信,因為唯有相信,才能讓我們繼續好好的活下去!」人生一世,不時的,我們都會無助,而當無助時,冥冥中的信仰,確實可以使人安定與清靜,也才能使我們好好的活下去,也或許這才是各種信仰的真正價值,讓我們在各自的信仰中,可以承受,最後懂得自己去走好自己的路,這時我們會發現,「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莫怪乎許多科學家本身也有信仰。
多年前,在一次很特別機緣下,有緣向翁景民教授請教一些自己的困惑。那天,在他的辦公室,許多同學似乎排著隊在等他,翁老師跟我提起牛頓也相信上帝,並以太陽系星體運行儀的巧妙設計為喻,說明龐大的宇宙不可能是隨機、偶然產生的。翁老師的努力,並沒有使我相信他的上帝,但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一種力量,也相信翁老師正因為他的相信,使他走的道路有所不同。翁老師在離開前,於夜間前去醫院看望,他在病床前依然盡力著在宣揚他的信仰,而他的真誠使人無比感動,在那一剎那,我也依著他的祝願與禱告,希望他所信奉的神,能救治老師得病的身體。之後,在台北的靈糧堂,我與許多老師的學生,一起送別了老師並見證了他弟弟的受洗,從此翁老師成了飛翔在星空下的教授,而我們這些受其教導的學子們,相信老師的提前離去,是他所信奉的主的旨意,而他的驟然逝去,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深深遺憾。至今,依舊懷念著他,並想念那天他對我所開導的話語,那些上帝的話語。
同樣的,姑且不論有所爭議,愛因斯坦的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然界有一種不知的力量在主導與運作著,畢竟一切隨機的結果,仍會呈現出「中央極限定理」的現象,那是「常態」,而常態使我們相信:隨機背後依舊有著掌控的力量。至於李嗣涔教授的「信息場」實驗,則以「靈界的科學」帶給許多信仰科學的研究學者們不同的感受!那冥冥的力量,主導著人們所不能操控的事物與機緣,既然不能操控,那「生命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便也言之成理。雖如此,當我們遇著不順心、不如意的時候,是否依舊可以相信那是上蒼的安排而無有不平?
以威老師說:「自己是被留下來的人,時間不斷前進,若想讓離開的人不要漸漸模糊,唯一的辦法是靠著反覆書寫來記憶與思索」,讀著這一段話,我的心理有著許多如同身受的感觸!我的父親因抗戰而離家,之後便再也無法回到家鄉,之後兩岸開放,他回到山西高平老家,在黃土一坏的田中,為此生沒能盡孝的母親,大哭一場。而後,在他所留的文字中,因父親早逝,母親成為家父記憶的主軸,不斷書寫的思母之情,躍然紙上,從而也讓我知道,那個所謂「老家」裏的記憶碎片。我們靠書寫,表達自己內心中的感情,「嚶其嗚矣,求其友聲」,感受到的就感受到了,讀懂的就讀懂了,畢竟人世裏各自有各自的際遇,許多事其實並非無肯代受,而是根本無法代受,只能自己體會。
今年賴教授正好四十歲,於此不惑之年,祝福賴教授與他的妻子,也祝福天下遭遇生死離別打擊與挫折的朋友們!在面對難過之後,都能撫平創痛繼續往前,因為路永遠都在前方,而「我們」也都是在不斷的催折歷練中被留下來的人,是以懷著感恩敬畏的心,繼續著前人的腳步,而當有天換我們需要離去時,期盼那些留下來的人,也一定要繼續努力,知所傳承並勇毅往前。
相信上蒼所做的安排,必有其原因,也相信自己的努力,必然帶來應有的果實,善是一種循環,惡也一樣!即或「此時」我們並不知道,也或許「永遠」我們都無法知道,但善的念,善的心必然永存,也總有迴向給自己的一天。
賴教授與其妻廖珮妤的照片
人為什麼不能圓夢?因為心不定,腳不動
八耐舜子的圖作,有許多令人警醒的話語,不管是他自己說的,或是引用他人的,裡面都有些生活中我們知道卻又忽略,但有著相當的生活哲理。我們看看,也想想,會覺得自己真的是活在知識的藍海之中,而往往不知道去咀嚼文章處處的大千世界。
「人為什麼不能圓夢?」問的好,那是因為「心不定,腳不動」,這些話說起來稀鬆平常,確有著極大的人生智慧在內。我常常自我省思,這些簡單的話,為什麼我們明明都明瞭,但卻依舊無法如實照做?我的答案跟八耐的答案是一樣的簡單:「心不定,腳不動」,這好比王陽明說的一般:「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不難,難在於面臨所有的困難險阻之下,依舊還能去執行那個先前所立下的志,或是想望中的願,顯然「志」就是目標,而「願」就是期待中欲實現的願景。
回想自己的心路,定心其實是件大學問,《大學》裡說:「定靜安慮得」,明顯的有著一個先後的「邏輯順序」,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其中的「知止」是指應止之處,也就是一定需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要到達什麼樣的條件,當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了,就不會左搖右擺偏移目標,這正好比《禮記》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基本功來自於修身,而修身,所修的就是那起起伏伏的雜念與心性。《大學》又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一樣有一個順序邏輯,修身之前必須心正,心正才能意誠,意誠方可知至,這其中的「心正」,確實需要將那一顆跳動不安的心,擺正而不亂動!孔子立志,故而四十而不惑;孟子養氣,是以四十而不動心,心在繽紛誘惑中能不隨意搖動,顯然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定下來」才走的久,走的到。
無論何事,要想有所成就,確實一切必須先將心給「定」下來,心不安,無從定,心不定亦無從靜,「修心」真的是一門自我精進的大考驗!修好了心,修身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曾經有一日,我自己在白板上寫下:「氣定則神靜,神靜則心安,心安則無慮,無慮則自得」,那時不知那裡來的想法與感受,但感受到「氣」在身體裡面運行、在「流動」,那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當一個人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可以感受到血液流淌的力道,可以感覺到氣血在體內流動時,外在許多的雜事是真的是聽不見的,因為所聽到的,都是內在而不是外在!孟子所養之氣,顯然也是流淌在血液之中的浩然之氣,這個氣,也成就了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氣節!
當許多念想一一沉澱下來,人自然而然也就靜下來了,達摩在靜室中與同門坐禪,成就了知名的對話。達摩磨瓦,同門問道「磨瓦豈能成鏡」,達摩回應:「坐禪豈能成佛」,同門問:「怎樣才能達大道?」達摩回應:「一切皆應從根本而修」。同門復問:「何為根本?」達摩續答:「心為根本。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一切善惡,皆從心生。」藉此可知,一切的根本是從修心開始,但修心真的很不容易!心猿意馬是「不定」,心浮氣躁是「不定」,心亂如麻是「不定」,心急如焚是「不定」,心煩意亂是「不定」,心驚膽寒是「不定」,與心相關的事那麼多,心事重重自然也「不定」,因此過去多年以來,我自己能真正沉澱下來的次數,慚愧的說,也真的很有限!聽那體內的聲音,用的不是耳朵,竟然是心。試試閉上六門,關起七竅,你所聽到、看到的,是許許多多的靜中之樂,是一種安定,大家或許可以靜心下來試試。
當我們靜下來後,要做什麼?自然是實現那個所立之志。多年前,好友曾經跟我提過:「時間花在那裡,成就就在那裡!」而成就就是那個志,如果一切都可以無心插柳而獲致,那天下所有的努力也就不必了。時間不可逆,蘇軾在《喬太博見和復次韻答之》詩中說:「百年三萬日,老病常居半。其間互憂樂,歌笑雜悲歎。」我們在有限的時間中,所努力將事的,是欲成就的志,也必需付出時間方能換取精進的果實,回推生命的短暫,我們是真的沒有時間可以虛擲或浪費。奧利佛·伯克曼 (Oliver Burkeman) 在《人生的四千個禮拜》一書中說:「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是特別重視的事情上,你付出的代價就是你的生命。」對於實在不長的人生,我們修的,其實就是性命之學,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做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價值與意義的一個過程。
我們向神明祈求、禱告,不論宗教與儀式如何,求的都是心安,希望的都是如願以償,而一個人如能良心平安,其實便不需要刻意祈求什麼,只要努力去實現那自我所堅持的價值,是以無論做好做壞,便終能俯仰無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