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8, 2023

想念父親,在雨中


桌墊下,一直有一張約莫三十年前與父親的合照,裡面年輕的我還抱著大兒子,每看一次,便想起自己的父親,那堂姐口中有著「傳奇一生」的父親…。

父親離開整整二十年了,可我的腦海中,卻依舊有著他許許多多的身影與聲音,那厚重的腳步聲,那爽朗的笑聲,那深藍色的長袍馬褂,那低頭振筆的背影,那厚厚的濃眉與手掌,直到在病床前的交代,以及最後的眼神,那都是留存在心中最特別的記憶,歡樂也好,悲戚也罷,我無從分享,也無法分享,那父子間的記憶,就父親跟我知道吧!

二十年過去了,父親不曾入我之夢,但我確實時時想念著他!父親離開後,我曾數度在大雨中至五指山前靜靜的看望,一切,只有雨聲,一切,只剩雨聲,我能在雨聲中與父親能有什麼樣的對話?做兒子的無聲的訴說,做父親的無聲的回應,但我深信,父親會知道我來了,知道那個以前一直作對的兒子,想念他了。

二十年中,在幾度的起伏際遇中,也曾獨自一人靜靜的坐在墓旁,就這樣陪著,陪著曾經跟我說過大道理的父親,雖然現在他不說了,但那些說過的,我沒做到的,我都記得!人生裡不乏遺憾,而父親的交代我做不到的,則是特別的遺憾,父親心裡應該是知道的,但一個人一個命,父親只能提醒,不能替我而行,而我也只能盡力,即或與父親的期待有所不同,但我相信,父親一定知道我努力過,而且也無愧於自己的良心,至於結果,已然無悔。

「讀書宜早」,那是父親對我的期待,「良心平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則是父親以身作則給我的典範,我深信這一路走來,一如祖母在您雪夜離家時的交代:「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就這一點,做兒子的當無愧於祖母與您的教誨。如果老家的祠堂仍在,對於先祖們的期許:「居身不忘猶龍懿訓,處事謹遵旋馬高風」,捫心自問,兒子也應該無所愧疚。

修葺好您與母親合葬的墳塋,似乎像是了了一點心願,實在卻一無所補!如果您與母親還在,我寧願再多盡一點孝行,多得一些人生閱歷的提點,少一些與您的執拗,更少一些那些過去的無法理解與諒解!而今墳前椒酒虛供,這份所謂的孝心,實在無法填補在世時應盡的孝行,父親,兒子想念你了。

您的孫子都好,二十年後也都已然自立,您的生命留存在兒孫輩血液之中,我來看您,您當知道了,而您要說的,一定也都留在那壘壘的筆記之中。

在雨中,那無聲的對話,滿滿的都在心裡。

Tuesday, August 1, 2023

人的眼里,不能只看眼前的問題!


今年6/26日,江蘇徐州發生一件毛驢拉車拉不動,於是遭主人猛鞭近十分鐘的事件,此時的主人認為是驢不夠用力,所以才會拉不動!後經旁人提醒,原來是車後面所牽的駱駝不願往前,所以毛驢再怎麼使勁拉,向前的趨動力也拉不動那後掣的力道!一輛車走不動,若只看「前面」所浮現的問題現象,卻不檢討「後面」造成問題的根因,事情是不會圓滿解決的。前面的驢,成了代罪羔驢,而後面的駱駝,卻沒有任何懲罰,至於那位鞭打毛驢的老漢,之後又可會檢討自己所犯的錯誤?

企業也一樣,業務推動不順,除了檢討業務同仁的努力以及方法之外,一定要仔細看看造成業務推動困難的根因有哪些!是「成本過高」所導致的價格競爭失利?抑或是自己的「定價策略」偏離市場期待,卻以為自己有本事做出超額定價?還是產品或服務的本身有「嚴重瑕疵」,導致公司所累積的形象失去了客戶的信賴?還是產品過於雷同,並沒有任何「價值差異」足以取信客戶?還是,自己的「行政作業」卡死了推陳出新的創意以及運作效率?甚或是高階主管自己的「決策」出現了不該有的錯誤,致使下屬無法正常推動業務?企業經營的結果是財務數字,屬於結論型的落後值標,但若懂得將落後指標往前推,進而找出造成現在結果的原因,並將之化成領先指標以求改進,數字的價值才能真正呈現。

企業經營本就環環相扣,每一個問題於表面之下,都有許多其他的問題環繞糾葛著,從輸入,到處理,最後成為輸出這三個環節一起造就了問題,也造就了成果,流程越是流到尾端才發現問題,問題也就越大、越難處理,所以需要「未有形而除之」,試著消弭於無形,或是在發現問題時便立即解決,以使問題不致擴大。胡適嘗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種瓜自然得瓜,若栽錯了,又怎能期望種瓜得豆?懂得將根因一一解決,浮現的問題自然會隨之減少,不懂得或是不知道怎麼解決,企業的問題便會隨問題的累積,背負的困難與壓力也就越來越重,即或企業可以靠慣性定律繼續往前,但累積的問題所造成的摩擦力,也終會使企業再也走不動,終而停滯在某一天、某一時,不論主事者願意不願意。

能夠解決問題於未發之時的員工,才是真正的良才,此即所謂「防患未然」!指出已經發生問題的根因並予解決,屬於其次;渾渾噩噩過日子,只做公司交代的事但求無過,則更其次;而不面對自己的問題,卻提出他人問題並指東劃西的,理當敬陪末座!向來任何公司都不缺說話的人,問題是如何說話,以及如何解決。企業不能看重只會說好話的人,那些願意提醒主管,敢說真話的同仁,才能使企業面對真相,匡正並改進缺失。至於說真話的風險如何,就看主管是否有察納雅言的肚量。

古時設有「御史臺」,身在御史臺的人屬於諫官,這些諫官的責任就是指正朝廷的缺失,「台諫」的目的是使君王看見缺失並予調整改善,所以居於御史臺的官員,必須具有崇高的道德標準與敢言的個性!當君王不聽台諫之時,也就是諫官自行去職之時,畢竟尸位不應素餐,諫官又怎能瘖啞?而現在的企業有「稽核室」之設,稽核室的成員一樣可以指正公司的缺失,故而在現今的公司治理要求中,對於公司治理主管乃至公司治理秘書,對其職掌與學能都有相當的要求,並透過定期的公司治理評鑑,檢視企業運作的良窳!如果企業內所呈現的不協調,無法透過稽核呈現問題,也無法由吹哨者提供警訊,進而由具有權力並主其事的人予以解決,那公司治理的成效定然不佳,而「亂」即是必然,一亂便會失序,而一個失序的企業,都要面對競爭力流失的殘酷現實!

企業裡,有哪些人像是那頭拉車的毛驢,願以有限的能力去承擔所交付的責任?誰又像是那頭駱駝,死活不肯前進!而誰又像是那個執鞭的老漢,具有權力,可以鞭策大家往前?而企業中有多少頭駱駝,只有聽了主人的呼喚,才肯放棄絆車的角色而願向前走去?當大家的方向不齊一,力量不集中,若只能聽一個人的決定,企業也恐怕很難走的長遠,而企業裡,不也總有許多人只聽老闆的交代,在組織中成為整體運作的難點,乃至斷點卻又不自知?

《戰國策》中記載扁鵲與秦武王的一段對話:「君與智者謀之,而與不智者敗之!」企業面對問題,思考根因之所由,並努力找出答案,便需要懂得用「對」的人,摒除「不對」的人,且需儘速以紮實、科學的方法與流程解決問題,才能談所謂的公司治理與永續經營。而企業的經營者用人的智慧,自來便是不斷被審視的議題,承擔企業主的責任本身即是極為不易之事,而想要「得人」則更為不易,畢竟人才需要環境的配合與累積才能有所發揮,否則不會有宋仁宗嘉佑二年的「千年科舉第一榜」,也不會有崇禎「五十相」後發出「諸臣誤朕」的失國抱怨!居於上位者能不慎哉!

得人與失人,用人與識人,無論王朝或企業,都是經營者永恆的課題!而做為下屬,自己是不是鳳凰,或僅是隻自傷的孤鴻,有無條件「非梧桐不棲」,也是自我需要細細衡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