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天下父母心,富弼的請託字條(兒子帖)


富弼是北宋的名相,經歷過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代君王。在仁宗朝慶曆三年,曾與范仲淹一起推行過「慶曆新政」,但隨即以失敗收場並外放地方,而一同推動改革的范仲淹,以及其他的官員如歐陽修,也同樣遭到貶官的命運。在慶曆四年,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雖是託名為滕子京修樓所作,但其實是對國家政局動盪的擔憂,否則不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樣的句子出現,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是寫在貶官滁州時的慶曆五年,歐陽修所謂「窮而後工」,應該正是這樣的寫照。

富弼對西夏、遼國的政經情勢有著深入的瞭解,故而於衡量宋朝的國力下,做出停戰止兵的建議,因為遼國與西夏,都有著強大的國力足以與宋朝抗衡!倘若兵戎相見,對任一方都不是好事,所以富弼是以增加歲幣做為止戰的籌碼。仁宗時,曾與西夏有過三次大戰:「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之戰」,但全部都損兵折將以慘敗收場。這些歷史教訓,對富弼當有難以磨滅的印象。宋神宗承繼大統,年號「熙寧」,熙寧本是繁榮安定之意,但神宗卻於熙寧元年,便召問富弼應該如何處理與遼國及西夏的邊事,富弼的回答如下:「陛下臨御未久,當布德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二十年是多久?一個皇帝都可能不會在位那麼久,足見富弼對於勞民傷財,且對百姓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兵戎之事,絕對是倡議和平的。

他在神宗朝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自求外放,最後出判亳州,但他在亳州卻拒絕執行王安石的「清苗法」!富弼是前朝宰相,對國家立有大功,相信宋神宗與王安石等推動新法之人,再怎麼牙養,也無法處理富弼拒絕執行新法的困擾!富弼對「清苗法」特別的不喜歡,這應該是基於他所看到的施行弊端,或是討厭清苗法事涉農民貸款,而由政府做莊而抽取利息,這是士大夫心態下的「與民爭利」,自然不該施行!但清苗法其實就是「農民小額借貸」的規範,若正當執行不為強迫之事,本是對農民有很大幫助的!然而王安石左邊推不動,右邊又有大臣掣肘,因此只能進用相對激進之人,他的苦,又有誰知道呢?別忘了,宋朝的經濟情況雖然不差,但歲出過大,有很大的收支平衡壓力,宋朝的國庫其實是很缺銀子的!

元豐六年,富弼病故於洛陽,遺表由大兒子富紹庭代呈朝廷!那年,也是蘇軾貶於黃州之時,留下了《記承天寺夜遊》的名篇!回看王安石的變法,以及與一般大臣意見相左所導致的「政爭」,確實使一個國家的力量為之析解,也使人才為之催折而無法發揮所長,怎麼樣的改革可以取得共同的支持,又怎麼樣可以得當用人以畢竟其功,做為推動者,以及有最終決定權的人君,其實都是非常困難的!而後世評論:「宋之亂,自神宗始」,甚至批評王安石為「亡國之臣、千古罪人」!批評者所站的立場不同,便很難發出中肯之言,畢竟執大權而需推動改變時,權衡輕重下想要「諸事無過」,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探討改變的「初衷」極為重要。讀史,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與看法,但有多少人可以進入當事人所處的情境而為該當之評論,那就真的要看章學誠說的「史識」了。

下圖是富弼請託他人照顧自己兒子時所寫的「字條」,非常可能是他退職賦閒在家後,請託在朝之人照顧兒子所寫的紙條,信中言請對方於看過後予以焚燬(丙去),但這個字條或因書法之故,或因政治因素,或因文字難得,最後卻幸存了下來成為「兒子帖」!細看內容,真是天下父母心,而子女也只有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會明瞭做為父母的苦心!字條的原文是:「兒子賦性魯鈍,加之絕不更事,京師老夫絕少相知者,頻令請見,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 再上。」富弼有三個兒子:富紹庭、富紹京、富紹隆,這是富弼特別為哪一個兒子寫的,我們不知道,但基於富弼對長子的期許,很可能是他拖人照顧富紹庭的,信中那份不明說的操煩,做父母的,真的一看就懂!

富弼的妻子晏氏,是人稱「太平宰相」晏殊的長女,富弼因家貧而無法參與同僚的宴飲,故而只能待在家中勤奮讀書,因此得到皇帝的青睞而選為太子之師,日後富弼能成為名相,顯然是其來有自而非遭時竊位!爰於富弼夫婦的家庭背景,倆人對於子女的教養,自然不可能不予看重。請託他人照顧兒子,卻以「賦性魯鈍」、「絕不更事」做為描述,這也是極為自抑、自謙之詞了,畢竟「子不教,父之過」,是以富弼交代兒子需「頻令請見」並望對方「一一指教」,畫面之生動、文字之懇切,讀之令人唏噓!而受託之人於見信後應當也有所感動,是以將之留存而未予燬去。至於受託之人是誰?在當事人留存之時,便已經將字條上足以辨識的字跡「刻意」割裂抹去,所以我們不會清楚,但受託之人於富弼故去之後,依據富紹庭之後所受到的朝廷照顧,這位「絕少相知者」,應該是出了該出而可以出的力。

《宋史‧富弼傳》結尾,引用了一段富弼常說的話:「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勢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小人不勝,則交結構煽,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迨其得志,遂肆毒於善良,求天下不亂,不可得也。」大家看看這一段體悟,那是極為深刻入心的!我輩,寧為君子之奉身而退,亦莫做小人之交結構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