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9, 2013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在周紹良主編之《唐代墓誌彙編》中,於開元年中,收有徐安貞所撰之《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誌銘并序》一文,其後並有註記曰「周紹良藏拓本」,如此,該文係編者苦心所收錄之墓誌之一者。再查李錦全先生所著《嶺海千年第一相》一書,《陰堂誌銘》係於19607月出土於廣東韶關市羅源洞張九齡墓中,如此,合理推想周紹良先生所得之拓本,當即來自出土之張九齡墓誌。

該文末有如下數語:「嗚呼!嗣子拯,號速罔逮。而謀遠圖,刻他山之石,誌于玄室,人非谷變,知我公之墓於斯。」如此,《陰堂誌銘》當係張九齡之子於開元二十九(741)年,倩託徐安貞所撰,則此一墓誌距今已然一千兩百七十三年,而徐安貞之官職也可於墓誌中窺見,在撰此墓誌時,徐氏為掌管圖籍的集賢院學士。陰堂誌銘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其文如下圖:



除前述徐安貞所撰之陰堂誌銘外,依據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九》所述,當另有長慶三年之《張九齡碑》一文,而《集古錄》針對《張九齡碑》之內容,則係歐陽修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二月考證碑文與《舊唐書》所載之差異之心得,其結論云:「所傳或有同異,而至於年壽、官爵、其子孫宜不繆,當以《碑》為是」,則歐陽修已知以碑文作為判別史料繆誤之依據,鄧寶劍先生說:「歐陽修的金石考評為中國金石學的開山之作」確為的論。至於歐陽修針對《張九齡碑》」之跋尾,其首云:「右《張九齡碑》」,但遺憾的並未說明該碑為何人所撰。

時至北宋末年,趙明誠於其《金石錄‧卷二十八》中,同樣提到《唐張九齡碑》,文首曰:「右《唐張九齡碑》,徐浩撰并書」,而後引歐陽修之《集古錄》之內容。之後另有考證如下:「今考之,徐浩撰《碑》時為嶺南節度使,在大曆間,距曲江之卒未遠,至長慶中,其家始刻石爾。」如此,依據趙明誠夫婦的考證,《唐張九齡碑》是徐浩在大曆年間(唐代宗的年號,766~779)所撰,但直至長慶年間(唐穆宗的年號,821~824)方才刻石!想趙氏夫婦以碑中已載入子拯、孫藏器之名,而碑後又載曾孫敦慶、玄孫景新、景重之名,故而合理推論徐《碑》當刻於穆宗長慶三年。

《全唐文‧卷四四〇》收有徐浩所撰之:《唐故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尚書右丞相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贈大都督上柱國始興開國伯文獻張公碑銘》,此銘亦見於四部叢刊《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之內,而此文當即歐陽修、趙明誠夫婦所見之《唐張九齡碑》,如此則此碑文自長慶三年書就,流傳亦已一千一百九十年矣!歐陽修雖於《集古錄》中考定張九齡生年當為六十三並謂:「年壽、官爵、其子孫宜不繆,當以《碑》為是」,但於其與宋祁所修之《新唐書》內,卻依然依據劉昫《舊唐書》之說法:「俄請歸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而謂:「請還展墓,病卒,年六十八」,因此後世學者多不採徐浩《唐張九齡碑》生年六十三之說法,直至《陰堂誌銘》於韶關出土,張九齡之年歲方才得以確定。

而今《陰堂誌銘》之真跡尚在,然由九齡外甥徐浩所書之《唐張九齡碑》,其文雖尚在,但真跡早已不可復聞!徐浩乃唐代書法大家,與顏真卿並稱「顏徐」,倘《集古錄》與《金石錄》有其一完整存世,我們當可卻除不見真跡之遺憾矣。《陰堂誌銘》中言道:「序乎官次,存乎事迹,列於中原之碑,備諸良史之筆矣」,如此,則於開元二十九年之前,當另有更早之「中原之碑」已然敘明張九齡「凡十八徙」之歷任官職,然此碑何人所撰?何人所書?今又何在?恐更不可考矣!《荀子‧勸學》有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金石誠然可鏤,然鏤於金石,卻又未必可存,如此,人世豈真有不朽、不折者哉!


Tuesday, November 5, 2013

消愁解憤,賴此延年


我是在國中時因讀到楊朱「衣素衣而出,衣緇衣而反」一句,在體會到中文字詞性轉換之美後,才開始對於國文感到興趣的!而我也深切記得,那是在準備模擬考的深夜,因倦極而不得不停留在王安石「青苗法」的課本之上,但卻從此引發我繼續探究中國歷史的動機!那年,我不可能知道,一個「變法」竟然牽涉政治、經濟、財政、外交、人事那麼廣泛!而那夜,我沒讀完的宋代歷史以及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顛峰對決,誰也不知會在往後的日子裡,隨著閱讀與蘇軾相關的文獻,竟也都漸次的略有補足了。

書,自然是知識的集合,透過讀書並經過解讀消化,他人之知識便可成為自己的知識。讀書而能與逕予古人溝通,且知何處有曲筆以及何處有未盡之言,那就是另一層境界了。張潮《幽夢影》一書,將自己讀書的境界分為三個層次:「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我想我現在約莫正處於望月的階段,離玩月的能耐還頗有距離,但生理上的老年,已然無情快速驅至!張潮書中所列三階段的差別,應該不在年歲,而是在能否讀透作者的心思而言!一個「玩」字,大有從心所欲的感覺。元代的翁森,曾寫過《四時讀書樂》一詩,其中冬季「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一句,也該是翁氏於讀書時,心靈已然能與古人完全契合的寫照,所惜自身資質愚魯,不知有無期待「見真吾」的那麼一天。

父親是個非常喜好讀書的人,若非抗日軍興而在姬梅軒(姬鎮魁)先生遊說之下從戎赴命,那便當如父親所言,不是像祖父般貨殖南北,利從義湧,那便是沈浸於文史之中,耕讀為業!而後國共內戰,父親一生的命運,便與國家的命運一起移轉到了台灣。我在中學起開始對文史產生濃厚興趣,將父親當時所給的金錢,幾幾乎全用於書籍購置之上,進入大學,甚至寧願餓著肚子,也要買下心喜之書,那段流連於重慶南路的歲月,於國際學舍大小攤位駐足的日子,如夢似幻卻又憬然赴目!父親在我所購置的二十五史上,於閱後常有小字批注,當時的我愛書成癡,頗為不喜,誰知那些手批的一字一語,卻成為我父親留給我的最大瑰寶與慰藉。

父親在其所遺筆記本中,有《消愁解憤之良方》一文。父親自然從不曾使用過電腦,所記皆在腦海之中。我佩服父親的博文強記,也無法想像父親一生到底閱讀了多少書籍,記下了多少奇聞軼事,感悟了多少人間是非!父親在文中寫下丁雄飛的「九喜」,而我若不是因為一樣嗜書,是以略知丁氏乃明末藏書大家,否則我勢將無法體會何以「多藏書」會是丁氏的第一喜事。至於來知德(來瞿塘)的九喜以及今人所列之九喜,我就真是毫無所悉了!

父親所引「唐文正公的家書中」一句,實係清末藏書家錢泰吉於《曝書雜記》所言:「家下書籍用心收著,一本不可遺失。有人借,當定限取來。書冊愈舊者,愈當珍之,不可忽也。我回家賴此延年,此要務也。」一個人致仕或是歸去來兮返鄉後,生計上所能依靠的可能是祖業,然而精神上值得慰藉的,無疑則是所藏諸書!翌日待我無業之後,我所能自為喜事的,應該也是歷來所收之雜書,雖明知這些「几案羅列,枕席枕藉」的各種雜書,終究也逃不過「必不為己物」的宿命,但總希望子孫能寶之、惜之,直至「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必然之期。

李易安做《金石錄後序》係於「蘧瑗知非之兩歲」遍嚐憂患得失之後,而其年正與吾今日相當,蘇軾有謂:「人生識字憂患始」!或許,那些讀書識字而又易有感觸之人,在經歷過「何其多也」的憂患得失後,也只能以恆定的書中歲月,去替換那起伏無常的憂患人生了。

以下即是父親所寫的小文。

******
消愁解憤之良方

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假若能想想自己已經擁有了許多樂事,就可以消愁解憤了。

明末的丁雄飛自己認為很逍遙快樂,他所以快樂的原因是由於有九喜:
(1)多藏書:他認為自古至今,都在書裡,讀秦漢書,人就活到秦漢,讀六朝書,人就置身六朝,讓壽命能夠據書而上下延展千百年。步入晚年的人,書房乃是最佳的引退去處。誠然,在唐文正公的家書中寫道:「家中書籍,用心收著,我回家賴此延年」,書確是延年益壽靈藥。
(2)閨人習筆墨:有了男女平等的想法,家庭自然和樂,閨中多接觸知識,各方面生活水平才可能提高。
(3)不能飲:酒常引聚一些不必要的無聊人,而多飲的人常有一條煩人的舌頭,所以有人說:「酒桶底朝天,朋友各西東。」
(4)不能奕:下棋容易生出競爭心,勝了別人,別人以為恥,輸給別人,自己生悶氣,而且下棋越慢,人生消磨的越快。
(5)為世所棄:亂世中容易疏離世俗,也為世俗所疏離,不沾邊,要比沾邊以後再擺脫要容易些。陸放翁在家訓中希望子孫「勿漏所長,勿與貴達親厚」,身處亂世,深涵不漏英器,不廣泛應酬,以被棄為自得快樂。
(6)得名師:遇名師就像進入寶山見寶,不會空手歸來,攜春居山水間,定可多壽,山水的賞心悅目,再加上賢妻驥子,是上天最優厚的賜予。
(7)無病之人:人第一幸福當然是健康,古諺說:窮人沒病半富,富人沒病半仙」

來瞿塘的九喜(丁氏之前因為他身在太平盛世,其所列舉之九喜亦不同):
(1) 生中華:當時中華文化舉世無匹,碩德偉望的人不少,適逢太平,沒有亂離傷痛,太平年代是非分明,讀儒書只聞詩書大道,不聞其他邪說,自得其樂,加之堂前骨肉團圓,膝下兒女成家,在人世沒有留下不了的顧慮,自然是幸福的人,常言道:「尊敬父母的人往往常壽」,所以在他六十開外身無痛疾,健康長壽大抵是通過簡淡節欲而實現的。
(2) 喜逢太平
(3) 喜聞儒道
(4) 喜父母兄弟壽攷
(5) 喜兒女婚嫁
(6) 喜無妄
(7) 喜壽至花甲
(8) 喜簡淡寬緩
(9) 喜無惡疾

其九喜中以無妄為特色,因為常想自己高出別人,自我膨脹,反而覺得天地間無處可以安頓了。人能覺悟別欺妄自己最多的,就是自我,真不容易。

近人亦有九喜: (1) 喜賢妻
(2) 喜子駿茂
(3) 喜環遊世界
(4) 喜精力用不完
(5) 喜鈔票不虞匱乏
(6) 喜心中佛光常飽滿
(7) 喜桌上新來園裏新花
(8) 喜不吸煙,不飲酒,不品茶
(9) 喜親朋往來沒有錢財援亂

若自問我的喜是什麼,他們說的我也有,但我所認定的喜,其境界完全不同,我認為喜與嗜同,有人喜搓麻將,輸與贏不關緊要,為需消遣一樂也。有人喜打高富、網球類活動,表面上耗體力,實乃健身運動亦樂也。喜身外事固為喜之活水,喜自己喜歡的事,不為他人所拘束亦為真喜。

居此亂世,可喜之事不多,故我亦有喜而均不喜,因在尚不見九州同也,喜其含怨,確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