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錯把馮京當馬涼
雖如此,馮京與馬涼兩位,如果不是前述俗語的傳播,許多人還真不知道這兩個名字,但歷史上,有馮京,無馬良,所以排列順序才是:「錯把馮京當馬涼」,而非:「錯把馬涼當馮京」。
既然是看錯,我們也錯它一錯,如果將馬「涼」錯聽成馬「良」,那馬良可就是三國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了。馬良他本身其實也非常出名,只可惜他的弟弟,集九州鐵鑄成大錯,硬是比他更出名。其弟,也就是那位失了「街亭」,進而迫使諸葛亮北伐失利,不得不演出空城計,終而於轅門外為孔明揮淚而斬的「馬謖」!馬家當時有五兄弟,個個出名,其中馬良是最聰明優秀的,因此鄉里中人有如下的諺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的眉心有一根白毛,想是因為習俗之故不願拔去,故號白眉!),其他四位兄弟則分別是:
馬玄,馬良長兄
馬康,馬良次兄
馬津,馬良三兄
馬謖,馬良之弟
而後劉備因關羽麥城之敗命喪吳國之手,遂傾全國之力伐吳,因用兵不當加之對手陸遜精於計謀,致火燒連營七百里鎩羽大敗,逃歸病死於白帝城,同時,原本奉劉備之命前往武陵招撫蠻夷的馬良,亦遇害殞身!主死臣喪,馬家算是一門忠烈,且確實替蜀漢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三國演義裡,劉備口中常喊的「季常」,就是這位馬良先生。
而那位「馮京」,來頭更不小,他是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名士,鄉試中舉第一是為「解元」,會試掄元是為「會元」,殿試奪魁是乃「狀元」,得能三元及第,其才必然出眾!職是之故,馮京於是又叫「馮三元」!此外,他還有幸先後取了兩個老婆,原配是兵部郎中王絲之女王文淑,續絃則為富弼之女富若蘭,又因此,大家這麼說他:「三魁天下儒,兩娶相門女」,享盛名於天下,得淑媛於名門,其樂如何?
馮京個性正直不阿,曾極力推薦蘇軾、劉攽等人,蘇軾的大名不勞贅述,至於劉邠,他則是與司馬光、劉恕、范祖禹一起編寫「資治通鑑」的大儒,馮京薦才得宜,宋朝的文學史因而大放異彩。馮氏在殿上因常常與王安石意見不合,屢有激辯,弄得宋神宗難堪不已,熙寧八年,黨爭四起,王安石藉故,將馮京免去參知政事一職,貶官出知亳州,以便耳根子好留個清靜!但嗣後又拜為保寧軍節度使,再改知大名府、彰德府等地。元祐六年,馮以太子少師之職致仕,三年後,於哲宗紹聖元年,馮京以74歲之齡謝世。喪聞,哲宗親自到馮家祭奠,算是給這位四朝元老的狀元郎最後的尊重,也可算是生榮死哀。
中國科舉制度,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大備於唐朝,最後終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此一制度自605年開始至1905年為止,總計有1300年的歷史!透由「開科取士」的考試制度,人才的來源管道由是可以源源不絕。此其間,總共出過17位連中三元優異人才,而馮京就是其中一位,難得如此,可見馮京的才幹,必然有所不同,這17位傑出人物,值得予以記述如下,他們依朝代分別是:
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馮京擇善固執,不懼權貴,清操冰雪,耿耿忠心,且獎掖後進,提攜護庇不遺餘力,因此,蘇東坡感恩的在其《何滿子 寄益州守馮當世》中寫道:「見說岷峨悽愴,旋聞江漢澄清。但覺秋來歸夢好,西南自有長城。東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國初平。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文中,對馮京的官宦仕途波折,有著投射自我的滄桑感概!
滾滾長河,感於古人之起伏,錯戴他人光環,乃為之贊曰:
馮京既去,繼踵馬涼?
但有蘇子,話其滄桑,
江漢澄清,岷峨悽愴,
三元及第,快婿新郎,
獎掖後進,蘇劉名揚,
直阿以終,天子問喪,
開濟四朝,歷桑以滄,
英名史載,豈可或忘?
馬涼如良,時空交錯,
昆仲五賢,扶漢匡弱,
謖喪街亭,良難避禍,
白眉顯智,胸懷丘壑,
忠義在心,蠻夷稱諾,
白帝哀啾,星隨殞落,
君死臣亡,天命如爍,
時乎命耶,嘆而語默。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官字兩個口,怎麼說都不對
「官字兩個口,怎麼說都對」,講是尋常百姓對上官吏時的無奈!官字,真的有兩個口嗎?
「官」,甲骨文是個會意字,俗稱的「寶蓋頭」,其實是座房屋,屋裡面,放了一張「弓」,屋內有弓,有威嚴權力的意思,所以官字的原意是「官府」的意思!後來那張弓,在文字的孳演下,畫來畫去,最後就成了兩張口了! 不過,連接所謂兩張口的那條直線,就是象形的「弓弦」,這倒是還蠻清楚的!
官府中有多少「口」?我不知道,但是「官官相護」,多多少少也是實情,俗謂:「朝中有人好做官」,也是這個意思!為官還是要講人情,百分百鐵面無私與剛正不阿的清官,歷史上只有幾位如此!包拯或為其一,海瑞勉為其二!其餘,識得人情世故,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未必不是件好事!當大家都替你說話,眾口鑠金之下,是非黑白就很難說了!所以歷來法不責眾,而以人數多寡作為依據的「輿情」,也是會影響事情的真偽判斷的!
那三人成「眾」,三口成「品」,大家都說你好,你就有好人品,大家都說你喝了酒不鬧事,哪你就有好酒品,品德、品行都是別人對你的觀感總集合,所以「做人」,還是挺重要的,否則就是「沒品」!偏偏,馬力須知於路遙之時,人心需見於日久之後,路不遙,日不久,作假還是可以獲致公卿,王莽就是了,忠悃還是會為他人所誤會,周公就是了,所以白居易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雖說細水長流,做人,是不能只看一時的!但我們有多少時間去觀察一個人,然後再下出定論,給定人品?既如此,第一印象遂成為判定的重要指標,「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外表,也很重要!
透過眾口,上下高低於是有別,所以品字有了高下好壞的意思,「上品」,「下品」,說的就是高低之意,而後,九品中正制度,將官位的高低,用「品」字做了更好的詮釋,一品大員,九品芝麻官,「大」與「芝麻」說的是夠清楚了!「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更是將中國人門當戶對的想法,精準的描繪出來,「品」字,還可以用來隔絕美好姻緣!無奈也無可如何!
若沒有三人說好話那怎麼辦?沒關係,我們還可以有雙口「呂」!兩人替我說話總可以吧!但,呂字哪裡是雙口呢?那裡面的兩個口,其實是兩個脊樑骨的「骨節」連在一起的樣子,所以它的本意就是「脊骨」的意思,沒人替我說好話,我還有硬骨頭,不也很好?骨頭硬,別人說的話也就不在意了!可惜的是,脊樑骨硬的人,下場都有些淒涼!因為荀子說的太好:「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剛強的東西,反而容易催折,所以「雙口呂」的硬脊骨,最好還是「用之則行,捨之則藏」!人言可畏,能不敬畏!
做人,太在乎別人給的說法,流於懦弱,太不在乎,成為自衿,兩者都不好!但一個人,總要有些原則,尤其那些想要作大事的人,那能隨眾而無主見呢?子產執政,三年而後才獲得人民的歌頌,若沒有可以堅持的三年,今天也不會有眾所周知的子產了。人到底有品沒品,「時間」才是最好的試煉,上蒼如果不給時間,更沒有給予必要的主管支持,也只能嗟歎而已!
為官不能少弓(權力),從眾不能缺口(隨眾),不想為官,不願隨眾,就做個有「膂力」的硬頸小人物吧!語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是挺好的嗎?可只是:你能真無所求嗎?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今古職級系
有錢買個「捐官」,自是不難,但窮苦百姓,哪來的閒錢可以買官?所以「新郎官」,就是一生,趁著結婚之際,當一回做「官」的癮,因此帽冠、袍服、載具,都仿當官的樣子來那麼一回,旁人也要像對待真的當官的一般,打躬作揖,所以才叫做新郎官!做官,窮苦百姓想當也當不到,等到當上官了,也才能體會「仕宦之途」其實也不見得好過,無論到哪裡,都講派系、論出身、較資歷,黨同伐異之事,所在多有,有時想置身事外都很難,弄不好,「株連」、「坐黨」、「流放」,連小命都丟了!「官滋味」其實真也不好受,若非如此,淵明不需賦「歸去來兮」,板橋也不用書「難得糊塗」。做官,哪裡真會是件好事!
官字兩個口,怎麼說都對!不對,不對,官上的官,才怎麼說都對!不對,不對,官來官去,最後那個統領百官的皇帝說了才對,至少,也要用他的名氣,「挾天子以令諸侯」!誰都要聽他人之命,連皇帝嗎,也要聽天命!所以,管他什麼官,對天都得俯首聽命!
今古職級系
近日因公司組織調整,在翻譯各「職銜」的過程中,突然想起中國人的傳統真是一脈相成,連官箴也是一樣。
在台灣,軍官分「尉」、「校」、「將」三類,每類再分「少、中、上」三種,所以一共九種,這不好像清朝的武官也分一品至九品?電視上「九品芝麻官」,講起來就是一個少尉了!而所謂一品大員,就是上將了!置於文官,清朝也分九品,而在台灣,文官體系分成「委任」、「薦任」、「簡任」三類,所不同的是,清朝文、武雖各有九品,但每一品又分「正」、「從」兩種,所以清朝官制,文武兩類,各有十八種,加起來,總計三十六種官職,不算複雜,但算是相當多了。而現代文官,委任分「五級」,薦任「四級」,簡任「五級」,合計十四級,算一算,比之清朝算是略有簡化!
無獨有偶,中共的軍職也分「尉」、「校」、「將」三類,也是「少、中、上」三種,唯一差別,是在上校與少將之間,加了一個「大校」,也就相當於「准將」官職了!「三等十級」與「三等九級」,兩岸相似之處如是之多,軍職部分到也是一例。只不知,中共之文官體系與「黨職」體系是不是也是「委、薦、簡」任三類。
現代文官,沒有官服,衣服上也看不到區別,但是武官到還是區分的很清楚,尉級以「橫槓」表現,校級以「梅花」表現,而將級就是「星星」了。清朝可就複雜的多,文武區分的可清楚了!文官九品穿戴,衣服上繡的圖案也不一樣,依序如下:一品繡鶴、二品繡錦鳩、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雪雁、五品繡白鸝、六品繡鷺鶿、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鵪鶉、九品繡黃鵲。另外武官部分,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形、三品繡豹貌、四品繡藏虎、五品繡隱熊、六品繡彪、七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所以有禽有獸,好一堆衣冠禽獸。
據聞,是因為洪承疇降清之後,當上了禮部侍郎,還家求見老母,洪母因承疇降清深自引以為恥,是以不見!幾經懇求,老母同意如果承疇能將「衣冠禽獸」的含意,加在清朝體制之上,便願一見,於是,就這樣,清朝的衣冠上,便是禽獸一堆了,信不信由你,但想想那個松山殉難督師,大概也沒有如是本事。
晶技上上下下,官分多類,總經理以下,有副總、有協理、有處長、有經理、有課長、有組長、有領班,管理職與與技術職又有各自區分,再加上隨年資演進之級數增加,那複雜度就不容易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了。同仁若以為官職向上發展便是好事,那也未必,責任之重,壓力之深,亦非容易體會!但尊重專業,以技術掛帥的年代,到是一定要注意的事。
「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將軍也罷,總裁也好,職銜與責任,都是生命的一種體現。
與大家一起參考。
Tuesday, November 21, 2006
燈火餘燼,有別去年
燈火餘燼,有別去年
燈火餘燼,有別去年,我們都已回復忙碌的作息。而今年,是總經理所要求的「優質管理年」,晃眼間,我在晶技服務已經十個月了!比較許多在公司動則以五年、十年計的同仁而言,看起來雖短,然而對我,卻已經是不短的一段日子,恰好是可以孕育一個胎兒的時間。
今年開春,我已經數次正式要求管理中心三個部門主管,「必須」「每週」「定期」召開部門內部會議,同時做成「記錄」,以便作為各項工作任務之「交付」、「追蹤」、「溝通」、「檢討」、「評核」、「矯正」、「預防」的依據。過去內部的隔閡,在程序(過程)彼此相依的狀況下,至少在管理中心裡面,今年必須要予以有效泯除,而同仁與主管,也都必須開始習慣:「限時完成」的管理模式,並以自己的專業,對公司做出貢獻。本週起,預定每週五,我會與單位主管定期開會,由單位主管報告部門內各項事項之進度,並針對各項任務的進度進行檢討(如與其他時間撞期,另做調整,以不取消為原則)。
以下,我有簡單幾句相互期許的叮嚀,切莫以為是老生常談,而忽略了其中的精神,與大家分享:
- 責任承擔、承擔責任:單位主管負最終成敗責任,受領交付任務之同仁,則必須承擔任務本身成敗責任。我們承諾的事,必須依時逐一做到,而例常的事,不應出現「意外」,該由自己負責的事,理應有擔當的予以承接,能向海綿吸水的同仁,最受主管青睞。
- 提升專業、呈現專業:同仁擔負任務不同,必須展現並持續學習應有專業,也應當做個有「專業形象」的同仁,服裝儀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知識能力上的專業,更是顯現價值的最好依據,同時,請同仁遠離「八卦」,不問八卦,不說八卦(除非你在研究易經),黨同伐異之事請不要參欲聯電曹董曾開除三十餘位在Email上「八卦」的工程師,懲處另十餘位工程師,是個警例!
- 持續學習、接受新知:管理必有要求,同仁也必需與時俱進,增加各自專業以及公司所處產業之相關知識,絕不能劃地自限、抱殘守缺。彼得度拉克曾說:「每兩年要檢視自己的專業知識一次,每四年要更新自己的專業領域一次」!學習豈有盡點?而今天的所知,豈全然適用於明天的競爭環境?「竹解虛心是我師」,各位可曾記得?老樹向上望,小樹向下望,其間差別是「態度」兩字!
-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胡適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也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意思是:凡事要有大目標,然而下手處,卻是簡單的日常生活細節,大家不要忘記「流程圖」中的隱形工廠,能有效處理「隱形工廠」,大事已經成就一半。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裡面可以改進之處,多的會令你驚喜!
- 即時回報、避免驚訝:對於主管所期許交付的事項,理應「即時」回報,如有問題,應當早些問清,不應於事後發生令主管訝異的情事,更不應發生將責任向上或向下推諉的遺憾。如果覺得主管交代不清,請問清楚是很重要的!
- 講求績效,注重效率:績效來自完成所承諾的事項,尤其是「改進」與「改正」的成果,例常性的工作當然重要,但公司成長,絕不是僅僅是處理例常事物就可以做到!各階主管所「要求」的事,或是自己所承諾的事,要依時、依要求條件予以完成,並且永遠要想想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透由「重組」、「簡化」、「刪除」等方法,讓效率更加提升,這是大家一定要努力的!成果來自大家的貢獻,一個人的小幅改善,對公司都是助益。
- 注重細節、嚴謹以對:凡是不要忽略小細節,尤其能夠嚴謹就必須嚴謹,沒有人能夠完美,而「完美資訊」的代價也很高,但是應當可以注意的嚴謹之處,舉凡上下出勤、完成工作要求、主動回覆、打字細節、言語舉止等等行為態度,大家都必須注意留心。英文說:「Why Sweat the Details?」,「因為魔鬼隱藏於細節之中!」,大家用心體會這兩句話裡面的點點滴滴。
- 尊重倫理、講究貢獻:公司給予「職銜」,規範的是「職責」與「事權」,有責也有權,請大家要習會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職銜,但稱呼職銜不見得是尊重,諸君試著易地而處,試著承擔職銜的「責任」,或許或有不同看法,不尊重自己職銜的主管,鮮能獲致他人的尊重。同時,任何時刻我們講究的是「貢獻」,我們尊重年資,但年資多寡不等於貢獻大小,請大家以貢獻度做為自我認知的依據,以交付的職銜(不論大小)做為自我檢核的要求條件,對他人以及自己,會有另一番體會。
諸位同仁不論先來後到,也不論職銜大小,大家在某一個層面,又都是其他人學習模仿的對象,你/妳可以是其他人的學長,也可能是他人的叔姨,也是小孩口中的爸媽,做為他人的長輩,要盡可能的謹慎,以為他人師法對象。魏徵曾經以十項自思(諫唐太宗十思疏),諫建請唐太宗這個「君人者」,謹慎從事以為他人表率,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可以從這篇文章中學到點做人處世道理,心理確實有些感觸,分享給大家如下,他說:
-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有利可圖時,一定要想想自己的動機是否純正,而且能夠知足常樂)
- 將有做,則思知止以安人(推動計畫時,要有順序方向,舉措得宜,不要任意而為,累死三軍)
-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為人長輩或是具有主管職銜的人,要能肚內撐船,有德有量,容人忍人)
- 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自以為是時,要想想海納百川方能成其大,一個人單獨的成就是有限的)
-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擔任主管職銜,要注意節儉用度以及制度,用其當用,省其當省,不可率性而為)
- 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凡事應當戒慎恐懼,注意有始有終,中途因故氣餒放棄不是榜樣)
- 慮壅蔽,則思虛心已納下(如果能夠虛心求教,察納善言,就不會劃地自限,堵塞忠諫之言)
-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如果凡事能夠已身誠正俯仰無愧,設立好榜樣,壞習慣便會漸漸消除)
-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不可因個人喜好而濫予獎勵,失去原則)
-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也不可因為一時怒氣,而隨意施予懲罰)
我做為中心主管,負責一個單位的成敗,也牽動著其他單位的運作順暢與否關係,懷著戒慎恐懼的心,看待著「雞鳴不已於風雨」的這一年,有著些許向前自許,也有著敬慎看待環境變遷的戒懼!願大家今年更上層樓!
我做為中心主管,負責一個單位的成敗,也牽動著其他單位的運作順暢與否關係,懷著戒慎恐懼的心,看待著「雞鳴不已於風雨」的這一年,有著些許向前自許,也有著敬慎看待環境變遷的戒懼!願大家今年更上層樓!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應作如是觀:高士奇的覺悟
金剛經卷末:「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基此,一切作為,最終均如夢似幻,有如朝露,隨初陽而化去,亦如閃電,伴爍光而滅失,一切來急去快。既如此,那人生在世,有何可爭?又何可冀求?以此短短數語,點破眾生苦痛之源,均乃是「看不開」的緣故!試問,那高士奇是在何種機緣之下「似有感悟」,改變了他原有的「嗜慮之心」?
高士奇,清順治二年生,字正公,號澹人,又號江村,浙江錢塘人氏。少時家貧,但工於書法,尤善楷書,就試京師,不利,僅能以賣文自給,因自書聯語為康熙所見,喜其字,再為明珠所薦,得以入朝,從此仕宦一路青雲,官至二品大員,且始終得志於康熙身旁。康熙十九年,授士奇為「額外翰林院侍講」,未久,再補「侍讀」,並擔任「日講起居注官」,然後改任「右庶子」(從五品),最後擢升到「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一職。二十六年,于成龍揭發明珠以及余國柱貪贓枉法之事,康熙以于成龍所言問士奇,士奇如實以對,康熙很奇怪的再問:「何無人劾奏」?士奇對曰:「人孰不畏死」?看來士奇是怕死的,沒有魏徵的風骨。同年,左都御史郭琇劾奏明珠以及余國柱二人,兩人因而罷官,同時山東巡撫張汧的賄賂之事,因牽涉到士奇,士奇乃上書自請:「伏乞賜歸田里」。康熙念舊,將士奇換了個官職,仍領修書事,依舊帶在身邊,二十八年巡幸江南杭州,還到士奇的「西溪山莊」走了一趟,並且御書「竹窗」榜額賜之,榮寵之至!
未料,就在榮寵如日中天的同年,左都御史郭琇又上了一疏,彈劾士奇並指摘其「貪贓收賄」可誅之罪有四,將士奇形容成:「豺狼其性,蛇蠍其心,鬼蜮其形」,並剴切陳詞:「畏勢者既觀望而不敢言,趨勢者復擁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負聖恩。故不避嫌怨,請立賜罷斥,明正典刑,天下幸甚。」於是,士奇在這年一下子由紅翻黑,從最高點跌落谷底,康熙為杜悠悠之口,不得不將士奇放歸,讓他在家韜光養晦五年左右,直至康熙三十二年。次年,康熙再度將士奇詔回身邊,在南書房行走,隨喚隨到,如此又待了五年上下,三十六年因養母歸里。雖如此,但康熙始終給予士奇一定官職(詹事府詹事(正三品)、禮部侍郎(從二品)),惟士奇以母老為由未予赴任。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君臣再度相遇,士奇一路由淮安伴駕康熙至杭州,回鑾時,康熙又將士奇帶回京城,直至年老放歸回籍,四十三年,士奇以花甲之年謝世。
總結這一段君臣相遇的歷史,康熙自我解釋何以對士奇特別優渥的理由,乃是少時的一段成長淵源:「朕初讀書,內監授以四子本經,作時文;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士奇卻偏偏遇上小時候剛剛啟蒙讀書的康熙皇帝,傾心於士奇的學問,少時記憶如此,因此而後無論士奇再怎麼貪墨不法,宦途雖稍見起伏,但竟也終老無禍,是所奇哉!
康熙三十二年,正是士奇放歸五年,心理上最黯淡的一年,無怪乎他會書寫金剛經聊以自遣了。有關士奇的一生,大家都知道他善於書法、繪畫,放歸期間,他還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以其自身的興趣以及專長,寫成「江村銷夏錄」一書,該書著錄了他所藏、所知的各家書畫,並且予以點批考證。另外則是完成了史學相關的「左傳記事本末」一書。士奇將左傳散落在各篇章的歷史,匯集為記事本末體,以供後人閱讀。歷史上很少人談及他的左傳記事本末,但從康熙「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這一句話,是可以知道士奇確有「學問」,並且必然頗有可觀,要不然,也不會在京城考試期間,十日之內連中三次第一了!無奈,高士奇的學問,在清朝史學大儒輩出的情況下,顯得並不耀眼,要不,就是為他自身的書畫光芒所掩蓋了。
人的心境,隨起伏而不同,文窮而後工,有如趙翼「國家不幸詩家幸」乙句;不窮,則如江文通之景陽討錦、郭璞索筆,「爾後再無好文」矣!士奇書金剛經於三十二年,又怎知而後尚有十年好日,是年之後,則未見其再書金剛、嘆般若矣!幸耶?不幸耶?而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是耶?非耶?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點滴憶父
彼等剪報,皆已泛黃,隨時日之俱去,思父之情隨而益深,四十餘年之養育教誨,其恩其德,越見清晰,所遺文字,教忠教孝,念茲在茲,唯恐後人無法繼踵,有失李家家風,並多次提及高平老家祠堂楹聯:「居身不忘猶龍懿訓,處世謹遵旋馬高風」,而處處思母之情,紙上躍然。遂憶少時父親所言:「友人以我思母甚深,謂必有所虧欠於母者,誤矣。余七歲喪父,家中兄弟姊妹十人,端賴母親茹苦含辛,撐持家務不墜乃得長成。即長,復因國難而歷戎馬、蹈湯火,幾經死生,幸得保全於海隅一角,然關山隔絕,音信全無,死生逆料,既無法盡菽水之養,更無能報劃荻之恩,浩天罔極之情,又何可能忘?」待家父得知祖母以九十八歲高齡往生,死生契闊四十餘年,生時不得一見,而今天人永隔,人靜夜深,撫今追昔,每思為國盡忠,而累家為之頹,忠孝難全,幾曾值得!家父與我相處四十餘年,而祖母與家父離分亦如其數,此為命乎?
二十六年,委員長下令全面抗戰,父親甫自山西大學畢業,熱血男兒,隨即參軍,任晉南五縣三民主義青年團參謀長,並與三千弟兄,奮力抗擊日寇於太行、中條山區。三十年五月,中條山(晉南)會戰,日寇以七師團兵力分九路大舉來攻,鑑於日寇輜重遠勝國軍,各部死傷慘重,戰場遺骸四萬兩千餘具,被俘者三萬五千餘人,其中第三軍軍長唐淮源、十二師師長寸性奇壯烈殉國,八十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王峻、副師長梁汝賢、參謀長陳文汜亦為國捐軀,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重傷隕身,十四軍軍長高桂滋負傷後送,戰事糜爛至此,實已鬼哭神號。為免全面被殲,第一戰區總司令衛立煌將軍乃下令各部突圍,父親所部於轉進過程,同袍犧牲殆盡,不意為日軍山砲所傷,昏厥而為敵寇所虜,於水牢中受酷刑百二十日,傷癒而痕永留,後蒙 祖母丁氏及同鄉吳世瑤君營救,藏手槍於飯盒之下,擊斃牢卒因而脫險,父親每誌此事,均不斷提及「那位給我送牢飯的年輕小孩,如今在哪裡?戰後我遍尋晉南而不著,豈好人不長命耶?」,父親受人救命之恩而無法償報,終生難忘。
抗戰勝利,復因內亂轉戰南北,先至豫,後往魯,再至粵。三十八年,家父自廣州登船,原往基隆,途中接獲命令,轉而航向舟山,與六十七師何世統部弟兄,血戰登步島灘頭,爭寸奪尺,三日後終重創渡海共軍,收復登步。登步大捷,家父以國難中興有望,赤焰可滅,振奮之下,修書一封寄送山西老家,未料此書為鄉里共諜所悉,自此家中大小,無一不受人生難堪之境,掃地出門而外,祖母竟至無人敢養,四處託人,姑姑為共幹強迫改嫁不從而為戮首,叔叔雙腿則為之打折一世不良於行,黑五類之清算鬥臭,亦無日可寧。為此,父親抱憾終生而無所補救矣,為國無悔付出幾至於死,卻替家帶來滔天大患!天道無常,常與善人,若果為真,又何至於此?
舟山撤退轉進,至台後以軍事縮減之必要,重新敘職,而家父因畢業於文學系,因此轉任「政戰」之職,爾後行止不定,隨軍調任,鮮少返家。五十六年,海峽再度生事,空戰雖然奏凱,地面戰事一觸即發,當時父親適在金門,余少不識愁,但親眼見母親終日以收音機瞭解戰情,面容有所憂恐,蓋「離此一步即無死所」,千里退避而來,又還有哪裡可退?所幸事端弭平,兩岸最後的軍事衝突自此停歇。家父自金門回台,將我抱起,父親的鬍渣刺痛了我的臉頰,這是小時對父親記憶最深刻的一事,未料父親往生,易簀之時,亦由我替父親刮去最後的鬍渣,隨顫抖的手,腦海的畫面回到童年的那一剎,而生死離別的刺痛,這次將成為永恆的痛苦記憶!
開放探親前,兩岸音訊不通,通則「通匪」!家父思親難耐,透過移民美國之老友侯國俊先生,向老家寫信,而後再將信件由美轉寄回台。藉此,祖母知道:「我還有一個兒子活在人世」!也從而知道:「我李家終於又有一個大學生了」。也因此,父親想家越深,阻隔難回下,只能暗暗飲泣,然思母、念兄、想弟之情,不能止歇。無奈,開放探親來的太慢,父親等到「母死兄亡」依然無法得歸!天地不仁,又何其殘忍!政府政策轉變,父親終能一歸,父親見到了唯一尚在人間的弟弟,叔叔對父親說:「哥,你吃吧!你能吃我多少呢」?老家窮困,能吃是福,但叔叔怎知,父親因胃癌已割除四分之三的胃部,加之多年隔絕,返鄉後情痛如此,又那能的吃下什麼呢?父親問叔叔:「母親葬在哪裡?」,叔叔在插著一根竹竿的田裡說:「就在這下面」!唉!於是父親多年積壓的思念之情汪洋而下,痛哭跌坐在田裡,對的不是一座墳,而是一堆黃土!「兒回來了,您不孝的兒子回來了」 !「割慈忍愛,離鄉棄里」多年之後,我實在無法描述父親的心情,但那必定是椎心刺骨難以承受之痛!而後,父親替祖母修墳立碑,以最簡單的文字,在碑上寫道:
母親,您生我、護我、育我、勉我,慰我,若不是您,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母親,您擔驚受怕,受折受磨,受冷受餓,曾為了我,不知忍受了多少災禍
母親,您對李家的恩情,比天還高,比地還厚,我們永遠懷念您
時逢母親百年忌誕,特立此碑,以示哀悼並張慈典
不孝兒 忠禮、忠志,
孫 根江、海江、萬里、紅肉、萬晉
及姪孫輩跪拜
父親首次返家,高平市黨委書記及一干人等,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歡迎抗日英雄 李忠禮先生返鄉」,並準備替父親籌拍抗日紀錄片,由於父親行止不願多做曝光,加之過去軍人背景至拖累家族甚鉅,因此兩日而後,遂從山西前往母親故鄉河南新鄉,見阿姨、舅母、及表兄弟等人,一併上香祭拜余之外祖父母。嗣後,父親又返家一回,檢視所立之碑,即如親見生母,再度痛哭於碑前,唉!蒼天曷有極!骨肉離散有至於斯,父親本無所「待」,無奈者,不得還家而已,再而後,家父為病所纏,心餘而力已不逮,無法歸矣,然心思一日不在老家,曾如是寫道:「回家,回家,為什麼回去了還是留不下?」人事景物俱非,而至親之人業已亡故,其餘戚友「親而不近」之下,怎又留的下來?「思我故鄉,白露為霜,思我故鄉,水遠山長」,還家償得所願,既已無人可奉,留之又有何用?
歷經起伏後,父親軍旅生涯隨年紀屆齡退伍,但自小,每當我需喚醒父親,家父總是從榻上驚坐而起,嘴中唸唸:「日本人來了,來了」!小時不解,問母親所以,母親只說:「你父親過去太緊張了」!長大後,才知道父親戰時所受的精神創痛,從未,從未止歇,這種精神苦痛,又有誰人可訴?告別式後,我們送父親最後一程,在薄霧昏暗且綿綿細雨的五指山上,息燈號響起,替父親的一生奏上了休止符,自此,父親可以安眠而不需要再受驚了。左右,是其他的叔叔伯伯,絕大多半,都是三十八年前後,無奈而離鄉的遊子,「當時雖畸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於今俱安息於此,落葉矣,可算歸根乎?或許,骸骨留,而魂已歸,遊宦千里之外,竄逐難歸以致於斯,歸葬既不可期,瘞旅於此,就權且做為終點吧,豈不聞:「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達觀隨寓兮,莫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唉!既悲且痛!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我的父親,聲息影默於此矣,「道傍之冢累累,多中土之流離,可相與呼嘯而徘徊」,父親,您安息吧,為子者,絕不忘根有所出,是以述往日點滴,替您為未為之文,以誌後之子孫。
Wednesday, November 8, 2006
承擔用人的結果
陶朱公有三個兒子,老二在楚國殺人下獄,行將處死,陶朱公便遣他的小兒子前往營救,臨出門,大兒子以為營救老二的責任應該在「長子」的身上,所以自動請纓,而且如果陶朱公不同意由他前往,便鬧自殺!陶朱公的老婆向老公請託讓大兒子前往,說是如果還沒救出二兒子便死了大兒子這怎麼辦呢?不得已,陶朱公請大兒子前往,臨行細細交代,說是攜千金前往楚國後,要去見一個叫「莊生」的人,並將錢財交予莊生後,不要多說隨即離開。
老大前往楚國,依言將錢財交給莊生,隨即離開,但不放心,還是將多帶的錢,四處請託並請教營救弟弟的方法!話說莊生在楚國很有影響力,名動公卿,又有賢名,收下錢財後,對老婆說:「這是天下知名人士陶朱公的錢,我們就權且收下,等營救完他的二子後,便將錢還給陶朱公的老大,讓他帶回去,所以一分一毫絕不可以動用!」。
隨即,莊生便上朝編了個「天有不祥」的幌子,遊說楚王必須大赦死囚,方能解除此一厄運,楚王依言準備大赦死囚。未己,這行將大赦的消息便傳到了大兒子的耳中,老大心中歡喜,以為二弟有救,想想也就不需要花上大把銀子給這「莊生」了,便前往莊生家裡,表示聽到楚王將要大赦天下,弟弟已然有救的訊息,言語中暗示是不需要花錢了!莊生心裡有氣但嘴上難言,只說:「你可以進屋裡自己取回先前所交付的錢財」。老大進入取金,很高興錢都還沒有動用,取得後便歡喜自然離去!
莊生自覺受小兒之愚弄屈辱,心中甚鬱,隔日進言楚王說:「國人都傳說楚王您大赦天下是因為陶朱公兒子的緣故,像這種有罪之人,當然不該是楚王您可以赦免的對象,如赦免其罪,甚且讓老百姓都懷疑您禳兇除阨的誠意了!」楚王聽後勃然大怒,立即殺了陶朱公的兒子,但其餘人犯則依舊大赦!
老大帶著弟弟的屍首回家,親朋戚友無不哀傷,只有陶朱公神色不變的說:「我早就知道派老大前往是救不了老二的!我派老三,是因為老三從小在錦衣玉食的環境中長大,對錢財的花用是很隨意的,對交付出去的錢也不會再有所吝惜,但老大不然,跟我成長於困阨的環境,對於錢財當然有所吝惜,所以派老大前往,愛金惜錢下,得罪莊生是意料中事,果其然,老二也就自然無救了!」
這個故事,將「用人」的重要說的很清楚,一個人的背景、個性,顯然對成事、敗事有重大影響,得當,如袁崇煥之寧遠大捷,國賴以存,不當,如洪承疇之松山慘敗,師是以喪。當然,想要做為一個「領導者」,是有諸多條件的,而一旦成為領導者,其用人「哲學」與用人「成敗」,顯然事先也必須要有所估量!歷史上馬謖街亭之失,是諸葛亮的錯,錯在孔明未聽劉備臨終之言;而趙括長平之敗,是趙王的錯,錯在趙王不理藺相如病篤之言,趙母誠悃剴切之誡。作為領導者,一個決策,國家的興廢就此決定,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蓋如是,能不慎哉!
陶朱公的老婆,識子不明,對於自己的二子,愛之適足以害之,而陶朱公謀深慮遠,雖知遣長子前往營救則次子必死,卻依然遣大兒子前往,這裡面是何緣故?無奈而已!陶朱公顯然於事前,是無法拒絕眾人期望派長子的要求,便不得不準備承擔喪子的悲哀!作為一個領導者,雖已預知不利的結果,卻仍不得不做出無奈的決定,則其無奈又豈是一般人所能體會?
承擔決定後的結果,並預作準備,是一個領導人必須肩負的重責,這種無奈,連自己的妻子、兒女,可能都無法盡知,「知子莫若母」尚且不對,何況外人!
浪費中的學習
有一位年輕人向長者請教成功之道,長者於聽完年輕的自述之後,就給了這位年輕人一些改正匡失的建議,但年輕人以為長者的建議並不受用,而且自有主意,所以也就沒有當真。長者注意到年輕人的心態,便請年輕拿著酒杯,由長者替他斟酒,酒滿溢杯,年輕人說:「不要再倒了,再倒就浪費了!」長者徐徐收手後說:「我的酒,和我想要教給你的東西也一樣,都是浪費,因為你就如同這個杯子,已經裝滿了!」
我想,長者的意思應該是:「必須先騰空自己,才能裝下新的觀念」吧。而我們隨時日長大,有多少時候,我們是那個年輕人,而又有多少時候,我們是那個傳承智慧的長者?而又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放下我執,得能體會學習他人的智慧?臥虎藏龍裡的一句話:「握著,什麼都抓不到,放開,什麼都是你的!」不也是同樣的智慧?
隨著歲月,我們都漸漸成為「長者」!但並不表示就沒有滿溢的我執,古語說:「謙受益,滿招損」,斯言之精髓處似乎也還是在放空自己,才能獲取他人認同!人生「生也有涯而知有無涯」,讓我們一起學會放空自我,活到老,學到老吧。
大家一起加油。
祭奠之心、祭祀之文
祭奠之心、祭祀之文
今年四、五月間,連宋兩位主席,回到少小離家暌違多年故居,祭奠先人,並先後謁中山陵、黃陵。四月二十七日,連戰祭奠國父孫先生為「祭總理文」,五月六日,宋楚瑜謁黃帝陵而為「祭黃帝陵文」,五月七日,宋復謁中山陵,現場揮毫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享」等句。兩位主席謁陵所告於天地者,文句俱在,或真情、或象徵,惟一旦其本人葉落,根有所歸矣!
宋陸游臨終遺詩《示兒》,念念不忘恢復中原:「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而後子孫家祭實無可告,蓋天下並非北定,而是南定於元朝。人生於世,齎志以沒者,何止千萬?後事如何,可想而實不可知。清高士奇書寫《金剛經》七部,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句特有感觸而曰:「筆法未有長益,惟於夢幻泡影句似有感觸,覺嗜慮之心日淡爾」!萬事皆空,若人生果空,又何所惦記掛念?「嗜慮之心」若淡,是知天命矣!
大選初過,馬英九、周錫瑋雙雙各自奠祭先父,告以勝選,淚眼間,英九先生引其父馬鶴齡先生的話說:「有舞台便好好演一角,沒舞台就靜靜的作個觀眾」,此種豁達,令人難以習得!而當英九先生手捧束花步入禮堂,畫面聲影所傳來的,先是一個「唉」字,蓋親已不在,其心中感概,當亦難以言喻。英九先生居喪極其簡約,父歿未即百日,墨絰從公,為國操煩,可敬亦正可佩。
三國,曹操敗袁紹於關渡,袁紹憤死,袁氏五子爭嫡互伐,曹操因而得機再敗袁譚、袁尚,攻下河北冀州,城破,操斬審配並聚文武百官設祭於袁紹墓前,令陳琳朗讀關渡之戰時,其為袁紹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一個勝利者在敗者的墓前耀武揚威如此,死者何堪!生者何榮?祭奠有如是,曹操之氣度可想而知!而陳琳所書之檄文竟成了羞辱死者的祭文,實亦千古奇觀!
歐陽修四歲喪父,待功成名就,官拜紫金光祿大夫後,寫《瀧崗阡表》以祭其父,時年已四十有餘,而袁枚寫《祭妹文》,亦在其妹魂歸八年之後,體會孺子思親之情,兄長呵護之心,讀之令人悵然。其文所以動容,實因至情至性有以致之,倘心中無情,發之為文,言又何以動人於衷?有所感而為文以抒,當然讀之令人情動。
陳先生治國無方,選舉大敗,避居七日,上墳於黃信介先生墓前,唸唸有詞,惟不知其所喃喃之詞究為何哉?是連宋返鄉祭黃陵、總理之文?是馬周告慰父祖期期之念?是曹氏快慰平生之勝利炫耀?抑或是放翁期望九州大同之想?陳先生未告先祖,未訪生之賢者,卻先祭已在黃泉之信介先生,奠祭其詞如何亦不可得,蓋正如其心之不知所從也,無奈可悲間,不知其嗜慮之心是否亦日淡爾。
天下大事
記得有一篇短文,裡面說:「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以及『老天爺的事』」。我想詞義很簡單,是不需要多做解釋的,而文章的重點則是:「人的煩惱就是來自於: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所以要輕鬆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對於前述幾句簡單的話,我深有感觸,因為煩惱也同時來自於:「不做好自己的事、愛說傳別人的事、以及預防處理不好老天爺作弄的事!」自己的事,理應自己打理,但做不好,責怪或是卸責他人,將之變成別人的事,這當然不是負責的表現!而說傳別人的事,在有意無意、添油加醋、斷章取義、自我解釋下,流言是非因之而起,所謂人言可畏,一語傷人六月寒,別人的事,無論真假,是不需要是非說傳的!至於老天爺的事,預防作為需要事先處理,等到發生,遺憾之外,人力所能為者著實有限。
我們談談「流言」兩字!「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這句詩,說的是周公為流言所害,自請下野以及王莽矯情謙恭,假意下士博取認同的故事,而「曾參殺人」故事裡,曾母聽了三次後奪門而出,想必也是心慌恐懼使然,清朝龔自珍「倉皇出京日」裡面說的,更是流言危及性命不得不立即辭京而去的無奈!子產執政,受流言抨擊三年方獲得信任!正所謂「人言可畏」,想必我們都不喜歡別人任意論斷,那又何必論斷他人,改日反受其災?
請大家「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至於流言裡有關自己的事,盡量一笑至之吧!真正行的正的人,人心自見,想多講多都是傷害!
Leadership on the Sidewalk
Leadership on the Sidewalk
Recently I attended a Six Sigma conference in Florida, where many of the presentations wer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senior management commitment (the subject of at least 30% of all six sigma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or so it seems). When walking across the hotel grounds, I noticed a dead lizard on the side walk. The lizard was about 5 inches long from head to tail. As I looked closer, I notic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really small ants were attempting to carry the lizard away to make a year’s worth of lizard stew and lizard sausage back at the colony. Amazingly, the ants were actually moving the lizard.
There was just one problem: all of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lizard were not mov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It looked more like an uncoordinated line-dance – lots of movement, but no progress. The ants were obviously well-trained at lizard-lifting. They knew their jobs, and they were highly motivated. But they lacked leadership, direction, and structure in the face of a large task. I suspect that they could have quickly carried off a small bug, but the job of moving an entire lizard exceeded the capabilities that are hard-wired into their little proto-brains.
The analogy to a Six Sigma deployment was pretty direct. The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the task, the greater the need for leadership, direction, and a structure that facilitates problem-solving. So leadership is paramount! Something to consider the next time you engage in a heavy-lizard-moving exercise - like a Lean Six Sigma deployment.
Saturday, November 4, 2006
尺波將涸魚先散,一骨才投犬共爭
趙翼自幼家貧,自謂:「饑窮食不給,飄蕩學且廢」,十五歲喪父,上有三姊,下有三弟,家境窘迫不得不扛起家計接替父親教席,然所教竟然都是他的同窗好友,實乃絕無僅有之事。十九歲成秀才,爾後應聘為富家子授課,二十三歲陽湖鬧飢荒,私塾之職遂招辭退,不得不上京投奔外舅劉午巖。入京後,先受國史館總裁劉統勳(劉墉的父親)之器重,再受典試官工部尚書汪由敦之青睞,十五年順天鄉試中舉,二十一年入軍機處,適逢乾隆西北用兵,軍報諭旨,議奏文件均出其手,自此在京站穩腳步,然長年不第,終日代為捉刀為文,僅能賺取微薄潤筆之資,慘狀實非他人所知。乾隆二十六年終成進士,殿試原擬第一,但乾隆以清朝立國以來,陝西未曾出過狀元,因此硬是將趙翼與王杰名次對調,趙氏因而錯過狀元以探花及第,為此,翼以未能大魁天下,終生抱憾。傳臚大喜之日,翼回家與母親抱頭痛哭,多年艱窘拓落之辛酸,在淚眼相對中獲得稍稍抒解。爾後歐北浮沈宦海,三十五年受舊案牽累並以奉養母親為由,三十七年辭官歸里。
乾隆四十五年,歐北靜極思動,原擬再入宦海,未料於入京途中,突患風疾(中風),雙臂不能自主,故決定掉頭南歸,從此杜絕仕進,歸隱於家三十於載,並主講於安定書院,嘉慶十九年,翼以八十八歲高齡辭世。歐北除史學而外,其文學與詩學,均甚有可觀,然清史趙翼傳評曰:「翼有經世之略,未盡其用」,對於一個「文人」要求更多的經世之用,不知道是否多有苛責。
翼晚年會友人於草堂,作詩如下:「袁蔣王錢總作塵,憖遺漫比後來薪。名流各有千秋在,肯與前人作替人?」,此時因翼年歲已高,自號三半老人(半聾、半瞎、半啞),既苦於視聽,又有礙於行,為詩頗見廉頗老矣之概。又有詩云:「尺波將涸魚先散,一骨才投犬共爭」!顯見趙翼雖年至耄耋,但老來尚有殘存意氣,描寫世態炎涼,爭利無所不用其極,攘禍卻又避之唯恐不及!趙翼既閱盡史籍,理應悟澈人生,然臨老仍有如此之慨,看來人情冷暖,確實點滴在心! 畢竟,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人一但老邁,雖說經驗智慧絕無可取代,但在商朝的時代,甲骨文透露出來的,卻不是尊敬,而是殘酷的殺戮!「老」字,本是老人形體的象形字,而「考」字,則是老人再加一根柺杖的象形文,至於「微」字,字的右邊手執木棒,是驅打「老人」的象形字,而「棄」字,則又是表示絞殺嬰兒的具象文。現下用「老的老,小的小」六字,說明的正是老少均無自我謀生能力的意思!「棄」與「微」,其古意在某些詞語上尚可見大端,如:
棄市:殺人並拋棄於眾人聚集之市集
微弱:老人氣虛不良於行且無體力之狀
史記書「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論馬援則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蘇軾江城子自敘:「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想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誰能沒有感概?老來回想前塵總總,公謹不負當年矣,不論文武,能不喟嘆?一切不正如江淹恨賦所云:「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一切自古皆然。
Friday, November 3, 2006
部落格緣起
Thursday, November 2, 2006
中華民國野史
野史續篇
扁帝即位一年,天降洪水,土裂山崩,澤國一片,然扁帝不思己過,卸責於州官九,致民怨四起,擁立者莫不搥足頓兄。越明年,洋洲美利堅國遭逢九一一事變,天下大震,帝應變無方,致流離失所者哀洪遍野,民心大失,而後,禍起蕭墻,宰輔宗氏黯然去職,傾軋未已間,帝先建廠鑄鋼,後置地納糖,任用私人堪稱史上之最。逆料,地牛翻身,京城動搖,萬民震驚,深懼前朝九二一事變重演!又未幾,五星連珠,天降不祥之物,遂落於洋海之中,屍骨無存者十有七八,帝見眾怒難犯,以宰相焜應之,焜傾全國之力,然民怨未見平息,扁乃深宮獨居,以避眾怒,故詩云:「大膽喊話話大膽,茶中找碴碴為茶,治國無方君子笑,來去無常假為假,洪水土流天怒犯,人間萬苦誰做稼,一步進步一步苦,民心得失看天下」。後人復有詩云:「大旱翹首望雲霓,政客祈雨竟變裝,未若樽節勤努力,黎民生計還有望」。
中華民國野史
國民黨王朝在『中華民國』史上,共五帝,凡九十一年
孫高祖
大半輩子都在搞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是謂『高祖』當之無愧,歷朝歷代皆是如此,建國者為祖。
蔣武帝 介石
繼位後,大半輩子都在打戰,故約『武帝』? (此處『武帝』不是指武功高強) *意見:依照史記中的諡法:武字有武功鼎盛但又窮兵黷武之意,所以這個武字當之有愧,因為蔣介石把整個大陸給弄丟了,不過另外有一個諡號就不錯,就是襄字。因為襄自就是單純的窮兵黷武而且毫無建樹,蠻適合的。
蔣文帝 經國
推行十項建設、解除黨禁與戒嚴令,堪稱『文帝』 *意見:依照史記中的諡法:文字為文治,武字為武功,不過一般而言,文治通常會在武功之前,應為沒有先文治,儲備國力,那有錢給後面的人來武功,武功是很花錢的。所以身為一個收爛攤的,不但收好而且還要使人民小康,可稱為中興明主,當得上一個宣字,宣為中興之意。
李獻帝 登輝
任內完成政權和平轉移,『獻帝』當之無愧 *意見:依照史記中的諡法:獻是送亡國者用的,例如漢獻帝。但是像李登輝這樣放縱宦官當政,使用情治單位,治造白色恐怖,蠻像明朝的萬曆皇帝。所以當一個神字當無愧,神乃自以為是聖人再世,實際是一敗塗地之意。
連哀帝 戰
原以為兼任總統與黨主席,但一接黨主席就被貶為庶民,故曰『哀帝』。 *意見:依照史記中的諡法:哀是本身無德,有賢人又不知任用,就讓他 鬱卒而死,如魯哀公,明明有仲尼生知而不用,死而後悔,個人覺得用一 個惠字比較恰當,因為惠是寓意於貶,無德而又不知民間疾苦者, 如晉惠帝就是那個有名的『天荒無糧, 沒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的皇帝。
民史 扁本記
輝祖帝有二嫡子,長子戰、次子瑜。 瑜戰功彪炳,力排前朝遺老,助輝祖登帝位,帝封其食邑廣矣! 然瑜功高震主,帝憂之,遂立戰為太子,收瑜之封邑,釋其兵權,使無立足地也。 瑜出走,聯其舊部,欲起,帝恐之,見戰弱,不足以抗, 遂尋在野庶子扁,令翰林院哲大夫助之。
扁原封邑於北,忤逆帝,貶為庶民,其封邑為庶子九, 然南方擁之,其舊屬勢力廣矣,足以抗瑜。 戰雖式微,餘有號召,帝以散瑜之力也, 是乎扁登高一呼,假帝之力敗瑜,遂即位,號扁宗。> 然瑜、戰之部將知悉輝祖之謀,有所不滿,群聚京城之東景福門外,輝祖之行宮。
眾意要求輝祖下詔罪己以謝天下,與京城巡捕衝突對峙。 越七日,輝祖不得已乃應允之,下詔罪己,將己兵權轉授其長子戰, 戰決意力圖中興,整編將兵,裁汰老弱,再圖振作。 而次子瑜收其殘部,重編將士,組成新軍,號曰親民也。
扁宗雖得繼位,但天下已成三分之勢。 戰之國民軍,扁宗之民進軍,瑜之親民軍。 三人逐鹿中原,鹿死誰手,難分難解。 而此時北狄匈奴老江單于,與左賢王戎基、右賢王樹狽出言恫嚇, 揚言渡西海越長城內犯中原。
《民史》扁本紀 [前編,扁中興]
初瑜之興也,治軍嚴明,履戰皆捷,民心震動。 帝患之,益增兵助戰。 戰性懦,遇事不能決,士卒叛者眾。 及事急,帝猶信戰也,故舊大臣圍帝諫,請誅逆閹、放太子,以迎賢庶公子扁。 帝沈吟未答,太師以卵擊之,帝乃悟,立斬蘇、廢戰,昭告天下。 扁之始立也,眾未服,扁乃與群臣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掖金及黑道抵罪, 朝野乃大悅。
帝輝烏龍十一年,扁以女將蓮為帥,與瑜軍戰北港、大甲間。 鄉間黃巾賊起兵助瑜,瑜兵勢大盛。 扁見危,親吮士卒膿瘡,於是眾皆效死,乃大勝瑜,俘敵三十餘萬。 瑜坦裼降,扁赦其不死,封「親民侯」。 史稱「阿扁中興」。
爸爸要向你們道歉
而後,家父賦閒於家,回憶既往起伏,所留筆墨,亦常有「遺憾」,深覺對家母、子女無法盡照顧之責任,因而自覺難堪。唯家父當時所不知者,正因有如此轉折境遇,我等兄姊三人,亦隨之對金錢、對朋友、對親情、對人生有不同之認知與解讀矣,富於財富,必窮於人生難堪之境;窮於財富,反倒富於血脈親情,果如此,則又何憾? 父親實不必對子女道歉,蓋兒孫之福,非靠長輩所遺,子孫所得以為傲者,若具皆為父執輩所留,又有何可驕?陳之藩先生曾撰「哲學家皇帝」一文,略謂唯有從眉頭滴下汗珠,掙取自己所當得者,方可無愧!父母賦予兒女生命,日後之追尋亦在子女本身,天下父母心固為常態,父母但能引導正道,亦應足矣。鄉里俗諺云:「哪家父母跟到老?」,身為子女,亦需知所珍惜,非為錢財,當為親情才是。
有感於倪敏然所書之文辭,並附於後,諸君或可引以為戒。
孩子,爸爸要向你們道歉 倪敏然【聯合新聞網記者歐銀釧/紀錄】
編按:民生報為製s作周日報,在試版期間,邀請倪敏然參與「名人給孩子的一封信」專欄,倪敏然爽快答應,並於2月25日口述,由於倪敏然要求見報前要再親自潤筆,至今尚未刊載。
從倪敏然給孩子的言談中,其實也道盡他對人生的反芻,雖然等不到潤筆人,冥冥之中成為倪敏然留給孩子最後的箴言。
孩子,如果你們長得好,要謝謝媽媽。如果你們覺得自己有缺點,爸爸要向你們道歉,怪我的DNA不好,希望你們更努力,把我那不好的DNA變好。
爸爸嘴巴不甜,但不代表爸爸心裡不甜。其實我真慶幸我是你們的父親。爸爸以前曾希望汀諾長大當個律師,嘉昇長大當空軍。這些都是爸爸年輕時想要做,卻沒達成的願望。這些年來,我在你們成長中,曾經希望你們有機會幫我實現理想,但是,前陣子,我看了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傳記,深深感受到一個人的志向不能勉強,每個人走這趟人生都有自己的志趣。因此,我現在也改變了想法,只希望你們做自己,發展自己的喜好。
面對人生,千萬別學爸爸,我是你們的負面教材。面對人生,許多事都不能以第一反應來處理,要慎思。一個人做事,如果快半拍,那就是機伶。如果慢半拍就是智慧。爸爸就是那種機伶的人,總是急著反應,雖然我以創意聞名,但是,現在六十歲的爸爸卻因此做錯了一些決定,後悔莫及。我正在學習「慢半拍」,事急則緩,慢一步,看清楚,才踏出腳步。
爸爸從事演藝行業三十多年了,許多年來,事情發生時,我總是像拍電視、電影一樣,期望中間放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五個月後」或「十五年後」...,讓事情跳脫,讓時間迅速解決。其實,人生不能像戲劇一樣跳脫,面對事情,要迎上前去頂著,以智慧克服困難,而不是逃避。
孩子,人生是一個旅程,這一路上,我們要對自己誠實,向自己負責。誠實對自己,就能在生命的路途中,看見自己栽種的花朵,一朵朵慢慢的,沿路綻放。我記得一句好話:「生命裡,『傷』實為得,當下得亦非得。」你們正值青少年,也許不懂其中哲理,但是,我仍要告訴你們:「做一個壞事就是有了一個佛家所說的『業障』。人生路上,一個『業障』就是一個地雷。沒有『業障』的人生有如夏威夷海灘,有『業障』的旅途就像戰地,我們做人做事就是要誠實,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
魯肅化干戈的文字遊戲
友人轉寄一信予余,故事以周瑜、魯肅、諸葛三人的對話作為主軸,而其中大玩文字「拆字」遊戲,蓋中文字由具象之上下瘦長體,逐漸演變左右上下工整之「方塊字」,因此可以拆取部分元素,再加入其他元素另行新字。東漢大儒許慎,歸納造字過程,計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法,而用字則有轉注、假借兩法。文字孳演如今,已然上萬!隨環境需求,文字當然還會持續衍生或退化。
由於中文字必有「部首」(許慎說文解字首列640個部首,而後為求方便以及文字簡化之故,乃逐漸減少),因此可以左、右拆解,也可以上、下拆解,文字一旦可拆,所拆必為「字根」,且所留需仍有字義方可進行排列組合。茲舉幾個例子:
輻,左半部為形旁(車) ,右半部為聲旁,字義表示:輪中支撐之車條
葍,上半部為形旁(草) ,右半部為聲旁,字義表示:一種一年生之蔓草
幅,左半部為形旁(巾) ,右半部為聲旁,字義表示:布疋的寬度
富,上半部為形旁(屋頂),右半部為聲旁,字義表示:富有多金
上例中,有聲符(ㄈㄨˊ),另有形旁四種,經過增加、減少字根的排列組合,新字於焉產生。諸如將形旁予以變動,便呈現「福」、「蝠」、「諨」、「踾」、「鶝」等不同新字矣,相同點是:這些字都念福。
拆合文字,對各自的字義及句意的掌握要能拿捏,以下是拆字聯兩首,既拆字又合字,句意通順,可以一觀,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蓋此之謂。
張長弓,騎奇馬,單戈作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伊一人,尹無人,伊尹一人宰相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大夫
閱畢原作,戲作二首如下,一併附記友人所寄原文如後。
有雨便是雲,無雨也是云
去掉雲上雨,加草便是芸
兩鬢飛霜白頭翁
旱田幾畝誰人芸
有水便是泙,無水也是平
去掉泙邊水,加草便是苹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飄篷雨打苹
※不敢期望自己有魯肅的機智,至少可以選擇不當製造事端的周瑜吧 !
諸葛亮出使東吳遊說吳蜀聯合抗曹之事。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總想找藉口殺他,在一次宴會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的出有賞,對不出以殺頭問罪如何?」諸葛亮從容笑到:軍中無戲言,請都督說。
周瑜大喜,開口便道:
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
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
得志貓兒勝過虎,
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聽罷,隨口便道:
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
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
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周瑜聽了大怒,但礙於有言在先,不便發作,便又出一句:
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丑,
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
隆中有女長得醜,
百里難挑一個妞。
諸葛亮聽了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阿醜長得醜,便立即應道:
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
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
江中吳女大小喬,
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髮衝冠,幾次都想發作。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
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
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
當今之計在破曹,
龍虎相鬥豈不糟!
詩罷眾人一齊喝彩。周瑜見有人從中和解,無奈只好收場。
千年彈指已過,故人化為黃土,而魯肅化干戈為玉帛的作法卻一直流傳在中國的歷史。
親愛的朋友!!但願我們的生活當中也能有一些「魯肅」。
聯贈李吉仁老師
三教九流四方神聖、來皆有教無類
五湖四海九州英雄、去均醍醐灌頂
聯成,浮刻於水晶玻璃,請工匠將地球經緯亦刻於其上,以誌為國際企業學系之畢業生也。
昌黎先生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蓋于亦嘗忝為人師,深感為師實多有所難,而面對經歷社會洗鍊之學生尤為不易,李老師為少數余授業且敬佩之教授,學有所精,意有所執,毫不苟且,是以獲余敬重。它如巫和懋教授、楊維寧教授、林孟彥教授等,均為余極為心仰之老師,學問之大,可以大捭大闔者,實有其難,而彼等教授可以為之,令人欣羨。
Wednesday, November 1, 2006
失落與追尋與福份
生命是件令人讚嘆與美好的上蒼恩賜,張忠謀先生以「常想一二」,來珍惜人生的美好與光明面,事實上,人生美好的一面,就存在於最不起眼的平常日子裡面,有感恩的心,就有一定的甜美,追尋更美好日子的過程,也往往使我們無法看見現成的美好!
宏碁科技推出 TabletPC 時,它的廣告是以「轉身即見幸福」為訴求(追求的美妙女子已然出嫁,牽手在旁的小女孩卻仰望等待著你),錯失不等於沒有,追求的得不到不也曾留下痕跡?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平安是福,平凡是福,珍惜是福,感恩是福,湯姆克魯斯在「末代武士」裡面提到,他在成為武士囚犯的時候,反而可以在多年的殺戮後,平靜的睡上一夜。如此,心能不驚的睡上一夜,到頭來也是福,看來「平靜、淡然」才是最大的福份。而「不伎不求,何用不臧?」以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兩句,透由不貪不求,心廣無欲,也是可造就福份的,知福方能惜福,求一個「知」字,反倒最難。
提醒大家珍惜平凡中的幸福,「眼前」的東西,往往最美!
Roses? Violets! 失落與追尋
We may pass violets looking for roses. 當我們一心尋找玫瑰,所以錯過了身旁的紫羅蘭之美。
We may pass contentment looking for victory. 當我們一心尋找勝利,所以錯失了應有的知足。
We may pass candle light looking for sunrise. 當我們一心尋找朝陽的光華,所以因而錯過了燭光的浪漫。
We may pass the lord of gifts looking for gifts of The Lord. 當我們一心尋找上蒼的恩賜,所以錯過了賜恩的上蒼。
We may pass meadows looking for towering redwood. 我們一心尋找雄偉的參天古木,所以錯過了青翠草原的芬芳。
We may pass daily life looking for excitement. 我們一心想尋求刺激,所以忽略了平淡的甜美。
Lord, open my eye that I may see your grace in regularity. 上蒼啊,請您打開我的雙眼,使我得以看見平凡中的一切美好。
宇宙守恆
約莫五十年前,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先生發現發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不守恆理論」,推翻了物理學界的基本認知:「宇宙守恆」的定理而得到諾貝爾獎。當然,對各位日常生活而言,守不守恆,不是件重要事情,守恆是什麼意義,也無關痛癢,但對物理學界,卻是件天翻地覆的事情!不同的領域,感觸不同,震撼也不相同。
人,一定要懂得欣賞歧異,在欣賞「對稱」之美的同時,也要能讚嘆大自然「不對稱」的奇異!果如此,尊重與敬畏便自然產生,自然界中,「不對稱」其實是種常態,而「自然變異」也是生產過程的常態,天下沒有百分百的事情,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就是件很美的事了!降低變異的同時,不要忘了也要欣賞大自然所給的變異!懂得欣賞,那便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奇妙!
Insight for Living
生活錦囊
There are two things to aim in life: first to get what you want and, after that, to enjoy it. Only the wisest of mankind achieve the second. (Logan P. Smith)
人生有兩件值得追求的目標:先是得著你所想要的,然後是,好好享受。只有最聰明的人可以達成第二個目標。
Society works by putting opportunity and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Tony Blair)
社會運作的機制就是將「機會」與「責任」揉合在一起。
Confidence comes not from always being right but from not fearing to be wrong. (Peter MCintyre)
信心來自不怕犯錯的勇氣,而非永遠追求完美無誤。
In nature, nothing is perfect and everything is perfect. Trees can be contorted, bunt in weird ways, and still they are beautiful. (Alice Walker)
在大自然裏,無一物完美,而每事物也都完美。樹木因環境而蜿蜒發展成奇形怪狀,但仍然美麗的令人讚嘆。
Life does no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wonderful. (Annette Funicello)
人生不需要完美,也可以顯得美妙絕倫。
驢子的命運
唐朝柳宗元寫過一篇「黔之驢」文章,因而創造了兩個成語:「龐然大物」、「黔驢技窮」。其中龐然大物還被沈三白的浮生六記所引用:「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定神細視,蓋一癩蝎蟆也!」。寫做,是件有趣的事!
黔驢的命運大家都很清楚,當老虎知道:「技止此也」時,便「跳踉大啖、斷其喉、盡其肉」! 人何嘗不是如此?當競爭環境知道我們「技止此也」時,我們也就難逃被淘汰的命運!競爭是件無殘酷且止盡的事,我們不需不斷加強技能,以防技止此也的一天!
有另一隻驢子,陷入井中,出脫為難,主人放棄救援後,以砂石填入井中以了結驢子的痛苦,但驢子了解砂石的用處後,竟然抖落並站立於砂石之上,隨砂石之增加而終能出脫井外!外在的環境,可以是一種阻力,也可是一種助力,驢子尚可如此,那我們人呢?
諸君可以以驢子為戒。
井中之驢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
就這樣,驢子將大家剷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裡,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
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厄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牠,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
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面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您也在井裡嗎?換個頭腦,出路無限。
破舊的皮夾
我的身上,長時的帶著一個破舊的皮夾,不意間,皮夾與我已經度過了十二個年頭。在皮夾裡,隨著我的工作起伏,時有時無的放著少許的金錢,我的妻,總會在我入睡之後,查看我的皮夾,然後,溫馨的替我空蕩蕩的皮夾裡再放點金錢,如是這樣已經十二年了。
皮夾隨著我的年紀般開始褪色,逐漸逐漸的欲發破舊,老婆說:「要不,換一個吧」!我推說不要,理由無它,只因為皮夾是岳父當年訂婚時送給我的禮物,也是如今他給我的唯一留存紀念!我們在婚後第二天,晴天霹靂的得知他罹患不治之症,妻在夜裡流下忍不住的眼淚,離家過門時,丟下扇子的那一剎那,她不知道竟也宣告了對父親的離散!從那一天開始,我醒悟到婚姻中為人夫的重責大任,也才感受到岳父他真正接受了我這個「外省人」的女婿!十二年過去了,岳父已然作古,而當年他喝著酒,前後大力拉扯著我的頭髮說:「妳到底娶是不娶」的景象,卻仍鮮活的印在腦裡,而那一個皮夾,也伴隨著我工作的起落,替岳父見證著妻與我共度白首的盟誓!
「換嗎?」我說那是老人家給我的唯一記憶,妻流下似感激又安慰的眼淚,她沒有想到,一個個性硬如牛的我,也會如是的感性!我看著、摸著皮夾,感覺到像是岳父把女兒交給我時說的話:「要好好照顧她」!不管裏面金錢有無,那是岳父給的祝福,而如果沒有妻,人生將是多麼寂寞黯然!照顧人的,不是我而是妻!十二年前,擦拭她喪父之痛淚水的是我,十二年後,慰我父母雙亡的則是她,風雨人生的路,經營一個家庭,互相扶持是多麼的重要!
夜晚,讀到「一條長褲」,頗有感,願大家都有個幸福美滿的家。
與子書
卓然,
爸爸突然寫封信給你,或許這是爺爺留下來的傳統,當遇到講不清或難以啟口的問題時,總會以文字來表達心意!所不同的是,爺爺多半以「毛筆」正楷書寫,而你老爸,則是以「打字」電腦列印!一個時代之轉變確有如是之不同。
看著你每天「不主動」的向學習性,我有一些難過,雖說長大會變,但人非經努力,純靠天資實難以成就大事,所以西人愛迪生說:「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而中國人的諺語則說:「不經一番寒澈骨,淹得梅花撲鼻香」,人需自我付出,方能成就所欲所想之事!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你的所欲所想為何?為何應該且願意付出那一份辛勞?
你仍在稚齡,在十歲年紀,要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期望,似乎有一點早,你的遺傳資質雖不差,但畢竟非少有鴻鵠大志而輕燕雀之人,觀你言語,也還是一個孩子,因此,你的未來架構,理應由父母親理出一番頭緒或基本方向,以不致誤了你一生的黃金學習時間!中國歷代皇朝,所有皇子都要學課,黎明即起,隨太傅努力向學,不盡是戲劇裡浪蕩無學之輩,僅靠著家族的遺緒,揮霍前人努力的成果。也因此,下一輩努力且突出的人,才會獲得交付重責的機會,需瞭解,那是一份治國持家的「千斤重擔」,並不只是一只權力象徵的皇冠而已!康熙傳承與雍正時,手書「戒急用忍」四字,即或是大權力如帝王之尊,也會有戒慎恐懼不能隨性的時候!人生確有無奈之處,望汝兒少些而已!
你的祖父祖母,臨終前,遺言將北投老家交付了你,其他有分產權利的親人,在你大伯的同意下,一一放棄了繼承,你或許不懂,但你至少需要知道,爺爺奶奶的安排,給你的不是一棟房舍,而是給你傳承李家的重責!錢財帶不來攜不走,聲名,卻可以遺蔭子孫,也因此,不辱沒先人之聲,成了後輩必要的責任!歐陽修瀧岡阡表結語中:「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幾句,指的就是不辱沒先人終有所成的意思!我常常問你,你是誰的兒子?誰的孫子?什麼是長孫?無非是希望不斷提醒你,身為李家之後,應有不辱先人的必要觀念而已!你曾祖父(資泉公)善於理財,油酒持生,家族興旺,而你爺爺因逢日寇侵華,棄文從武,大半歲月無私奉獻與國家民族,並以將軍之職榮退,從商之後也曾盛極一時,而你的父親,我,雖書劍兩無所成,起伏於峰谷之間,但至少稍能傳承些許讀書之風,知所向上以期無辱家聲,到你這一輩,你理當益知人生榮辱,不繫於世俗之錢財,而在於胸中丘壑,未來,要努力的路還很長。
爸爸近來將有職務轉換的必要,人生是一連串的抉擇,而你的父親傳承家風,也是個心懷磊落之人,此番離開矽魁科技,為的是家人更好的明天,以及希望能對爺爺殷切期望能早一日有所回報。日後你要早起,這樣老爸才能準時前往平鎮上班,也才有理由可以準時下班,前往學校聽課。這也許有點辛苦,但也是作一個主管應有的擔當。日後身為領導者,就如同馬群裡的頭馬,必須永遠站在崗上,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察覺危機並警告同僚,那份擔當與責任,以及相對而來的榮譽與酬勞,永遠是對等的。你日後做為「班長」,其意義亦如是。
爺爺奶奶山上的墳塋已經修畢,一年內兩為老人家先後而去,對於做為子女的我而言,心裡的難過是無法形容的。以前,爺爺以諸葛亮戒子文告誡於我,如今,我也以此文訓誡於你,我們的聰明才智遠不如諸葛,但希望兒女成材倒是一致,你需謹記此文,日後自然瞭解箇中真意:「蜀諸葛亮誡子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歎窮慮,將復何及」。你記得爸爸有一天在書房要你唸奶奶的「事略」嗎?裡面說:「母親性恬淡、沈默寡言、遇人以恩、接物以禮,為人姁姁,巷里樂與為鄰」,又說:「先母一生謹而少言,訓儉持家,敦尚簡實,與先君子結褵五十餘載,同喜共哀,遇喜淡然、逢哀則忍」,這裡面有「勤儉」、有「寧靜」、也有「澹泊」,有朝一日,當你知道生命有時而盡,你便會瞭解何謂「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那份蒼涼,雖說無不死之人,但事到臨身,你的感觸自會自心底浮起。你將來務必要記得爺爺奶奶忠厚的為人以及持家的勤儉。
漢朝,鄭玄也寫過「戒子益恩書」,裡面有幾句重要的話:「勖求君子之道,研鑽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顯譽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若致聲稱,亦有榮於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其中可不深念兩句,無非就是榮於所生,將來,你要求君子之道,萬勿致先人之羞,而真正重要的是:「勤力務時,無恤飢寒。菲飲食,薄衣服」,而且必須讓父母生時知道,因為「若忽亡不識,亦已焉哉!」人一旦物故,死而無知矣!祭而豐,又有何益哉!念及父母雙亡,「人皆有父、翳我獨無,人皆有母,翳我獨無」,淚遂不能自己!復憶及父親手書與大伯:「是兒報國之日長,報親之日短矣」數字,涕泗更無奈奔流。歐陽修瀧岡阡表裡說:「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我想你的爺爺,也是如是的教育著我們李家之後,汝其謹記勿忘是幸。
近日,憂時傷事,感慨頗多,是以略書所懷,望吾兒知之。
情堪少年,恨憶而立
偶知故舊消息,心中震盪未已,情堪少年,恨憶而立,何感概哉!往事既矣,點滴猶昨,人生一幻,蜉蝣隨過,舊景不再,昔人今何?靈觸跳躍,踏起前塵,歷歷往事,是幻且真,是以隨筆賦詩,以記往日欷噓!
風雨二十情落拓
搖身如今一客座
轉瞬四十猶冷漠
情愛是非誰之錯
青春過隙已蹉跎
枉然當時嘆懦弱
滄海曾經誓天做
爾來桑田書咄咄
春風料峭鬢耳磨
鏡裡欷噓搥心破
情癡消瘦誰蠱惑
三聚三離繭如裹
生花筆禿漚血磨
訃文換得字句脫
禱默靈前乃父說
哀哀移出凍屍槨
暗夜靜嵐氣已奪
晨曦褪盡心憔挫
闊別一擁夢如昨
風送扁舟赴清波
絕然遠去自我度
雲起風湧平野闊
挾風攜雨獨行過
餘情殘恨燼似火
千卷溫存早寄昨
殘篇四帙困情鎖
有心夸父追日落
恆毅精衛銜石墮
愛恨情仇一輕抹
人世火光但一爍
驚鴻坦然心磊拓
還休過往語默默
中歲笑看少時錯
翻騰但餘鼓紋波
離散無因萍漂泊
蘭花失根瓣自落
青春歲月白雲挪
今昔誰論她與我
已矣往事難分說
句讀勾勒紅顏禍
異域輾轉書城臥
興替起伏盡蒐羅
往昔無奈自偏頗
心石放下不退縮
星火情燼赧赧灼
英雄千古情難過
顰笑摔破鐵罄缽
清音變調霓裳做
信物一只繫妳我
蓋頭掀起嬌娘弱
點滴苦辛心頭落
萬語千言謝難白
情箋今寄拙荊婆
平實平淡討生活
十載結髮緣天作
金石情逾往日多
稚子盈懷謦欬播
巫山弱水此莫若
花落!花落!
追夢黃梁猶宛若
切莫!切莫!
青絲白雪搖魂魄
懷舊有情
情若春雪
感念有時
時見圓缺
曾經如何
緣起夢滅
今複如何
關山長絕
萬般種種
回憶一帖
二十輕過
但記一別
大事重責 -- 贈張局長
民航局局長張國政先生,昔為家兄軍中袍澤,今為工作直屬主管。近日受屬下連帶之累,為檢察官提起公訴,並羈押一日,深夜始還。次日,議論風起,是非難分,張先生之無奈殆可想見。
張先生出身軍旅,奉公守法,為人拘謹,先父母亡故,張先生送至五指山墳前,待息燈號吹畢方才連同下山,人間恩情,莫此為甚。此番受累,既嘆檢察官不識人間煙火蜀犬吠日,更嘆清官難為,明哲實亦難保,如是以往,無人願膺責任矣,遂撰一聯並贈花籃以慰:
承大事,無畏蜚語之累
擔重責,肯膺移山之艱
與妻詩
我與妻結褵十五年矣,十五年來隨我波折起伏,甘苦共嚐。因日前做對聯數首以贈長子恩師,閱閉,妻竟索詩於余,略謂結髮迄今,但見我為人捉刀,卻未曾以詩相贈。基此,將過往點滴,敘成短詩如下:
失意踟躇相遇時,跌宕心境湧如濤,恩怨半點由人難,書空話盡裂襟袍
鐵磬缽音深庭院,蒼穹異域心騁遨,兩端線繫緣隨意,淡香七載娘嫁了
步步趨趨相守路,輕輕渺渺扶過橋,或貧或賤誓如昔,是喜是哀兩牽牢
謦欬稚子猶啼笑,鬢髮斑疏紅顏耄,相守三生始今朝,姻緣七世訂月老
又,贈長子師所做之聯文三首如下:
卞和之璧賴剖璞得以獻寶
燕趙庸資蒙雕飾方成席珍
宗法昌黎擔傳道授業解惑大任
師事橫渠承立命繼學開平雄心
西席執鞭孺子點頭學禮
東館燈課童稚琅口頌詩
毀與悔
人的一生,「誰毀誰譽」?回首來時之路,幾曾「無怨無悔」?
在人生的過程中,不論事情大小,難免都有襃有貶,求得一份心安理得,也就可以了,賢如孔子,不也感嘆:「始吾於人也,誰毀誰譽」!待人,不需畏懼「毀」字,也毋需在乎「譽」字,緊要的當是自身的那份心安理得!倘若心不能心安,有譽也不能無悔!坐禪不能成佛,磨瓦豈能成鏡?要無怨無悔,不懼毀譽,一切都得從「心」上修起!
以前上課,曾經發生一個笑話:帝曰:「風吹鈴動」,達摩:「那是皇上的心在動」,老師解釋:「因為人心在動,所以所見事物皆在動,心若不動,萬物皆不動,所謂心靜自然涼,也就是說心安了,外在環境的溫度就不會影響人了!」同學問:「那老師,如果我的心認為這面牆壁不在,是不是就可以穿過去!」,諸生於是大笑。心可以修到萬物不動,豈能修到因而穿牆入壁?修心,不是特異功能!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如何求得安心?我也不能回答,只記得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然後就是:「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
明金聖歎是個倨傲之士,考試代作槍手,考試題目:「四十不動心」,結果聖歎君答卷大意曰:「見窈窕淑女,君子自然好逑,心豈能不動?」遂連書三十九個「動」字,第四十字方書「不動」!大大揶揄考官一頓。見好逑之物,諸君心動也不動,我不知道,但卻瞭解,受各種物慾環境影響,心很難不動,心動,如岳飛所言,文官愛財,操守可能不保;武官怕死,臨敵便會退卻!心之為物,動也不動?諸君子可以自評。
附件是今天的每日珠機:「You will never be sorry」(永不後悔)!翻譯時,想起父親於病榻上說的話,心中頗有不安,感慨隨之而來,簡單的幾句話,做起來很難!大家共勉之。
You Will Never Be Sorry
你永不會後悔
For living a pure life.
當生活清心寡欲
For doing your level best.
當凡事竭心盡力.
For being kind to the poor.
當庇蔭天下寒士
For hearing before judging.
當深思熟慮
For thinking before speaking.
當謹言慎語
For harboring clean thought.
當心靈澄澈
For being generous to an enemy.
當以德報怨.
For stopping your ears to gossip.
當拒絕流言誹語
For standing by your principle.
當堅守原則
For asking pardon when in error.
當虛心認錯
白居易與鳥的緣分
「空巢」兩字何來?應該是語出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大意是說流老頭年輕時離家出走,到老時換其兒女離家不回,所以白居易寫了一封警示之詩,警勉世人,「燕詩示劉叟」全文如下:
梁上有雙燕 翩翩雄與詞 泥銜兩椽間 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 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 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 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 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 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 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 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 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 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 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 今日爾應知
好一句卻入「空巢」裡,啁啾中夜悲,希望帶你我面臨同樣場景,想想少時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心中無有悲戚!白居易除了燕詩之外,還有另一首與鳥相關的名詩:「慈烏夜啼」,詩的全文是:
慈烏失其母 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 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 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 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 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 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 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 鳥中之曾參
慈烏夜啼是白氏於守母喪其間,憶及慈母之恩所寫的詩,裡面明顯的有對母親的懷念、不捨,以及未盡報恩之心的遺憾,並且用「心不如禽」一句,對吳起大為指責(吳起母喪不臨,他的老師因而與之絕交,日後吳起轉圜各國間,名譽一直大受此事之影響!),之後再拿孝子曾參做對照,警勉世人孝要即時,萬萬不可禽獸不如。
白氏還曾經與「鳥巢禪師」會面,連見面的禪師都與鳥有關,看來白氏與鳥的緣分或許前生已定。鳥巢禪師喜歡住在樹上,與白氏的對話也是千古流傳,比如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鳥巢禪師對佛法大意的註解,現在大家只要到與「佛」相關的處所,大概都可以看到這八個字。鳥巢禪師對此八個字還下過註解,也是切重精義:「三歲兒童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最精妙的道理,在於最簡單的文字之中。
白氏的文字「婦孺能解」,自己也相當用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他十八歲成名的詩句!與元稹的情意,起落不移,在「微之微之 如何如何」幾個字中表露無遺,有這樣的朋友是種幸運。至於「琵琶行」、「常恨歌」,我想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再讀讀。中國文字之美,詩詞之韻,咀嚼之間,自然有味。
單單空巢二字,惹來許多感觸,見諒是幸。
麥帥為子祈禱文
麥帥寫過一篇「為子祈禱文」,裡面充滿著父親對兒子的期許與愛,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珍惜父愛,也如是般的愛護自己的兒女。
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兒子,
"Build me a son, O Lord,
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
who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know when he is weak,
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
and brave enough to face himself when he is afraid;
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氣餒;
one who will be proud and unbending in honest defeat,
在勝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
and humble and gentle in victory.
懇求塑造我的兒子,
Build me a son
不至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動;
whose wishes will not take the place of deeds;
引導他認識你,同時又知道,
a son who will know Thee…… and that
認識自己乃是真知識的基石。
to know himself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knowledge.
我祈禱,
Lead him, I pray,
願你引導他不求安逸、舒適,
not in the path of ease and comfort,
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
but under the stress and spur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
Here, let him learn to stand up in the storm;
學會憐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here let him learn compassion for those that fail.
求你塑造我的兒子,
Build me a son
心地清潔,
whose heart will be clear,
目標遠大;
whose goal will be high,
使他在指揮別人之前,
a son who will master himself
先懂得駕馭自己;
before he seeks to master other men;
永不忘記過去的教訓,
one who will reach into the future,
又能伸展入未來的理想。
yet never forget the past.
當他擁有以上的一切,
And after all these things are his,
我還要禱求,賜他足夠的幽默感,
add, I pray, enough of a sense of humor,
使他能認真嚴肅,
so that he may always be serious,
卻不致過分苛求自己。
yet never take himself too seriously.
懇求賜他謙卑,
Give him humility,
使他永遠記牢,
so that he may always remember
真偉大中的平凡,
the simplicity of true greatness,
真智慧中的開明,
the open mind of true wisdom
真勇力中的溫柔。
and the meekness of true strength.
如此,我這作父親的,
Then, I, his father will dare to
才敢低聲說:「我沒有虛度此生。」
whisper, "I have not lived in vain.'"
子心中之所求為何?
達摩與梁武帝也有一段類似對話:「寡人字登基以來,造佛寺、操寫經卷、供養僧侶無數,請問有何功德?」達摩對曰:「無功無德」!意思很簡單,梁武帝心中以為有功有德,所以預期達摩會回答有功有德,但達摩直接且毫不掩飾的說了:「無功無德」!你說,達摩是不是痴人說夢?
人心中若有所求,便預期他人與自身一般,觀念相同,便是人生知己,而一旦他人之答案與己身不同,乃覺話不投機!可見人「心」裡的定見,是多麼深遠的在影響行為與態度!想要去除定見,平日思考學習的功夫便不可不深自努力!
沈富雄回答總統夫人有無去過陳由豪家中的答案是:「這有四種可能」,而他自己是否去過,「這也有三種可能」,交叉相乘,總計有十二種可能!不論夫人、陳先生是否去過,他的說法確實是符合邏輯的說法,只不過,記者心中所求,只需要一個答案而已!陳先生說的很明白:「「他」的記憶中是有去過」!只不過,他不便說總統夫人到底去了沒有!當人在求一個答案而且有預期時,不符合預期的,無奈,都不是好的答案!
李昌鈺博士美國記者會說:「319 槍擊案不是政治謀殺」!盧總長台灣記者會上說:「報告裡沒說不是政治謀殺」!人之各取所需,竟有如此天差地別!人要去除定見,必須要以「科學思考 scientific thinking」作為依歸!讓數據、證據說話!理性思考的空間,當別人不給,自己也要創造給自己!同理,公司內的生產、品質管制,也應該讓數據說話!當一切回歸數據,以理性思考,檢驗我們的行為,以及應持有的態度時,真正進步的空間才會存在!
大家一起共勉之。
「智語」與「稚語」
夜昨,小孩睡前對我說:「爸爸,你知道貓熊一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嗎?」我答:「不要黑眼圈」、「永遠有劍竹可以吃」、「可以天天睡大覺」....等都不對,他的答案是:「拍一張彩色照片」!黑白的貓熊,拍一張彩色照片?不錯的答案,孩子的世界,多可愛的稚語。
家父先前住院,年事已高,若有所感,對我說:「我現在對『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有新的領悟,當生死離別之時,亦即所謂大難」!未久,家父因開刀併發衰竭過世,與家母大難分飛,長輩的慨嘆智語,又透露著多少的人生經驗智慧!
沈三白閒情記趣有云:「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其中「夏蚊成雷、群鶴舞空」、「沖煙飛鳴、青雲白鶴」等句,不也是童言稚語?待其年長,就只能「余憶童稚時」了,而少時的畸夢幻想,可能重來?坎坷記愁卷首云:「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則非也,多情重諾,爽直不羈,轉因之為累」,卷中云:「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話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也」,此為顛躓愁苦後之洗鍊智語,成長過程,或稚或智,有喜有悲,峰谷起落之間,大家能否欣賞這一逐漸成長也同時老化,且終將歸去的過程?
大學時候,吳宏一老師說過一則故事,大意謂,他因講演之故,夜宿文化山城,思及故去母親,難寐輾轉不禁淚流,突然領悟古人所言「一滴清淚到天明」中所謂「一滴」,而非還君明珠「雙淚」垂之雙淚,其間確有道理,蓋因側臥於鋪,淚水由一側越鼻梁而匯集至另一側,遂成一滴!此非成長經驗之智語則又為何?寒夜的山中,是思親的淚水解開了一滴清淚的成因,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有如是!
一老如一寶,聽聞冠文父親因病住院,頗動手術,思及家父病榻點滴以及遺墨兩語:「是兒報國之日長,報親之日短矣」,願大家都能珍惜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光陰,記著他們的智慧之語,也藉著他們的歷練經驗,使我們能漸退稚語,成熟而能擁有智慧,我們因父母而成長,兒女因我們而長成,一點體會感動,願與大家分享。
必然、偶然、忽然、適然、果然、或然、了然、枉然
清人褚人獲所纂《堅瓠集》內有對話如下:「某生從師讀,徒問師曰:『讀書為何』?師曰:『為科第也』,生曰:『科第亦偶然爾,安可必乎』?師曰:『讀書以博科第,乃必然者,何謂偶然』?後師徒二人,同登賢書,各建一坊。師題曰:『必然』,生題曰:『偶然』,歷年既久,必然圮,偶然尚無恙云。」
試問,開創一個公司,基本上都是在追求成功,那一旦成功,究竟屬於必然還是偶然?十年、二十年之後,如果該公司仍然存在,請問那是偶然還是必然?不獨如此,奮發向上之人,即或才疏學淺,卻也少年及第登科,然而浩首窮經,滿腹經綸之士,反倒白髮不第!試問:此為必然還是偶然?人生際遇,起伏峰谷之間,登峰一刻,又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屈原往卜鄭詹尹,一口氣不停的連問十八個問題,鄭詹尹釋策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諸君覺得,屈原所問的問題、所得到結果,連神明都無法回答,那是必然還是偶然?抑或,一切皆是時也、命也、運也?
清光緒二十年,張騫大魁天下,邑人以張之大魁,果不出所料也,乃將城內「魁星樓」,改為「果然閣」,以誌其盛事。民國六年,閣重修,張乃改果然為適然,自謂得中狀元,既非必然,亦非偶然,更不可視為果然,乃一適然之事,並以集句聯,懸之適然閣云:「世間科第與風漢、檻外雲山是故人」!人生際遇,有多少可以是適然?又有多少是或然?際遇裡,或黃梁或南科,夢裡之身,現世大千,其中又有多少了然與枉然?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舉西伯、仲尼、屈原、左丘、孫子、不韋、韓非為例而說:「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彼等或聖或賢,尚且以文字書憤,又豈能盡皆洞燭人生點滴?周易、春秋、離騷、國語、兵法、呂覽、說難、孤憤、詩三百篇裡面的驚嘆警語,有多少是了然、豁然之說,又有多少是枉然慨嘆之聲?
歐陽修《秋聲賦》裡有部分的解答:「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汲汲營營之間,追名逐利之時,莫忘了盡一點心給自己,留一些時間給家人,免得有朝一日,圖呼追憶,慨嘆枉然!
千金難買早知道,偶知一二,分享予大家。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謙辭」的那一點差別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裡,張飛一人立馬佇立在當陽橋上,對著曹操大軍大吼:「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氣力萬鈞,嚇破夏侯肝膽,真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氣!試問:當國家、社會、公司的危難來臨,幾人可以是下一個張飛?有那種可以攝人勇氣,有那般願意捨己的情操?
在現實社會裡,國家遭逢百年水患,副總統要「原住民」移民中南美,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我沒有錯」,「我是先知」!也是好一般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格局!而悄悄的,總統夫人的會計師張先生,改革聲裡,忽然榮昇「華僑銀行」的董座,經人詢問,張先生以「我是專業」理當得此大位回應,反倒不諒解他人的質疑!又是另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說詞!試問:是什麼使呂、張兩位長官得以如此堅持?非往不可?
張飛的勇氣,副總統的堅持,張董的自詡!其間有一個差別!外在環境大大不同,但都有著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念!當危難之際,張飛需要謙辭嗎?而當如今之際,呂、張又需要違千萬人之意嗎?做人的份際,差一點,差很多!
願大家都有千萬人吾往矣的能耐,而且用得其時!
與另一個女人的約會
透由朋友寄來的一個連結,讀到一篇「與另一個女人的約會」。文中,作者描述他與寡居十九年的母親,共度了一個美好的晚餐,而未料數日之後,母親旋即因心臟病過逝。不久之後,作者收到與母親用餐餐廳寄來的收據以及一封信,裡面提到:母親知道自己應該沒有機會再去了,但還是付了兩人份的帳,給兒子和媳婦。作者遂突然感到「愛要及時」,並且絕不能拖到「以後有時間」。唉!人都是失去之後,才知道當初擁有時的可貴。
人生的情字,皆要即時, 錯過的,不再回頭,但多半會是永遠的遺憾。當我們年紀越大,也就是父母越發老邁之時,多一點生時的關照,日後或可少一些風不止的悔恨,歐陽修瀧岡仟表裡面的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面對父母的墳塋,擺上再多的祭品,燒上再多的紙錢,誰嚐誰得呢?人生裡面的許多事,一旦錯過就不再了!對歐陽修而言,值得安慰的是「蓋有待也」的等待,得到了可以顯揚父母的成果,而我輩尋常人等,又能讓長眠的父母等待到什麼?
詩經「蓼莪」形容父母親的恩德:「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想想提攜照顧以致長成,過程之艱辛只有為人父母後方能得知,如能生時為報,是為人子女的最大福份。
家母過逝已然三年,然拊畜養育厚恩,實未敢一日或忘,謹將先父、先母事略兩文,一併附於此, 以誌根有所出,順敘先母德誼。
******
先妣陳孺人事略
先妣陳孺人諱仲蓮,河南新鄉人氏,父玉生公,母趙氏,生於民國十二年七月十日,有弟、妹各一,三十六年歸於李氏,育子女三人,享壽八十有二。
先母幼時家貧,因生父早逝,貧無所寄,饔飧難繼間,仍遭戚友鄰里所欺,端賴外祖母趙氏堅百忍輔孤以長。嘗謂父執輩屢至家中以小刀刻桌,索求逼迫銀錢,以致面為之穿,稚子面面相覷,抖嗦噤不敢言狀,情景如此,其哀何如!
即長,適逢抗日軍興,河南淪陷,先母生計無所託,以田事撫輯弟妹族人,抗戰勝利未幾,國事蜩螗復又困於內亂,田事既不可託,乃加入話劇團並以此認識先父,爾後隨先父依戰事輾轉於大江南北,亦曾幾度命懸旦夕。三十八年,隨先父所屬部隊來台,先至鶯歌,有孕後除役,後定於北投婦聯三村。此後,養兒育女,平凡恬淡度日。
先父退出軍旅進入商界服務,家母教養子女,隨先父事業之起伏而多有波瀾,先父事業遇挫,友朋鮮至,書空咄咄徒嗟奈何之際,母親不辭勞劬,以女紅協助生活所資,皮撮手顫而未嘗歇止,然臨門催逼者未曾少有,此其間勞苦所加,心境所累者,湮鬱之情實非子女所得形容。
母親性恬淡、沈默寡言、遇人以恩、接物以禮,為人姁姁,巷里樂與為鄰。先君子二月下世,大難分飛,母親遂行影隻,為便照顧,奉母於家姐處,子女原欲稍致甘旨之養,未料突患重症,十二月四日晨昏厥不覺人事,綿歷越旬,疾益篤,無視子女呼喚於十四日申時慟於榮總。
母親少困貧乏,加以遭逢季世,是以養成其忍艱耐苦之毅力,歸於李氏後,以國難離家至台,隨先父事業起落,母親鮮有歡粲,晚年眾疾牽索,不良於行,數度臨醫,刀針痛加,吾母雖廩氣素強,亦難免於催折!哀哉,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先母一生謹而少言,訓儉持家,敦尚簡實,與先君子結褵五十餘載,同喜共哀,遇喜淡然、逢哀則忍,膝下兩子一女,皆已成家,各安其職,各守其份。今天命終老,安詳長眠,孝子女、孝孫輩隨伺在側,謹略敘先母德儀,追懷養育厚恩,哀哀父母,浩天罔極。
孝子女 萬里、麗娜、萬晉 謹述
故陸軍少將李忠禮先生生平事略
李忠禮先生,生於民國八年,山西省高平縣河西鎮常樂村人氏,祖父萬全公,父資泉公,先生因幼年失怙,由母親丁氏撫養成人。兄弟姊妹十人,先生排行第五自幼穎悟,山西大學文學系畢業,適逢日寇侵華,遂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山西支團陽城分團,歷任幹事、幹事長職。民國二十八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受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任挺進第七縱隊中校政治主任,於二十八、三十一、三十四年參加三次中條山會戰,與日寇週旋於山西太行山、中條山區,第三次會戰負傷被俘,原不意得生,由母親丁氏及吳世瑤君奔走營救出脫,續與日軍作戰至抗戰勝利。先生因抗日有功,獲國民政府主席頒發「抗戰勝利勳章」乙座。
抗戰勝利,又逢國共內戰,先生先後派赴國防部綏靖總隊靳易夫部第五大隊,任豫東中校站長參加豫東黃泛區會戰,再調任中校大隊長後受第二兵團邱清泉部節制轉赴陸軍第十軍二一九師,隨軍徵討戡亂,三十八年赴定海隨六十七軍六十七師何世統部,身先士卒參加舟山群島登步島戰役,旋及大陸全面撤退,隨軍至桃園鶯歌駐防。政府遷台後,隨部隊整編,先後服務於政工幹部學校,陸軍第九師,金門防衛司令部,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陸軍第二軍團,歷任處長、組長、副主任、總隊長等職,獲頒景風、忠勤等勳獎章共十二座,以少將職務退役。先生投身軍旅,報效黨國有功,然因遭逢季世,「雪夜辭母、堂前立誓」後,始終無法返家侍母略盡菽水之養,以報畫荻之恩,引為生平最大憾事,先生屢述此事,淚為潸然。
先生退役後步入社會創立華屋、一心等建設公司,有所作為後再次退休,旋以讀書寫作為樂。晚近數年,為心臟痼疾所苦,並因而引發其他病疾住進榮總診治,然藥石罔效,終難回天。嗟乎!天喪斯人,良才痛失,緬懷先賢,雲海蒼茫,感悼彌深。
先生秉性爽直,交友廣闊,誠以待人,義以處事,謀其事之所當為,盡其力之所能為,加之浸淫國學,造詣與文筆均佳,頗受鄉里讚許,賢內助陳仲蓮女士,係河南新鄉名門閨秀,隨先生加入國軍參加戡亂戰役,遷台後退役,相夫教子,鄰里稱頌,堪稱典型賢妻良母,二子一女,孝男萬里、萬晉、孝女麗娜,均已成家立業,各守其分。
先生允文允武,術德兼備,抗禦外侮,剿共戡亂,熱愛黨國,奉獻犧牲,鞠躬盡瘁,忠良足式,一代英靈,從此長眠矣。今哲人已萎,畫像空留,緬懷德澤,倍感哀思,爰為文,略述其生平梗概,張其忠義、顯其德誼,並藉伸悼念之忱。
故李忠禮先生治喪委員會 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