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 2006
與子書
卓然,
爸爸突然寫封信給你,或許這是爺爺留下來的傳統,當遇到講不清或難以啟口的問題時,總會以文字來表達心意!所不同的是,爺爺多半以「毛筆」正楷書寫,而你老爸,則是以「打字」電腦列印!一個時代之轉變確有如是之不同。
看著你每天「不主動」的向學習性,我有一些難過,雖說長大會變,但人非經努力,純靠天資實難以成就大事,所以西人愛迪生說:「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而中國人的諺語則說:「不經一番寒澈骨,淹得梅花撲鼻香」,人需自我付出,方能成就所欲所想之事!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你的所欲所想為何?為何應該且願意付出那一份辛勞?
你仍在稚齡,在十歲年紀,要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期望,似乎有一點早,你的遺傳資質雖不差,但畢竟非少有鴻鵠大志而輕燕雀之人,觀你言語,也還是一個孩子,因此,你的未來架構,理應由父母親理出一番頭緒或基本方向,以不致誤了你一生的黃金學習時間!中國歷代皇朝,所有皇子都要學課,黎明即起,隨太傅努力向學,不盡是戲劇裡浪蕩無學之輩,僅靠著家族的遺緒,揮霍前人努力的成果。也因此,下一輩努力且突出的人,才會獲得交付重責的機會,需瞭解,那是一份治國持家的「千斤重擔」,並不只是一只權力象徵的皇冠而已!康熙傳承與雍正時,手書「戒急用忍」四字,即或是大權力如帝王之尊,也會有戒慎恐懼不能隨性的時候!人生確有無奈之處,望汝兒少些而已!
你的祖父祖母,臨終前,遺言將北投老家交付了你,其他有分產權利的親人,在你大伯的同意下,一一放棄了繼承,你或許不懂,但你至少需要知道,爺爺奶奶的安排,給你的不是一棟房舍,而是給你傳承李家的重責!錢財帶不來攜不走,聲名,卻可以遺蔭子孫,也因此,不辱沒先人之聲,成了後輩必要的責任!歐陽修瀧岡阡表結語中:「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幾句,指的就是不辱沒先人終有所成的意思!我常常問你,你是誰的兒子?誰的孫子?什麼是長孫?無非是希望不斷提醒你,身為李家之後,應有不辱先人的必要觀念而已!你曾祖父(資泉公)善於理財,油酒持生,家族興旺,而你爺爺因逢日寇侵華,棄文從武,大半歲月無私奉獻與國家民族,並以將軍之職榮退,從商之後也曾盛極一時,而你的父親,我,雖書劍兩無所成,起伏於峰谷之間,但至少稍能傳承些許讀書之風,知所向上以期無辱家聲,到你這一輩,你理當益知人生榮辱,不繫於世俗之錢財,而在於胸中丘壑,未來,要努力的路還很長。
爸爸近來將有職務轉換的必要,人生是一連串的抉擇,而你的父親傳承家風,也是個心懷磊落之人,此番離開矽魁科技,為的是家人更好的明天,以及希望能對爺爺殷切期望能早一日有所回報。日後你要早起,這樣老爸才能準時前往平鎮上班,也才有理由可以準時下班,前往學校聽課。這也許有點辛苦,但也是作一個主管應有的擔當。日後身為領導者,就如同馬群裡的頭馬,必須永遠站在崗上,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察覺危機並警告同僚,那份擔當與責任,以及相對而來的榮譽與酬勞,永遠是對等的。你日後做為「班長」,其意義亦如是。
爺爺奶奶山上的墳塋已經修畢,一年內兩為老人家先後而去,對於做為子女的我而言,心裡的難過是無法形容的。以前,爺爺以諸葛亮戒子文告誡於我,如今,我也以此文訓誡於你,我們的聰明才智遠不如諸葛,但希望兒女成材倒是一致,你需謹記此文,日後自然瞭解箇中真意:「蜀諸葛亮誡子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歎窮慮,將復何及」。你記得爸爸有一天在書房要你唸奶奶的「事略」嗎?裡面說:「母親性恬淡、沈默寡言、遇人以恩、接物以禮,為人姁姁,巷里樂與為鄰」,又說:「先母一生謹而少言,訓儉持家,敦尚簡實,與先君子結褵五十餘載,同喜共哀,遇喜淡然、逢哀則忍」,這裡面有「勤儉」、有「寧靜」、也有「澹泊」,有朝一日,當你知道生命有時而盡,你便會瞭解何謂「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那份蒼涼,雖說無不死之人,但事到臨身,你的感觸自會自心底浮起。你將來務必要記得爺爺奶奶忠厚的為人以及持家的勤儉。
漢朝,鄭玄也寫過「戒子益恩書」,裡面有幾句重要的話:「勖求君子之道,研鑽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顯譽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若致聲稱,亦有榮於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其中可不深念兩句,無非就是榮於所生,將來,你要求君子之道,萬勿致先人之羞,而真正重要的是:「勤力務時,無恤飢寒。菲飲食,薄衣服」,而且必須讓父母生時知道,因為「若忽亡不識,亦已焉哉!」人一旦物故,死而無知矣!祭而豐,又有何益哉!念及父母雙亡,「人皆有父、翳我獨無,人皆有母,翳我獨無」,淚遂不能自己!復憶及父親手書與大伯:「是兒報國之日長,報親之日短矣」數字,涕泗更無奈奔流。歐陽修瀧岡阡表裡說:「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我想你的爺爺,也是如是的教育著我們李家之後,汝其謹記勿忘是幸。
近日,憂時傷事,感慨頗多,是以略書所懷,望吾兒知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