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0, 2024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是紹聖四年人在儋州的蘇軾,於中秋夜寫下的感嘆,晚年一路往南謫貶的蘇軾,他的心境與感慨,無疑就呈現在前兩句之中。那年的他,已然六十二歲,而朝堂中得勢的是無法共處的政敵,剩下的人生之路,還要怎麼走,還能怎麼走,只有一連串的問號。

同年,他的弟弟蘇轍,先於二月二十八日謫往雷州安置,朝廷給出的理由,記載在《宋大詔令》:「操傾側孽臣之心,挾縱橫策士之計,始與兄軾肆為抵巘,晚與相光協濟險惡」, 用這樣的理由描述「論事精確,修辭簡嚴」的蘇轍,他大概也只能無言苦笑!而對蘇軾,朝廷則在閏二月十九日(蘇軾弟弟生日的前一天),發出「責授瓊州別駕,移昌化軍安置」的詔命,兄弟二人,一貶雷州,一謫儋州,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以及羅大經的《鶴林玉露》,都記載著因蘇軾字子瞻,而「瞻」與「儋」字相近,又蘇轍字子由,而「雷」字下有「由」,因此都認為這是章惇的「忍忮」,用以「騃謔」兩人!兄弟二人,血脈相連而時運亦相連,都處在蹇窒困頓之中。

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軾與轍兩兄弟相遇於藤州,而後同行至雷州,結伴度過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兩兄弟人生裡最後的相遇,而後蘇軾於六月十一日渡海前往瓊州,上岸後未做停留,隨即一路經澄邁而至謫所儋州(昌化軍)。在達儋州後,初僦居於官舍,但為上官董必所遣之小吏所逐,乃遷居於「桄榔林」下之茅屋,桄榔林即是椰子樹林。寄居於此,終日聽得穿林打葉之聲,那時的蘇軾,可還有吟唱「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心境?於如此狀況下,蘇軾依舊替茅屋取了個雅致的名字「桄榔庵」,並為之記銘,其中有:「無作無止,無欠無餘。生謂之宅,死謂之墟」數語,向曾氏買地築室後的蘇軾,依據《宋史》:「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他應該認為此生再也離不開海南之地了。

世事難料,哲宗在位的第十二年(西元1098),咸陽西郊渭河岸邊的農民段義撿到一棵玉印,《宋史》明確記載:「咸陽民段義得玉印一紐」,經過太學士一番考古與辨識,確定當是三百年前唐德宗逃離長安時所丟失的玉印,於是哲宗藉此福兆,將年號改為「元符」,並賞給段義绢二百匹,以及管理雜役的官職!但同時,朝廷也置局編錄司馬光、呂公著、蘇軾、蘇轍等人的「悖逆」罪狀,並由「善傅會,深文刻核」的蹇序辰主其事,這個黑人的編錄,所幸已然消失在歷史之中。這年,蘇軾已然六十三歲了,在二月二十日弟弟生日的當天,他寄給蘇轍一只「沈香山子」做為禮物,還寫了《沈香山子賦》,弟弟收到後,也回了哥哥《和子瞻沉香山子賦(並序)》,成就了歷史上賦詠「沈香」的首例。

在雷州的蘇轍,那時也六十一歲了!他隨著哥哥一路貶謫,但至少在藤州至雷州的路上,從五月十一日到六月十一日,整整相處了一個月的時間,曾經筆頭千字、胸中萬卷的少年倆,在離開眉州後日子裡,體會著世路無窮,勞生有限,兄弟間能有多少朝夕相聚一個月的日子?雷州一別,忽忽又是八個月的離別,但問何日還能再見?也只能書信往返以解思念吧!至於「沈香山子賦」所想描述的,當不是「沈香」的味道,也更非「山子」的形狀,而是這篇借沈香為題的生日賀文,寓意著不能直言的自我安慰。

無疑的,兄弟倆的處境都很嚴峻,當時的章惇原本欲派呂升卿(呂惠卿之弟)以及董必兩人為廣南西、東路查訪指揮,後經曾布奏請,因呂氏兄弟與蘇氏兄弟有重大扞格,很可能會藉勢藉端而鬧出人命,朝廷思量後方予做罷!但呂升卿雖未成行,董必最終還是被任名為廣南西路查訪指揮,蘇軾原居於儋州官舍,也因此為董必所遣小吏迫逐而出!這些都發生在二月蘇轍生日之後,以蘇軾兄弟的個性以及為人,官場中不會沒有朋友,也不可能對於朝廷的決定沒有半點消息,只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既已遠謫於瘴癘之地,死生聽天之下,剩餘的前路,竟還會凶險到性命堪憂!

或許,《沈香山子賦》中最重要應該是這四句:「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惟膏液之內足,故把握而兼斤」,雖說內容描繪的是沈香的質地、外型,但實際上說的是沈香一次又一次受傷自愈後成就芬芳的能力,因此在山子外表所呈現的,盡是厚實與厚重,還有那不問可知的厚積內涵。比之於蘇軾、蘇轍的際遇,那一次次的貶謫,就是替兄弟倆覆蓋上一層層的香氣,而每一回回的打擊,也更是替兄弟倆加上一道道的底蘊!只要懂得吟嘯徐行,一蓑煙雨的人生,在殘霞夕照中,總有新的希望與明天。

宋代上層人士對於「品香」有著獨特的愛好,蘇軾顯然也不例外,《沈香山子賦》前段的說明,表明他對各種香氣有著自己的體會。年輕時的蘇軾,曾寫過《致運句太傅》一札,裡面提到「臨安香合」,並以「極佳妙」稱之,香合即是香盒,乃是乘香料之物。蘇軾在紹聖三年,也曾託表兄程之才送香合給過五十九歲生日的弟弟,內容如下:「有一信篋並書,欲附至子由處,輒以上干,然不須專差人,但與尋便附達,或轉託洪、吉間相識達之。其中乃是子由生日香合等,他是二月二十日生,得此前到為佳也。」人在貶謫中,不忘給弟弟寄去香合做為生日禮物,此時的「香」,已然有其特殊的意義!不只如此,紹聖元年二月,蘇軾送給弟弟生日的禮物,是一首詩及「檀香觀音像」!我們無法得知每年蘇軾寄給子由的禮物都是什麼,但「香」在蘇軾最後幾年,即便身需仰人,然而透過自己的鼻息,一定有著特殊的意義與含意。

去歲五月由屏東北返,但見夕陽餘暉,漸次由黃轉紅隨即快速轉灰最後成黑,當時抑鬱悶煩,遂隨手攝之,以其顏色之轉換與自身之心境相依也。數日前,與同僚略及此事,蓋彼時心神飄盪無繫,雖自信有盡心之能,卻已無盡力用事之地,恰似儋州北望茫茫不知所止,而當日又恰為余六十二歲之生日。近日擲沈香而拜,氤氲上裊,灰色的煙塵間神佛無語,卻不意想起蘇軾此賦「惟膏液之內足,故把握而兼斤」,又憶起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的結尾:「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後,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這些都是蘇軾的個性,並以「求仁得仁,公實有之」作結,看似無可奈何,實則無怨無悔。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哲宗卒,徽宗繼位,大環境一變,蘇軾、蘇轍兄弟生機復起,但赦還一路北返的蘇軾,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蘇軾臨終前,曾出一帖以示惟琳和尚:「某嶺海萬里不死,而歸宿田里,有不起之憂,非命也耶?」那是蘇軾最後的絕筆,將一切歸之於命。的確,人生裡的跌宕起伏,有命也有運,但鐘鼎山林各有天性,是以造命與改運皆有難處,若是因自己不羈的個性而受困頓,想來也不應引以為恨,既然求仁得仁,即該當滄海一笑,慨然納之!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人生之路,任誰都只能在命運中盡其在我,其他就交給上蒼吧。

Monday, November 11, 2024

總有那風聲雨聲讀書聲,伴陪著每個孤獨卻心繫天下的讀書人


四年前,那是在板橋書房所攝的照片,至今還記得將手機至於電腦右側左調右調的過程,但不論怎麼調,那個喜歡讀書的我,沒變多少,但一路走來,書到用時,卻依舊嫌少。

昨晚,獨自回至北投,在書櫃前也刻意照了張像,我與父親曾經就在同一個場景,連同幼時的大兒子,一起合照過,那時父親穿著藍色的馬褂,退休後的父親,回到書籍與寫作之中,就像民初的大師一般,淳樸而又厚重。

書,其實並不是背景,那是許多人的心境敘述,是彼等著書立說的心靈成就,更存著許多點滴的回憶,或起或落,還有那歷史長河的記憶,也有著自己曾經走過的痕跡。

雖說「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然而讀書所的許多快樂,他人卻未必能一般體會!那年,我刻了一枚印章,名曰:「獨樂齋」,是替所藏諸書而取的名字,替我刻印的,則是位獨眼在路邊擺攤的師傅!君子慎獨,獨自面對自我,不管何事,不也有許多不容易?

六一居士有藏書「一萬卷」,如以古人的卷帙而言,而今所有當已不遑多讓!然捨此之外,尚缺五ㄧ,且待「宜去」之後漸次補足可也。然「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何道哉!」自己的心,自己知道,只是許多期待,依舊縈繞不已。

「讀,誦書也」,總有那風聲雨聲讀書聲,伴陪著每個孤獨卻心繫天下的讀書人。

四年前的照片:
現在的照片:

Tuesday, October 29, 2024

年輕真好,身邊有人也真好


平日忙於工作與閱讀雜書,真沒有什麼吃喝的故事可供分享,而歲月就這樣靜靜的流著!忙著忙著,孩子就於驚覺中長大了,有了著自己的生活與空間,還有之後的另一半。於此分享一張看了很舒心的照片,那是小兒子與女友前去日本的照片。背景一望可知,心情也一眼可知,照片中的女孩,就該是我未來的小媳婦了。

他們倆忙於物理治療所的工作,也難得出遊!一幀照片,不禁感覺年輕真好,身邊有人也真好!作為老爸,欣喜也祝福他們,人生的路,一同努力攜手往前。

Tuesday, October 15, 2024

學會感恩,因為我們擁有的其實很多很多


「學會感恩」大家都可琅琅上口,然而感什麼恩?又需向誰感恩?這個答案,在侯文詠《生命》一文內所講述的故事,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答案。

在侯文中那位朋友驚覺自己實際所擁有的,其實比自己知道所擁有的還多很多,而自己所失去或沒有的,其實絕大多數人也都曾失去或根本不曾擁有。於是小小的麵包,在貧窮與飢餓的壓力下,可以讓孩子們如此感恩。然而,每一個人對貧窮的感受很不一樣,於是對自己很平常的東西,對他人卻無比珍稀,處於不同際遇下的人,所需求的的確很不一樣。

那「一飯之恩」對漂母本沒有什麼,但對彼時不得志的韓信,卻於日後報以千金之酬,寄人飯食又受跨下之辱的曾經,那種記憶的深刻,也只有韓信自己知道。有些付出,本出於同理的平常心,但在與其他人的冷言閒語相較後,那種平常卻成為深刻的恩德。而齊國公子小白,原欲於得位後殺掉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但最終大度釋懷而任之為相,方能借之匡霸天下,那些忿忿難平的仇恨,也出於人之常理,但真能放下,所得之超額報酬可能遠遠大於復仇之一快!韓信與管仲,當是知所感恩之人吧!

侯文中的「朋友」,一旦知道自己所有但卻未珍惜的物質條件,對他人可以如此重要,便即體悟自己其實並不短缺什麼,因為心靈上缺乏的才是真正的缺乏。而若看開了,就知道生活中逢迎拍馬、華而不實等令人不願親近之人,對方也不過就是貪圖自己的職位或利益而已,又何以不能一笑置之呢?學會感恩與理解,都需要機緣,需要生活上的體悟,曹丕那句:「舜禹之事,朕知之矣」,該是最真實的領悟了!在不同機緣與時空下,誰都有可能遭遇顛躓不順,只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做哪一種人,則需依從自己的個性,一切都需自己選擇,沒有什麼人或事是「百無一用」或絕對的「黑白分明」,往往只是緣分未到或是角色不同而已。

每個人的際遇不同,因此都有各自的故事,既然「不同」是一定的,於是個人的獨特經歷,在進行所謂「比較」時,便會有一定的落差,而這種落差,從不同人的角度審視,可以羨慕比自己過的好的人,也可以感嘆比自己過的差的人。在羨慕中,或許有些失落,而在感嘆中,也或許會生出相對幸運的感受。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所有曾經的落寞、不甘與哀怨,都可以在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中得到抒解,但也可能如黃景仁般「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在積鬱不順中窮途潦倒,最後只能靠友人替其治喪。當然,如願意放下疲累的自己,也可在陸游「老入鵷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的《初歸雜詠》中,找到看破起伏後的安慰,蓋破黃綢被、歷經官滋味的,又豈止一人?

羨慕他人所產生的驅動力,可以使自己知所上進,但未必可以複製他人的成功,因為有太多的機緣,並非單靠自己的努力便可獲致!然而,當知道有比自己過的更差的人存在時,便可以理解原來自己的處境也沒有那麼差,從而產生一定的自豪或是憐憫之心!這些非由外而鑠的「惻隱之心」,本是人之所固有的,只有真正遇到時,才會理解《孟子》所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找到善心,行出善事,都是人之本能。侯文中的那位旅遊印度的先生,找到善心,行出善事,方徹悟自己所擁有的,其實遠比自己知道的還多很多。

人們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又要比什麼呢?不同時間,能比的很不一樣,但是攀比則顯然非君子之所為。當我們需要奮進時,立下前進標竿是以當比上,但當我們無能改變現狀時,感覺已然滿足是以需比下!如此,獲致些許心安後,可以繼續自己獨特的旅程,找到更適合的答案。有時,無所作為的「安於現狀」其實是不得不爾,因為徒勞無益之時,就是需要等待「得時」的一刻。

《易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待時,需要隱忍,需要克制,需要審時度勢,畢竟「人不得時,利運不通」,但絕不能停止學習與精進,機會才會給準備好可以一鳴驚人的人。對於未來,人生沒有一定可以得到的東西,但可以確知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得不到的,乃是上天的決定,得到的,則是上天的賜予,這中間夾雜著自己所有的付出與努力,每一天都算,每一步也都持續累積著。

智者曾說:「你追求的只是『比別人幸福』,而不是在追求屬你自己的幸福!」我們追求的,該是什麼呢?是比,比那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是不比,不比那虐、暴、賊、吝之行,自己的未來,需安好、修好自己的心,砌好、護好心的城牆,方能感恩昨天,過好今天,走向明天。人生在自己努力的探索中,不論際遇如何,時間都會給自己最好的答案。

附記:侯文詠《生命》一文,可參見如下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4645f40fd8978000180cd7b

Friday, September 27, 2024

聲聲入耳,想聽那想聽的聲音


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連帶著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等與識相關的六塵,此處不談佛,只想就中國字中與聽覺相關的「壯聲詞」帶上幾句。

狗的叫聲「汪汪」,貓的叫聲「喵喵」,於是很妙的,人們將「本汪」、「本喵」當成了狗與貓的代名詞,我們聽過許多來自自然的聲音,風聲、雨聲、讀書聲,都可以是「天籟」,可惜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塵、囂遮蔽了天空,也掩蓋了自然的聲音,如果心境不對,頻率不合,聲音還會成為噪音,但如心境對了,那就可能如聽仙樂,聲音本身是很奇妙的。

馬鳴嘶嘶,牛音哞哞,鳥鳴啾啾,那豬呢?豬聲「嚄嚄」,羊聲「咩咩」,不同物種發出的頻率不同,產生的共鳴也不同。所以自然的發生「物以類聚」、「聲氣相求」的現象,《詩經》中「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說的即是尋求志趣相同的人,否則話不投機,三觀相異,又何以長時相處?多數人都在尋找的,其實都是跟自己頻率相和的聲域!雖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一定要有相當的重疊。

大家聽過鹿的叫聲嗎?台大內的舟山路旁,曾有過由「僑光堂」改名而來的「鹿鳴堂」,但鹿鳴的聲音又是什麼?《詩經》上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萍」,但「呦呦」(ㄧㄡ ㄧㄡ)聲各位聽過嗎?囚於動物園裏的鹿,是難以發出宣示地盤的呦呦聲的,只有真正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遠離人世之處,才有可能聽到原始的呦呦之聲。還記得夜晚的蛙鳴嗎,還有那紡織娘特殊的「螽斯」聲?總記得北投老家的前院,那一陣又一陣的螽斯聲,伴我度過許多夜課不寐的時光,甚至連壁虎的「家、家、家」的聲音,都成了困乏時的興奮劑。至於夏日裏「唧唧」、「哇哇」的陣陣蟬鳴,或許是大家現今比較熟悉的聲音。可是,還有多少人可以「聽音辨物」,明確分辨出自然界裡的各種天籟?

記得《射鵰英雄傳》裡郭靖對黃藥師的音律比試,靖哥哥所打節拍「記記都打在節拍前後,時而快,時而慢,或搶先,或墮後」,全與黃藥師的蕭聲節拍不合,當用竹枝打在枯竹之上,是「空、空、空」之聲,而用鞋子打在空竹上則成「禿、禿、禿」之音!黃藥師被郭靖這記記都與簫聲韻律格格不入,且「極難聽、極嘈雜的節拍」幾乎給搞亂了!如果在職場的際遇中,碰到與你不合的奇奇怪怪節拍,你會有多少的抵抗與承受能力?「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那可是快樂相合時的結果,而與節奏不對,拍子不合之人相處,耳根不淨,便成了自修忍耐的學問。

噪音,當然是不愉悅的聲音,當我們知道噪音的中心頻率,便可計算出噪音的上下界,如果噪音源越多,噪音的強度會隨之增大,我們也可以透過將距離拉遠,算出音壓減少的分貝數!對於悅耳之音自然越多愈佳,反之噪音、雜音能越少越好,至於怎麼分辨是否為噪音,聽了就知道!有時候,好好計算一下自己與噪音源的距離,離之越遠越舒服。那由「人」所產生的噪音,面對起來遠比物件發出的噪音更為耗費心神,處理上也更為困難,因為沒有具體的公式可以計算如何遠離,而所造成的心靈傷害,卻比物件噪音更為深遠。古人說:「庸醫殺人不用刀!」的確,一句話,就可以永遠刻在心裡了。這種人所造成的噪音,雖難以處理,但反而是職場中最需要解決的,若放著,傷害型態應該會呈指數成長吧。

曾經,聽風聲,蕭蕭也,聽雨聲,簌簌也,而讀書聲,琅琅然!很期待能夠重新感受那種「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氛圍,否則就只能在鬢已星星的僧廬中,幽幽靜靜的聽雨吧!

Friday, September 13, 2024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但求良心平安,無悔無愧


王羲之在其《蘭亭集序》中曾感慨的言道:「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生命有限眾人所知,但沒有多少人,能如得道高僧般事先知曉,也只能與古人一同感嘆:「死生亦大矣」,然後便隨著時間,消盡於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

這些時日,因著參與告別的場合越多,心裡也越有感觸,對於那些能夠感知未來的人,更有著科學的好奇心,即或個人之信仰不同,理解有異,但冥冥中不可抗拒的主導力量,只能使人更為敬畏。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的序中寫到:「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的確,人世中有些怪誕不經的事,即或子不語,但依舊存在,否則也不會有那多披蘿帶荔、牛鬼蛇神值得記述。有陰有陽,而陰陽終需兩隔;有因有果,然因果如何輪迴?近來隨年紀而所遇白事漸多,願將先前所讀汪中與錢穆兩人親身經歷之異事記下,蓋青林黑塞神道不誣,冥冥中其理自在。

曾經,在讀汪中的《先母鄒孺人靈表》時,對於蕩然無所託命的母子於「冬夜號寒,母子相擁不自意全濟,必見晨光,則欣然有生望焉」的窘境為之感嘆不已!據汪中之子汪喜孫所著《容甫先生年譜》乾隆41年(1776年)下所載,以及《靈表》之卒年推算,汪中母親(鄒維貞)於64歲時患足疾而無法醫治,於是汪中先是於夜半焚香跪於庭中為文以告城隍,而後又趕往城隍廟號呼啟門,將所寫「告城隍神」文泣誦於神前以為母親祈福。歸家後因侍疾累極,遂恍惚間沉睡而去,但夢見神人在其面前擲下一簿要汪中檢閱,汪中翻至第十二葉正想要再往下翻閱時,「神遽以手按住,而先君遂醒,」此後,汪母不藥而癒!再十二年後汪母往生(76歲),汪中方知神人於夢中讓汪中僅「開簿十二葉」,係表示其母尚有十二年之餘命!汪喜孫所提及的這段夢中之事,汪中每次提起便悲痛不能自已。

這段汪中為母祈福,而於夢中與神相遇的記載,每有思即便為之感嘆者再,汪中七歲喪父,之後經歷「九死流離」之苦,當時「三族無見卹者」,全賴母親於饑乏操勞中方得保全,是以在母親病重之際,懷著無比的虔誠,於夜半跪著寫下祈求文而後誦於城隍神前,那是汪中對母親多麼誠摯的親子之愛!清代學者翁方綱與汪中俱活躍於乾隆年間,他批評汪中與「愛無差等」的墨子一般,因而給予「墨者汪中」的評價。但,如果翁方綱看過汪喜孫所描述汪中對祖母的至情至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十二年是為一紀,想起《聊齋誌異.鍾生》裡面的話:「念汝子純孝,賜壽一紀!」所述故事情節正同汪中之所經歷,冥冥中孝德感神,因而俱增壽一紀予綿惙病榻的母親,觀乎此,對於鬼神能不有所敬畏?

國學大師錢穆在其《八十憶雙親》一書中,提到其父親錢承沛具有「淨眼」,是以能見鬼神,直到十二時歲方失去此一觀神見鬼的特異功能。錢父少時讀書於「素書堂後進西邊之破屋」,錢穆來台後名其住宿之所為「素書樓」,當即是出於其對其父親的懷念。因承沛公用功甚勤,是以往往時過四更卻仍不歸家。錢穆寫道:「時聞有人喚其速睡,翌晨詢之,竟不知何人所喚」,顯然錢父雖已無淨眼,但依舊有淨耳可聞常人所不聞之聲。之後錢穆幼弟夭折,錢父抱之呼曰:「必重來我家。」而後承沛公復又得子,見其眉上有一大黑痣,承沛公遂喜曰:「我兒果重來矣。」如是,承沛公之體質異常,能得知陰陽之事或當為真。

果然,錢穆記其父親病重淹滯在床二月有餘,於夜間面牆側臥,「口中常囈言,為時尚早,可稍待。」而後於四月二十三日夜半,突然吩咐家人:「我明日午前當行,今當有所囑咐」,而後分別與家人、親族乃至鎮上知其病者一一道別,並說:「我可待晨十時始行」,果即於十時告曰:「余行矣。」那年承沛公四十一歲,錢穆年方十二。這一段記載,說明錢穆的父親,對於自己的生死定數乃至時間,是完全清楚了然的,先是可以與冥冥之人暗自溝通,說明可以稍待些許時日不急於離開,而後又於確認當行之時後,隨即又一一交代「來生見」,待至晨間十時方才闔眼離開。承沛公離世前,似乎平淡如常而毫無恐懼,而錢穆亦未多記其大悲以及家庭清苦之狀,僅言:「先父之靈,如在我前,如在我左右。」

錢父承沛公生而具有陰陽之眼,能知生死之時,可與冥冥之人商議歸去之具體時間,甚至還能以眉上黑痣,得知其蚤夭之兒果然「重來我家!」凡此種種,雖看似神力亂神,頗有奇幻,實則又何嘗不是平日裡時有所聞之事?《論語》中季路問「事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於是季路進一步「敢問死」。夫子則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對於生死,定然是先事生,而後方能事死!活在當下、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事生,而對往生之人,能夠祭之以禮,喪之以禮就是事死。承沛公以「來生見」道別,他輕描淡寫的事死,其實更是積極的事生,只是人們在道別的悲痛時,忘了對來生的期許,我們也無法知道承沛公的來生往去何處。

余先後購有《八十憶雙親》三冊,蓋因印刷精粗不一且字體繁簡有別,是以重複購置。家父亦八歲喪父,賴祖母丁氏養育成人,晚年亦屢謂欲完成自己的《八十憶雙親》一文,可惜齎志而沒,如今即或想見其文,亦不可能矣。余生來右眉下亦正有一痣,雖非重來李家,也必有不解之機緣存於其中,概父子恩深,前世當有未盡之緣,遂以一痣誌之爾。

草做此文時,收到國青兄寄贈沈珮君所著《他鄉.故鄉》一書,扉頁之後,赫然錄有明代呂坤之語如下:
呼吸一過,萬古無輪迴之時;
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
悠悠一世,終成甚人?
試一思之,可為痛哭。

悠悠一世,活成自己,活出自己,但求良心平安,無悔無愧而已。

以下係汪喜孫所著《容甫先生年譜》乾隆四十二年丁酉項下所載:

註:依據《容甫先生年譜》,汪中母親於足疾愈後12年而卒,故汪母當卒於1788年。另據汪中所書《先母鄒孺人靈表,汪母卒於76歲,是以汪母當生於1712年。西元1712年為康熙51年,1788年為乾隆53年,得知《先母鄒孺人靈表》當寫於乾隆53年之後。

又,對於汪父(汪一元),史無所載,汪中生七歲而孤,對於父親之所知,皆來自長成後之見聞以及母親之所述。汪父卒年四十有二,生平梗概可參見汪中《述學二》內《江都縣學增廣生員先考靈表》一文。

Friday, August 23, 2024

「善似青松惡似花」,宣導個資法的些許感慨


這一陣子在中壢、新竹、彰化分享「個資法」時,看著許多名人因個資法而衍生訴訟,他們的新聞,在公開的渠道中都可以看見,實在難以行使所謂的「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 ,不由得生出「做人真難」的感慨!個資雖法有明確之個資「項目」可稽,但許多屬於個人的資訊,卻不可能全數臚列於個資法之中,每個人可以保護自己,但也不要過度行使權利,否則哪裡都走不動的!試問:若一位求職者以個資法為由,竟拒絕填寫姓名、出生年月日這樣的基本資訊,這不是來開玩笑的嗎?

行使訴訟權則定然耗用國家資源,若能在雙方盡可能的理解下,盡可能私下調解一下吧!但,做任何事都應心存「善念」而非「惡意」,行事一旦失去善的心,惡果便恐怕難以規避!想起劉伯溫的名句:「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對於自己行為的掌握,一定要常存善念,方可得著善果的福報,我個人是相信應報理論的!莫忘舉頭三尺,人一定要有敬畏天地之心!

在法院中求是非,多半該有一方是不得已的吧!判完是非的法官,在眾多雷同的案件中,除非極為特殊,否則也不會留下多少印象,但對當事人,卻可能是一生的記憶!有些人甚至可能因判決而忿忿一生!同事間的事,該留在公司的,就留在公司內吧!留一點忠厚之心,天地間便有餘步!狡兔尚有三窟,若不知有所保留,試問日後你的「薛地」又會在哪裡?家兄曾在我受著委屈時,告訴我兩字:「笑笑」,誠然如此,歷史上的蘇東坡,不也是一直用「呵呵」二字去排遣自己的心境與處境?人在天地間,培養好自己的浩然之氣,便能如海納百川般多所包容,沒有不慊於心的行為,既無愧,也就無須所懼了,一笑解愁,而一醉卻可能壞了更多的事。

幾天前,同學虹飛寄來他回去 IU 湖邊釣魚的照片,並寫了幾句令人感觸的話:「當年無憂無慮在湖邊甩桿、對未來充滿熱情理想的小伙子,如今安在?」我也曾在 IU 揮灑過自己的青春,留下許多自己才知道的回憶,這使我不禁想起周華健的歌「少年」,詞中寫道:「昂首走了好久好遠,在世界的盡頭撒野,卻想念最初的少年」,曾在天之涯求學,期望在地之角有一方發揮之所,經過自己的成長與落寞,而今照片中的我,終於也在白髮中老成且持重矣!曾經的少年,如今的阿伯,確實曾經用力走過有些路,也受過有些用生命方能癒合的傷,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遠離紛擾,得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走過人生的風景,少時曾經所期待的「未來」,多數雖早已成為「過去」,但期盼終能留下「只見青松不見花」的美好果實。


Saturday, August 17, 2024

The Life of Death


無意間在 FB 上重新看到多年前看過的一則動畫:「The Life of Death」,但不知是誰在其中加上了不同於原版的音樂與字句,看後格外有感!死神對於世間屬於「生」的一切是否真的有所感受,實在難以知曉,然而死神一旦有了感情,「死」便不僅僅是一個生命的自然結束,而是對「生」的懷念開始,世間有生有死,而死是所有生物的共同歸宿,迎接新生也需接受死亡,而我們都需要經歷他人死亡所帶來的經驗,迎向並接受自己的死亡。

多年前,在「第六感生死緣」中具像的看見死神,年輕帥氣的 Joe Black,然後經歷了一段屬於人的愛情,最終回到死神的身分,帶走了時間已到而該走的人。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 Bill Parrish)在走前問道:「Should I be afraid?」,死神的回答:「Not a man like you」。試問「什麼樣」的人無須懼怕死神的蒞臨?答案該是當自己心安的時候,既然沒有人可以活著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在活著時,求得心安理得,便可安然面對一切。

期許當生命在最後面對死神的一刻,都能因無愧而安然面對,並且一如病床上的老婦人所言:「got some nice pictures to take with us」!生之所戀即或仍多,但最後能帶走的,終究只能是那足夠且美好的記憶。老婦人在長吁一聲後溘然而逝,帶著她的回憶而去,而死神卻在突然闃靜的人世中,留下「Good-Bye Sister」後離開。至於老婦人的親屬,將來也會在已然定格的記憶中,回想曾經相處的種種,不斷咀嚼,也不斷滋養自己的曾經。

在「暮色回響」一歌中,這樣寫下:「神啊,可不可以讓我感受一下,看在我們對彼此都放心不下,就算一陣風一片葉一個眼神的觸碰,都好啊!而他,可不可以借你給我回答?」那是想念逝去之人而對上蒼所做的卑微期待,至於能否有所回應,也只有上蒼知道。誠然,一柱清香、數頁紙錢、幾聲佛號,所欲傳達的,都是不可再見卻期待再見的深沉思念,而之所活著的人一直重複,那正是因為人的感情有所放不下! 弘一大師 說:「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然而「放下」雖僅僅兩個字,又哪裡會是件簡單的事?




FB 上配上的文字,引用的是 Mary Oliver “In Blackwater Woods” 一詩的詩句,特別喜歡結尾的幾句:「when the time comes to let it go, to let it go」,送給大家:

Look, the trees
are turning
their own bodies
into pillars

of light,
are giving off the rich
fragrance of cinnamon
and fulfillment,

the long tapers
of cattails
are bursting and floating away over
the blue shoulders

of the ponds,
and every pond,
no matter what its
name is, is

nameless now.
Every year
everything
I have ever learned

in my lifetime
leads back to this: the fires
and the black river of loss
whose other side

is salvation,
whose meaning
none of us will ever know.
To live in this world

you must be able
to do three things:
to love what is mortal;
to hold it

against your bones knowing
your own life depends on it;
and, when the time comes to let it go,
to let it go.

Sunday, July 14, 2024

成功企業家的經營心得,無法抄襲卻值深思!


三年前於玉山科技協會論壇的講演中,張忠謀「公布」了他當年經營台積電的十項基本功,這個議題經過遠見雜誌的再一次報導,透由「我從來不做筆記,那是沒用的東西」的副標題,也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審思。尤其在張先生對於《晶片戰爭》一書中,針對政府對台積電所做出的付出有不同的說法,因而引起「忘恩負義」的批評時,更值得大家回頭看看已然九十多歲的張先生,他的歷練過程以及經營思維。

當所有人在吹捧張忠謀先生在半導體產業以及對台積電所做出的貢獻時,我們或許應該回頭看看,張先生是如透過管理而得到今天的成就。依據他自己的說法,他有十項基本功,而這十項基本功,也該是想要成功經營自己企業的企業家們,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張先生的努力以及國家對他的栽培同等重要,畢竟機緣不單單只靠自己的努力,許多外在環境的配合,諸如國家政策、產業發展狀態、技術成熟度等等,都必須在對的時間出現,方能造就一個成功的企業。成功當然有其機緣,那是不可捉摸的「運氣」,所謂的「天時」即是如此!能得到老天眷戀,那真是一種福份,還能得到政府主政者無私的支持,那又何嘗不是?孫運璿、李國鼎諸人,我們又怎麼可以忘掉他們的付出?

張先生如今已然正式退休,但仍保持著關注大環境變動的專注,透過閱讀、思考,加上其既有的經驗,對下一輩企業家或潛在企業家的講演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位曾經叱咤風雲的張先生,所擁有的霸氣以及才華。時間會帶走一切,但張先生以其努力所得到的成果,所有可取之處,都值得大家景仰與欽佩。當然一家企業的成功,除了那位在前台享受風光的張先生之外,其他在後台孜孜矻矻努力不懈的辛勞同事,也該為大家所讚賞,沒有螺絲釘與螺絲帽,再大的企業都會散架,沒有堅持的企業文化,所有的企業成功,都可能是曇花一現而已。想要基業長青並不容易,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持續付出努力並勇毅適應環境的變化方能有以致之。

看看這位「老人家」的經營心得,聽聽他的經驗傳達的訊息,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可能的應對,應該都有些新的想法,至於對張老先生所言同意與否,請自己做出判斷!因為成功無法抄襲,設若可以抄襲,那所有企業都該成功,反之失敗的經驗卻可借鏡,以免重蹈覆轍。決策必須出自自己,後果也需由自己承擔。

《張忠謀教你管理10大基本功:我從來不做筆記,那是沒用的東西》:https://www.gvm.com.tw/article/83774

Friday, June 7, 2024

稻盛和夫老人家留下的箴言


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的經營之神,有著極為不平凡的經歷,而他走過的人生與經營過的企業,也留下許多後人足堪借鏡的故事。他每每以「敬天愛人」提醒天道的法則以及人際的拿捏,非常類似中國所說的「究天人之際」,懂得敬天愛人,知道了天人之際,自然也就能通古今之變,拿捏好所處的環境。

看待外在環境的同時,也要能夠修練自己,進而將自己融入環境,並且隨局勢之需要而找到符合眾人所需的解方。他提到面對自己時,必須要懂得五個「失去」,學會這五個失去,便可以使自己更成熟穩穩重,更為圓融、更有智慧。稻盛和夫在2022年離世,2019年7月26日,老先生在橫濱舉行了最後一次的演講,那天,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到臨。但他說:「我今年已經88歲,我走不動了」,最終遺憾的缺席了那最後一場講演!

在弟子宣讀的演講稿中,老先生說:「用違反宇宙意志的、邪惡之心揚起的風帆上滿是破洞,即使他力之風吹得很猛,也無法讓航船獲得前進的動力。與此相反,用純粹的、美麗的心靈揚起的風帆就能接收到強勁的他力之風,一帆風順,乘風破浪,在大海上快速前進」。的確,所有人與企業都在面臨變動,有些原則不變,有些則不得不變,保有的至少需有善良的人性,那所謂「純粹的、美麗的心靈」,而遺棄的,便該是不敷環境期待的積習,以及那「違反宇宙意志的、邪惡之心」。

老先生走了,我們失去了一位從心出發的經營導師,但我們沒有失去他的經營智慧,反而更珍惜他所留下的許多理念。也許,我們想要得到什麼,也必須在失去中尋覓。至於期待成功的朋友們,老先生留下五個必先「失去」,這些失去,卻又可以使我們得到原本的期待。
一、失去脾氣:
也就是懂得控制情緒,而不被情緒所掌握,說話自然可以有節。脾氣需要用「修」處理,而時間所賦予的經歷,往往就是答案。
二、失去無知:
也就是懂得用不同角度看事情,接受差異化,學習不同領域,使自己的廣度更為增加。無知需要用「學」處理,持續學習是打破無知的解方。
三、失去抱怨:
也就是面對問題,找出答案而非陷入負面情境之中無法脫身。抱怨需要「化」處理,只要找到另一個精力的投注點,便可以化解抱怨。
四、失去依賴:
也就是懂得獨立思考,找出自己的答案而不在倚靠他人。依賴需要用「痛」處理,只有處理好自己的痛楚,才會真正破繭而獨立。
五、失去後悔:
也就是接受已發生不可改變的事實,進而尋找問題的答案,找到自己的明天。後悔需要用「行動」處理,也只有往前走去,才能拋去過去的難過與不堪。

以上五件事,是稻盛和夫老人家留下的箴言,非常值得每個人靜心思考與借鏡。然而老先生的箴言遠不止這五項,而他的經營哲學,更是簡單到難以想像:「做事徹底,保持謙虛精神,坦誠處事,全身心投入。」試問:學過管理學的朋友們,老先生的這些經營哲學,是不是更像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更為人文而非科技?「道可道,非常道」,該體悟的、該實踐的、該傳達的,其實真的都很基本與單純。

曾經有緣在台灣參加過數回盛和塾的聚會,那種「利他」的思維,總是會使我想起經濟學的根本道理:「利他因而自利的行為」!顯然,人之所以能獲致成功,首在利他,而這也有如清代大盛魁的經營邏輯:
貪心惹禍,十分仍不滿足,乃人生大病。
捨利招財,一味就學吃虧,乃處世良方。

Saturday, June 1, 2024

所謂的企業轉折點,往往就是一個決斷


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歷史與企業文化,因此面對經營上的各種議題,也就有著不同的作法以及各自衍生的困擾!該怎麼做?在教科書中或許有著相對標準的答案,但實際上怎麼做,每家企業卻有不同的選擇路徑,而最後的結果也兀自不同,至於所有的對或錯,都只能透過時間的橫軸進行檢視,想看的更清楚一些,更需要將時間軸拉的長些才行。當然,也或許,決策的結果可以爭議千年而難以定論,一如那澎湃而紛擾的熙寧變法。

一項法規範的改變,必然牽涉著環境變化下新的需求,而一家企業的變革,也多半來自所承受的內外部壓力。一個「變」字,透過下方「攴」(人手持棍)字的呈現,隱含著強制力的使用,因此無論是漸進式的調整,或是流程再造般的快速,都會使既有的模式發生變化,連帶的使某些既得利益者產生不適!因此受影響的人如進行集合式的反撲,而經營者若缺乏意力與恆心,那原有獲得的調整成果,便很可能在反對聲中無疾而終。

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因罷黜不適任的官吏,果然導致相當程度的反彈,連富弼都曾經質疑的說:「十二丈公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確實,范仲淹(十二丈公)大筆一揮,他人的官職與俸祿隨即削去,但范仲淹的邏輯卻是:「一家哭,何若一路哭耶?」范仲淹想的明顯是大局整體,絕不是一人一事!經營政府只有於「得人」之時,可以果斷如此。同理,身為企業經理人,在永遠有限的資訊與資源之下,面對組織的複雜難題時,經理人又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願不願意承受必有的反對與質疑?能不能堅持既有的改變初衷?尤其在連帶影響自己職務能否確保的壓力之下!

如果,企業只在乎一家一時的困擾,恐怕真會導致長期的多數遺憾!因此企業主或經理人,能否做出必要的「決斷」,便成為企業能否延續活力及競爭力的指標!決斷定然有其包袱,但不做決斷,或是延遲決斷,養癰成患後問題只會越滾越大,終至難以收拾。所謂的企業轉折點,或上或下,往往就是一個決斷,即或痛苦也依舊必須,只有懂得停損與割捨,願意接受並斷然捨去無法逆轉的沉沒成本,才會有未來新的生機。

歷史是面明鏡,慶曆新政偃旗息鼓後,累積的問題換來另一次不得不的熙寧變法,至於王安石的功過是非,則在靖康之恥的濃厚陰影下,越發的看不清事實的真相!然後,起落無常間導致惡性循環的新舊黨爭,只見「元祐更化」、「紹聖紹述」相繼登場,在昨是今非的制度更動,以及人事反覆的傾軋下,國家陷入「亂」局使人無所適從,這一切的不確定,正如黃敏捷教授所言:「搖擺不定的政策,耗盡了北宋的能量!」最後終在靖康之恥中落下帷幕。同理,企業如果沒有中心思想,改變後又改回來,改回來後再度改過去,一旦落入亂字之中,再怎麼試圖用兩隻手(爪)上上下下抽絲剝繭,又怎麼理的清呢?經理人如果抓不到問題的粽子頭,也不知道如何索緒與理緒,自然便剪不斷、理還亂,企業的終局也就可以預期了。

企業有其慣性,慣性久了就產生惰性,如果惰性存在於高階領導人之中,甚至生成了企業文化,那企業縱然曾經輝煌,外部的變化也會使原有的競爭力快速流失,最後喪失韌性終至消亡。曾經,萬曆帝怠政三十餘年,明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依靠的是既有的慣性,但所有的慣性在缺乏動能後,終會如轉動中的車輪,最後在外部的摩擦力下,停下前進的腳步。「萬曆十五年」,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無足輕重的一年,卻正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開始。試問:企業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缺乏創新動能的企業,如果僅靠最基本的管理財進行運作,絕不可能獲得超額報酬,企業必需要在文化、策略、組織、人事上不斷的審視與創新,才能補充在時間下所流逝的競爭力,更需要多一些慎獨君子,少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企業才可有效調整資源並避免無意義的錯誤決策。「成敗難長久,興亡轉瞬間」,這是歷史給國家以及企業的嚴肅教訓,不可不慎,更不能不深思。

對於所服務的公司,總想要依據自己有限的經驗與能力,提供些面對環境以及自身所面對問題的解方,至於是否真可祛病而永續,只能留待以後驗證。在含蓄與敦厚的原則下,替以規範為主的《員工手冊》,寫成新版序言,但求化善勤勉,恪盡厥職,或可參看一二。

下圖資料來源:《大師輕鬆讀》 NO.634 《葛洛夫的偏執哲學》

「企業想要有千年的志氣,就必需配合一定程度的乾綱獨斷」 -- 《員工手冊》序言


寫完「序言」,自覺辭有所未盡,意有所未竭,遂又加了了些話語!不料取捨為難,只能另為一篇,名之曰:「所謂的企業轉折點,或上或下,往往就是一個決斷」。以下為《員工手冊》第三版之序言。

******
第三版序言

一位經營飯店的朋友,曾經描繪臺北晶華酒店開幕的那一天,他將酒店的大門鑰匙「往後一拋」,以象徵迎接客戶、永不關門的經營理念!的確,經營企業就必需要有千年的志氣,以及迎向未來不避挑戰的勇氣,進而成就永續經營的理念。然而更重要的,是企業需隨環境之變化而做出對應之調整,進而獲得企業之韌性!

企業韌性的基礎,在於策略的遠見、營運的穩健,以及財務的健全,鎵興經過三十年之經營挑戰,或風或雨一路挺進至今,有許多的福份,更有許多的機緣,但對自身的挑戰而言,鎵興必須要有再一次調整企業文化、策略、組織、人事的勇毅做為,才能面對另一個三十年的成長茁壯。對於所有鎵興人而言,也都必須回歸到自己的本職學能,不斷精進,互相提攜,並做為他人的表率,才會在面對環境的衝擊時,具有足夠的敏捷性與應變能力,舍乎此,將落入口號管理與管理口號的漩渦之中,這對經營環境的現實,並沒有任何具體的幫助。

過去幾年,鎵興嘗試透過外力的協助,努力於改善經營體質,調整人事佈局,從而規劃市場前景。但無論外部的力量如何協助,最終仍須回歸到同仁自我的調整與改變之上!我們慶幸改變的腳步仍在持續,也感恩同仁的配合與努力,但也必須再一次提醒所有同仁,企業不進則退,環境的現實不會等待企業調整的腳步,遭受環境淘汰的企業所在多有,而企業所面臨的壓力,也必然迫使企業為求生存必須做出不得不爾的決斷。企業想要有千年的志氣,就必需配合一定程度的乾綱獨斷,從而拋棄舊習,以肆應新的環境與挑戰。

隨著市場的變動,過去幾年鎵興的經營績效,也始終維持在一定的人數之上,雖說「少子化」與「高齡化」是國家級的重大議題,但也是鎵興的成長契機,能否進一步有效掌握市場,也在於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期許所有同仁貢獻心力,不斷精進學習、持續改善及奮力向前,方能使鎵興與同業的差異,在人力的素質中具體予以呈現,也方能攀高向上,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成果中,將經營績效分享給所有同仁。

這是鎵興《員工手冊》第三次的改版,此次修正除納入眾多公司「政策」外,也隨法令規章之變動,進行了必要修正,其中屬於內部之績效考核之處調整較多,其餘修正處則不再一一敘述。凡我鎵興同仁,本分需予謹守,莫為徇庇蠹害之事,更需於努力中瞻望未來,在改進中增強自我,方能共同使鎵興可大可久,成為眾人欣羨之企業。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願與大家共同惕勵向前,是為序。

 


Tuesday, May 28, 2024

存於血液中的事實


每個人在臉書上的留言兀自不同,吃喝玩樂者有之,讀書寫作者有之,懷舊感恩亦有之,瀏覽山川景物抒發心緒者更有之,但隨個人性之所至,真的喜歡就好,本與他人無涉,因此若有留言不甚中意,呵呵兩聲,笑笑就好。

昨日接獲捐血中心通知,可以再度捐血,於是在微風細雨之中前去捐血,順道與護士小姐閒聊了幾句。原來,65歲至70歲的大朋友,在醫師每年一次的生理健康狀況確認下,還是可以年度捐血四次,但每次最多就只能捐250cc了!如此,只要一直保持健康,便可以一路捐血助人至從心所欲之年!

護士隨後問我要「積點」還是「贈品」?我本不為這些而來,所以就累積點數當成另一種人生「成就」吧,至於日後能「兌換」什麼,本不在助人的考慮之列,但得著自己的快樂卻早早可以預期!只希望所有需要血液的朋友們,在有需要的那天,都能獲得足夠的支援,一如父親開刀時所需那般。

在前東家服務時,因主辦捐血,因此有部份的移工朋友竟也願意挽袖捐血,可見「血液」本身沒有什麼國籍之分,「人」與「人」的藩籬與隔閡,都是「人為」設置的,千萬不要為了不必要或是虛假的「人設」,竟而捨去做人的本分與良知,而捐血正是展現無區隔的機會,因為受贈的一方,一定有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感恩,善的循環無非如此。

宋朝的石介,曾寫過《過魏東郊》一詩,內有:「黃河為血脈,太行为筋膂,地靈育聖賢,土厚含文武」幾句,將黃河視為大地的血脈,而太行山則是撐起脊梁的筋膂!造血的機能正在骨髓,人體何嘗不就是大地的縮影?而依附在大地上的人們,對自己的歷史、地理、文化、先聖先賢,又怎麼能夠不知不曉,甚至刻意遺忘?席慕容曾因懷鄉而譜出「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一曲,「河水在傳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人對自己的根,隨年紀之越大,越有沉重而親切的尋根感動,因此當李健在曲中寫下「這片土地曾讓我淚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所觸及到的,是每一個人內心最隱諱的深處。

我的父母來自山西高平與河南新鄉,回過老家,見過雄偉的太行以及寬闊的黃河,「表裏山河」與「中州華夏」就是我血緣的根。看過廉頗囤糧的大糧山,想見秦趙長平之戰殺戮的殘酷,是以屢屢想起父母因戰亂離家的點點滴滴,憶起父親在太行山中與日寇博命的生死一線,父母一步步走上大江大海,也經歷過所有渡海而來者「驚夢慈顏笑,歸遲孟郊寒」的難言苦楚,正因血緣關係如此,是以對於中華大地的情感,永不敢忘。

許多「存於血液中的事實」,不會因自己生於臺灣,便忘卻自己來自何處,花有本,樹有根,更不會忘記父親一再提醒老家祠堂的家訓:「居身不忘猶龍懿訓,處世謹遵旋馬高風」,所有的政治都是一時的,而血源卻是一世的,不因自己否定而不存在。所有的堂號、姓氏都有來源,所有的論字、排輩都有依據,那洪桐大槐樹開支散葉的故事,也將伴隨生命與血液的延續,在中華大地上,往下,往外亙久的延伸出去。

Wednesday, May 22, 2024

嘆哲人其萎,雲水蒼茫 -- 挽巫和懋老師


約莫25年前,我與一群優秀的同學一起在台大 EMBA 讀書,有緣能得到許多令人景仰的老師的教導,那是一段特別值得回味的過往!重回母校校園唸書,更加深了對學校的感恩以及懷念。

記得在班長賜亮兄的帶領下,大家相處的極為融洽,而過去25年,大家也一直維繫著同學的聚會、讀書會,以及其他的活動等等,尤其在大家都到了退休年齡的此刻,同學之誼的聚會成了「不知老之將至」的最佳泉源。那一段曾經,始終溫馨的留在心底。

曾經,於河內的候機室中讀著晚上要討論的個案,回到臺灣後隨即趕返教室!一入座,老師正好問起個案中的議題,才剛剛進入教室的我隨即舉手發言…,於是引來一陣驚嘆!向學、讀書、思考、表達意見、寫下心得,那種快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理解。那個「個案」,讓我在候機室中不至停頓無事,也使得自己對於「學」與「問」,有更多的體悟,也難怪,當初孔夫子與學生的對話,《論語》中都以「子曰」做為老師的回答,這不正是現在的學習模式?老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今日之學生,不也就成了日後他人的老師?得著教導,感受體悟,裡面有著難以言明的快樂。

我習慣坐在前排,因此有著幫助老師調整膠片式「投影機」的機會,也因此多數的老師,大概都會知道這個學習成績普普,但樂於助人的學生!其中,巫和懋老師便是這樣認識我的。那時老師認得我的人,叫不出我的名字,可總是親親切切、和和藹藹的笑著,那種發自心裏有溫度的笑,令人深切難忘與感懷。一位經濟學大師的從容,竟然可以在他的笑意中展現。

一晚,巫老師突然問我你認得某某某同學嗎?我說認得,他還沒有進來。隨後課堂休息時,巫老師又再次問起,此時某某某正好坐在我的右側,於是巫老師極為親和且依舊掛著笑顏的說道:「某同學,你的作業好像還沒有交?」同學:「老師,實在不好意思,我出差剛回來,還沒有交。」老師:「你還是要記得交一下,交一下我才好打分數,沒交我就不好打分數!」那時,我跟某同學都有點訝異,學生沒交作業本是學生的問題,但老師的回應竟然是如此的親切婉轉,實在有些不好意思,這就是巫和懋老師,那位受學生愛戴並以賽局知名的經濟學大師。

之後,賽局學會成立,我參加了在內湖的第一次聚會,那也是我親炙老師風采的最後一次,爾後都是在照片中得見老師,在電子簡報中嘗試理解老師的學問,而讓我有機會重讀夏珍替老師寫作的《賽局高手》,則是在閱讀 William Scott 等所著「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書時,很自然的想起可以回頭去看看那淺顯易懂的說明!或許也正因《賽局高手》不算是嚴謹的學術著作,所以可以更為白話平易。永遠記得老師用「漂亮女生何以沒有男友」的譬喻,去解釋賽局競爭的過程,這一個例子也出現在《美麗境界》的電影之中,至於「漂亮女生」在賽局中有無那麼無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真是個漂亮的舉例。

記得老師陳述他的學習心境,並引《論語》:「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說明他做學問的態度。老師曾經前往大陸教學研究,當初也曾經引來一陣驚訝,但老師的選擇自有其堅持的道理。在大陸期間,老師所結出的滿天桃李,將一如他在台灣時對學界的貢獻,替大陸經濟的發展與茁壯,做出他獨有的貢獻,那定然是老師所認定的「大事」,大陸學界稱呼老師為「永遠的謙謙君子」,老師在兩地的評價與尊崇,竟然是如此的一致。

二十五年忽忽遠去,大學竟然也畢業四十年了!不意,在五月三日一早,群組中傳來巫老師病逝的消息,曾經受教的同學們,都表達了深深的哀悼!斯人已去,心中也有著無比的難過,那曾經親切的笑意,終將成為永遠的回憶了!想起左宗棠挽曾國藩的最後一句:「嘆哲人其萎,雲水蒼茫」,那也正是做為學生的我的感觸與心境。

於是,替巫老師敬擬兩句悼詞如下:
風神雅淡,識量寬和
樂志尚高,行潔德懋

老師明日告別,地上勞苦已息,天鄉美好待享,祝願老師一路好走。

Wednesday, May 8, 2024

蒼顏白髮,其樂者何?


上週四去了趟高雄、台南,不是為了名產小吃或是古蹟尋勝,而是去跟同仁分享短時間分享不完的RBA VAP Standard 資訊。

回頭前往台南,看到五位移工,以每次最高五個一元銅板做為「好玩」的博奕之資,出於管理者與法律人的直覺,遂順口聊了幾句!彼等確實只是休閒自娛而已,絕對無涉「聚眾賭博」(刑法第268條 )!當初乾隆皇說「小賭怡情」,想來他自己應該也有相當程度的體驗。

於路途中,與同事聊了些雜事,工作中如果少了生活樂趣,壓力無疑是很大的!而自己的樂趣與朋友鮮有交集,便只能笑笑了!我很清楚「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但在大一那年,還是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獨樂齋」並刻印一方,因為我喜歡的書,大家多半缺乏興趣,而「獨樂」也成為如今快樂了來源。

記得我將所得之書都鈐上「獨樂齋」的紅色印記時,開始有一種獨有的快樂,但漸漸的,發現古來無論是誰人的「藏書」,再怎麼藏來藏去,最後都如李清照所言:「必不為己物」,那麼「愛惜如護頭目,何其愚也」的說法也就必然成立!有此體會,之後所購諸書也就不再鈐印了!而今年過耳順,回頭看看自己購書的過往,喜歡讀書是真的,但鈐印也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但,自少迄今所購諸書,如今琳瑯滿室已然無處可置,之後又該去向何處?

清代錢泰吉於其《曝書雜記》中對兒孫說:「家下書籍用心收著,一本不可遺失。有人借,當定限取來。書冊愈舊者,愈當珍之,不可忽也。我回家賴此延年,此要務也。」「回家」二字,指的可以是卸下官職休致之後,也或許,是在「十年蓋破黃綢被,盡歷遍,官滋味」後辭官歸里的表述!而讀書可以「賴以延年」,甚至如父親所說「消愁解憤」,大概在無所事事之餘,也只能於書中尋找樂趣或是知己了,然而書是不是自己的,在如今資訊化的年代,恐怕真不那麼重要!

「博戲遣興,小賭怡情」!人生,我們能用什麼下賭?要賭的又會是什麼?那幾位移工朋友的遣興嘻笑仍在腦海,然而時光一去便青春不再,如果少時復來,你會怎麼運用時間?如果生命盡頭已知,所餘的時光該怎麼花用?百無聊賴之時,當然可以以博戲遣興,然而十賭九輸,何必跟機率過不去呢?「人之樂」顯然需要自己去定義與追求,至於「樂其樂」則更應寬懷廣納以求舒心,何況於此蒼顏白髮之際!

說實話,對於生活以及自己的興趣,無論看穿或是看不穿,最後還是都只有自己的內心感受的最清楚。所附照片,看不清楚,不也正好?

Wednesday, April 24, 2024

「揭弊保護」立法的些許感想


我國《揭弊者保護法草案》自2012年8月委託政大李聖傑老師進行研究迄今,幾經行政院、立法院、法務部、廉政署等單位之研擬、協商、決議、修正、審查,法務部終於今年三月四日以「第15版」送交行政院審查,至於行政院何時會有結果,就得看行政院的效率如何而定,然而經過十年持續不斷的修訂,也顯現出該法所牽涉的層面,需要極為謹慎的字斟句酌!

依據法務部廉政署所公開之最新資訊(發佈於去年八月八日,確定當為舊版),可見之《揭弊者保護法草案》總計十九條,而所謂之「弊案」,則定義於該法第三條之中,共有八項,其中第六項之下又有十四款違規行為之態樣!另據行政院網站所揭漏之草案內容(不確定版次),第三條所列之弊案共計八條,其中第七項、第八項分別以附表一、附表二列明所謂之「公告之犯罪、處以罰鍰之違規行為、應付懲戒之行為」,附表所涵蓋之法律規範甚廣,共四十三項法令、法規,足見該法所欲「揭弊」之內容與打擊之不法對象既深且廣。

至於對揭弊者之保護條文,則列於該法第七條,除法院之行政程序如舉證責任倒置等有利條款外,特別著重於保護揭弊者之「工作權」,包括「禁止不利於當事人之措施」、「回復原狀」、「損害賠償請求權」、「待業補償金」、「禁止揭弊條款約定無效」等等。訂定這些法條所欲得到之法律效果,其目的當在於提供揭弊者應有之保護,以及一旦遭受「不利對待」時,可以獲致必要之工作保障及損害賠償。雖如此,除非絕絕對對的必要,又有多少人願意走這一趟可以預期費時甚長的法律程序,而讓自己陷於「訟累」甚至「工作困擾」之中?

且讓時間回到王安石變法的年代!那時王安石大力推動《青苗法》,但下屬的執行單位,總會變出花樣做出違背該法本意的事,於是原本要貸給農民的「常平錢」(即是貸予農民用於青苗的貸款),下屬州縣竟然敢「不出本錢」卻向百姓討要利息這樣荒誕的事!這件事透過諫官李常傳達到了宋神宗的耳中,宋神宗於是詰問王安石何以如此,王安石聽聞後便要求李常告知是發生在哪些州縣的事,還要李常告知該州縣官的名字(所謂「具官吏主名」)。李常以諫官體制之故,不願揭露官吏的名字,於是被貶為管理書籍的「校理」閒官,然後外放華州當個通判!

李常是國家的諫官,基於職責,本就該無話不說,但宋神宗還是選擇支持了王安石,李常的職務也就不得不變動了!而變動的理由顯然就是「隱匿」甚至「說謊」,因為李常就是不願提供發生不出本錢卻索討利息的州縣官姓名。試問:李常在「上與安石如一人」的政治現實環境下,揭弊真有用嗎?王安石要求確認是哪些州縣又有錯嗎?匿名檢舉不對嗎?而具名檢舉又真的有用嗎?檢舉事件,一旦牽涉到具有權力的當權者,若如果沒有更高權利者的支撐,替自己帶來的,可能沒有什麼好處。顯然,鼓勵事後的揭弊,還不如慎選官吏及謹慎施政來的對國家、對人民有利。

回想1949年那個動盪的年代,台大學生李玉成因「檢舉」同學于凱,竟然遭到校長傅斯年與訓導主任鄭通和「開除學籍」的處分!結果,雖經議會、立委的多方疏通,當事人的多方陳情,甚至連老總統也接見了李玉成,但最後接替傅斯年的校長錢思亮,硬是依舊以「違反校規」為由,沒有讓李玉成復學。而于凱,最後也因政治因素為當局所抓補,最終成為六張犁亂葬崗中的一員!李玉成這個檢舉的代價,牽涉政治,牽扯兩岸,牽扯人事傾軋,牽涉校方的堅持,於是李玉成的復學希望最終成了無奈的犧牲品,但這段特別的歷史也永遠印記在下一代的記憶之中!請聽其女李芸玫在瞭解父親所遭遇的對待後,重溫父愛的講述,那是一段含著淚水與愛的心痛過往。試問:檢舉、揭弊、吹哨,真是一部法律可以解決的嗎?

曾經,有一個叫做「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的單位,其功能係在於「專責偵辦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及五院院長、立法委員等中央政府高層官員貪污或重大經濟舞弊案」,於是在轟轟烈烈的辦過扁家密帳以及林益世受賄等案後,這個在2007年4月成立的「特偵組」,經過政黨輪替,於2017年1 月為蔡政府所裁撤,有如曇花一現,一現十年!然而隨政治氛圍的變化以及人民對清明政治的期待,「特偵組」三字在今年總統大選時再度浮上檯面,「恢復特偵組」成為候選人的政見之一,其目的即是在「查弊」,而且是察「大弊」,但這個政見隨當事人之落選而無法成就。如果本以「揭弊」為目的的特偵組都無法恢復,那一部《揭弊者保護法》,又可以產生多大的揭弊功能?

大家想像一下王安石當時面詰李常,要求出示州縣官姓名時的「畫面」,也試著感受一下李玉成檢舉于凱後,為學校退學求助復學無門的「辛酸」!在《揭弊者保護法草案》第十五版送達行政院重新審查的當下,你若是那個知道弊案的人,會有多少所謂的「道德勇氣」去做揭弊的行為?又能否承受揭弊後可能的不利結果?試問:「偵察不公開」有多少是真的不公開的?牆,豈真能不透風?偵察過程,知道的人一定不會僅止於「四知」而已。

具名陳述本就是困難的事,因為發生在網路世界中「肉搜」,以及「鍵盤俠」、「酸民」的大量攻擊下,眾口爍金確實難以自明,因此才會發生「匿名發表」,這種夏學理教授稱之為「不樂見之慣見」結果。如果匿名已成常態,某些因涉及刑事罪名所以要求具名檢舉的法令、法規,又真有多少人願意直接「驗明正身」的揭露自己?揭露自己的風險到底有多大?試問法律的保護又真的足夠嗎?就算足夠,當事人若想想公開自己身份的壓力,會有能力承受嗎?

美國總統選舉時的「水門案」發生於1972年6月,但一直到2005年5月,這名揭發竊聽案的「深喉嚨」才正式為社會所知曉!這超過三十年的隱匿,是為了什麼?答案大家應該不問可知。而我國的社會環境、政治制度、國民的法學素養都到位了嗎?還是,這就是打開潘朵拉盒子的必經之途?特偵組的檢察官,當年不都受人厚誣而不能自明?而依法審理扁案的法官,又何嘗不是為許多如今顏色正確的人所深深不諒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可以有政治立場,但「法」即是規範,可以有一定之量刑基準,但除法有規範外,不當因面對之人而有異,否則準繩既失必致紛亂。

只不知匿名「風聞言事」的時代,又要來了嗎?抑或,這個「廣開言路」的歷史篇章,會使更多的檢察官、法官依政治傾向而辦事?畢竟不是人人皆可為李常,有著自反而縮的能力,具備「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然後,我們或許可以預知,會有更多的書記官、檢察官、法官累倒在持續增加的勞形案牘之中,甚至想不開?試問:「政治清明」會是因為法律的完備,還是人民具有良好的公民素養使然?再次想起《論語˙為政》的話:「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戒律遠不如倡律有用,人心之內,那裡面才有長治久安之道。

回看這幾年為人民所詬病的弊案,以及職司相關部門主管的回應,問題顯然不在法律之多寡,而在面對事情的擔當與態度!當前行政蘇院長回應立委詢問何謂「四維八德」時,院長的回應竟然是:「四尾土龍、土虱」、「桃園有八德」的解讀時,我們便可以知道,我們欠缺的,應該不是更多的法律,而是需要重構喪失已久的「品德教育」,以及淪喪於政治漩渦之中的「廉恥價值觀」。

讀過法律的我,對《揭弊者保護法》之立法雖樂觀其成,然而對其實際揭發重大弊案的效用則有所存疑。雖如此,我相信既有的歷史,總能給出許多值得深思的深刻教訓。

Thursday, April 4, 2024

負篋曳屣則衷有足樂艱勤何計,慕義強仁乃必合茲土利器且懷


今年過年,因心境特殊,故以「負篋曳屣則衷有足樂艱勤何計,慕義強仁乃必合茲土利器且懷」為聯。友朋問我此聯寓意為何?由於一時難以說明,就藉著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及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試著將此聯的用意說明一下。

宋濂為明初大儒,他於馬君則回鄉省親之際,特別寫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贈序給他,除了褒獎刻苦勤學的馬生之外,也提到自己從師就學時,在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辛苦,而於客居旅社時,則「缊袍敝衣」一日僅能吃上兩餐!可是他內心「中有足樂」,從不覺得比別人過的不好,並將「勤且艱」當成自己稍有成就的根本原因。東陽即今之浙江金華,而馬君則之名則藉宋濂之筆而廣傳後世,然而馬生一生之行誼,則湮沒於歷史難以追考,反倒是宋濂讀書的刻苦,成了後學讀書上進時的榜樣。

至於董邵南,也因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此序而名傳天下,此序本是韓愈《嗟哉董生行》樂府詩的序文,在詩中,可以看到董邵南既屢困於科場,州官也不與理會,故而只能鬱郁謀走河北以求安身之所!韓愈說董生「懷抱利器」,凡「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也相信董生於河北必能找到合適的職務。但,董邵南最終僅能在韓愈接連的「嗟哉」聲中,隱居於安豐之田野之中,至於那「必有合」的期待與功名利祿,最終都未臨門。董邵南乃今安徽壽縣人,一篇韓愈的送序,雖使他四海揚名,但仕宦之運卻始終沒有照顧他,他也成了其它不遇的文人自嘆時的另一種寬慰!

人一生的命與運,就是那麼奇妙,董、馬二人借韓、宋之筆而名揚天下,但兩人之一生在史書中卻沒有留下多少餘痕可尋,所有的世事,努力之外都需要機緣,有了機緣還需要有人賞識方能有用,否則就只能效《莊子》所言,說自己:「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了,畢竟不論自己有多少才能、懷抱多少利器,又如何努力的「求用」,勢必都需要上蒼與貴人的眷顧才行,否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只能兀自興嘆。董邵南回至安豐之時,馬君則回鄉之後,又會怎麼回頭看看自己遇與不遇的一生?而如今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曾經有過董邵南、馬君則這兩位人物?

宋濂靠著「勤且艱」當上翰林學士,韓愈則因「狷與直」貶為潮州刺史,然而想不到的,宋濂於告老休致之後,卻因其孫宋慎牽連胡惟庸謀反一案,全族為之謫往茂州,宋濂也就在前往謫所的夔州時病死於途!而韓愈,不論其真實想法如何,卻懂得於受貶潮州後主動上表謝罪,希望肅宗能「哀而憐之」遂得改任袁州,之後乃能受穆宗重新啟用而返回長安,最後在吏部侍郎任內告病,辭世於長安家中。猶記少時,學者郭壽華推論韓愈係因得「花柳病」而亡,竟然導致韓愈後人將之告上法院,千載之後,誰又真能清楚明白韓愈當時的風流韻事呢?朋友曾對我說:「命不好,便要造命」,而所謂造命,或許就是不要有太多的堅持,懂得需順應大環境的趨勢吧!而人的命與運,起與落,又有多少可以由自己決定?

宋濂因為「中有足樂」,所以讀書不計艱勤,借用馬君則的向學之心說明自己進學時的過往;而韓愈則因「發言真率」,無所畏避下屢屢得罪上司而受貶謫,但也試著藉用董邵南河北之行,暗喻若「慕義強仁」再加上自身的能力,必能有一方之任!宋濂對馬君則的肯定,一如韓愈對董邵南的期待,然而沒有人可以確知未來,只能盡力將自己做到最好,並期望上蒼恩賜予適當的機緣,但我相信那時的馬、董二人,在得序之後對於自己的未來應該有很不一樣的期待,只是這個期待,有多少得以實現。

而今,我已年過韓愈,日奔宋濂之期,雖非老驥,但負篋曳屣之心依舊有之,希以持續砥礪之利器,合於茲土之艱勤,獻予慕義強仁之人。得其時,則窮思畢精,以盡己力,不得,則衷有足樂亦無所伎求,想董生有安豐之野,他人豈無常樂之所?

寫給自己,留為他日懷想,送給他人,以做惕勵之資。

Tuesday, March 26, 2024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企業如何「用人」,是未來能否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人,不單是用員工,也包括用「主管」!一個企業如果錯用主管,所帶來的危害,少則一個團隊,重則整個公司。居於上位者如果不能「找對人」,其影響或許只是無法取得所期望的成果,但如果「錯用人」,尤其是錯用管理者,所帶來的後遺症恐怕將會令自己難以承受!

什麼人適合當管理者?什麼人又確定不適合,這與最高管理者的思維有著緊密的連帶關係!上位者沒有清楚的思維,找對人也不會用對,更不用說找錯人還不知道調整改變了。用人,是一門藝術,但這藝術,也有著基本的規則可以依循,而其中「誠信」二字,是永遠必須放在首位的考量因子!企業有什麼樣的人,就形成什麼樣的集體文化,上位者如果懂得用人,也懂得有效「制約」,也就是用其所長,而不用其所短,那雞鳴狗盜之徒也可以有其大用,引車賣漿者流也能夠為之效死!

怎麼用人,一直是歷代君王所必學的「帝王術」!替儲君找幾位好的老師進行教導,也一直是在位君王必須好好考慮的事!《雍正王朝》一劇中,雍親王透過年羹堯尋來鄔思道,並正式行大禮「拜師」,可見找個好老師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之後,小乾隆在康熙面前侃侃而談爺爺過往射獵的成果,足見鄔先生也很懂得拍馬屁時,需要刻意去留意哪些事!而《資治通鑑》一書,更是司馬光留給後人理解歷朝歷代治亂興亡的鴻篇巨著,那是司馬光在不得意之時,整整十九年的心血!其中「資治」二字的意義很明顯,至於用不用、怎麼用,則存乎一心隨環境之不同而有異,而最後的結果,也必須由最高管理者所自行承擔。

在企業的金字塔之內,一如政府體制,有人安於平淡平凡,也總有人汲汲營營期待更上一層樓,以獲得層峰關愛的眼神。於是,難免會出現「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由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所創造的詞彙,描述的正是「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一群人,而企業中這樣的人一旦掌權,則會「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為避免此類人所造成的危害,企業主要做的,就是在組織內及早發覺,並阻絕具有精緻利己主義傾向的主管承擔重任,否則企業在「上下交征利」的結果下,只會產生向下螺旋,侵蝕與毀壞難得的經營成果。但問題是,如何看出哪些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組織內有了這樣的人,又要如何面對與處理。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心態定然以「利己」為第一要務,而其手段則是「精緻」的包裝與表演!上位者如果迷惑於這些精緻的外在表現,卻忽略了這種表現的潛在用意,在華而不實,大而無當的作為下,企業浪費了不可逆的有限資源,卻成就了一時虛幻且無實益的外在表現,這對企業的成長或是管理本身,除了虛晃浮誇之外,並未有真實的價值創造。做為營利事業,企業必須講究獲利,以替權益相關人負責並承擔社會責任,而企業之所以能取得獲利,那是因為具備客戶所需的價值,絕不是單單利己的個人價值。事實上,商業行為本身即是「利己因而利他」的過程,只有互有所得,共享其利,方能成就長久的合作關係。想起清代「大盛魁」的經營邏輯:「貪心惹禍,十分仍不滿足,乃人生大病。捨利招財,一味就學吃虧,乃處世良方。」企業,想要架起一個供應鏈,其中必然有利益的分配與循環,不能貪心不滿,更需懂得適當捨利,也才能持續招財。

經營企業,從正面思考,無非「用對人、做對事」,而反過來說,企業如果懂得「不養不該養的人,不做不該做的事」,又何愁不能將精實的運作成果,分配給表現相對優異的同仁?歷史上「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思維,早該為「外科手術式打擊」所取代,企業裏的冗員與冗事,除了增加組織無效益的成本之外,並不具備現實競爭下,面臨淘汰壓力所應有的價值。企業用人,也需要回頭思考王安石所說的話:「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劣幣驅除良幣是所有企業都會發生的事,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屬劣幣無誤,較之雞鳴狗盜之徒恐為害更烈。至於企業該做什麼事,不需多說,凡是存活的企業,都必然做對了什麼事,只是要思考如何做更好,以及更有競爭力!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不懂得「用對人、做對事」的企業,可真的要想清楚了。

Friday, March 1, 2024

福份即或一時看不見,但永遠持續累積在無形的存摺之中


不記得何時開始捐血的,但自始就認為捐血是件助人的好事,並且因緣際會下,在前東家服務時,每年都會推動兩次捐血救人的活動,也非常感謝當時一起挽袖捐血的朋友們!畢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有適合捐血的身體狀況,即或存有意願,也往往沒有合格的機會。

血裡有著自己的紅、白血球細胞,這些細胞能用於需要之人的身上,無意也將自己的生命做了一定的延伸,相信造福他人便會造福自己,種善因也當得善果,有能力、有意願捐血救助他人的朋友,給大家最大的祝福。

離開前東家後,無緣發起捐血活動,幾回車途經過捐血車也未便停下,於是六年多來,就血液施與受的福報遂有所暫停。去年年底,於前往中壢工業安全衛生協會上課之際,不意發現同棟十六樓遂為捐血中心,於是於中午之便再度挽袖捐血,重新有機會看著自己流出的血液,進入管系,然後流入血袋,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畢竟當年父親胃部手術,也曾接受過他人血液的幫助,如今自己的身體還能夠有所奉獻,又何嘗不是福報?

二月底,到達可以再次捐血的時刻,於是再次樂意前往,在與捐血中心的護士閒談之際,很快的便完成了抽血,暗紅色的兩袋血袋,將來經過另一個人的呼吸與「換氧」過程後,便會成為鮮紅色的生命!捐血,該是做為人的一種奉獻,生命的延伸,而不適宜當成「救助」。

護士小姐提及現在有不少年輕人捐血是為了「贈品」,人的價值觀確實隨著環境一直在變,小時候聽說過「賣血」,而後是「捐血」,現在則是為了取得贈品的「換血」,這個過程,對我而言有點不勝唏噓!猶記當年曾有前同事某捐血百次,因而受到馬前總統的召見與獎勵,不管有無外部的獎勵,都有著心理對自己的肯定,以及捐血中心的確認:「我的血可以用」,那便是無可替代的福報了。如果有一天,當我有所需要時,深信便會有他人給的福報循環。

有意的在協會前照了張像,證明自己來過,也做為上課後一時的紀念,期許身體方便的朋友們,能夠一同加入生命中善報的循環,福份即或一時看不見,但永遠持續累積在無形的存摺之中。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24

暖暖冬陽,記前往台南群創分享一事


一月三十日(週二)前往台南群創,特別針對 RBA VAP 8.0 的內容要求進行分享,無論外部要求如何變化,先行審視國內的法規要求依舊是期待「符合」的第一個步驟,若要百分百符合,即需投注相當的資源,這是企業考慮「成效」時所無法規避的壓力。

台南的陽光很熱情,群創的同事也很親切,將自己有限的所知予以分享,永遠是件快樂的事。希望大家都在外部的嚴肅要求下,自己都能一天比一天精進。

謝謝群創給的機會,也感謝天氣的充分配合,「暖暖冬陽」正是當日心情的寫照。至於照片,看得出我有老花,對吧!當年父親戴著眼鏡,依舊從鏡片上方看人,也就是如此。歲月,「我日斯邁,而月斯徵」,真的很公平。

後記:朋友說我老花從眼鏡上方看人並不怎樣,但我「大度能容」的肚子,倒是非常顯目!奇怪了,明明沒有這麼大的,一定是角度的問題,哈哈。

Friday, February 9, 2024

那些只屬於昨日而今不再的美夢,謝謝你們曾經相伴


美國作家 Melody Beattie 曾經說過很經典的話:「偶爾在旅途上,我們也需要和一些東西說再見,例如:夢想。那些只屬於昨日而今不再的美夢。」正因為碧媞經歷過許多深刻的人生起伏,所以深知不可能一直懷抱過去,而有時更需要勇氣向過去說「再見」,透過割捨以及心靈上的掙脫,以重新蓄積人生往前所需要的能量。

《時代雜誌》曾說:「碧媞了解被拋棄的感覺,這樣有助於她對那些還在載浮載沉的人丟出一條暢銷的救生索。」碧媞以她所經歷過的傷痛感受,將同理心化為有溫度的文字,因此讓人能掙脫情感的囹圄而有所解脫。她說的有些話,看似簡單卻饒富意味,因為她也曾受困其中,而終能釋懷以對。學會對自己的夢想說再見,很不容易,因為夢想之所以成為夢想,其中必有著自己深刻的期待,然而夢想再好,在現實之中卻有時不得不予以放棄,即或你曾是那般渴望的實踐夢想!

我們所受的教育,往往告訴我們要懂得堅持,「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而且因此會變的見識多、膽子大!盧希鵬老師,更曾鼓勵博士班的同學在從事研究時,已經努力的題目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往往就在完成之際,卻因自己放下而導致「前功盡棄」,然而卻沒有人告訴大家:如果所堅持的是不會成功的呢?人生總有不如意之事,唯有放掉那些已知無法實現的夢想,才可將時間留下去追逐其他的夢想,並使之成真。對於堅持,有時值得,有時很不值得,什麼該堅持什麼又不該,仍需要自己設定明確的尺度。

《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的故事中,移山的是「思想頑固」的北山愚公,嘲笑移山「太不聰明」的則是河曲智叟。結果,不是愚公有成,也不是智叟勸誡奏效,而是「天帝」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將太行、王屋二山給移開的。如果愚公跟他的子子孫孫真能靠自己的雙手移山,這則寓言故事大概也不會存在了!在這個故事中,智者有智,愚者不愚,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如果「堅持」用不對地方,「努力」又找錯方法,付出的時間與精力,必然白費,我們要的是愚公的堅毅精神,還有那智叟的聰明才智,兩者缺一,可能都無法成事。

「十年寒窗無人問」,下一句大家都知道,但如果多年寒窗並未「一舉成名」呢?我們也常常聽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In the fields of observation, chance favou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姑且不論這句話的原意如何,但努力絕對是必要且重要的,而機緣也同樣不可或缺!許多事的成敗,當然存在著「機率」問題,機率可以計算,誤差也可以量化,然而機緣則無法盡知,對於未知的事,我們需心存敬畏,而對於自己該努力的事,我們則應戮力以赴不可輕忽,只因學問無君王之道,一切仍須付出紮紮實實的功夫,方有成功之可能,至於上帝玩不玩骰子,就留給物理學界去爭議吧。

記得湯老師在《執行力》一書的序言中說:「一間企業的成功,30% 靠策略,40% 靠執行力,其他30% 呢﹖當然就是運氣。運氣無法教,但策略和執行力可以言傳。」這幾句話多年來一直縈繞於腦海之中,管理學的恩師將「運氣」放在企業成敗的論述之中,我當時有些意外,但也不得不佩服老師的真誠與坦率,畢竟成功難以複製,失敗卻可以仿效!我們所能「努力」與「堅持」的,是那大約30% 的策略,以及40% 的執行力,其他的,則都是機緣,且沒有精準的機率可言。若是該努力的都努力了,那該放棄的時候,也真的要懂的學會放手!畢竟需要「停損」的,不只是財富的投資,更是人生裡有限的時間。

兔年將往,龍年近屆,兔年未完成而該延續的,要加油完成,龍年新期許該努力的,要戮力以赴!以愚公的精神,將可以掌握的策略與執行力做好,而以智叟的聰慧,剔除盲目的作為並不後悔的與之說再見。當努力準備好自己,掌握可以掌握的機緣後,其他交給上蒼。

那些只屬於昨日而今不再的美夢,謝謝你們曾經相伴。

Saturday, February 3, 2024

筷子,中華文化的傳承


我們用「筷子」吃飯,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而筷子,是民以食為天的工具,與政治當然是無關的。中國歷朝歷代,基層的一般農民,只有在吃不飽、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會發生民變,否則誰不是都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日子?筷子古稱「櫡」或「箸」,一般百姓用的不是竹子就是木頭做的,而史書上記載「紂為象箸而箕子佈」,顯見紂王用的是象牙筷,擁有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同樣的一件事,卻有著不同的條件,這種「相對剝奪感」自古而然。

陳孟浩是「筷子」此一短視頻的拍攝者,雖然已經看過多回,但每看一回,便有一絲溫馨,一層傷感,一種扼喉的感受,五味雜陳於心總想說些什麼!片中包含著每個人生活中都會碰到的點滴,從妊娠開始的一個個片段,包含著對新生命的起迪,到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守望、一路到最後到感恩,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無論年老年少,用著數千年來所共用的筷子,在生命中悠遊,在「過年」中團聚一堂,於是這一雙筷子成了親情、愛情、還有友情的見證!

其中,當看到老人家給往生的父母遞上筷子拜年,說出「爸、媽」的那一剎那,心中真的百感交集!那些年,當父母於過年時,不就是在祖宗牌位前擺上供果與牲食,祭拜著堂上的歷代祖先,而今的我,也正是依循著父親的傳承,在年三十的晚上,與兄姊全家成員,一起祭拜父母還有歷代祖先,那是血源的根,無從改變!所謂「慎終追遠」,不也就是透過祭祀祖先的過程,以示自己的言行舉止,足以對先人負責?想起《金石錄後續》中,趙明誠在兵慌馬亂之際對李清照說的話:「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也」,的確,什麼都可以拋棄,只有象徵歷代祖先的木主,必須與身存亡而決不可棄。回想古人的話:「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在過年祭拜父母的那一刻,忽忽間「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就又是一年了,而這一年,又有什麼足資欣慰之事?「過年」,切分不可改變的過往與尚有期許的未來,感觸確實特別多的。將來,我的孩子或許也會依循今日的傳統,這樣的燃上香,燒上紙錢,去懷念那時已不在人世的我吧!

看到鄰居邀請孤獨的「老王」到家過年的話:「多個人多雙筷子」,這正是父親以前過年邀請軍中袍澤至家過年的話語,那些袍澤,隨軍至台,多數沒有成家,身邊也不會有親人!在今天的政治環境下,那種隻身至台,只能向西遙望的「孤獨」以及辛酸,又有多少人能懂?那時,「回家」是不可能的奢望,而「成家」也不曾容易!如今,那種孤獨與備嘗辛酸的人都不在了,空留下深藏於遷台歷史的印痕之中,終將不為人所記憶,但一雙、一雙的筷子所餘留的溫馨,卻永存於我的腦海中。

多一雙筷子,表示緣的相聚,而少一雙筷子,則暗示著緣的終結。漢景帝中三年(西元前148年),景帝在禁中請客,單獨在周亞夫的桌上放了大塊未切的肉,也不置放筷子,亞夫不悅,回頭請僕人拿筷子來!此時漢景帝卻藉機說:「此不足君所乎?」(今日提供的難道不夠嗎?)並對周亞夫的忠心起了懷疑!而在另一個宴席中,李白在天寶三年(西元744年)被迫離開長安,面對朋友豐盛招待的惜別宴席中,李白卻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那種斗酒詩百篇的豪氣全不復在!此時的他,心中只有苦悶抑鬱,食慾與酒興全無,不知道何時才有長風破浪,直掛雲帆破滄海的那一天!一個不給筷子,一個甩了筷子,我們在筷子的歷史中,看到什麼?是陳孟浩所欲描述的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守望、感恩,還是李白《行路難》詩後的用意與心境?

在「筷子」一劇中,小朋友在練習使用筷子的過程中經歷過難處,但最後終能運用自如,可見使用筷子,多少也有著傳統中國修心、練氣的用意在內。《世說新語》內,有王藍田用筷子夾雞蛋的故事,描述王藍田想用筷子插起雞蛋而食,但卻老是插不中,於是氣的將雞蛋摔在地上,用木屐去踩,踩不到,於是又撿起來放入口中,咬破後即吐出來以洩其忿!可見使用筷子,是有修心、養氣的功用在內,外國人學習使用筷子,可能更有心得。

個人深信,在祖先牌位面前,所擺放的筷子,那是對父母以及先祖的敬意,也期望著歷代祖先對自己的庇佑,而在宴席中若刻意不放筷子,那「不給吃」的背後用意,一如對著你的雞頭,其寓意也就不用多說了,至於要不要放下筷子,怎麼使用筷子,那需隨當事人的心境與選擇,試問:我們是那懂得筷子擺放與使用含意的人嗎?

Monday, January 22, 2024

在燃盡自身的能量之前,我們會永遠發光、發熱


去年十二月,參加公司在八里舉行的年終策略檢討會。對於未來,永遠抱持希望與期待,剩下的則是用一切的努力作為,去圓滿所有的希望與期待。

沒有太多的心情去感受淡水的夕陽,畢竟在光速的時間軸裏,我們只能往前,至於可能碰到的「黑天鵝」,都不會比「黑洞」來的可怕,空間中沒有介質就都是黑的,冰冷且空虛,而社會中所有的光與熱,其實都來自於個體,那個懂得燃燒自我的小宇宙。

在求知與求用的道路上,每一位授業恩師,都不會知道他的學生一定會經歷什麼,但仍苦口婆心的諄諄教誨不求有所回報,因為分享所認定的「知識」,有著難以言明的快樂,看著學生成長並有所作為,成為一盞照亮前行者的路燈,更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所應有的職責。謝謝那些提攜我的老師們,而我也樂於重複你們的作為,將所知繼續傳遞下去,即或不合時宜或是為人所笑,然而我們依然有自己的呵呵一樂。

想起莊子的話:「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該說什麼與可以說什麼,拿捏中有著許多人生經歷後才可以理解的醒悟,我們一直走在學習做人的道路上,遇到該說的若不說,那便失去做人的道理,盡了做人道理,其他便交給天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我們不能替天代言,所說的,無非是追求良心平安而已。

在燃盡自身的能量之前,我們會永遠發光、發熱,分享給那些需要與不需要的朋友們,不悔也無怨。

Tuesday, January 9, 2024

每個人都有至情至性的一面:讀《祭姪文稿》有感


顏真卿的《祭姪文稿》,號稱天下三大行書的第二名,裡面講述他的堂兄顏杲卿與其子顏季明兩人,於安史亂時同守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然兵敗後杲卿被俘不降,遂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季明,與顏真卿的外甥盧逖同時遇害。之後,顏杲卿被押至洛陽,因痛罵安祿山「營州牧羊羯奴」卻敢造反,遂被綁於出入洛陽城的「天津橋」橋柱之上,殘酷的予以「節解」並「鉤斷其舌」,最後無法發聲含糊而絕!《正氣歌》中「為顏長山舌」說的就是顏杲卿就死一事。安祿山刻意的在洛陽南來北往的天津橋頭處死顏杲卿,其用意顯然是在威嚇其他與之對抗者。

唐肅宗乾元元年收復常山郡後,顏真卿乃遍尋顏杲卿、顏季明的屍骨,然而除了顏杲卿的一條腿,以及顏季明的頭顱外,剩餘肢體皆已難覓!於是在九月初三壬申日,顏真卿順筆寫下這篇祭奠顏季明的文稿。由於下筆時情緒激動,不可能以工筆的楷書書寫,加之一筆而下又塗改多處鮮少用墨,是以行雲流水間透露出強烈的憂憤、沮喪以及憐惜,他有太多想說的話,藏在未說之處!而那些塗塗改改,顯然是希望能將顏家子弟就義的過程,表達的更為適切、更為悲壯。

安史亂時,顏真卿與杲卿共起義軍,真卿在平原(今山東德州市)禦敵,杲卿則守常山,本欲互成犄角,以斷叛軍歸路!無奈常山城陷,杲卿與其子顏季明先後均為叛軍所殺,顏氏親族連帶從死者據載竟有三十餘人!顏真卿做為顏季明的十三叔,顏杲卿的堂弟,最後連試圖收攏屍骨都已零散難全,他內心承受的哀痛,不問可知!

之前,我曾將許多古人墨跡的副本,諸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蘇軾的「寒食帖」等等,予以裱褙後置放於前東家公司的公共空間內,用以緩和科技公司因時間與績效壓力所帶來的急迫感。可惜,多數年輕人對於古人的字以及其內容,不懂亦不看,對於歷朝歷代的史實,不曉亦不讀,所以顏真卿的《祭姪文稿》,也只能繼續放在「水晶廳」與「石英廳」之前,成了附庸風雅的些許點綴。曾經有好幾次,有意的想要替同仁講解其中幾句,但聽者無意,也只能成為難言的遺憾。

少時學習書法,就是喜歡顏真卿的楷書,遒勁方正,總感覺在那一筆一畫間,流露出凜然無比的正氣。當然,我也臨摹過柳公權、歐陽詢的字,但缺乏喜歡的感覺。而後,爾福伯在我小學畢業時,欲刻送我一枚印章,特意問我要刻什麼樣的字體,我答「楷書」,爾福伯搖搖頭的說:「楷字不遮羞」,然後一邊刻一邊告訴我,我選擇楷書也表現了我的個性,而日後的人生也會因這不苟且的個性,承擔起一定的蹇滯與困頓!當時,我不會理解那話中的含意,但隨年紀與經歷,我開始懂得「方正」有其代價,「堅持」也必有取捨!正如顏真卿所堅持的信念一般,有原則雖威武不能屈,但其最終結果也定然可以預期。一旦是自己的選擇,也只能由自己承擔。爾福伯送給我的那一枚印章,仍一直伴隨著我,而我也不斷經歷著爾福伯所說的經歷。

少時練字,是從臨摹顏真卿「建中帖」開始的,但不曾曉得那帖中的意義,直到高中在很偶然的一次機會下,於重慶南路某一本介紹「書法」的書籍中,才知道那帖中的內容,其實是顏真卿自己書寫的「任官令」(唐代稱做「告身」)!任官令本是朝廷頒給的,不可能由自己書寫,而顏真卿依其文字,自己又謄寫了一便,顯然對任官令中對於他本人的描述,是滿足與喜悅的。這篇寫於唐德宗建中元年的「自書告身」,又何嘗不是顏真卿本人個性最扼要的介紹?看看告身中這些文句:「立德踐行,當四科之首,懿文碩學,為百氏之宗」、「忠讜罄於臣節,貞規存乎士範」、「靜專由其直方,動用謂之懸解」,這些都是對顏真卿的褒獎之詞,一位德行兼備、忠貞足式而又動靜兩宜的長者,隨之躍然紙上!也難怪這位年已七十二歲的老人家,會得意的自行再書寫一遍了。告身的正本當早已不存,而《祭姪文稿》工整書寫的正本,也想當然的隨清煙化給了顏季明,至於這份有意無意為歷史所留下手稿,則鮮活的呈現了顏真卿的真情至性。

以往過年,都是由父親自行手書過年的春聯,家父往生後,二十年來則是由我代筆!但一年動筆一次,寫字的功力連年倒退,如今已然甚為不堪!但無人續寫下,也只好勉力為之。不久前,有幸與少時村裏的鄰居蔣家興再度聯繫上,真不知道有多少年不曾謀面了,但我一直記得他家門前懸掛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幅林則徐的對聯!一如海伯伯家那幅永恆不變的「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般常在我心!

父親手書歷年對聯中,所惜不曾一一記錄,但「慷慨燒春酒,昂藏看寶刀」則是印象最深的一幅。許多婦聯三村裡的往事,已然無從追記,只剩下心中的永恆懷念與感嘆,想起來時,便在腦海中的畫面自己回味幾番。此刻,突然想起家興的妹妹蔣家唐,那位當年號稱台大第一美女的村裏小姑娘,希望故人都平安健康,更期盼父輩們那些年貢獻國家社所遺留的福澤,能保佑我們免於流離與不安。

《祭姪文稿》中描述:「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自來戰爭無情,苦的永遠是百姓。語謂:「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鉈是老百姓」,為百姓謀福利才是為政的一切重心,也才是為官者的真正責任!居上位者,永遠要謙虛的記得歐陽修在《瀧崗阡表》中所寫的八個字:「德薄能鮮,遭時竊位」,如若私心自用,想方設法的為自己謀奪私利,國家又何得長久?要想天下太平,當如岳飛所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每一位居官之人,都要捫心自問,於私於公,可曾對的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職責?

昨晚,再次展讀唐代由趙元所寫的《奉天錄》一書,其中提及唐德宗建中四年(西元七八三年)李希烈兵叛一事,也就是因李希烈反唐之故,在宰相廬杞的建議下,顏真卿被德宗派去招撫!這一去,顏真卿並未獲致宣撫的效果,卻堅貞的走向了赴死之途,最後為李希烈縊死於汝州(今河南臨汝),得年七十七歲。

誰都不知道未來,但誰都知道未來永遠倚伴著凶險,顏真卿並不是盧杞的敵人,盧杞的父親御史中丞盧奕,當年在洛陽死於安祿山之手,當頭顱傳送平原郡以恫嚇顏真卿時,顏真卿看著盧奕滿臉的血跡,心有不忍,遂用舌頭將盧奕臉上的血跡給舔舐乾淨,但這位郭子儀所說「形陋而心險」的盧杞,卻將這位幾同恩人的顏真卿,視為自己的敵人並推向死亡之途!度人之心,有多少人可以有「宰相之肚」?又有多少為政者,真正理解天下苦人多?

下述連結,簡述了《祭姪文稿》的寫作的原由以及顏真卿的最後結局,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古人的一生,其實都可以借鏡我們自己的一生,他們走過的路,我們也都有可能遇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gRj7RuV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