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0, 2006

一則經濟學的故事

小的時後,政府倡導「你丟我撿」(你丟垃圾我來檢),以便環境能夠更為整潔。而後,我的小學同學陳某,便開始公然丟垃圾,我問所以,她的回答是:「我不丟垃圾,清潔人員怎麼會有工作?」當時啞口,實不知如何反駁。不久前,巧閱經濟新潮社所譯之「一課經濟學」,裡面有一篇「破櫥窗」短文,恰巧解釋了我之前的問題,這點,也可以讓大家深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實影響著社會福祉的變動,可以更好,也可以更壞,別嫌自己是個小螺絲,螺絲的價值不因小而不存在。

我們的行為,匯集成經濟學上所謂「看不見的黑手」,積沙成塔,眾志成城,多少都是同樣的道理,能多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千萬不要吝惜,越是正向(或負向)的付出,牽動環境改變的同儕效應也就越大,能不慎哉?

以下是「破櫥窗」的文字內容,大家參考一下:

破櫥窗
我們從們從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談起。和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一樣,我們從一塊破玻璃開始。

  一名小混混撿了一塊磚頭,砸破了麵包店的櫥窗。店家氣沖沖衝出來,小壞蛋早就一溜煙跑得不見人影。人群慢慢聚攏看熱鬧,目光集中在櫥窗上的破洞,以及散落在麵包和蛋糕上的玻璃碎片。不久,人們覺得有必要來點哲學上的省思。幾個人相當肯定地彼此提醒,也告訴麵包店的店家:凡事要往好處去想,這件不幸的意外,也有它的光明面,因為某家玻璃店將有生意可做。他們愈想愈深入。一片新玻璃窗需要多少錢?250美元?可真不少。畢竟,要是玻璃永遠都不會破,那麼玻璃業吃什麼?一路推論下去,當然沒完沒了。玻璃店多了250美元,可以用來向其他商家買東西,這些商家的口袋裡多了250美元,又可以向別的商家買東西……以下依此類推,永無盡頭。也就是說,小小一片破櫥窗,能夠源源不絕供應資金和就業機會給愈來愈廣大的圈子。人群因此做出合理的結論:丟磚頭的那名小混混,不但不能說是社會的亂源,更應該被譽為造福人群的大恩人。

  我們來更深入探究這件事。人群所作的第一個結論是對的。沒錯,這件小小的破壞行為,一開始會給某家玻璃店製造生意上門的機會。玻璃店聽到這件不幸事故,臉上的同情,不會多於殯葬業者聽到有人往生的消息。但是麵包店家少掉的250美元,本來是打算拿去買一套新西裝。換了櫥窗玻璃,出門就沒新西裝可穿(或者沒有其他的奢侈品可用)。他原來有一扇櫥窗和250美元,現在只剩下一扇櫥窗。或者,在他準備去買西裝的那個下午,就算不是同時擁有櫥窗和西裝,他也很高興維持原來的狀態:有櫥窗、沒西裝。如果我們把他想成是社群的一員,那麼整個社群失去了一套本來會存在的新西裝,所以變得比以前貧窮了。

  簡單的說,玻璃店新接的生意,只是從裁縫師傅損失的生意那邊得來的。整個過程,沒有增添新的「就業機會」。看熱鬧的那些人,只想到交易雙方──麵包店和玻璃店。他們忘掉可能涉及的第三人──裁縫師傅。他們完全忘掉他,是因為他現在不會躍上檯面。再過一兩天,他們會看到新櫥窗,但絕對不會看到多了一套西裝,因為那套西裝永遠不會做出來。他們只看到觸目所及的東西。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