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0, 2006

有心有行,義不辭難

今天,我想分享三則故事,或許,我們就從春秋時代的「子產」說起。

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著,鄭國大夫「子產」繼「子皮」執政,而當子皮向子產提出授與國政的請求時,子產說:「國小而偪,族大寵多,不可為也!」,當下,子產拒絕了子皮的請求,但子皮堅持的說:「虎(子皮的名字)帥以聽,誰敢犯子?子善相之!國無小,小能事大國乃寬」。而後,子產便在各種疑難壓力下,逐項推動政事改革。沒多久,因為制度面的衝突,與「子張」產生了嫌隙,子張譖恨子產,朝會之後便要率兵攻打子產,子產無奈,便想出走晉國,子皮覺得是子張不對,便支持子產反而驅逐了子張。如是,子產一年的改革,在小心翼翼、風風雨雨中走過,然而人民卻是怨語頻頻:「取我衣冠而伍之,取我田疇而褚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在外有強國環伺,內有公族寵臣之下,子產不懈努力了三年,人民觀感終於改變,反過來頌揚道:「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這其間,子皮充分瞭解了子產公忠體國之心,遂將鄭國的國事,乃至其自身家裡的家事,全部委予了子產,子產於是熬過來了,「義不辭難」的接下了鄭國「以小事大」的辛苦差事。

時間拉到戰國,七雄兼併,趙國受強秦之奚落,強索「和氏璧」,說是願以十五城交換,趙王擔心不給會引來秦兵,而給了又顯然取不到城池,左右兩難間,朝中大臣計無所出,找不到一個可以出使秦國的人,最後「宦者」繆賢推薦了「舍人」藺相如給趙王。相如面見趙惠文王,於剖析因果厲害得失之後說:「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滿朝文武,最後派出的真的竟就是這一個「舍人」(打雜活的人)!再之後,藺相如不可思議的「完璧歸趙」而且竟以身免的回到了趙國!趙王隨即拜藺相如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自以為有大功於趙,數度難為藺相如,但藺相如朝班稱病不爭列,道遇則引車避匿,謙虛的連下人覺得丟臉不想幹了!藺相如不得已最後說:「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知,「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帶著自己的賓客,到藺相如的家前請罪)。再之後,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前,靠著這兩位的輔佐,有大約十年的穩定,如果趙孝成王聽信藺相如病篤臨終之言(「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續用廉頗為將,又何致招致長平四十五萬趙卒死難之災!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澠池之會,是「義不辭難」,而廉頗於長平戰後繼續撐持趙國於各國之夾攻,也是「義不辭難」!一個「難」字,究竟有多難?

「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時間走到清朝,四十五歲的「于成龍」,以「前朝」秀才的身份,派到廣西羅城擔任知縣,當時清朝方取明而代之,天下尚未大定,鄉里父老勸于成龍萬莫遠行,但于氏以「古人義不辭難」為由,並說「我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前往那時「盜賊猖獗,瘟疫流行,篙草彌目,行徑無人」,整個縣城中竟僅有六戶人家的羅城。而後,于氏從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一路做到兩江總督而於康熙二十三年卒於任所。然而,于成龍為官其間,秉公斷案,民間稱呼為「于青天」(于公案就是指于成龍的故事,蒲松齡聊齋誌異裡面也有他斷案的故事),也稱呼他做「于青菜」(因為于氏布衣蔬食,半茹糠秕),他赴任不帶家眷,與結髮妻子二十年才得見上一面!晚年,他三次致書康熙請求致仕未獲所允。臨終前,所屬將軍、都統及屬吏前來探視,但見于氏「私人財物只有一襲綈袍,几罐鹽豉」。于氏歿後,康熙譽之為「天下廉吏第一」,而百姓聞知他的死訊,「罷市聚哭,家家繪像奠祭」。這種「義不辭難」的為官之道,幾人能夠?于氏自書楹聯:「處事不必邀功,以無過為功;與人不求感德,以無患為德」,二十五史之中,如于氏者未必有幾人!

諸君子服務公司,當有所難,雖時代相異,與之古人相比,其難何難?子產忍過三年,鄉校譭之,輿人謗之,其間差點還要出亡他國;藺相如「賤人」出身(這是廉頗當時罵他的話),澠池大會抱血濺五步必死之勇方能完璧歸趙,大會後雖拜為上卿,但遇廉頗則仍需為國隱忍再三,以免兩虎相爭,他國得利;于成龍義不辭難,不昧天理良心赴任羅城,但竟「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清苦的卒於兩江總督任所!人生在世,視得難「字」,未必過得難「關」,但顯然必須先有義不辭難之心,方能有慷慨赴難之行!子產、藺氏、于氏得而如此,有其心乃有其行矣,環顧當下,有心又有行者,幾人當得?太史公廉頗藺相如列傳結尾謂:「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其意亦如是乎?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感慨之間,願諸君子得其味一二而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