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06

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


醫生懸壺濟世,在以往是個高尚職業,不能成為良相,也要期許成個良醫,治人救病,妙手回春,自然造就無數浮屠,然病之可醫,正在於其之可醫,若為絕症,即或華陀再世,想亦回天乏術,無可藥救矣。佛心普渡眾生,然若為無緣之人,渡之又有何用?想地藏王菩薩發願盡渡眾生,更以是迄今無法成佛,以有心渡有緣,而緣之起滅,又豈能予以掌握?有致病之由,而造緣之機又何在?

余病於慢性攝護腺發炎幾近十年,從醫囑,多有所戒,唯迄今依然難以斷根,若有勞累,隨即病犯而需再度服藥,此病為不死之病,然長期苦於相關症候,心力甚為所累!三年前,病甚峻,余服藥無效,夜難成眠,幾近崩潰,問醫:「我的病會好嗎?」醫生笑說:「一定會好!」於今思之,自覺甚是可笑,本為不死之病,好與不好也就都算好了,若說完全不再有同樣症候謂之好,那自己的恆心與戒律,恐怕比之藥物還要更為重要! 又憶余之同學張純仁君,承父志,文化美術系畢業後以中醫為業,亦曾有位八十餘歲的老嫗向其問道:「我的病會好嗎?」純仁兄當時語塞,概生命有時而盡,病為不死之病,然天下卻無不死之人,純仁兄而後篤信佛學,既醫外顯之病,更治心內之疾,人不可能無病,亦鮮有「無疾而終」之人,重點是如何與病相處,並坦然面對!如是,生老病死,便可以更寬懷視之,因為,這本是生命的「過程」,我等雖不可能如莊子之鼓盆而歌,或如濟顛之設酒殺雞以待他人,然寬懷以對,不也應當如此?

懸壺之人,重醫病而輕錢帛。余舅祖丁儒,字陽明,克紹箕裘,從先祖學漢醫而大有所成,名重山西。父親幼時患無名之症,群醫束手而賴舅祖之悉心照顧乃得保全,舅祖寫就《四時急救方》手冊並予刊行,將春夏秋冬常見之疾病,以及對應之醫方,匯集於該冊之內,想舅祖「救人為先、名利為後」,較之如今之醫師,雖有「視病如親」之戒律,誠心為之者又有幾人?而不肖如趙姓之醫師,腰間所纏,早非葫蘆矣!

《後漢書神仙列傳》裡,記載著費長房與壺公相遇的故事,因壺公有醫病之大本事,並且「懸掛一壺」於肆頭,故爾將行醫者,稱之為「懸壺濟世」之人。此壺字,即瓠字,而瓠字亦即葫蘆,因此坊間俗語所謂:「不知葫蘆裡賣得什麼藥」,也是出自這裡。醫生的本事,原本出自葫蘆,而今之葫蘆,大概就是醫學院了!只不知,今日之葫蘆,所教導之行為準則,是名利在前,抑或救人為先?七年醫學院,真是「壺中日月長」,僅希望所傳承的,不是名利之鎖,而是救命之方!扁鵲重生,華陀再世,若遇今日之事,想必搖頭不止,慨嘆難抑!

「壺」字,本象形,那個壺蓋以及提壺用的耳朵很明顯的,諸君過目一下就知道中國字有其神妙之處。有關「壺中人」的故事,台大外文系張靜二教授還特寫過一篇《「壺中人」故事的演化:從幻術說起》的論文,有興趣的,就自己上網察看一下,即或是外文系的老師,中文底子也很深厚的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