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4, 2006

「胤」與「允」


同事有女,取名中有一「胤」字,因此字鮮用,問其故,竟是「特別喜好」!我想同事的老公可能未解此字之本義,因此特為小文以解之。

「胤」字,記憶所及,古來有兩位帝王之名有其字,一是宋太祖「趙匡胤」,另一則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此字在一般之解釋是「子孫」之意,至於此字為何做此解釋,其實在字形上就透露了玄機!胤字,左右兩撇,就是女子「陰戶」分開狀的象形,而裡面那個「ㄠ」字,如同「絲」字一般,是「相連」的意思,在胤字裡面,就是連接新生兒之「臍帶」,那在ㄠ下面的「月」字,其實本是個「肉」字,故此,胤字就是女子生產過程,連接新生「骨肉」之「臍帶」未斷的會意字。基此,胤字才成為後世子孫的意思!

古代有「避諱」的問題(不使用與皇帝同樣的名字),因此「胤」字往往改成「允」字。好玩的是,現在的胤字,部首從「乙」(胤字的右半邊),而說文的部首從「肉」(胤字中間下半部),仔細看看,顯然從肉比較有「道理」!小孩是「媽媽肚子裏的一塊肉」,當然從肉比較正確。

清代雍正以後明令避諱,於是改「胤」字為「允」字,而「允」字,在孳演形變之後,很難瞭解其本意如何。其實「允」,甲骨文與金文都顯示著一個人(儿部,音就是ㄖㄣˊ)點頭(ㄙ)同意的意思!所以允許,允諾,允當,都需要點一下頭表示同意!我們常說的「允文允武」,是說一個人又能文,又能武,這裏的允字,表示「修」的意思,所以允文允武,等同修文修武,很多人喜歡用「允」、「修」二字再加上文武取名,意思是一樣的。

但允字與「胤」字實在沒有關係,古人避諱,或「改字」或「換字」,各有辦法,只要不要使用與皇帝一樣的字就好,要是一樣!「犯了避諱」,那可是要殺頭的。文字無辜,隨意竄改,那可不是古人造字時的本意!

大學時候,喜故書,在文史哲相關的領域中玩味了一陣,也湊巧讀過前北大校長,陳垣(字援菴)先生所著之「史諱舉例」一書(台灣由文史哲出版社出版),諸位如有興趣,或許可以找來看看古人是如何以「缺」字、「改」字、「空」字的方式來避諱「皇帝」的大名!

「避諱」在現代已經不再需要,但用字的「忌諱」有時還是需要注意一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