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4, 2006

「走狗」原來也不是件壞事


小兒國中段考英文成績不佳,回家後頗為沮喪,老婆見成績之後,先把我罵了一頓,說是自己會,但教不會兒子,所以該罵。唉!現代女子,「相子教夫」,蓋如是!蓋如是!

經過一陣努力,將小兒回答疑問句與否定句的的方式,用我的方式教了一遍,小兒對於「Yes, I am.」,「No, I am not.」的邏輯總算似有所悟,心裡才要鬆口氣,忽然發現考卷背面,用鉛筆一點一點的「點出」了這樣一段話:「不爽學了2是走狗!」,定神想想,原來他的意思是:「不爽學了,學了是走狗」!這是哪門子火星文?用平方來書寫中文語句?

心理兀自驚訝間,似乎也不用太過嚴肅,當初自己求學,對不順利的科目以及某些特別不喜歡的老師,不也曾胡亂塗鴉說上兩句?成長過程而已,不需要自己嚇自己。不過,「走狗」二字,激起了我一點感想,想和大家提提。走狗二字,源自史記:「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是,原本走狗的意思,並不見得是件壞事,能替主人服務,啣回獵物,不也理應如此?可惜的是,獵物沒了,啣獵物的走狗也就多餘了!唯一的剩餘價值,就是烹殺食用!看來「鳥盡弓藏」,比之「兔死狗烹」還是幸運的很多!

不獨韓信如此,衛青大破匈奴,無功業可立之時,不也正如汲黯所言,必須「馬放南山」?馬放南山還是好的,至少,彼不像韓信、彭越等人,一一死於劉邦之手,沒一個可以安享晚年。話說高祖劉邦爭得天下天下後,獨對蕭何禮遇有加,其他眾將看在眼裡,呧咕在心裡,隱忍不住,向劉邦詢問原因:「臣等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劉邦不疾不徐的回答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打獵的時候,追逐撲殺野獸、兔子的是狗;而發現野獸蹤跡,指示野獸在什麼地方的是人)。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今天你們各位若能捉住那些逃走的野獸,這只能算是有功的狗)。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至於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示野獸所在,這才算是有功的人)」。原來,和高祖把眾將官都當成「功狗」(勞動有功之走狗)看待!其功力、功能,是遠遠不及「功人」(指揮有功之人)。弄了半天,舞文弄墨,運籌帷幄者,是為功人;軀馳沙場,捨命血淌者,是為功狗。要做個狗,還必須有功才行!否則,不早就給烹了?

陶朱公勸文種急流勇退,蓋句踐其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無奈文種不聽,下場奇慘。而與漢高祖軀馳沙場的將軍們,最後都成了被殺的有功之狗,想做個活狗,看來也挺不容易的。清毛宗崗評三國演義至一百一十回時,這樣寫道:「諸葛兄弟三人,分事三國。人謂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不知狗亦不易為矣。高帝以功臣比之功狗;蒯通曰:『桀犬吠堯。』亦自比于狗;趙盾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亦自比家將于狗。若後世無義之徒,正狗之不如耳。」以此觀之,「連狗都不如」是真的很慘了!所以,要是真能成為走狗,而且是活著的走狗,在爾詐我虞的狀況下,算是叨天大幸矣。

與人相處,何以可以共患難,而獨不能共安樂?諸君自己思之,那作為一個供他人軀馳的走狗,若善盡其責,只要能不碰到烹狗的老闆,似乎也無不妨,至於自己學習的成敗,又與狗何關?

走狗的英文(turn-coat)一字取的也有深意,原本是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軍穿紅衣,殖民地之民兵穿藍衣,城池之爭奪,一進一出,一退一取,苦的是百姓,所以有人有兩套衣服,英軍來則穿紅,民兵至則穿藍,所以turn-coat這種轉換衣服顏色的人,就是「走狗」了!唉!做個走狗也真苦,沒事要帶兩套衣服,脫脫穿穿,以便見風使舵,這不很像我們所熟知的馮道,不知是「無所用恥」還是「真不能用恥」的那一型。

小兒用「學了2」來表示使用「學了」二字兩次,而我用中文的走狗歷史,以及英文的字義來源予以解釋,大家是否也「學了」兩次!一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