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3, 2007

差一點,差很多

某位政壇人物,常講:「差一點,差很多」,這句話頗有點道理,而且也適用於文字的孳演。

我寫「情字怎麼寫」一文,佳燕於讀後不懂「青」字下半部不是「月」字嗎?我怎麼會說成是「井」字,而又非許慎所說的「丹」字?確實,針對這一「點」差異,讓我多說幾句話,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開講之前,我們先將「夕」、「月」、「多」、「肉」、「內」等字的變化過程說明一下,目的是在呈現一「橫」、一「點」的差異,正是文字孳演所必然發生的現象,但孳演的差異結果,與原始立意難免會有出入,若是以孳演後的圖像,直接解釋原始立意,多少也會有些紕漏。大家看看:

所謂「夕」,本來是「半個月亮」的白描,但衍生至金文的夕,已經跟甲骨的「肉」字竟然沒啥差別了!所以我們看到帶有「月」字的文字,很多其實是「肉」部的字,我們舉「刖」字為例,那就是以刀削肉的意思!

當白日未盡,月亮已出時,夕陽依然發光,因此月亮的光芒勝影響而不甚明顯,所以「月」字裡面的那一點,其實是「光」的意思!「日」字(太陽)也是一樣,楷書裡面的一橫(原始其實是一點),也是「光」的意思,不信你直視太陽一小會,眼睛不就會感覺到黑黑的一點嗎?那一點,就是這樣來的,至於有人說那一點是傳說中的「金烏」,你相信嗎?

所謂「多」,不是「很多月亮」的意思,而是月亮從出一到十五,再到三十的移動軌跡,所以用兩個月亮上上下下來表示,而甲骨文「多」字裡面月字的造型,已經與肉字幾乎是一樣的了!那個是那個是分不出來的! 至於甲骨文的「肉」字,明顯是塊「排骨」,到了小篆,骨頭的部分畫的更清楚,可是經過隸書的演變後,就不知道「排骨」是什麼個樣子了。再細看小篆「月」與「肉」這兩個字,差異真的很有限!但到隸書,兩個字的形變卻有天差地別之分!文字的變化,約定俗成而已!未必有太多的道理!中共所推動的「簡體字」,原始目的是照顧無法受教育的廣大農民,但大幅縮減比劃的結果,將難以使人追溯文字的進展過程,文字易學了,但意義卻泯滅了。

諸位再看看「肉」與「內」,隸書與楷書真的只差了個「人」字,但回溯向上,肉、內二字,跟人有什麼關係?又怎麼會突出於「框框」之外呢?如此說來,一點一橫的變化過程,實在很難說,而且確實需要一些想像力才能加以「還原」!這也就難怪甲骨文的發現者劉鶚,雖將所得甲骨著錄成書,並且好稱:「抱殘守缺齋所藏,三代文字第一」,但竟然也只僅能識得四十四個字,而其中十四個字還弄錯了!劉鶚寫過小說,筆名是「洪都百練生」,所以並不是沒有想像力,只是甲骨文的演變與推敲,確實需要深厚的文字學為基礎。

現在我們來看看「井」、「丹」、「舟」三個字的演化過程,先圖示如下:

「井」字是四捆樹枝交錯而成,小篆中的一點,有人說是「汲水之物」,也有人說是「井中水波」,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考證中國的「古井」,發現那不是「汲水之物」,更不是「水波」,而是井底的「壓石湧泉之口」,目的是用來防止井底地下水量湧出後,不置因此崩壞了邊土。如此說來,造字時所劃的那一點,還真有深意!

而「丹」字,裡面也有一點,字形除了不是「樹枝交錯」外,其他一模一樣!這表示井、丹二字源出一意,都是「向下挖出的坑」!得水是為井,得礦是為丹,至於那一點,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礦,文字孳乳變化,井字的點消失了,而丹字的點,卻又那麼突兀! 許慎將丹字視為南海還來的「丹硃」,應該是弄錯了!丹字一點乃為礦,但顯然不一定是紅色。

我們再看看「舟車勞頓」的「舟」字 ,原來是象行白描一個有小格板的小船,小格板原來是用來支撐左右船身用的,但畫來畫去,格板成了兩個「點」,而繫船用的「繩子」,最後成了舟字的上面那一小撇,文字變化,好玩的很,而中國字的造字邏輯,絕不是死板的六書,而是來是實際的生活過程。

井字的交錯之形,失去交錯後,變成丹字,丹字有礦無水,因此絕不會「使草成青」!然許慎及後來的文字學家,就這樣一路傳了下去!沒有水的草,能活麼?當然不能,如此,青字之所以能青,必然有水!否則「菁」字不會是象徵著活力旺盛的樣子了! 青的變化,在到小篆之前, 顯然已經將井與丹的形狀給弄混了!

一橫與一點,稍稍有一點變化,字形便會差很多!弄錯也沒那麼嚴重,文字是活的,過去的故事,能知道最好,不知道,井仍是井,丹仍是丹!青仍是青,情仍是情,孳演於我何有干?但,「差一點,差很多」仍是事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