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8, 2007
搞笑的邏輯,搞不懂的部長!
教育部長杜正勝,今日對立委質詢「把教育給搞好」一句,針對「搞」字,將之形容為那是中國的文字,而不是台灣的文辭!進而要求立委不要對他說搞這個字,語出,我為之搖頭嘆息不已!
何謂「搞」?我們先不急著說文解字,但我們天天不也常說:「搞七捻三」、「胡搞瞎搞」、「真搞不懂」、「搞來搞去」、「你搞什麼」、「搞不好...」等詞語嗎?搞所衍生的中國字,中國詞,無非表達句意而已,哪來的台灣、中國之分?杜先生看來真的是有些太糊塗,所以「搞」錯了!
有些詞句,確實有地方性的使用方式,那也不足為奇,台灣的閩南語發音,不也有南北輕重之別?上海話,北京腔,寧波語,乃至所謂「南蠻鴃舌」,現在都是「中國話」,僅在於方言確有差異而已,「鄉音」二字,是一種親近,化成文字,詞語不同而已!
然而,台灣話真的就與「中國話」有差異嗎?我舉一例:「你有空嗎」這四個字,用閩南語發音,是為:「爾有閒否」(ㄌㄧˋ, ㄨ˙,ㄧㄥˊ,ㄇㄛ˙),這不是中國的「文言文」又為何?打小,我們都會唱西北雨:
西北雨直直落,
鯽仔魚卜娶某,
鮕鮐兄拍鑼鼓,
媒人婆土虱嫂,
日頭暗揣無路,
趕緊來火金姑,
做好心來照路,
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
白鷺鷥來趕路,
搬山嶺過溪河,
找無岫跋一倒,
日頭暗卜怎好,
土地公土地婆,
做好心來帶路,
西北雨直直落。
這裡面,記載著農家的景色,而每一語句都用了中國的「韻角」,而且一路押全韻(每一句字尾都押韻)!我們的杜部長,在記憶的深處,回想童稚的無邪日子,應該還會唱吧!此外,杜部長出身學術之門,也曾研究過中國上古史,更寫的一手好毛筆字,果如此,怎麼可能會搞不懂台灣的文字、語詞,本身就來自海峽的對岸,而且密不可分呢!「唐山過台灣」的歷史沒有那麼遠,吳沙開台的過程也還記憶猶新,而姓氏的香火延續也還綿綿未斷,那麼,哪來的那麼多政治問題呢?
近日,鄭進一先生所做的「家後」之歌,感人至深,詞謂:
有一日咱若老
找無人甲咱友孝
我會陪你 坐惦椅寮
聽你講少年的時陣你有外摮
吃好吃醜無計較
怨天怨地嘛袂曉
你的手 我會甲你牽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我會讓你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放你為我目屎流
有一日咱若老
有媳婦子兒友孝
你若無聊 拿咱的相片
看卡早結婚的時陣你外緣投
穿好穿醜無計較
怪東怪西嘛袂曉
你的心我會永遠記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就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嘛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你著讓我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看你為我目屎流
我引這段歌詞,除了說明此歌也押韻之外,也保留了古音的唸法,更想說明的是,文字的魅力,來自認同,語言的魔力,也來自認同,用詞即或有地域的差異,發音即使有輕重的距離,但那些都是枝微末節,重點是:對於不認同這些語言、文字的朋友,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而對於只在乎地域性差別的人,心胸怎能大的起來的?但對於珍惜鄉音而產生的親近感,我感到欣慰與尊重,因為:來自家鄉土地的呼喚,誰能假裝聽不到呢?
Sunday, March 25, 2007
給我張廷玉,少來杜正勝
雍正王朝裡,一夜,康熙夜間難寐,步行至上書房,值班大學士「衡臣」(張廷玉)於聽到康熙的腳步聲後,立即跪在地上等待皇帝的駕臨!康熙說:「能聽出朕的腳步聲的人不多了」,光是這一句話,大家可以想見張廷玉對康熙的熟悉程度!而後康熙問皇子爭位的問題,張廷玉「不答」,康熙說:「朕自己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是不該難為你」!這是康熙的自知,也是寬容!
對越是自己瞭解的人,給建議時反而越要謹慎,因為熟悉,所以對方接納的機會高,而接納的後果如何,誰也無法判定是非對錯,無論對錯與否,時間都會繼續走下去!張廷玉聰明而不對康熙的繼承問題,是謹守分寸,而康熙自我解嘲而不再強問,更是對屬下有難言之隱時的寬容。
近日,有意問鼎大位的准候選人,彼此攻訐,瘡疤互揭,而抬轎之人,殷勤屢現,其極無不,所謂:「其爭也君子」,是完全不適用了。而擁有行政資源的候選人,填塞廣告,強制推銷,也令人鄙夷無奈!對於權力的覬覦與爭奪,無疑是醜陋而庸俗的!在歷史長河中,「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果僅有一己之私,滿足了短暫的權利之慾,苦了百姓又真有什麼意義?
雍正為整頓旗務,將關外鐵帽子親王招入京城,然彼等受八王爺之慫恿,突然全部槍口對內,要拿掉雍正的領導權,當庭之上,除王文昭外,無人膽敢回應,尤其十爺一句:「充其量只不過是滿人養的一條狗」一句,更讓群臣一一啞口!而後張廷玉挺身而出,以老臣之身,剴切陳詞,舌戰皇親貴冑,冒死將是非曲直予以分說,並不因當時雍正處於極端危險狀況而背離事實,如果說這就是「為官風骨」,那當時的張廷玉,應是充分予以顯現了。
我們的國家,如今少了正直敢言,區分是非的張廷玉,卻多的是倒因為果,強辯是非的杜正勝!「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其實不需要討論,「成語」是約定俗成,大家不這樣用,就不是成語,至於「Home Page」,大家都知道那是「首頁」,絕不是教育部說的「烘焙機」!而杜先生的長子杜明夷,明明是用了易經的卦名(水火明夷),那又為何說:「用成語是落後的象徵」?這年頭,政府裡頭沒幾個敢直言的官員,但似乎多了些十爺口中齜牙咧嘴的兄弟,時代進步如此,國家本濟濟多士,如今噤而不言,致令「邪辟者哮叫狼嚎」,我只能用痛心疾首加無奈予以形容。
同樣,在雍正一劇裡,張廷玉的弟弟捲入洩題乙案,為李黻所舉發,嗣後朝廷查案,將主考官張廷璐(廷玉之弟)等人予以問斬。案決,朝廷人等以張廷玉之位高權重,加之廷璐平日待人亦厚,均希望廷玉能出挺身救弟,而一干大臣也願意聯名上摺以為呼應。不料,廷玉因此深居簡出,稱病在家,避諱而不言!終而廷璐開刀問斬,所遺二子,雍正著令交廷玉撫養。公私如此之清,是非如此之明,實非常人所及,也難怪張廷玉謝世後,能成為唯一配祀太廟的漢臣。反觀杜正勝,其子杜明夷服役期間,出入夜店逍遙,行為極不檢點,事發後託言同學慶生,絕無輕薄之事,欲蓋彌彰之舉,掩耳盜鈴之說,均不堪一笑!而後政戰官員,仰長官之鼻息,將杜子調任「心理輔導」一職,以避眾怒並塞人耳目,如此總總,與張氏拘謹之行徑實大意其趣,而記者問其所以,杜正勝竟將記者之麥克風一一收起至於桌上,然後顧左右而言他,再而後快步離去,較之於張廷玉之謹言慎行,不知道杜正勝自己是否會覺得有所汗顏!
歷史,記載曾經發生的事,我們希望能多見一些張廷玉「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風範,而實在不想多聽杜正勝「三隻小豬,水火明夷」的誆言。
Friday, March 23, 2007
差一點,差很多
某位政壇人物,常講:「差一點,差很多」,這句話頗有點道理,而且也適用於文字的孳演。
我寫「情字怎麼寫」一文,佳燕於讀後不懂「青」字下半部不是「月」字嗎?我怎麼會說成是「井」字,而又非許慎所說的「丹」字?確實,針對這一「點」差異,讓我多說幾句話,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開講之前,我們先將「夕」、「月」、「多」、「肉」、「內」等字的變化過程說明一下,目的是在呈現一「橫」、一「點」的差異,正是文字孳演所必然發生的現象,但孳演的差異結果,與原始立意難免會有出入,若是以孳演後的圖像,直接解釋原始立意,多少也會有些紕漏。大家看看:
所謂「夕」,本來是「半個月亮」的白描,但衍生至金文的夕,已經跟甲骨的「肉」字竟然沒啥差別了!所以我們看到帶有「月」字的文字,很多其實是「肉」部的字,我們舉「刖」字為例,那就是以刀削肉的意思!
當白日未盡,月亮已出時,夕陽依然發光,因此月亮的光芒勝影響而不甚明顯,所以「月」字裡面的那一點,其實是「光」的意思!「日」字(太陽)也是一樣,楷書裡面的一橫(原始其實是一點),也是「光」的意思,不信你直視太陽一小會,眼睛不就會感覺到黑黑的一點嗎?那一點,就是這樣來的,至於有人說那一點是傳說中的「金烏」,你相信嗎?
所謂「多」,不是「很多月亮」的意思,而是月亮從出一到十五,再到三十的移動軌跡,所以用兩個月亮上上下下來表示,而甲骨文「多」字裡面月字的造型,已經與肉字幾乎是一樣的了!那個是那個是分不出來的! 至於甲骨文的「肉」字,明顯是塊「排骨」,到了小篆,骨頭的部分畫的更清楚,可是經過隸書的演變後,就不知道「排骨」是什麼個樣子了。再細看小篆「月」與「肉」這兩個字,差異真的很有限!但到隸書,兩個字的形變卻有天差地別之分!文字的變化,約定俗成而已!未必有太多的道理!中共所推動的「簡體字」,原始目的是照顧無法受教育的廣大農民,但大幅縮減比劃的結果,將難以使人追溯文字的進展過程,文字易學了,但意義卻泯滅了。
諸位再看看「肉」與「內」,隸書與楷書真的只差了個「人」字,但回溯向上,肉、內二字,跟人有什麼關係?又怎麼會突出於「框框」之外呢?如此說來,一點一橫的變化過程,實在很難說,而且確實需要一些想像力才能加以「還原」!這也就難怪甲骨文的發現者劉鶚,雖將所得甲骨著錄成書,並且好稱:「抱殘守缺齋所藏,三代文字第一」,但竟然也只僅能識得四十四個字,而其中十四個字還弄錯了!劉鶚寫過小說,筆名是「洪都百練生」,所以並不是沒有想像力,只是甲骨文的演變與推敲,確實需要深厚的文字學為基礎。
現在我們來看看「井」、「丹」、「舟」三個字的演化過程,先圖示如下:
「井」字是四捆樹枝交錯而成,小篆中的一點,有人說是「汲水之物」,也有人說是「井中水波」,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考證中國的「古井」,發現那不是「汲水之物」,更不是「水波」,而是井底的「壓石湧泉之口」,目的是用來防止井底地下水量湧出後,不置因此崩壞了邊土。如此說來,造字時所劃的那一點,還真有深意!
而「丹」字,裡面也有一點,字形除了不是「樹枝交錯」外,其他一模一樣!這表示井、丹二字源出一意,都是「向下挖出的坑」!得水是為井,得礦是為丹,至於那一點,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礦,文字孳乳變化,井字的點消失了,而丹字的點,卻又那麼突兀! 許慎將丹字視為南海還來的「丹硃」,應該是弄錯了!丹字一點乃為礦,但顯然不一定是紅色。
我們再看看「舟車勞頓」的「舟」字 ,原來是象行白描一個有小格板的小船,小格板原來是用來支撐左右船身用的,但畫來畫去,格板成了兩個「點」,而繫船用的「繩子」,最後成了舟字的上面那一小撇,文字變化,好玩的很,而中國字的造字邏輯,絕不是死板的六書,而是來是實際的生活過程。
井字的交錯之形,失去交錯後,變成丹字,丹字有礦無水,因此絕不會「使草成青」!然許慎及後來的文字學家,就這樣一路傳了下去!沒有水的草,能活麼?當然不能,如此,青字之所以能青,必然有水!否則「菁」字不會是象徵著活力旺盛的樣子了! 青的變化,在到小篆之前, 顯然已經將井與丹的形狀給弄混了!
一橫與一點,稍稍有一點變化,字形便會差很多!弄錯也沒那麼嚴重,文字是活的,過去的故事,能知道最好,不知道,井仍是井,丹仍是丹!青仍是青,情仍是情,孳演於我何有干?但,「差一點,差很多」仍是事實。
我寫「情字怎麼寫」一文,佳燕於讀後不懂「青」字下半部不是「月」字嗎?我怎麼會說成是「井」字,而又非許慎所說的「丹」字?確實,針對這一「點」差異,讓我多說幾句話,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開講之前,我們先將「夕」、「月」、「多」、「肉」、「內」等字的變化過程說明一下,目的是在呈現一「橫」、一「點」的差異,正是文字孳演所必然發生的現象,但孳演的差異結果,與原始立意難免會有出入,若是以孳演後的圖像,直接解釋原始立意,多少也會有些紕漏。大家看看:
所謂「夕」,本來是「半個月亮」的白描,但衍生至金文的夕,已經跟甲骨的「肉」字竟然沒啥差別了!所以我們看到帶有「月」字的文字,很多其實是「肉」部的字,我們舉「刖」字為例,那就是以刀削肉的意思!
當白日未盡,月亮已出時,夕陽依然發光,因此月亮的光芒勝影響而不甚明顯,所以「月」字裡面的那一點,其實是「光」的意思!「日」字(太陽)也是一樣,楷書裡面的一橫(原始其實是一點),也是「光」的意思,不信你直視太陽一小會,眼睛不就會感覺到黑黑的一點嗎?那一點,就是這樣來的,至於有人說那一點是傳說中的「金烏」,你相信嗎?
所謂「多」,不是「很多月亮」的意思,而是月亮從出一到十五,再到三十的移動軌跡,所以用兩個月亮上上下下來表示,而甲骨文「多」字裡面月字的造型,已經與肉字幾乎是一樣的了!那個是那個是分不出來的! 至於甲骨文的「肉」字,明顯是塊「排骨」,到了小篆,骨頭的部分畫的更清楚,可是經過隸書的演變後,就不知道「排骨」是什麼個樣子了。再細看小篆「月」與「肉」這兩個字,差異真的很有限!但到隸書,兩個字的形變卻有天差地別之分!文字的變化,約定俗成而已!未必有太多的道理!中共所推動的「簡體字」,原始目的是照顧無法受教育的廣大農民,但大幅縮減比劃的結果,將難以使人追溯文字的進展過程,文字易學了,但意義卻泯滅了。
諸位再看看「肉」與「內」,隸書與楷書真的只差了個「人」字,但回溯向上,肉、內二字,跟人有什麼關係?又怎麼會突出於「框框」之外呢?如此說來,一點一橫的變化過程,實在很難說,而且確實需要一些想像力才能加以「還原」!這也就難怪甲骨文的發現者劉鶚,雖將所得甲骨著錄成書,並且好稱:「抱殘守缺齋所藏,三代文字第一」,但竟然也只僅能識得四十四個字,而其中十四個字還弄錯了!劉鶚寫過小說,筆名是「洪都百練生」,所以並不是沒有想像力,只是甲骨文的演變與推敲,確實需要深厚的文字學為基礎。
現在我們來看看「井」、「丹」、「舟」三個字的演化過程,先圖示如下:
「井」字是四捆樹枝交錯而成,小篆中的一點,有人說是「汲水之物」,也有人說是「井中水波」,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考證中國的「古井」,發現那不是「汲水之物」,更不是「水波」,而是井底的「壓石湧泉之口」,目的是用來防止井底地下水量湧出後,不置因此崩壞了邊土。如此說來,造字時所劃的那一點,還真有深意!
而「丹」字,裡面也有一點,字形除了不是「樹枝交錯」外,其他一模一樣!這表示井、丹二字源出一意,都是「向下挖出的坑」!得水是為井,得礦是為丹,至於那一點,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礦,文字孳乳變化,井字的點消失了,而丹字的點,卻又那麼突兀! 許慎將丹字視為南海還來的「丹硃」,應該是弄錯了!丹字一點乃為礦,但顯然不一定是紅色。
我們再看看「舟車勞頓」的「舟」字 ,原來是象行白描一個有小格板的小船,小格板原來是用來支撐左右船身用的,但畫來畫去,格板成了兩個「點」,而繫船用的「繩子」,最後成了舟字的上面那一小撇,文字變化,好玩的很,而中國字的造字邏輯,絕不是死板的六書,而是來是實際的生活過程。
井字的交錯之形,失去交錯後,變成丹字,丹字有礦無水,因此絕不會「使草成青」!然許慎及後來的文字學家,就這樣一路傳了下去!沒有水的草,能活麼?當然不能,如此,青字之所以能青,必然有水!否則「菁」字不會是象徵著活力旺盛的樣子了! 青的變化,在到小篆之前, 顯然已經將井與丹的形狀給弄混了!
一橫與一點,稍稍有一點變化,字形便會差很多!弄錯也沒那麼嚴重,文字是活的,過去的故事,能知道最好,不知道,井仍是井,丹仍是丹!青仍是青,情仍是情,孳演於我何有干?但,「差一點,差很多」仍是事實。
Tuesday, March 20, 2007
「情」字這個字,怎麼寫?
「情」字怎麼寫?「豎心」加個「青」字,顯然是個形聲字,心是形,青是聲。而青字是個部首,所衍生之字多有「青色」之意。然以青字作為聲旁的字,卻不見青色,而有多種字意,如:「情」、「請」、「清」、「菁」、「晴」、「凊」等。
如果你查「說文解字」及其他字書,迄今每一本都將青字解釋為「青色」,而上半部是「生」字(草自土中串出向上生長),下半部是「丹」字(紅色)!然而青字的本意,我總覺得不是如此!青字,下半部,明明是個「井」字,怎麼是「丹」呢?蓋井中有水,於井內汲水時,水落井旁,因滋潤而生草,這不是很自然嗎?生草而為「青」色,因此青字,應該說的就是「近井因水而生草」的意思!而哪裡有井?黃土高原之上,水是重要資源,並不是到處都有河流,因而有人聚之處自然有井。如此,說明了鑿井取水的重要,同時也說明了「離鄉背井」的辛苦與難過!當然,百姓安居樂業,過著便是「井然有序」的日子了!
基此,心中懷念著井邊聚落之人便自然有「情」,汲井水依序而不爭先便是有「請」,井水之中澄澈無雜質當然為「清」,井水印畫萬里無雲天而為「晴」。如果依照許慎的說法,丹字在下,生字在上,左思右想,實在缺乏解釋力量!
一個簡單的字,暗藏著黃土高原上,「水」的難得與珍貴,「井」的重要,進而因井而生「情」,如今慣以自來水過日子的現代人,確實是很難體會「青」字的由來吧! 為了讓大家知道「青」字的構造,我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有關「青」、「井」、「生」這三個字的演變錄之於下:
另外,「井」這個字,是四捆「棍子」(樹幹)交錯疊在一起的樣子,鑿井時必需以支架檔土,以免邊土因水漫而崩落,至於小篆井字裡在「一點」中是什麼,請大家看看林西莉所寫的「漢字的故事」一書,裡面已經替大家做了解答。如今的井,鑿成「圓形」,跟古人造字時是不太一樣的! 許慎將「井」字當作「丹」字,顯然就是因為弄錯了那「一點」的意思。要將「青」字寫對,必需對「井」有情,所以青字,不應寫成「請」右半邊的字形,而是盡可能尊重造字之原意,將之寫成「月」字(如下),因為那本來就是四捆樹幹疊在一起的樣子:
電腦造字,美化可以,但造字時原意未必拿捏的對。
如果你查「說文解字」及其他字書,迄今每一本都將青字解釋為「青色」,而上半部是「生」字(草自土中串出向上生長),下半部是「丹」字(紅色)!然而青字的本意,我總覺得不是如此!青字,下半部,明明是個「井」字,怎麼是「丹」呢?蓋井中有水,於井內汲水時,水落井旁,因滋潤而生草,這不是很自然嗎?生草而為「青」色,因此青字,應該說的就是「近井因水而生草」的意思!而哪裡有井?黃土高原之上,水是重要資源,並不是到處都有河流,因而有人聚之處自然有井。如此,說明了鑿井取水的重要,同時也說明了「離鄉背井」的辛苦與難過!當然,百姓安居樂業,過著便是「井然有序」的日子了!
基此,心中懷念著井邊聚落之人便自然有「情」,汲井水依序而不爭先便是有「請」,井水之中澄澈無雜質當然為「清」,井水印畫萬里無雲天而為「晴」。如果依照許慎的說法,丹字在下,生字在上,左思右想,實在缺乏解釋力量!
一個簡單的字,暗藏著黃土高原上,「水」的難得與珍貴,「井」的重要,進而因井而生「情」,如今慣以自來水過日子的現代人,確實是很難體會「青」字的由來吧! 為了讓大家知道「青」字的構造,我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有關「青」、「井」、「生」這三個字的演變錄之於下:
另外,「井」這個字,是四捆「棍子」(樹幹)交錯疊在一起的樣子,鑿井時必需以支架檔土,以免邊土因水漫而崩落,至於小篆井字裡在「一點」中是什麼,請大家看看林西莉所寫的「漢字的故事」一書,裡面已經替大家做了解答。如今的井,鑿成「圓形」,跟古人造字時是不太一樣的! 許慎將「井」字當作「丹」字,顯然就是因為弄錯了那「一點」的意思。要將「青」字寫對,必需對「井」有情,所以青字,不應寫成「請」右半邊的字形,而是盡可能尊重造字之原意,將之寫成「月」字(如下),因為那本來就是四捆樹幹疊在一起的樣子:
電腦造字,美化可以,但造字時原意未必拿捏的對。
Thursday, March 15, 2007
琦君的懷母之作
Dear All,
我很少轉寄他人的文章,但琦君的懷母之作,讀來自然懷念起自己的母親,也只有在失卻後,才知道失去什麼。還記得「下雨天真好」一文嗎,那也是她的作品。如今琦君已然作古,但她的懷母之作,讀之更令人咀嚼有味,我們心中的母親,不也就都如是堅強?事實上,琦君一歲喪父,四歲喪母,他筆下的母親,依照<永是有情人.代序>中她自己的說法,其實是真正撫養她長大的「伯母」,之後琦君十三歲失兄,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心理的寂寞與親情失落的渴望,是難以行諸於筆墨的!她以伯母替代母親,而母親就是伯母,人間恩情,有時又哪裡需要「嫡出」?
我有幸,與父母相處四十三年,然「不為父母,不知報娘恩」,這是我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各位讀讀此文中的「孩兒經」,然後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都這樣虧待過自己的父母?我在聯語一文,有如是之語:
病榻上、見子女真情情真
墳塋頭、知父母厚恩恩厚
說實話,我自己有很深的感觸,而「有孝心沒有孝行」也是我父親常講的話,如今「祭之豐」,又有何補於菽水之養?畫荻之恩?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裡面,結尾這樣說:「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文章說的其實不是燕子,而是劉老頭。白居易借燕子「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的事實,提醒劉老頭當年背離父母時,不也正是如此?果如此,又何怨於自己的兒女?很有點現世報的意味。我的老師對於「學習」,曾提醒我說有「時間不可壓縮性」,成長是一點一滴而致,事非經過不知難,不論再怎麼耳提面命,成長在時間上仍不可壓縮!我們所得到的教訓,一樣重複在兒女身上!對於父母的照顧提攜,都是必需等到自己成了父母,體會「把屎把尿」的難為之後,才知道蓼莪裏,父兮生我,母兮劬我,撫我畜我,顧我腹我的那份辛勞!
我的母親,出身農村,戰爭以及外祖父早逝所致的窮困,使她失去了就學的機會,母親所有的知識,多半來自刻苦自學,猶記母親過去讀報識字,半猜半認,小時引為一笑,如今越發體會裡面的艱難。小時候,母親也曾抱著我,在炎熱的夏夜,唸著家鄉流傳的歌謠,而我對其中一句印象特別深刻:「有了老婆不要娘」!我有幸娶到賢妻,能在奔波於工作之時,替我善盡孝道因而沒有犯上忌諱,如今的年輕人,不知道能不能體會孩兒經裏「娶了親,結了婚,親爹親娘是路人」以及「有了老婆不要娘」這幾句話後面的意思? 我們因親手而長大,報答父母之恩,有孝心更應有孝行才是。
寫完「情為何物」一文後,順道將琦君的文章分享如下,願大家都做一體會。
母親
每當我把一鍋香噴噴的牛肉燒成了焦炭,或是一下子拉上房門,卻將鑰匙忘在裡面時,我就一籌莫展,只恨自己的壞記性,總是把家事搞的一團糟。這時,就有一個極柔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小春,別懊惱,誰都會有這種可笑的情形。別僅著埋怨自己。試試看,再來過。」
那就是慈愛的母親,在和我輕輕地說話。母親離開人間已經三十五年,可是只要我閉上眼睛想她,心裡喊著她,她就會出現在我眼前,微微搖擺著身體,慢慢兒走動著。在我的記憶裡,母親總是這麼慢慢兒搖擺著,走來走去,從早做到晚,不慌不忙。她好像總不生氣,也沒有埋怨過別人或自己。有一次,她為外公蒸棗泥糕,和多了水,蒸成一團漿糊,她笑瞇眼著說:「不要緊,再來過。」外公卻說:「我沒有牙,棗泥糊不是更好嗎?」他老人家一邊吃,一邊誇不絕口。我想母親的好性情一定是外公誇出來的。因此,我在懊喪時,只要一想到母親說的「不要緊,再來過」,我就重整旗鼓,興高采烈起來了。
在靜悄悄的清晨或午後,一個人坐在屋子裡,什麼事都不做,只是「一往情深」地思念著母親,內心充滿安慰和感謝。對我來說,真是人生莫大的快樂,我常在心裡輕聲地說:「媽媽,如果您現在還在世的話,我們將是最知心的朋友啊!」
母親是位簡樸的農村婦女,她並沒有讀過多少詩書。可是由於外公外婆的教導,和她善良的本性,她那舊時代女性的美德,真可作全村婦女的模範。我幼年隨母親住在簡樸的鄉間,對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村生活,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的鄉間,沒有電臺,電視報時報氣候。母親每天清晨,東方一露曙光就起牀。推開窗子,探頭望天色,嘴裡便念念有詞:「天上雲海,大水滿池塘。靠晚雲黃,沒水煎糖。」她就會預知今天是個什麼天氣。如果忘了是什麼節候,她就會在牀頭小抽屜中取出一本舊兮兮的黃曆,瞇著近視眼邊看邊念:「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我就搶著念下去,母親說:「別念那麼多,還沒到那節候呢。」
母親用熟練的手法,把一條烏油油的辮子,在腦後盤成一個翹翹的螺絲髻,就匆匆進廚房給長工們做早飯。我總要在熱被窩裡再賴一陣才起來,到廚房裡,看母親抓開鍋蓋,盛第一碗熱騰騰的飯在灶神前供一會兒,就端到飯桌上給我吃。飯盛得好滿,桌上四四方方地排著九樣菜,給長工吃的,天天如此。母親說:「要飽早上要飽,要好祖上好。」她一定也要我吃一大碗飯。我慢吞吞地吃著,擡頭看牆壁上被煙燻黃了的古老自鳴鐘,鐘擺有氣無力地擺動著,灰撲撲的鐘面上,指針突然會掉下一大截,我就喊:「鐘跑快了。」母親從來也不看那口鐘的,晴天時,她看太陽曬到臺階兒的第幾檔就知道是什麼時辰了。雨天呢,她就聽雞叫。雞常常是咚咚咚地繞在她腳邊散步,她把桌上的飯粒撢在手心裡,放到地上給雞啄,母親說飯就是珍珠寶貝,所以不許我在碗裡剩飯。老師也教過我「須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詩,我也知道吃白米飯的不容易。
做完飯,餵完豬,母親就會打一木盆熱水,把一雙粗糙的手在裡面泡一陣,然後用圍裙擦乾,手上的裂縫像一張張紅紅的小口,母親抹上雞油(那就是她最好的冷霜了),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看看自己的手,因為這雙手為她做了那麼多事。我曾說:「媽媽,阿榮伯說您從前的手好細好白,是一雙有福氣的玉手。」母親嘆息似地說:「什麼叫有福氣呢?莊稼人就靠勤儉。靠一雙玉手又有什麼用?」我又說:「媽媽,嬸嬸說你的手沒有從前細了,裂口會把繡花絲線勾得毛毛的,繡出來的梅花喜鵲,麒麟送子,都沒有從前漂亮了。」母親不服氣地說:「那裡?上回給你爸爸寄到北平去的那雙繡龍鳳的拖鞋面,不是一樣的又光亮又新鮮嗎?你爸爸來信不是說很喜歡嗎?」
母親在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後,總是坐在我身邊,就著一盞菜油燈做活,織帶子啦,納鞋底啦,縫縫補補啦。亮閃的針在她手指縫中間跳躍著。我不由停下功課,看著她左手無名指上的赤金戒指,由於天天浸水洗刷,倒是晶亮的。那是父親給母親的訂婚禮物,她天天戴在手上,外婆留給她的鑲珍珠、寶石的戒指,都捨不得戴。於是我又想起母親的朱紅首飾箱來,索性捧出來一樣樣翻弄。裡面有父親從外國帶回送她的一隻金錶,指針一年到頭停在老地方,母親不讓我轉發條,怕轉壞了。每年正月初一,去廟裡燒香,母親才轉了發條戴上,平常就放在盒子裡睡覺,我說發條不轉會長銹的,母親說:「這是你爸爸買給我最好的德國錶,不會長銹的。」我又說:「錶不用,有什麼意思。」母親說:「用舊了可惜,我心裡有個錶。」真的,母親心裡有個錶,做事從不會錯過時間。除了手錶和寶石戒指外,就是哥哥和我兩條刻著「長命富貴」的金鎖片。我取出來通通掛在脖子上。母親停下針線,凝視著金鎖片說:「怎麼就沒讓你哥哥戴著去北平呢?」我就知道她又在想念在北平的哥哥了,連忙收回盒子裡。
母親對父親真個是千依百順,這不僅是由於她婉順的天性,也因為她敬愛父親,父親是她心目中的奇男子。他跟別的男孩子不一樣,說話文雅,對人和氣,又孝順父母。滿腹的文章,更無與倫比。後來父親求得功名,做了大官,公公婆婆都誇母親命裡有幫夫運,格外疼這個孝順的兒媳婦了。
僅管母親有幫夫運,使父親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她卻一直自甘淡泊地住在鄉間,為父親料理田地、果園。她年年把最大的楊梅、桃子、桔子等揀出來郵寄到杭州給父親吃,只要父親的信裡說一句「水果都很甜,辛苦你了」,母親就笑逐顏開,做事精神百倍。母親常說「年少夫妻老來伴」,而她和父親總是會少離多。但無論如何,在母親心目中,父親永遠是他們新婚時穿寶藍湖縐長衫的瀟灑新郎。
我逐漸長大以後,也多少懂得母親的心事,想盡量逗母親快樂。但我畢竟是個任性的孩子,還是惹她生氣的時候居多。母親生氣時,並不責備我,只會自己掉眼淚,我看她掉眼淚,心裡抱歉,卻又不肯認錯。事實上,對我所犯的小小過錯,母親總是原諒的,而且給我改過以及再接再厲的機會。比如我不小心打破一個飯碗,她就會再給我一個飯碗去盛飯,嚴厲地說:「這回拿好,打破了別吃飯。」如果因貪玩忘了餵豬,她就要我多做一件事以示懲罰。但我如犯了大錯,她就再也不會縱容。她的態度是嚴厲的,話是斬釘截鐵的,責備完以後,丟下我一個人去哭,非得我哭夠了自己出來,她是不會理我的。
母親像一潭靜止的水,表面上從看不出激動的時候,她的口中,從不出惡毒之言,旁人向她打聽什麼,她就說:「我不知道呀。」或是「我記性最壞,什麼都忘了。」有人說長論短,或出口傷人,她就連連搖手說;「可別這麼說,將來進了陰間,閻王會將你舌頭拉出來,架上牛耕田的啊!」我笑她太迷信。她說:「別管有沒有,一個人如不說好話,不做正當事,心裡自會不平安,臨終之時,就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母親的最後理想,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她在煩惱悲傷時,都是以此自慰。她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自幼跟外公學了不少經,金剛經、彌陀經,她都背得很熟,逢年過節不得不殺雞豬,母親就跪在佛堂裡念大悲咒、往生咒。我看她一臉的莊嚴慈悲,就像一尊菩薩。還有每當她拿米和金錢幫助窮苦的鄰居時,總是和顏悅色,喜溢眉梢。後門口小販一聲吆喝,母親就去買魚肉,從不討價還價,外公摸著鬍子得意地說:「你媽小時候,我教過她朱伯廬先生治家格言,她真的做到了。」我聽了外公的話,也到大廳裡看屏風上的治家格言。「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母親真的樣樣做到了。
母親並沒認多少字、讀多少書,她的學識和許多忠孝節義的故事,都是從花名寶卷、廟會時的野臺戲,以及瞎子的鼓兒詞裡學來的。她和嬸母們一邊做事,一邊講著故事,講得有頭有尾,這也是她最快樂的時光了。她說話時慢條斯理,輕聲輕氣,對於字眼的聲音十分注意。有時講究到咬文嚼字的程度,聽來卻非常有趣。比如數目中的「二」字,她一定說「一對」,顯得吉利。「四」字呢,一定說「兩雙」。因為「四」「死」同音,是非常非常忌諱的,尤其逢年過節或過生日的時候。數到「十一」,她就說:「出頭啦!」因為十一是個單數。又比如「沒有」,她一定說「不有」,因為「沒」「歿」同音,是絕對不能說的。這都是她小時候外婆教她的。
冬天的夜晚,我躺在暖烘烘的被窩裡,聽母親講「寶卷」上「落難公子中狀元,私定終身後花園」的故事。講到男女相悅的愛情場面時,母親雙頰泛起紅暈笑靨,彷彿是在敘述自己的戀愛故事呢。講著講著,她便會低低地唱起來,像吟誦一首古詩,聲音十分悅耳。每一首詞兒,我都耳熟能詳,卻是越聽越想聽。我至今牢牢記得她唱的「十八歲姑娘」:
十八歲姑娘學抽煙,銀打的煙盒兒金鑲邊。不好的煙絲她不要抽,抽的桔梗蘭花煙。姑娘河邊洗絲帕,絲帕漂水水生花。「撐船的哥兒幫我挑一把,今晚到小妹家裡喝香茶。」「我怎知姑娘住那裡?」「朱紅的門兒矮牆裡,上有琉璃瓦,下有碧紗窗,小院角落裡有株牡丹花。」「姑娘呀!我粗糠那配高梁米,粗布那配細綢綾。」「阿哥阿哥休這樣講,十個手指頭伸出來有長短,山林樹木有高低。」
現在看看這段詞兒,當年農村裡少男少女的戀愛,不也非常熱情奔放嗎?
月亮好的夜晚,母親就為我唱月光經,她放下手中的活兒,雙手合掌,一臉的肅穆神情,月光經的詞兒是這樣的:
太陰菩薩上東來,天堂地獄九層開。十萬八千諸菩薩,諸位菩薩兩邊排。腳踏芙蓉地,蓮花遍地開。頭頂七層寶塔,月光娑婆世界。一來報答天和地,二來報答父母恩,三來報答閻羅天子地獄門。弟子誠心念一遍,永世不入地獄門。臨終之時生淨土,七祖九族盡超生。
母親閉目凝神,念完一遍,俯身拜一拜。那分虔誠的尊敬,充份表現了母親堅定的宗教信仰。其他還有乾菜經、灶神經,每一首經的音調,都給人一種沉靜穩定的力量。每一手的詞兒,也都令人回味無窮。例如灶神經中最精采的句子:「不論葷素口,萬里去修行。八月初三卯時辰,手做生活口念經,一天念得三四卷,勝過家中積金銀。黃金白銀帶不去,只帶灶神一卷經。」細細咀嚼,使你安心知足。這也許就是母親一生安貧守拙、淡泊自甘的主要原因吧!
母親最後還是以一首孩兒經催我入夢::
孩兒孩兒經,親生孩兒有套經,抱在懷中親又親。輕輕手兒放上牀,輕輕腳兒下踏凳,輕輕手兒關房門。門外何人高聲喊,搖搖手請莫高聲。只怕孩而兒受驚哭,只愁孩兒睡不沉。孩兒帶到一週歲,衣衫件件破前襟。孩兒養到七八歲,請來老師教詩文。孩兒長到十七八,拜託媒人來說親。娶了親,結了婚,親爹親娘是路人。有話輕輕講,莫讓堂上爹娘得知音。爹娘吃素憑你面,沒塊豆腐到如今。嬌妻懷胎未滿三個月,買來桔餅又人蔘。爹娘你買塊青絲帕,聲聲口口回無銀。嬌妻要買紅絲帕,打開銀包千兩銀。
孩兒經是我從襁褓之時聽起,漸漸長大以後,聽一回有一回的深切感受。父親去世以後,我拜別母親,去上學讀書。孤孤單單住在學校宿舍裡,無論是月白風清,或雨暗燈昏的夜晚,我總是擁著被子,一遍又一遍的念著孩兒經。感念親情似海,不知何以為報,常常是眼淚濕透了半個枕頭。
我雖遠離母親,求學他鄉,而多年的憂患,使母女的心靠得更近。我也已成人懂事。想起母親一生辛勞,從沒享過一天清福,哥哥的突然去世,父親的冷淡與久客不歸,尤給予母親錐心的痛楚,她發過心氣痛,喀過血,卻堅忍地支持過來。我常常想,究竟是什麼力量使母親掙扎著活下去的呢?是外公的勸慰嗎?是她對菩薩虔誠的信賴嗎?還是為了我這個愛女呢?我夜深靠在枕上讀書,常常思緒紛亂,披著母親為我編織的毛衣,到小小的天井裡散步。那時因戰事交通阻隔,一封家書常常要一兩個月才到達。母親每封由叔叔代筆的信,都告訴我她身體很硬朗,叫我專心學業。
我畢業以後趕回家中,母親竟已不在人間。那片廣闊寂寞的桔園,就是她暫時安息之所。她身前那麼照顧那片果園,她去後,桔子依舊長得碩大鮮紅。採下桔子供母親的時候,不禁思緒潮湧。我打開她的首飾箱,取出那隻金手錶,指針停在一個時間上,但不知母親最後一次轉發條是在那一天,那一個時辰。對母親來說,時間本來就是靜止的,在她心裡那有什麼春去秋來的時序之分呢?她全副心意都在丈夫和兒女身上,我相信父親實在是深深地愛著母親的,這就是她生活力量的泉源。
我很少轉寄他人的文章,但琦君的懷母之作,讀來自然懷念起自己的母親,也只有在失卻後,才知道失去什麼。還記得「下雨天真好」一文嗎,那也是她的作品。如今琦君已然作古,但她的懷母之作,讀之更令人咀嚼有味,我們心中的母親,不也就都如是堅強?事實上,琦君一歲喪父,四歲喪母,他筆下的母親,依照<永是有情人.代序>中她自己的說法,其實是真正撫養她長大的「伯母」,之後琦君十三歲失兄,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心理的寂寞與親情失落的渴望,是難以行諸於筆墨的!她以伯母替代母親,而母親就是伯母,人間恩情,有時又哪裡需要「嫡出」?
我有幸,與父母相處四十三年,然「不為父母,不知報娘恩」,這是我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各位讀讀此文中的「孩兒經」,然後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都這樣虧待過自己的父母?我在聯語一文,有如是之語:
病榻上、見子女真情情真
墳塋頭、知父母厚恩恩厚
說實話,我自己有很深的感觸,而「有孝心沒有孝行」也是我父親常講的話,如今「祭之豐」,又有何補於菽水之養?畫荻之恩?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裡面,結尾這樣說:「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文章說的其實不是燕子,而是劉老頭。白居易借燕子「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的事實,提醒劉老頭當年背離父母時,不也正是如此?果如此,又何怨於自己的兒女?很有點現世報的意味。我的老師對於「學習」,曾提醒我說有「時間不可壓縮性」,成長是一點一滴而致,事非經過不知難,不論再怎麼耳提面命,成長在時間上仍不可壓縮!我們所得到的教訓,一樣重複在兒女身上!對於父母的照顧提攜,都是必需等到自己成了父母,體會「把屎把尿」的難為之後,才知道蓼莪裏,父兮生我,母兮劬我,撫我畜我,顧我腹我的那份辛勞!
我的母親,出身農村,戰爭以及外祖父早逝所致的窮困,使她失去了就學的機會,母親所有的知識,多半來自刻苦自學,猶記母親過去讀報識字,半猜半認,小時引為一笑,如今越發體會裡面的艱難。小時候,母親也曾抱著我,在炎熱的夏夜,唸著家鄉流傳的歌謠,而我對其中一句印象特別深刻:「有了老婆不要娘」!我有幸娶到賢妻,能在奔波於工作之時,替我善盡孝道因而沒有犯上忌諱,如今的年輕人,不知道能不能體會孩兒經裏「娶了親,結了婚,親爹親娘是路人」以及「有了老婆不要娘」這幾句話後面的意思? 我們因親手而長大,報答父母之恩,有孝心更應有孝行才是。
寫完「情為何物」一文後,順道將琦君的文章分享如下,願大家都做一體會。
母親
每當我把一鍋香噴噴的牛肉燒成了焦炭,或是一下子拉上房門,卻將鑰匙忘在裡面時,我就一籌莫展,只恨自己的壞記性,總是把家事搞的一團糟。這時,就有一個極柔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小春,別懊惱,誰都會有這種可笑的情形。別僅著埋怨自己。試試看,再來過。」
那就是慈愛的母親,在和我輕輕地說話。母親離開人間已經三十五年,可是只要我閉上眼睛想她,心裡喊著她,她就會出現在我眼前,微微搖擺著身體,慢慢兒走動著。在我的記憶裡,母親總是這麼慢慢兒搖擺著,走來走去,從早做到晚,不慌不忙。她好像總不生氣,也沒有埋怨過別人或自己。有一次,她為外公蒸棗泥糕,和多了水,蒸成一團漿糊,她笑瞇眼著說:「不要緊,再來過。」外公卻說:「我沒有牙,棗泥糊不是更好嗎?」他老人家一邊吃,一邊誇不絕口。我想母親的好性情一定是外公誇出來的。因此,我在懊喪時,只要一想到母親說的「不要緊,再來過」,我就重整旗鼓,興高采烈起來了。
在靜悄悄的清晨或午後,一個人坐在屋子裡,什麼事都不做,只是「一往情深」地思念著母親,內心充滿安慰和感謝。對我來說,真是人生莫大的快樂,我常在心裡輕聲地說:「媽媽,如果您現在還在世的話,我們將是最知心的朋友啊!」
母親是位簡樸的農村婦女,她並沒有讀過多少詩書。可是由於外公外婆的教導,和她善良的本性,她那舊時代女性的美德,真可作全村婦女的模範。我幼年隨母親住在簡樸的鄉間,對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村生活,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的鄉間,沒有電臺,電視報時報氣候。母親每天清晨,東方一露曙光就起牀。推開窗子,探頭望天色,嘴裡便念念有詞:「天上雲海,大水滿池塘。靠晚雲黃,沒水煎糖。」她就會預知今天是個什麼天氣。如果忘了是什麼節候,她就會在牀頭小抽屜中取出一本舊兮兮的黃曆,瞇著近視眼邊看邊念:「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我就搶著念下去,母親說:「別念那麼多,還沒到那節候呢。」
母親用熟練的手法,把一條烏油油的辮子,在腦後盤成一個翹翹的螺絲髻,就匆匆進廚房給長工們做早飯。我總要在熱被窩裡再賴一陣才起來,到廚房裡,看母親抓開鍋蓋,盛第一碗熱騰騰的飯在灶神前供一會兒,就端到飯桌上給我吃。飯盛得好滿,桌上四四方方地排著九樣菜,給長工吃的,天天如此。母親說:「要飽早上要飽,要好祖上好。」她一定也要我吃一大碗飯。我慢吞吞地吃著,擡頭看牆壁上被煙燻黃了的古老自鳴鐘,鐘擺有氣無力地擺動著,灰撲撲的鐘面上,指針突然會掉下一大截,我就喊:「鐘跑快了。」母親從來也不看那口鐘的,晴天時,她看太陽曬到臺階兒的第幾檔就知道是什麼時辰了。雨天呢,她就聽雞叫。雞常常是咚咚咚地繞在她腳邊散步,她把桌上的飯粒撢在手心裡,放到地上給雞啄,母親說飯就是珍珠寶貝,所以不許我在碗裡剩飯。老師也教過我「須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詩,我也知道吃白米飯的不容易。
做完飯,餵完豬,母親就會打一木盆熱水,把一雙粗糙的手在裡面泡一陣,然後用圍裙擦乾,手上的裂縫像一張張紅紅的小口,母親抹上雞油(那就是她最好的冷霜了),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看看自己的手,因為這雙手為她做了那麼多事。我曾說:「媽媽,阿榮伯說您從前的手好細好白,是一雙有福氣的玉手。」母親嘆息似地說:「什麼叫有福氣呢?莊稼人就靠勤儉。靠一雙玉手又有什麼用?」我又說:「媽媽,嬸嬸說你的手沒有從前細了,裂口會把繡花絲線勾得毛毛的,繡出來的梅花喜鵲,麒麟送子,都沒有從前漂亮了。」母親不服氣地說:「那裡?上回給你爸爸寄到北平去的那雙繡龍鳳的拖鞋面,不是一樣的又光亮又新鮮嗎?你爸爸來信不是說很喜歡嗎?」
母親在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後,總是坐在我身邊,就著一盞菜油燈做活,織帶子啦,納鞋底啦,縫縫補補啦。亮閃的針在她手指縫中間跳躍著。我不由停下功課,看著她左手無名指上的赤金戒指,由於天天浸水洗刷,倒是晶亮的。那是父親給母親的訂婚禮物,她天天戴在手上,外婆留給她的鑲珍珠、寶石的戒指,都捨不得戴。於是我又想起母親的朱紅首飾箱來,索性捧出來一樣樣翻弄。裡面有父親從外國帶回送她的一隻金錶,指針一年到頭停在老地方,母親不讓我轉發條,怕轉壞了。每年正月初一,去廟裡燒香,母親才轉了發條戴上,平常就放在盒子裡睡覺,我說發條不轉會長銹的,母親說:「這是你爸爸買給我最好的德國錶,不會長銹的。」我又說:「錶不用,有什麼意思。」母親說:「用舊了可惜,我心裡有個錶。」真的,母親心裡有個錶,做事從不會錯過時間。除了手錶和寶石戒指外,就是哥哥和我兩條刻著「長命富貴」的金鎖片。我取出來通通掛在脖子上。母親停下針線,凝視著金鎖片說:「怎麼就沒讓你哥哥戴著去北平呢?」我就知道她又在想念在北平的哥哥了,連忙收回盒子裡。
母親對父親真個是千依百順,這不僅是由於她婉順的天性,也因為她敬愛父親,父親是她心目中的奇男子。他跟別的男孩子不一樣,說話文雅,對人和氣,又孝順父母。滿腹的文章,更無與倫比。後來父親求得功名,做了大官,公公婆婆都誇母親命裡有幫夫運,格外疼這個孝順的兒媳婦了。
僅管母親有幫夫運,使父親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她卻一直自甘淡泊地住在鄉間,為父親料理田地、果園。她年年把最大的楊梅、桃子、桔子等揀出來郵寄到杭州給父親吃,只要父親的信裡說一句「水果都很甜,辛苦你了」,母親就笑逐顏開,做事精神百倍。母親常說「年少夫妻老來伴」,而她和父親總是會少離多。但無論如何,在母親心目中,父親永遠是他們新婚時穿寶藍湖縐長衫的瀟灑新郎。
我逐漸長大以後,也多少懂得母親的心事,想盡量逗母親快樂。但我畢竟是個任性的孩子,還是惹她生氣的時候居多。母親生氣時,並不責備我,只會自己掉眼淚,我看她掉眼淚,心裡抱歉,卻又不肯認錯。事實上,對我所犯的小小過錯,母親總是原諒的,而且給我改過以及再接再厲的機會。比如我不小心打破一個飯碗,她就會再給我一個飯碗去盛飯,嚴厲地說:「這回拿好,打破了別吃飯。」如果因貪玩忘了餵豬,她就要我多做一件事以示懲罰。但我如犯了大錯,她就再也不會縱容。她的態度是嚴厲的,話是斬釘截鐵的,責備完以後,丟下我一個人去哭,非得我哭夠了自己出來,她是不會理我的。
母親像一潭靜止的水,表面上從看不出激動的時候,她的口中,從不出惡毒之言,旁人向她打聽什麼,她就說:「我不知道呀。」或是「我記性最壞,什麼都忘了。」有人說長論短,或出口傷人,她就連連搖手說;「可別這麼說,將來進了陰間,閻王會將你舌頭拉出來,架上牛耕田的啊!」我笑她太迷信。她說:「別管有沒有,一個人如不說好話,不做正當事,心裡自會不平安,臨終之時,就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母親的最後理想,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她在煩惱悲傷時,都是以此自慰。她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自幼跟外公學了不少經,金剛經、彌陀經,她都背得很熟,逢年過節不得不殺雞豬,母親就跪在佛堂裡念大悲咒、往生咒。我看她一臉的莊嚴慈悲,就像一尊菩薩。還有每當她拿米和金錢幫助窮苦的鄰居時,總是和顏悅色,喜溢眉梢。後門口小販一聲吆喝,母親就去買魚肉,從不討價還價,外公摸著鬍子得意地說:「你媽小時候,我教過她朱伯廬先生治家格言,她真的做到了。」我聽了外公的話,也到大廳裡看屏風上的治家格言。「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母親真的樣樣做到了。
母親並沒認多少字、讀多少書,她的學識和許多忠孝節義的故事,都是從花名寶卷、廟會時的野臺戲,以及瞎子的鼓兒詞裡學來的。她和嬸母們一邊做事,一邊講著故事,講得有頭有尾,這也是她最快樂的時光了。她說話時慢條斯理,輕聲輕氣,對於字眼的聲音十分注意。有時講究到咬文嚼字的程度,聽來卻非常有趣。比如數目中的「二」字,她一定說「一對」,顯得吉利。「四」字呢,一定說「兩雙」。因為「四」「死」同音,是非常非常忌諱的,尤其逢年過節或過生日的時候。數到「十一」,她就說:「出頭啦!」因為十一是個單數。又比如「沒有」,她一定說「不有」,因為「沒」「歿」同音,是絕對不能說的。這都是她小時候外婆教她的。
冬天的夜晚,我躺在暖烘烘的被窩裡,聽母親講「寶卷」上「落難公子中狀元,私定終身後花園」的故事。講到男女相悅的愛情場面時,母親雙頰泛起紅暈笑靨,彷彿是在敘述自己的戀愛故事呢。講著講著,她便會低低地唱起來,像吟誦一首古詩,聲音十分悅耳。每一首詞兒,我都耳熟能詳,卻是越聽越想聽。我至今牢牢記得她唱的「十八歲姑娘」:
十八歲姑娘學抽煙,銀打的煙盒兒金鑲邊。不好的煙絲她不要抽,抽的桔梗蘭花煙。姑娘河邊洗絲帕,絲帕漂水水生花。「撐船的哥兒幫我挑一把,今晚到小妹家裡喝香茶。」「我怎知姑娘住那裡?」「朱紅的門兒矮牆裡,上有琉璃瓦,下有碧紗窗,小院角落裡有株牡丹花。」「姑娘呀!我粗糠那配高梁米,粗布那配細綢綾。」「阿哥阿哥休這樣講,十個手指頭伸出來有長短,山林樹木有高低。」
現在看看這段詞兒,當年農村裡少男少女的戀愛,不也非常熱情奔放嗎?
月亮好的夜晚,母親就為我唱月光經,她放下手中的活兒,雙手合掌,一臉的肅穆神情,月光經的詞兒是這樣的:
太陰菩薩上東來,天堂地獄九層開。十萬八千諸菩薩,諸位菩薩兩邊排。腳踏芙蓉地,蓮花遍地開。頭頂七層寶塔,月光娑婆世界。一來報答天和地,二來報答父母恩,三來報答閻羅天子地獄門。弟子誠心念一遍,永世不入地獄門。臨終之時生淨土,七祖九族盡超生。
母親閉目凝神,念完一遍,俯身拜一拜。那分虔誠的尊敬,充份表現了母親堅定的宗教信仰。其他還有乾菜經、灶神經,每一首經的音調,都給人一種沉靜穩定的力量。每一手的詞兒,也都令人回味無窮。例如灶神經中最精采的句子:「不論葷素口,萬里去修行。八月初三卯時辰,手做生活口念經,一天念得三四卷,勝過家中積金銀。黃金白銀帶不去,只帶灶神一卷經。」細細咀嚼,使你安心知足。這也許就是母親一生安貧守拙、淡泊自甘的主要原因吧!
母親最後還是以一首孩兒經催我入夢::
孩兒孩兒經,親生孩兒有套經,抱在懷中親又親。輕輕手兒放上牀,輕輕腳兒下踏凳,輕輕手兒關房門。門外何人高聲喊,搖搖手請莫高聲。只怕孩而兒受驚哭,只愁孩兒睡不沉。孩兒帶到一週歲,衣衫件件破前襟。孩兒養到七八歲,請來老師教詩文。孩兒長到十七八,拜託媒人來說親。娶了親,結了婚,親爹親娘是路人。有話輕輕講,莫讓堂上爹娘得知音。爹娘吃素憑你面,沒塊豆腐到如今。嬌妻懷胎未滿三個月,買來桔餅又人蔘。爹娘你買塊青絲帕,聲聲口口回無銀。嬌妻要買紅絲帕,打開銀包千兩銀。
孩兒經是我從襁褓之時聽起,漸漸長大以後,聽一回有一回的深切感受。父親去世以後,我拜別母親,去上學讀書。孤孤單單住在學校宿舍裡,無論是月白風清,或雨暗燈昏的夜晚,我總是擁著被子,一遍又一遍的念著孩兒經。感念親情似海,不知何以為報,常常是眼淚濕透了半個枕頭。
我雖遠離母親,求學他鄉,而多年的憂患,使母女的心靠得更近。我也已成人懂事。想起母親一生辛勞,從沒享過一天清福,哥哥的突然去世,父親的冷淡與久客不歸,尤給予母親錐心的痛楚,她發過心氣痛,喀過血,卻堅忍地支持過來。我常常想,究竟是什麼力量使母親掙扎著活下去的呢?是外公的勸慰嗎?是她對菩薩虔誠的信賴嗎?還是為了我這個愛女呢?我夜深靠在枕上讀書,常常思緒紛亂,披著母親為我編織的毛衣,到小小的天井裡散步。那時因戰事交通阻隔,一封家書常常要一兩個月才到達。母親每封由叔叔代筆的信,都告訴我她身體很硬朗,叫我專心學業。
我畢業以後趕回家中,母親竟已不在人間。那片廣闊寂寞的桔園,就是她暫時安息之所。她身前那麼照顧那片果園,她去後,桔子依舊長得碩大鮮紅。採下桔子供母親的時候,不禁思緒潮湧。我打開她的首飾箱,取出那隻金手錶,指針停在一個時間上,但不知母親最後一次轉發條是在那一天,那一個時辰。對母親來說,時間本來就是靜止的,在她心裡那有什麼春去秋來的時序之分呢?她全副心意都在丈夫和兒女身上,我相信父親實在是深深地愛著母親的,這就是她生活力量的泉源。
問世間,情為何物?
金庸筆下李莫愁的情愛無奈,用一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充分表達!然而「情」為何物? 李賀說:「天若有情天亦老」,想來一旦有情便必有煩惱,有煩惱便是常人,是以必需經歷生老病死的循環!如此,老又何怪?人不能無情,只能學太上忘情而已! 忘不掉,抒發胸臆而下筆為文,是為抒情,如此而已。
然則情之為「物」,多矣,廣矣,有親情,有恩情,有愛情,有冤情,有悲情,有同情,每人所經歷的「情」關,隨生命之過程開展,兀然不同,而體會出來的情字,也將有所差異!過程的順序以及變動,都會有所影響,因此有人「早熟」,有人「晚遇」! 出身朱門與夜宿破窯的孩子,所悟之情字,哪裡會同?如此,人間情字,又該怎麼問呢?
「問世間」一詞,係元好問所寫,故事描述元好問赴山西并州應試時,巧遇殉情之雁,因此將兩雁合葬,並將雁塚取名「雁丘」,然後寫了一首「雁丘詞」,為保留原味,現將元氏所述錄之於此: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由此知道,元好問原來寫了一首《雁丘詞》,但沒有譜曲,之後元好問舊地重遊,將曲補上並取名《摸魚兒》。原詞是:
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多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如此,元好問為了一隻殉情的雁子,引發癡情之慨,於是先寫了詞,後譜了曲,如果今天其譜(摸魚兒)仍存,唱來也是悲愴萬千!是則「為情所苦」而託之於歌詩的例子,想來元氏的感情路,乃至官宦途,也未必順遂。
沈三白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裏,描述著芸娘死前與沈氏的對話,余以為情慟之深而為白話之切者,於此可見,每讀其文,均一時難竟:
芸又唏噓曰:「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由妾故,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歸。如無力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居於此,待君將來可耳。願君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遺子,妾亦瞑目矣。」言至此,痛腸欲裂,不覺慘然大慟。余曰:「卿果中道相捨,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芸乃執余手而更欲有言,僅斷續疊言「來世」二宇,忽發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瀝微,淚漸干,一靈縹緲,竟爾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
沈氏痛定之後,這樣寫到:
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話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也。
前車之鑑如此,而近日見馬兆駿過世,其妻淚眼嚎哭,難捨依依,確是人間有情,然情慟如此,「恩愛夫妻不到頭」一句,豈然真如是乎!有歡喜之時,亦當有悲戚之日,生離死別,人間的前後情關,幾人可能堪透?
《神醫喜來樂》一劇裡,有個醋罈子的老婆王氏,最後為了救丈夫喜來樂,承認冤罪並當廷引藥自殺,以死相許下,終於救了丈夫一命。此句片尾曲「人間情多」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人間情多 真愛難說
心中能有幾分把握
來來往往 你你我我
誰又知道最後結果
人間情多 真愛難說
有緣無緣小心錯過
一時歡笑 一時寂寞
一生相伴最難得
問不出為什麼
止不住你和我
心甘情願受折磨
問不出為什麼
止不住你和我
一年一年這樣過
對於「恩愛夫妻不到頭」的省思,以及「一生相伴最難得 」的結論,我常有戚戚之想,年少夫妻老來伴,臨了,總有一個人要先走,不論是林覺民,或是鄭進一,都有著:「因為我不甘,讓你,為我淚眼流」的憂懼。於此,只能奉勸有情之人,於有情之時,「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一旦情了,就盡量想想曹雪琴的「好了歌」吧: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老了,一了百了!不需有恨,只能一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至於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Saturday, March 10, 2007
矽魁辭呈
余先前服務於矽魁科技,受總經理陳頌平先生之隆情盛意,方有些許發揮或可不辱使命。而後因父母同年先後謝世,寸心殘缺啣恤怔然,再無法專致於工作,加之受病所磨,隱疾日顯,是以向陳總辭卻職務,當時之「辭呈」乃於今夜尋獲,觀其文字,多所感念陳總經理之提攜,語謂:「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以報」,現將此文錄之於此,做為人生之自我記錄,並感謝頌平總經理當時之照顧:
Kevin您好,
我寫這信,恰是家父下世一週年,而家母的墳塋也才初具的日子,山上兩位老人家隔室相鄰,同衾共槨的誓言如是豈謂成真?寒夜幽靜,斗室燈熒,回想這一年所遭逢的變故,在連失雙親下,方寸悠悠亂亂,無限的難過與感慨襲人而致!晃眼間,我在矽魁竟也行將三年了!
我至矽魁,係受您隆情盛邀,先破格敘薪,後顧慮私憾,三年間,雖小有參贊,然亦不無掛失,風雨跌撞一路行至於今,對董事長及您之提攜,確實銘感五內,也正因此,過程中雖屢有顛躓,議論隨事跌起,從不改無我奉獻之心,是以彩晶廣輝先後入列,夏寶松下繼踵出線,而網頁型錄隨之補正,優秀同儕亦引薦就位,靦腆間,勉強可以稱之為三年之歷史留痕,俯仰如此,或可以公私兩無愧矣。
惟自先父亡故,心境隨之大為起伏,而身體一直受攝護腺慢性病痛所苦,臨醫無效,針帖枉然!迄今已然一年,白日頻頻如廁,夜間則難以成眠,隱忍疼痛,實難言語,家母同年隨而謝世後,寸心殘缺,念及父母厚恩,竟夜難寐,隱疾益顯。醫者謂我需善自調養,以無慮之心謀事,淡然而觀大千,多運動,少熬夜,佐之以湯藥,或可治癒!叮嚀如此,卻甚難符合。一如您之所知,職慮事多有掛礙,日思夜想,求好切心,遇有明確應改而無法改正之事,憤然有慨,捲袖下手,因而屢見動疚之譏!思即此,實為職在矽魁之最大遺憾,感慨同僚精進之心有缺,遇事頗見渾噩,致使正向爭議往往淪為負面是非,確實無奈。
有甚者,職於去年,雖勉力為難通過資格考試,但因白日工作之故,以現今之工作型態、體力精神,將無法有效賡續論文課業,果如此,則年少之夢以及兩年已經之付出,將化為黃粱夢囈,付水東流,此為職所最不樂見之事,因此企思有所變易,但於今仍徒呼負負。指導教授李老師謂我如再不調整,鼓衰三竭,一切曾經之努力,將歸於寂靜,要我仔細思考工作、身體、家庭、課業究竟欲如何兼顧,並儘速取捨以免全盤皆輸。隨新學期之開始,老師要求修習台大、中研院白日開列課業,閱讀與報告範疇廣博,加上夜間台科大之必修學程,更感無法四面兼顧,心頭焦焚,去留迫眉,為免影響公司之業務進程,前瞻後顧後不得不向您提出辭呈,以照顧荒疏之課業要求,並藉此機會使身體略做休憩,悃悃此衷,諒請哀衿。
所幸後繼有人,芝香、冠綺、佩榕、姵儒具可以維繫既有客戶,而新業務推廣之壓力,亦不若職初到之時迫切,維繫廣輝,爭取友達,伺機爭取三星,將為日後之主要課題,彩晶、英業達等,因政策有變,維繫端看彼等公司內部之演化而定,即便努力,亦未必有功,其餘發展中之客戶以統寶、新世代較具機會,公司資源略做調整,應有發展。
職預計於三月底辭去所交付之工作職務,離職後隨家姊先前往大陸認祖,過山西、河南兩地,拜謁父母親族長輩,並報喪於祖父母窀穸之前,庶幾無愧於李氏一脈。而後預計以至多兩年之時間完成博士課業,果如是,小子晉得能不辱其先,並有報於親所待者矣。
職 李萬晉 敬上 八十三年二月八日
Kevin您好,
我寫這信,恰是家父下世一週年,而家母的墳塋也才初具的日子,山上兩位老人家隔室相鄰,同衾共槨的誓言如是豈謂成真?寒夜幽靜,斗室燈熒,回想這一年所遭逢的變故,在連失雙親下,方寸悠悠亂亂,無限的難過與感慨襲人而致!晃眼間,我在矽魁竟也行將三年了!
我至矽魁,係受您隆情盛邀,先破格敘薪,後顧慮私憾,三年間,雖小有參贊,然亦不無掛失,風雨跌撞一路行至於今,對董事長及您之提攜,確實銘感五內,也正因此,過程中雖屢有顛躓,議論隨事跌起,從不改無我奉獻之心,是以彩晶廣輝先後入列,夏寶松下繼踵出線,而網頁型錄隨之補正,優秀同儕亦引薦就位,靦腆間,勉強可以稱之為三年之歷史留痕,俯仰如此,或可以公私兩無愧矣。
惟自先父亡故,心境隨之大為起伏,而身體一直受攝護腺慢性病痛所苦,臨醫無效,針帖枉然!迄今已然一年,白日頻頻如廁,夜間則難以成眠,隱忍疼痛,實難言語,家母同年隨而謝世後,寸心殘缺,念及父母厚恩,竟夜難寐,隱疾益顯。醫者謂我需善自調養,以無慮之心謀事,淡然而觀大千,多運動,少熬夜,佐之以湯藥,或可治癒!叮嚀如此,卻甚難符合。一如您之所知,職慮事多有掛礙,日思夜想,求好切心,遇有明確應改而無法改正之事,憤然有慨,捲袖下手,因而屢見動疚之譏!思即此,實為職在矽魁之最大遺憾,感慨同僚精進之心有缺,遇事頗見渾噩,致使正向爭議往往淪為負面是非,確實無奈。
有甚者,職於去年,雖勉力為難通過資格考試,但因白日工作之故,以現今之工作型態、體力精神,將無法有效賡續論文課業,果如此,則年少之夢以及兩年已經之付出,將化為黃粱夢囈,付水東流,此為職所最不樂見之事,因此企思有所變易,但於今仍徒呼負負。指導教授李老師謂我如再不調整,鼓衰三竭,一切曾經之努力,將歸於寂靜,要我仔細思考工作、身體、家庭、課業究竟欲如何兼顧,並儘速取捨以免全盤皆輸。隨新學期之開始,老師要求修習台大、中研院白日開列課業,閱讀與報告範疇廣博,加上夜間台科大之必修學程,更感無法四面兼顧,心頭焦焚,去留迫眉,為免影響公司之業務進程,前瞻後顧後不得不向您提出辭呈,以照顧荒疏之課業要求,並藉此機會使身體略做休憩,悃悃此衷,諒請哀衿。
所幸後繼有人,芝香、冠綺、佩榕、姵儒具可以維繫既有客戶,而新業務推廣之壓力,亦不若職初到之時迫切,維繫廣輝,爭取友達,伺機爭取三星,將為日後之主要課題,彩晶、英業達等,因政策有變,維繫端看彼等公司內部之演化而定,即便努力,亦未必有功,其餘發展中之客戶以統寶、新世代較具機會,公司資源略做調整,應有發展。
職預計於三月底辭去所交付之工作職務,離職後隨家姊先前往大陸認祖,過山西、河南兩地,拜謁父母親族長輩,並報喪於祖父母窀穸之前,庶幾無愧於李氏一脈。而後預計以至多兩年之時間完成博士課業,果如是,小子晉得能不辱其先,並有報於親所待者矣。
職 李萬晉 敬上 八十三年二月八日
聯語數則
余受家父之影響,得以粗窺文史,雖無學力,然正如古人所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偶有狗尾續貂之作,間有發抒己懷之辭。家父母過世後,感觸尤多,方寸既亂,是以難賦有韻之文,僅有三言兩語之聯句而已。
今晚,不意竟尋回當時所做之聯句,兀自有感,遂錄之如下,以為爾後追憶所資:
真相不明,扁檜理當低首
是非已分,蔣柏宜其揚額 (12/16/2004)
好讀書、甚解不求、承五柳先生之雅志
憂國事、書劍難成、襲三閭大夫之顏色 (1/25/2004)
日新月異、讀書常嘆長河史
年深歲除、思親難報浩天恩(1/26/2004)
病榻上、見子女真情情真
墳塋頭、知父母厚恩恩厚 (1/26/2004)
弱水三千、取一瓢之情伴一世
江河萬里、渡三峽之險憾三生 (1/26/2004)
浮生若夢、風送扁舟舟行萬里
蜉蝣如寄、朝迎晚霞霞散千鈞 (1/29/2004)
今朝有酒、無友不解其醉
他日讀書、少緣難得其髓 (1/29/2004)
讀聖賢之書、所學乃仁義而已
盡子女之道、謹守惟孝悌是哉 (1/29/2004)
白髮幾莖、心情微近中年
墨漬一點、糊塗不似老翁 (1/30/2004)
左思右想、思動不如慮靜
瞻前顧後、座言何若起行 (2/1/2004)
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孺人再行小子影單 (2/1/2004)
聯語三則,兼記「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之對句
先父在時,遇有酬祚之語,均由父親構思下筆,父親下世後,此事遂由我予以代勞,子承父志,殆如是乎?先前,應姊夫之請,因寶靈頓公司將為德國國營企業所合併,如是「寶靈頓」(Burlington) 三字將成為歷史,是以欲對現有之供應商伙伴過去之照顧提攜,表達深自感謝之意。基此,請我代為寫成一聯,刻之於紀念品之上相贈,惟刻字之空間著實有限,故所為之聯,刪節之後,僅八字如下:
運籌通衢
群英是賴
又,姊夫為表達對現有客戶感謝之意,亦請我代成一聯以贈,聯句如下:
前蒙關懷同攜手
他日壯飛更尤賴
近日,家姊公司之總裁劉復安先生年屆退休,擬成一聯,刻印於水晶玻璃之上以贈,其文如下:
掌舵開順風之局,伏波共濟
傳燈勵尚明之心,舉燭同光
此聯上句說明該總經理上任後,協同眾人之力同舟共濟開創新遒,順利渡過波濤險阻,故借用伏波將軍馬援之「伏波」二字,下聯則用「郢書燕說」之典,說明該總經理卸任後,所尋求之繼任者必然仍為優秀幹才,而「舉燭者,尚明也」,因尚明之故,公司日後之遠大發展亦自可期也。
聯成後,適逢友人寄來:「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聯語上聯一則,以及苗栗縣政府求對後之相關聯語,余遂以所知之其他對語,依筆畫順序將之一併附於下。各家所對,其中雖有戲謔不雅之詞,但為保留原文以及對家之意,一笑可也,莫以為意!
大牛比較懶較比牛大
小三看妹妹妹看三小
山西會仙橋仙會西山
中山停雲堂雲停山中
中國山中有中山國中
中國鋼鐵有鐵鋼國中
內湖吹風機風吹湖內
內湖養魚池魚養湖內
天上龍捲風卷龍上天
地下珠寶引寶豬下地
西湖垂柳絲柳垂湖西
西湖靈隱寺隱靈湖西
床下客人叫人客下床
床上客人叫人客上床
狂風暴雨夜雨暴風狂
花蓮印刷廠刷印蓮花
花蓮浣紗女紗浣蓮花
長江旅行團行旅江長
美好包皮製皮包好美
倫敦床上人上床敦倫
酒好享同好同享好酒
馬下花香聞香花下馬
情人欠錢借錢欠人情
船上女子叫子女上船
景美的內衣內的美景
黃河浪掏沙掏浪河黃
媽祖你幹嘛幹你祖媽
蜜蜂採蜂蜜蜂採蜂蜜
嬌蘭涵壤泥壤涵蘭嬌
頭城打砲王砲打城頭
Saturday, March 3, 2007
涇渭從來原有別,是非誰謂竟無憑
《荀子‧宥坐篇》記載孔子當上魯國的宰相後,七天之內便殺了全國知名的 「少正卯」先生,引發許多爭議,此一記載,節錄如下: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与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如此,孔子是因為少正卯有「五大惡」,所以不得不誅!我們現在沒有少正卯先生的任何歷史資料,而孔夫子自上古迄今,「至聖先師」的名氣從未小過,加上所做所為「必然」是對的,所以少正卯先生到底所犯之「具體」罪責為何,現在已經是死無對證,無法喊冤矣!坦白說,到底是孔夫子新官上任放火之故,還是少正卯可惡至極不得不誅,在憑據具缺之下,誰又能替誰喊冤? 「小人成群,斯足憂也」八字,應該不足以作為罪狀吧!近日有「衛道之士」,蒐羅古籍資料,做出翻案文章,指陳「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絕不可能是事實,大舉孔子之思想、文章以為之說理,但就是無一人願替「少正卯」翻案!唉,如果不是動不動就以「小人」稱呼異己,之後的歷史,又哪來那麼多的「君子與小人」之爭!
作家柏楊,國中時候讀其所著「異域」一書,見國破家亡,異域苟且偷生,甚至淪為傭兵以謀衣食,方知青天白日下的幽暗,三十八年後的血淚,有誰能替裡面的主角鄧克保先生喊冤呼枉?亂世兒女,說的話有幾聲是大家所聽的到的?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有太多的孤魂,躺在不知名的地方!但他們都是別人的兒女,他人的父母!柏楊寫就此書後,因使用嘲諷言語,加上「大力水手」翻譯文自採用老總統的口氣,為當時政府所不容而鋃鐺入獄。出獄後,回憶從前總總,下筆寫「冤氣歌 」一首。該歌係仿效文天祥「正氣歌」之語調而成,能活著替自己下筆喊冤,是件可喜的事,該歌雖然是戲作之文,覺得可以留作歷史參考,加之用了八個典故,因此錄之於下:
天地有冤氣,雜然賦流形
在下為石板,在上為石頂
門則為鐵鎖,窗則為鐵櫺
於人曰儼然,斗室拷口供
他白即自白,栽贓復心證
時窮苦乃見,一一服上刑
在魯少正卯,五罪畢其命
在宋岳武穆,三字喪其生
在元竇娥冤,六月雪打燈
為顏大夫腹,無語也詞窮
為杜伯堅目,三日生蛆蟲
或為韓非筆,異域陷牢籠
或為廷瓏史,五族化血膿
或為清風詩,老幼伏刀鋒
或為柏楊文,家破人飄零
此氣之所向,冷血灌心靈
當其貫日月,更帶三色鏡
私怒藉此洩,私慾藉此逞
私惡藉此掩,私恨藉此明
嗟予遘陽九,心粗氣更庸
大力水手畫,動搖國本情
專案設小組,全力撲孤蓬
水手難相助,七番查生平
二十年前事,當時已矇矓
清算復鍛鍊,現出新內容
受訓有學院,參加有民盟
逃亡有路費,居住有叮嚀
上海鬧戀愛,北平又立功
好友成間諜,台灣追人蹤
但求早還家,不惜一身腥
初云政治決,繼云恕道行
三云洗個澡,四云待人誠
好話都說盡,臨了變猙獰
蒼天曷有極,悠悠我自清
冤魂日已遠,生魂憐典型
囚室空對壁,相看兩無聲
此歌裡面總共用了八個歷史典故,少正卯、岳武穆(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元朝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一曲,則是「六月雪」的主要由來,在大夏天裏下雪,表示冤屈之深可以動天了!周星馳的電影裡,那個無名的候補知縣包龍星,也碰過六月下雪的奇冤;至於韓非,講話結巴不善言語,但下筆如神,韓非子書成,上呈秦始皇,為李斯所妒忌,因此找了個裡由將之下獄而死!清朝莊廷瓏寫「明史」,書中奉明朝正朔,清廷以大逆不道之罪論處,因而株連五族。而歌裏面「為顏大夫腹」,說的則是漢武帝時酷吏張湯,論處司農顏異一案時,以「腹誹」(嘴巴上沒說,但肚子裡有講)論罪,這是日後宋朝岳飛「莫須有」、明朝于謙「意欲」等罪的鼻祖,沒有確切證據卻硬是入人於罪的典範!當時顏異只不過針對漢武帝發行「白鹿皮幣」,要求王宮貴冑入長安覲見武帝時都要事先購買一事,以「微反唇」(稍稍咬了一下下嘴唇)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便成為張湯所謂的腹誹之罪了,成語「反唇相譏」的典故,有一半出自這裡! 看看柏楊所引的典故,無非是在說他自己無罪,但硬是被栽贓了。
此歌裏面的「杜伯堅」,也就是東漢時的「杜根」。當時杜根因鄧太后臨朝過久,認為漢安帝年紀既長,應該可以親政,遂上書直諫請太后還政於帝,不料鄧太后大怒,下令把杜伯堅裝在麻袋裡,在金鑾殿上當廷摔死,然後把屍體拋到城外荒郊。然衛士因同情杜伯堅的忠貞之心,因此在摔擲時未盡全力,伯堅悠悠甦醒後,料想鄧氏家族必然不肯善罷干休,所以仍然躺在原地裝死。三天後,鄧太后果然再度派人察看,發現他的眼角已生滿蛆蟲,方才安心。杜根逃過死劫後,在鄉下為人幫傭隱姓埋名躲了十五年,直至鄧太后身故,鄧氏家族權力瓦解,方敢再度露臉。此一典故,就是柏楊所賦的:「為杜伯堅目,三日生蛆蟲 」來由。 不止柏楊,清末戊戌六君子裡面的「譚嗣同」先生,押赴東門處死前,口吟之絕命詩也用了此典,全詩如下: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前詩裡面的杜根,就是杜伯堅。而第一句的張儉,則是指東漢時,張儉因揭發中常侍「侯覽」的罪行,因而得罪當道被四處通緝,之後逃命至山東,欲投奔孔融的哥哥,但孔融哥哥恰好不在,遂由孔融收留,未己東窗事發,連累了孔氏一家大小的故事。譚氏絕命詩中「望門投趾」四字,說的就是這一段逃難的辛酸往事。 譚嗣同已死,當初決定不逃不離,從容赴死,自己的冤屈是不可能由自己來辯駁了!所以只能說:「留將公罪後人論」吧。
最後的「或為清風詩,老幼伏刀鋒」一句,說的是徐述夔的故事。徐氏一柱樓詩有云:「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八字,結果為人「檢舉」,指徐氏暗諷朝廷無才無識。當時為乾隆四十三年,自詡自古帝王文治武功鮮出其右,當然受不了這類文字,遂將徐述夔的兒女、孫兒,乃至相關的地方官員,通通處死洩憤!而已死的徐述夔則遭受到「剖棺挫屍」的殘酷對待!所謂「屍骨無存」,殆如是!而清風詩一句,又哪來的政治意涵呢?言者無心,觀者有意,冤枉如此,又能奈何?
清末四大奇案,裡面有「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乃武遭人構陷,在體制內幾乎無可申覆,而後靠著他的姊姊楊淑英,四處告狀,最後不得不身背三榜,上京告御狀,滾釘板,背狀文,若非靠著慈禧太后的恩典,方得死中平反活著離開監獄,但舉人功名已革,永不開復,僅賜布五丈,回家耕讀。楊乃武回家以後,家中一貧如洗,所幸所受酷刑沒有致殘,之後受杭州『胡慶餘堂』胡雪巖的資助,購得幾畝桑地,種桑養蠶,以度晚年。1914年,楊乃武因頸部生瘡,醫治無效以74歲去世。至於小白菜,賜歸後出家為尼,法號慧定,直於1930年方才去世,其墓上題有詩句如下:
自幼持齋願守貞,此身本不戀紅塵。
冤緣強合皆前定,奇禍橫加幾莫伸。
縱幸撥雲重見日,計經萬苦與千辛。
略將往事心頭溯,靜坐蒲團對碧筠。
頂禮空皇了此身,嘵嘵悔作不平鳴。
奇冤幾許終昭雪,積恨全消免覆盆。
涇渭從來原有別,是非誰謂竟無憑。
老尼自此真離脫,白水湯湯永結盟。
如今楊白一案歷史已定,又有誰能替兩人喊冤!上京喊冤過程,狀紙中:「江南無日月,神州有青天」一句,可謂點睛之筆!然而所受之酷刑,與革去之功名,無所可復矣。活著喊冤,還能冤情昭雪,名譽回復,這喊冤的歷程,一切才有價值!
南京大屠殺,死難軍民三十萬餘人,而台灣228事件,死傷八百多人,所有的是是非非,不論人數多寡,都成歷史,不論紀念也好,不管補償也罷,只有活著才能喊冤,死了,還能向誰去喊冤!喊了,又真有所補於死者?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