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07
才縱前世名成早,書到今生讀已遲
黃庭堅,江西修水人,人稱詩書畫「三絕」, 與蘇東坡並稱「蘇黃」,因秉性至孝,不假童孥而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故而二十四孝裡面,收錄了「親滌溺器」這麼一條。
關於黃山谷,曾有一則故事說他二十六歲時 ,夢見一位老婆婆供予飯食。醒後,果遇老婆婆一位,婆婆之女於二十六歲時因病去世,而生時所讀書卷,俱收於書篋之中但不知鑰匙何在,但山谷卻依稀記得。依記憶尋之,果得其匙,而篋中所藏諸書及文稿,竟然是山谷今生所寫的各種應試文章,於是山谷知道老婆婆即其前生母親,從此待之以親禮。袁枚聽聞此說後,感嘆的說道:「書到今生讀已遲」。
坦然的說,「前世今生」的故事,哪裡都有,但山谷的故事,似乎特別有味,因為故事中不見神佛,也不見報應,有的僅是一位讀書的姑娘家,因病早逝,轉世而為山谷。此故事如果為真,前生讀的書,是可以累積造福今生的!我輩今生讀書,或可為自己的來生著想,那多讀一點書,又有何妨?
山谷曾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如此,書需日日讀、月月讀,方不至「面目可憎,言語無味」!這也就難怪顧亭林將自己的書稿,取名為「日知錄」了。宋真宗也曾寫過〈勸學歌〉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書中到底有什麼?僅僅是真宗筆下所謂的「功名利祿」?但對我而言,簡單說,就是「知識」而已!求知是不需要嚴重到「欲遂平生志」的。君不見「教」、「學」二字,裡面都有兩個「〤〤」,那〤〤是什麼?〤〤原來就是甲骨文時代刻畫傳遞知識時,用刀刻畫甲骨時的「一筆一劃」,有了知識,求什麼都相對容易一些!至於沒有知識的人,「酒逢知己」的機會大,但「話不投機」的機會也多!人的一生,求知,是件重要的大事,那怕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余今四十有六,讀書已不為考試,純為興趣而已,而南宋尤袤在其《遂初堂書目》序中說:「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裘,孤寂讀之以當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看來尤袤讀書的道理也不外如此。至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感嘆,或許是年紀未到之故吧!讀書一旦無所「求」,那想要到達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父親讀「資治通鑑」時,其年已逾二十四歲,又逢國共內戰烽火遍地,無法竟讀。來台後軍務倥傯,更無法專心致意,直至沈剛伯先生受邀至政工幹校進行教授,方有重溫的機會。因此,每每鼓勵晚輩「讀書宜早」,否則有知而無有舞台時,讀書是不能「經世致用」的了。余每思父親此言,對於唸書二字,便不敢大意,即或年歲亦隨之增長,但「求知以為用」的自我期許,實不敢或忘。
張潮〈幽夢影〉一書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望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此話誠然!人生閱歷隨年紀而增長,書中各種滋味,確實是「深淺」不同的感嘆,我輩即或「才縱前世名成早」,更要想想黃山谷「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慨,讀書是沒有止境的。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