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 2007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報載,陳先生欲於執政之最後一年,大赦天下實施減刑,並預估可有兩萬受刑人因此受惠。消息一出,引發社會各界諸多議論。事實上,陳先生執政七年以來,興訟成癖,其自身與親戚家人,告人與被告屢見不鮮,實為我政府成立以來所未見者,於今突然以總統職權為由,欲「大赦」天下,一反律師性格,其理由實不知何故。

三國時代,諸葛亮為蜀相,執法尚嚴,而不施宥赦,因此招人批評為「惜赦」。諸葛聞聽後,主動闢謠,說了下面的話:「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于治」。諸葛又進一步解釋說:「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這兩段話,說的其實就是「賞罰必需分明」、「公權力必需確保」,「減刑赦免對國家治理沒有幫助」三件事,更不應以小恩小惠來博取人民一時的好感!同時,又以漢元帝時的丞相匡衡、光武帝時的大司馬吳漢兩人在位時,不實施大赦,而結果天下大治,但反過來再舉例,荊州的劉表、劉琮父子年年實施大赦,其結果反而不見任何好處,以做為不實施「減刑」的依據與論點。於今,千載之後,有多少人責難諸葛亮沒有減刑?還是大家都稱讚無所作為的劉表、劉琮父子?

寫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明朝馮夢龍先生,還有另一本著作「智囊」。在「智囊序」中他說:「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尸。智用于人,猶水行于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足見他對古今成敗得失的點點滴滴,頗見感觸因此才會蒐羅成文,寫下這一本書。在智囊一書裡,針對「大赦減刑」的議題,他將諸葛亮「治蜀惜赦」的故事也蒐羅了進去,當作第一篇,並引左傳中「子產論政寬猛」裡孔子的話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替諸葛辯護。如此,剛柔並濟,因時制宜,是為政者很重要的管理原則。

此時的台灣社會,怎一個「亂」字了得!經過這幾年的「轉型正義」,整個社會亂到很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狀態了,如此環境,適合大赦嗎?語云:「亂世用重典」,雖如此,恐一時也改不了因上位者邏輯錯亂所造成的困惑,又何能奢言大赦乎?諸葛亮惜赦有其道理,而劉表、流琮父子的作為後果,更值得省思,有權者,能不慎之又慎?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此語恰如夫子所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作為上位者,還是先懷德、懷刑比較適當,至於懷土、懷惠,還是再考慮考慮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