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6, 2007

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第一首「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四言起始,詩經以後的篇章,也都以四言為主,再而後,隨文字孳演以及敘事需求,擴增而為五言,而為七言!大家唸過的「古詩十九首」是為五言,諸如: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古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而後的「孔雀東南飛」也是五言,長篇敘事,將焦仲卿與妻子殉情的故事說的委婉淒涼,有若: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但字越少,文字必需極為洗鍊,詞義表達也就越難完整,也因此四言詩確實不好寫,所以鍾嶸的《詩品》,在序裏面說,四言詩「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這點在可以從四言詩鮮少的事實上,得到明證。然則字越多,對仗要求越嚴,平仄限制越大,而古人學文,先得從《詩經》學起,夫子甚至這樣說:「不學詩,無以言」,講的是挺嚴重的。 但《詩經》裡也有更精簡的三言詩,近日,「翠玉白菜」上的螽斯鬍鬚何時折斷成為大新聞,而《詩經》裡的「螽斯」一篇,主要就是以「三言」為主,三字一句,更不好寫,全文如下: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小時,讀《三字經》,通篇三字,以雙數句押韻,讀起來有特別的味道,其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以及「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都是以四句為一故事,唸起來順口,自然成為童蒙誦讀的好詩。少時,仿此,亦曾以三言為句,嘗試描述戰國秦、趙「長平之戰」的慘烈,但未竟全篇,僅留些許殘句,好在僅為習作之文,無須深究,而此舊作一直擱在北投的舊抽屜裡,重啟觀之,留做懷念,其文如下:
長平谷,埋骨處,妻失夫,子哭父
哀淒史,向誰訴,老相如,喻膠柱
君不聽,士為苦,上黨地,秦趙逐
頗受間,易帥服,括啣命,肆奔突
軍吏易,變約束,八將軍,命諫阻
帥執意,頻催促,將營移,丹河渡
出舊壘,擊高築,前軍灰,後軍賭
首尾斷,軍心浮,秣馬盡,括親督
一命斃,眾成虜,興亡事,徒負負
紙上兵,刀下伏,身為戮,坑做墓
夢裏人,魂渺亡,走廉頗,驚李牧
死趙括,眾成俘,大錯鑄,憤頓足
掩卷嘆,無可補,天歸秦,復何如
秦無信,萬人哭,夜半計,坑趙卒
繫白布,備刀弩,楊谷水,盡血污
傳喪信,遣童孥,二百四,趙氏孤
失親慟,振野哭,英靈骸,忍再辱
填丘壑,死刀俎,魂歸處,天涯路
異鄉死,心懷故,冤魄恨,起命贖
亡秦計,雖三戶,死事者,不絕途
韓趙魏,楚燕魯,王天下,民心故
生靈哀,怨在途,二世繼,三降楚
警世人,莫糊塗,報應天,有定數
兩代傳,三不富,德陰積,蔭乃族
憶長平,心踟躅,千載後,骸出土
斧矢痕,傷復露,趙家子,將國護
首身離,鬼雄怒,糧山裏,魂無數
丹河中,血常濡,耿耿心,化雲霧
常恨歌,誰人譜,麓腳下,李家屋
悠悠恨,傳家譜,忠孝節,知榮辱
死知己,拋頭顱,耕讀傳,種禾黍
輕財貨,疏宦途,友君子,茶飯粗
咄咄事,不世出,天下事,轉眼覆
如殷浩,又何辜,鄉先賢,話傳祖
勤讀書,學李杜,存義心,走正路
絕邪念,戒清浮,重耆長,撫少孤
友鄰里,惜戶樞,講信義,善敦睦
勤四體,耘麥菽,恬淡心,惜造福
如此者,不求富,如是者,必知足
李氏孫,謹記住,傳久遠,莫辜負

曹操是寫四言詩的高手,《短歌行》一篇,確實膾炙人口,而其中「青青子衿」一句,後來還成為書名,讀之再三,餘味猶存!如果大家看過《三國演義》一劇,劇中曹操於赤壁戰前,擁八十萬大軍,豪氣逼人,酒酣而放歌,之後問眾人「短歌行」做的如何?當時在座遍是阿諛奉承之聲,樂師師曠卻說:「丞相歌中有:『月明星稀,烏雀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於此用兵之際,似有不祥之兆」,語畢,曹操大怒,立即為其以槊所殺!不知是師曠之死成就了此歌,還是此歌之兆成就了師曠!

再之後,有嵇康、陶淵明等人賡續四言之作, 其中五柳先生的作品,讀之令人較為動容。金庸筆下《神鵰俠侶》第二十回,楊過與公孫止過招,但見楊過一邊揮劍,一邊吟詩,所吟正是「四言詩」,其文如下: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
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淩厲中原,顧盻生姿。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前述二詩,其實是嵇康《贈兄秀才入軍》之作,金庸透過楊過之口,吐露孤獨的心境而已!而詩意與劍招相配,像是武功心法,更似「口訣」。不論如何,想當初劉邦赴項羽鴻門之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時,口中必然也是唸唸有詞,只不知是否念的也是四言就是了!

諸位如果看過《陶淵明集》,它的第一篇就是《停雲》,也是四言詩,將「思親友」的情緒,用四字詩淡淡鋪陳。陶氏的四言詩還有如「時運詩」、「榮木詩」、「命子詩」等等,其中命子詩裡面有一句:「名汝曰儼,字汝求思」,說的是他替兒子取了「名」,又為之取了「字」,儼與求思也是正相關的,而且都是父親替兒子取的。我在「外號一說」裡,提到過名、字、號的取法問題,可以參見。

余少時,也曾寫過四言, 現今手中所存,僅大一時所做一首而已,餘皆亡佚難尋所蹤,謹將此詩錄下,留下一鴻半爪,當作回味罷了。
關君吾友,今茲十九
齠齔未落,無邪淹留
齾齒未顯,議論風遒
輔仁同遊,遂為師友
才遜韓程,竟得蟠游
時值吉辰,搦管為壽
願贈數語,銘鑄心頭
雛凰天降,是為華冑
提攜生鞠,怙恃親手
江濱出息,天地無憂
辭廟東渡,唯因蕩寇
神州號哀,干戈未休
斯夕得歡,為誰所就
知恥淬礪,記取前儔
木蘭易裝,慷慨披冑
良玉代夫,崇明授首
翌日戮力,豈辭翠袖
懽囅是日,莫忘國仇
河山還我,釃酒鶴樓
師徒對座,恣言風流

此詩手稿尚存於高中筆記本內,而其背面,盡是背習英文單字所留的筆跡,未料亦因此而獲保存,人生之際遇難料,昔日塗鴉所做,僅存此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