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 2007

「出」字,踏出離家的腳


范仲淹岳陽樓記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想想,人之一生,確實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其樂幾何!

近兩日,有緣與同事略談「漢字的故事」一書,將此一由瑞典作家所寫之書,介紹給大家,並將中國字自甲骨文至金文、秦篆、漢隸、楷、行、草略做說明。透由生動之象形圖案,雖千古之人,其意念仍躍然紙上!完成介紹後,悵然有失,覺年少歲月已去,如今行將半百矣! 然二十餘年前於大學自行習讀甲骨文的點滴,卻又恍惚如昨!歲月,去的好快!逝者如斯,對我不是慨嘆而是現實。

在甲骨文中,「出」這個字以「一隻腳踏出家」做為其形,於是,出門的人,可以是出走、出征、出巡、出遊,也可能是最後的出殯,一個人離家後,不論何故,能否再回來,有誰知到? 我常常在想,六十四年前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大雪夜,父親因抗日而不得不離家出走,未料「雪夜辭母,堂前立誓」後,暫別卻成永訣!「離鄉棄里,豈我願耶」?世間無常,如之奈何!

女子長成,出嫁而為人妻,為人母,離開了原來的家,卻建立了自己的家,「家」的概念,如此說來未必需要是固定的!嫂嫂過門,父親在其從通霄帶回的瓠瓜瓢上題道:「陳家有女初長成,移植李家更茂盛」,有了新家,而能更好,離家未必是件難過之事,「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依附伴侶的出嫁,理當歡喜視之,此處離家,是件歡喜大事。

進入社會,人人都在尋找安身立命的「出路」,而我自己的人生起伏,算算曾經服務過「一十三家」公司,而這一段進進出出的路途,多為被迫而非我之本願,當公司結束營業或經營困難無以為繼之時,「出走」成為無奈而必然的選擇,更何況那些無故請你「出去」的公司,想要留而不能留,卻又非走不可,出埃及紀的悲哀,不也正是如此?離開,若非出於本願,屢屢回頭而望的心境與不捨,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說的是不吐不快的想法,但有更多的人,當受環境壓迫之時,噤而不敢出聲,只是默默承受,想胸中塊壘鬱積而不能抒發,確實也是件殘酷之事!出聲,不是離家,但歷史上更多出聲的人,卻再也回不了家!清朝洪亮吉上書嘉慶君,指陳乾隆晚年所做諸多不宜之事,此一「直言」,被皇帝指稱為不是「正言」,遂流放新疆伊犁,險些死在道上,直到賜歸。出言上諫長官,遇明主而成魏徵,再不成也可作個董狐,若遇到昏闇之主,死不得其所矣!出聲,確實會使人回不了家,不出聲,至少不見得會使人離家!

然而天命有盡,世無不死之人,最後,只要不是受刑「棄市」,那即或不能風光大葬,好歹也還能享一方之土,出殯終結。人生的最後一程,也是以「出」字了結,只是這次再也回不了人世裡的任何一個家,而是回到冥冥國度。「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何時來,何時去,進出之間,似如「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臨了,大家都要離開,出而殯之!不出也不行。

歐陽文忠公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知世事之無常,曉生命之有盡,過憂當然不樂,自苦若此實也大可不必!自出世到出殯,離開都是必然,出生離開母體,出殯離開人世,古人造這個字,當已深知一旦離開,可能便再也回不去了!出嫁慎選其夫,出聲需察知其時,出路要細擇其業,最後的出殯也要擇期!「出」字,踏出離家的腳,蓋有深意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