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 2022

史筆如鐵,鏗鏘凜凜;民心如秤,輕重昭昭


一個人的氣度與格局,與環境及教養有關,會寫再好的文章,會做再多的交遊,會坐再大的官位,其氣度與格局,恐怕都難以改變!語謂「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應該就是這個道理,而宋神宗時之宰相王珪,恐怕就屬器量不足這一類,所以脫脫在《宋史》中說他:「容身固位,於勢何所重輕,而陰忌正人,以濟其患失之謀」,反觀英宗時的宰執韓琦,則是蘇軾所說的「人杰」,王安石更稱道其人「德量才智,心期高遠,諸公皆莫及計也」,韓、王兩人之相去,實不可以道理計。

王珪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榜眼及第,韓琦則是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以榜眼出身,兩人皆為進士,也都有錦繡文章,離大魁天下僅有一步之遙,但兩人的格局與氣度,誠難相比!王夫之在《宋論》中評價韓琦:「韓公之才,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為人之所不敢為」,而《宋史》對王珪的評價則是「鄙夫可與事君也歟哉?」史筆會作出這樣天差地別的評價,必然有其道理。

王珪於王安石之後繼任為相,沒多久「烏台詩案」發生,蘇軾於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被執,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之獄,一幫大臣如何正臣、舒亶、李宜之、李定等竭盡思慮的「根勘」蘇軾詩詞中的「不臣之意」,此一歷史事件,完整的紀錄在宋人朋九萬所寫的《東坡烏台詩案》一書之中。當時的宰相王珪,不但沒有替東坡開脫,反而在宋神宗面前,以蘇軾所寫《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中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兩句,任意的衍生曲解:「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己知,而求之於地下蟄龍,非不臣而何?」硬是將蘇軾往死裡摁去!這一段歷史,在宋人葉夢得的《石林詩話》及蔡正孫的《詩林廣記後集》中都有記載,好在宋神宗尚不老邁昏庸故而未予輕信,但一個宰相的氣度如此低劣不堪不也令人稱奇!《宋史》將王珪稱為「鄙夫」,又描述其「陰忌正人」,也正符合葉夢得引用章惇的話說:「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千古而後,回思這一段歷史,實在令人氣結不已!而蘇軾一生的滄桑,也正是從此開始。

王珪的器小與氣小,在宋人朱弁《曲洧舊聞》卷五《晁大受為王禹玉作答歐公啟》一文中也有記載,該文提到神宗熙寧四年六月,王珪在家中聚宴時恰巧收到歐陽修寫的《謝致仕啟事》,亦即歐陽修申請退休獲准後給朝廷的謝啟。王珪看完歐陽修的謝啟後稱道不已,由於王珪當時負責起草朝廷的詔書,遂一時興起,主動請在場的晁稟端(字大受)代擬一啟以為回覆,晁大受當下並未予以謙讓,飛快之間便已寫就。此時,王珪雖然公開誇讚晁大受的擬稿速度,但卻神情怏怏「意終不樂」。試想,晁大受與王珪是親戚,且王珪於文中稱晁大受為「九哥」,推想晁大受快速的替王珪寫成答啟,王珪應該高興才對,但卻是人前表面誇讚,人後卻心理頗不爽快,足可見王珪對於晁大受的文采定然有所嫉妒!一個負責替朝廷草詔的大臣,對於家族成員晁大受未能真實提攜,卻暗地裡有所嫉妒,王珪的格局與器度如何也就不問可知了。

《宋史》對王珪的評語多半欠佳,其中提到王珪「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無所建明,率道諛將順」,也就是說王珪從熙寧三年擔任「參知政事」(執政)起到熙寧九年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一共六年期間(《宋史》中之「十」字明顯為衍字),毫無建樹,並且是以阿諛奉承、因循苟且的模式辦理各項事務,因而當時即有「三旨宰相」羞辱性的戲稱,亦即「取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一個庸庸碌碌的鄙夫,不能薦賢卻陰忌正人,識淺器小下,縱使有再好的文采,能替朝廷擬具再多的詔書,也根本不適合擔任宰執一職。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本性正直之人如蘇軾,剛正不阿必有所不屈,是以也易得罪周遭之人!當年韓琦直言指陳中書省的不是,同僚很不舒服,所幸有宋仁宗為之迴護,體諒「韓琦性直」,是以得以無恙,但「群小不便之,毀言日聞」的記載也足以令人心驚!宋神宗有其不同的個性,急切的想要有所改革,否則也不會聽從斐言流語,致有「烏台詩案」的爆發,以及其後新舊黨爭的惡性循環。王夫之於《宋論》中說:「宋之亂,自神宗始」,宋神宗處於不同之時空環境,或有其無奈之處,但亂始於其位,王夫之之評論雖殘酷但也有理。

王珪的外孫女是大詞人李清照(李格非之女),而秦檜之妻王氏,則是王珪四子王仲岏之女(即王珪的孫女)。我們都記得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也都記得杭州岳王廟前的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還有那千古一直跪著懺悔的秦檜與王氏,王珪「率道諛將順」的個性,以及「陰忌正人」的後果,對後世子孫的際遇或許也不無影響!

人生一世,為人處事當以正己為念,並秉直道而行,以求良心之所安。歐陽修曾對梅聖俞說:「吾當避此人(蘇軾)出一頭地」,並將才識兼茂的蘇軾親自薦予祕閣,絕不可如王珪「容身固位」一般懷存私心,妒賢忌能屈抑才幹如蘇軾、晁大受等,更不可因希圖保有相位,輕忽對西夏的戰事,與蔡確想方設法的排擠老臣司馬光出任御史大夫,而其推薦俞充擔任慶州知州和懷慶路經略安撫使,因而致使永樂城一戰,喪師辱國傷亡十萬餘人,《宋史》提及永樂城戰敗一事,對王珪的評價很簡單,也很嚴苛:「永樂之敗,死者十萬餘人,珪實啟之。」有前因方有後果,王珪的功過與責任,歷史自有記載。

史筆如鐵,鏗鏘凜凜;民心如秤,輕重昭昭,居上位而執權柄者,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以下為《石林詩話》有關王珪對蘇軾詠槐詩句隨意曲解的內容:
以下為歐陽修的《謝致仕表》亦即《曲洧舊聞》所言之《謝致仕啟事》:
以下為《曲洧舊聞》中《晁大受為王禹玉作答歐公啟》一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