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15

九鼎與獸首


怪事年年有,只是年年不同。贗品處處有,只是怎麼會沾的上政治?

話說成龍先生,基於其自身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以及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觀,曾捐贈予台北故宮博物院仿製的圓明園十二獸首,原本這是絕對的好事,但故宮南院開館,竟然遭青年男女二人潑漆洩憤,並書寫「文化統戰」四字以為抗議!遭潑漆的是馬首與龍首,犯事者自陳是刻意針對「馬」英九與成「龍」二位而來,經此一鬧,故宮決定追究民刑事責任,剩下的又只能交給無奈的法院決斷了!只不知承審法官的心證日後又會如何!

我們不說政治,談談贗品!贗品的贗字,其實就是假的意思。中國作假貨之歷史又何止千年?《韓非子•說林》內,有魯國作假鼎的史實如下:「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雁往。齊人曰:『雁也。』魯人曰:『真也。』齊曰:『使樂正子春來,吾將聽子。』魯君請樂正子春,樂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換成白話,齊國出兵修理魯國,強行索要讒鼎,結果魯國送了個仿製品給齊國還硬說是真的!最後齊國找來鑑定專家「樂正子」進行鑑定,樂正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誠實的說出送出去的是個假鼎。在《呂氏春秋》中也有雷同之記載,並將事情原委說的更為具體,但《呂氏春秋》裡送出去的鼎,名為「岑」鼎,鑑定專家的名字則是「柳下季」,至於《韓非子》說的「雁」鼎,《呂氏春秋》則是用「載他鼎以往」予以替代!看來《韓非子》說的是「重鑄的假貨」,而《呂氏春秋》則認為是「以另一個鼎替換」,孰是孰非,千百年之後,考證的意義已然不大!雖如此,「讒鼎」有什麼特殊性,何以齊國特別索要該鼎,並且嚴謹的進行驗證,這其中的歷史背景值得聊聊!

《左傳•昭公三年》內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這一段話,服虔將讒鼎注解為:「疾讒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讒,地名。禹鑄九鼎於甘讒之地,故曰讒鼎。」如此讒鼎、岑鼎、崇鼎都是同一個鼎的代稱,而鼎上的銘文,除了已知的十六個字外,其內容或與告誡國君不可輕信讒言相關!而讒鼎,如依據服注的說法,即是大禹於「甘讒之地」所鑄的九鼎!當時周王室尚未頃滅,天子九鼎應該不在魯國,而魯國乃諸侯國,理應自有七鼎才對,是以此處說的讒鼎,應當是指魯國自己的傳國重器,也就難怪魯國國君難以依從,才會以他鼎替代,或是另外做了個假貨送給齊國,但若真是做了假貨,那魯國工匠技藝也還是挺有辦法的!

贗品不為真,真金不怕火,成龍先生從來就沒說過那些獸首是為真貨,而故宮博物院收了人家的文物捐贈,並將之當成藝術品也是事實,何況這件事也已經有一段時日了!今日故宮南院開館,卻莫名的將「文化統戰」當成潑漆之理由,只能說這兩位年輕人太重政治,而又太輕文化了!周滅商,秦滅周,都以獲得九鼎視為正統之延續,歷來想要「問鼎天下」的群雄,膽子大的都可以「問鼎中原」或是「問鼎輕重」,有份量的人,說起話來更是「一言九鼎」,鼎的意義,正在於其傳國的價值,可惜九鼎在秦滅周之後,或沈於彭城泗水之內,或為不知鼎重的人,鎔鑄成為他器使用,是以在秦始皇的時候便已經迷其所蹤了!

至於獸首的價值,則起源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於1860年在圓明園所放的一把大火,那一把大火將中國的自尊燒裂,也將喪權辱國的創口加深!之後十二生肖的獸首銅像四散他國並銷匿無蹤,因為毫無疑問的,存有十二獸首的人,與戰爭的占奪行為都脫不了關係,是以這些掠奪之物,整整悄悄的消失了百餘年,直至1980年方才漸次出現!一百餘年前的文物,其古董價值其實尚不甚高,但做為中國受列強侵侮的歷史信物,則有其重大的見證價值。英軍當初於放火後曾貼出自我解釋的告示如下: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九月初五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懲罰之也。

看過火燒圓明園的理由,大家以為如何?歷史已成事實,事後的解說都有些畫蛇添足,然而戰敗的中國與戰勝的英法,其解釋權當由誰而定?獸首無辜,人民無奈,士兵無情,強權無理,而當初一把烈火下所殘留下的圓明園遺址,於今已成為中國「愛國教育」的具體素材!過去多少年的風光,而今俱已雲散!誠然,弱國無外交,強權即真理,美國可以派遣部隊直接進入巴基斯坦擊殺賓拉登,日本也可以強取釣魚台並驅離我國之作業船隻,甚至連菲律賓都可在公海上槍殺我國漁民!只有國家強大,才可為人民真正的後盾,如果不知審時度勢,只知道在自己的家裡沸沸鬧鬧,聲音越大,也只是越見笑話而已。

九鼎早已沈入泗水,獸首也曾浴火明園,我們要在乎的,豈是意義上甚為不清的文化統戰?果如此,團團、圓圓兩隻貓熊就是統戰,而動物園裡的外來品種都是他國的統戰,關聖地君是統戰,媽祖娘娘是統戰,地基主是統戰,文字是統戰,語言是統戰,血源是統戰,所有共通的文化更是統戰!都已經是什麼年代了,天圓地寬,真不能只活在侷促的一方之地啊!歷史絕對可以有不同的詮釋,但史實卻必須絕對的尊重,否則我們的血源從哪裡來,物故後要進入哪一個祠堂,又還能怎麼說下去呢?

秦始皇為了延續正統,曾以千人之眾在泗水中強撈周鼎而不成,漢武帝於陰汾得寶鼎而大喜,甚之將之藏於甘泉宮內,而中國的收藏家為了證明獸首乃為戰爭的掠奪贓物,因而於拍賣得標之後拒絕付款!每一個人在價值觀的取捨,以及對自尊,對傳承,對血緣的認知,如用更宏觀的角度,更寬闊的胸襟重新審視,我們一定可以看見不一樣的內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