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世道人心

凱達格藍大道上,有四個氣球,上面各有一個字,這四個字,是管仲說的:「禮、義、廉、恥」。前天,顧炎武先生「日知錄」「廉恥」一文,成為大道上的話題,大家先一起回憶一下顧先生的原文(及語釋文),以後有機會,我再與大家談談顧炎武其人其事,以及日知錄寫作的背景。廉恥一文中,馮道這位「常樂老」,是發想起罵的中心,自古以來,馮氏便飽受批評。在正史上,他是歷經「五朝、八姓、十君」的宰相,宋朝的歐陽修在五代史紀中罵他:「道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同朝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罵他,而且罵得凶:「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但清朝的史學大師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以大歷史的宏觀角度檢視五代十國的動亂,便幾乎沒罵他,只淺淺的說:「至於歷事數姓,有玷臣節,則五代之仕宦者,皆習見以為固然,無足怪」,所見與顧氏大異其趣,尤其值得談談!蓋有宋一朝,趙氏得位不正(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自始即積弱難振,遼國侵伍而喪燕雲,金國入寇而失河洛,士大夫一肚子怨氣難平,所以大大講究氣節,因此對馮道就不假言辭,其中文天祥的「正氣歌」,算是士大夫談氣節集大成之作了!而趙翼處於清朝雍乾之際,前有文字大獄之箝制,後有博學鴻儒之誘引,有清既然已經取得天下,且當強盛之際,下筆還是謹鎮點好吧!

恥這個字,聽聞於「耳」,感念於「心」,重點是「心」有無所感,而不是「聽」到沒有!所以「恥」這個字的部首是「心」而不是「耳」。 無「恥」不能寫作無「齒」,人年紀大了,官也大了,下屬變多了,可以無齒,但絕不能無恥!上位者若盡是做些令人齒冷心寒的事!又將何以馭下?無奈的是:「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無恥之恥,無恥矣!」

廉恥.顧炎武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廉恥/顧炎武
歐陽修《五代史》的〈馮道傳論〉裡頭說:「『禮、義、廉、恥,這是國家的四種網紀;如果這四種綱紀不能發揚出來的話,那麼國家就會滅亡了。』管仲說的話實在是很有道理啊!禮、義,是管理百姓的大規範;廉、恥,是教化百姓的大操守。因為人如果不廉潔的話,那就沒有什麼東西他不想去要的了;人如果沒有羞恥的話,那就沒有什麼事情他不敢去做的了。個人到這樣的地步,那麼災禍、失敗、混亂、滅亡,也將統統降臨到自己的身上。何況那些身為朝廷大臣的人,卻什麼東西都想要(不廉潔),什麼事情都敢做(沒羞恥),那整個天下那有不敗亂,整個國家那有不滅亡的道理呢?」  但是在這四種綱紀中,恥是尤其特別重要的。所以孔夫子在談論士人的時候說:「自己做事情要能夠有羞恥心。」孟子說:「人是不可以沒有羞恥心的。人如果能夠把沒有羞恥心當作是可恥的話,那就不會招來恥辱了。」孟子又說:「羞恥心對於人實在是非常重要啊!一個愛用心機,到處欺騙的人,他是不會擁有什麼羞恥心的。」之所以這個樣子,因為人不廉潔而到了違背禮法、冒犯義理的地步,它的原因都是出自於人沒有羞恥心啊!所以士大夫沒有羞恥心,這就叫做國恥。  我看夏、商、周以後,世風敗壞、道德衰微,拋掉了禮義,捨棄了廉恥,這不是一朝一夕短時間所能夠造成的。然而,松柏是在寒冬時節,最後才凋零;報曉的公雞不會因為風雨冥暗,就停止了啼叫。在那眾人昏昏醉醉的時代,本來就未必沒有獨自清醒的人。  最近,我讀到《顏氏家訓》,裡頭有段話說:「北齊有位士大夫,他曾經告訴我說:『我有個小孩,已經十七歲了,頗懂得書信的寫法。我找人教他鮮卑話和彈琵琶,漸漸地快要學會了。用這兩樣才藝去扶侍公卿貴人,不會不受到特別寵愛的。』我那時低著頭沒有答話。真奇怪,這個人用這種方式教導孩子啊!如果要透過這樣的事情,才能夠獲得卿相的高地位,我也不希望你們去做哪!」唉!顏之推不得已而在亂世出來做官,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仍然有著古代〈小宛〉詩人譏刺政教缺失的用意;相形之下,那些喜歡遮遮掩掩、迎合討媚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