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4, 2010

諸葛亮舌戰群儒,揚子雲投閣而死?


《三國演義》中,劉備當陽慘敗,乞救兵於東吳,意欲連兵赤壁以拒曹操。此時,諸葛亮隨同魯肅隻身來到東吳,與江東英傑見面之後,因戰降意見相左,乃有「舌戰群儒」之經典。其中汝陽程德樞嘲笑孔明「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引來孔明「儒有小人君子之別」的一番大論,而其中提到小人之儒時,其議論如下:「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於此,揚雄成了屈膝投靠王莽,留下千載罵名跳樓而死的小人之儒!《演義》中言之鑿鑿,然此言不真,略說明如下。

揚雄一生,歷經西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及新莽五朝,其生於漢宣帝甘露元年,卒於王莽天鳳五年,得年七十一歲,而非死於跳樓。四十二歲之前,揚雄居蜀不出,劉禹錫《陋室銘》所稱的「南陽諸葛盧,西蜀子雲亭」,其中子雲亭,指的就是揚雄在成都附近郫縣老家所建的亭子。而《演義》中所謂的「日賦萬言」,顯然是指揚雄於漢元帝元延元年至三年間,擔任「黃門郎」時所寫的《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等四篇大賦!然而揚雄自己在《法言‧吾子篇》中明確的說道:「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如此,四十四歲以後的揚雄,顯然就不再作賦了,而揚雄其他賦篇如《蜀都賦》、《檄靈賦》、《太玄賦》、《逐貧賦》、《酒賦》、《反離騷賦》等,應該都是元帝元延三年以前的作品。王莽篡漢於孺子嬰三年十月(亦即王莽居攝之第三年,時為公元8年),而揚雄作賦停筆於元延三年(時為公元前10年),其間差距近18年,因此將曲身事莽,日賦萬言兩件事連在一起數落揚雄,真的有些說不過去!

話說王莽於元始五年毒死平帝,並立兩歲之劉嬰為帝,自稱「假皇帝」,並改元「居攝」(自居當攝政王之意),又於孺子嬰三年(居攝三年十月),改元為「初始元年」,十二月,強迫劉嬰禪讓皇位,稱帝並改國號為「新」。此時之揚雄,年已花甲加一,且從元延三年至孺子嬰三年王莽篡漢,揚雄一直淡泊的擔任「黃門郎」的小官,不鑽不營,而於蘭台石室中博覽群書,自得其樂!顯然,其「青春作賦」之時光已過,然「皓首窮經」之努力則未止歇!

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10年),揚雄已然六十三歲,因「耆老久」,從「黃門郎」轉為「太中大夫」乙職,但此一職務絕非他自求而來。始建國二年,劉向之孫,劉歆之子劉棻因上呈「符命」以投王莽所好,反遭放逐,復因劉棻曾經向揚雄詢問「奇字」(揚雄顯然是位文字學家),在「辭所連及,便收不請」之命令下,連帶獲罪!當衙吏前來收補之時,揚雄正於天祿閣上校書,因自知死命難逃,便從天錄閣上魚躍而下以求自我解脫,惟高齡如此,投閣竟然未死,確也一奇!王莽得知揚雄遭收補後,以「雄素不與事」,加之牽連不過因問字之故,遂乃「有詔勿問」。如此,揚雄跳樓有之,然未死之,因此《三國演義》舌戰群儒中,以揚雄投閣而死的說法,當然是不成立的了。

王莽始建國五年,揚雄已然六十六歲,受莽詔不得不為《元后誄》,復受命而寫《劇秦美新》,致使揚雄成為新朝之御用文人!然以當時之環境,文人如揚雄者,似乎也沒有多少選擇!而後,南宋朱熹在其模仿《春秋》及《左傳》之《通鑑綱目》中,大書「莽太夫揚雄死」!自是,揚雄罵名垂之千載矣!然而《三字經》中卻有「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之句,看來同是南宋大學者的王應麟,在是非之取捨上,與朱熹的偏好是很不一致的。

《三國演義》中對揚雄做賦似頗有不滿,事實上,揚雄在其《自序》中,將其做賦的諷建目的以及結果,說的很清楚,而其結尾數句,也表白了何以不再做賦的原因,錄之如下:「雄以為賦者,將以諷也,必推類而言,及麗靡之辭,閎侈鉅衍,競於使人不能加也,既迺歸之於正,然覽者已過矣。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諷,帝反縹縹有凌雲之志,繇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又頗似俳優淳于髡優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於是輟而不復為。」風雅頌也好、賦比興也罷,如果儒家硬要將「法度」套在文字之上,那詩詞歌賦、戲曲小說,所能發揮的想像空間,又還有多少呢?

皓首窮經之揚雄有之,投閣而死者則未或見,以諸葛孔明之賢,是不可能弄錯的。如此,《演義》之辭,在漢賊不兩立的框架下,讀之能不慎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