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6, 2010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公司主管日昨來電,中有「貽笑大方」一句,然將「貽」字,誤唸為「ㄊㄞˊ」,而非「ㄧˊ」音,一時臘獵錯別,確實小有遺憾!

貽字,《說文解字》將之訓為「贈遺也,从貝,台聲,經典通用詒」。如此,貽字是個形聲字。此字數見於《詩經》,諸如《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王風‧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貽我佩玖」、《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從文句判斷,「貽」確實就是「贈與」、「遺留」的意思,至於「从台聲」,台字古音唸「ㄧˊ」,本來是「說」的意思,所以貽笑大方要是唸錯了,就真有點見笑了。依照清朝以訓經出名的鄭珍說法,認為貽詒兩字通用,是因為「貽字皆漢後所改」之故,因不能確考,姑錄於此。

成語含貽字者,除「貽笑大方」外,尚有「養虎貽患」、「養癰貽患」,而口語中「貽人口實」、「貽誤軍機」,或是告別式中常見的「貽範古今」都是以貝部的「貽」字出現,而原本「經典通用詒」的「詒」「ㄧˊ」字,現在已然少用,倒是以言部出現的「詒」字,以及以糸部的「紿」字(兩字皆唸做「ㄉㄞˋ」),就都是「欺騙」的意思。歷史上替漢景帝劉啟出「削籓」之策的晁錯,就是被景帝直接騙到東市給腰斬了!班固在《漢書》中,直接說晁錯是「紿載行市」,也就這一個紿字,騙死了盡心盡力的晁錯。當年楚漢相爭,劉邦乞和於楚,並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然而劉邦卻於立約之後,依從張良、陳平之計,趁項羽兵罷食盡引軍東歸之際,背信進擊楚軍以免「養虎貽患」,劉邦的無恥無賴,最後卻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霸王,而下令騙殺晁錯的景帝,也正如其祖父般,在歷史上都是最不負責的騙子皇帝!雖說兵不厭詐,然而以成敗論英雄的漢家天下,不得不說是以「紿」起家!

《莊子‧秋水》篇載河伯東見汪洋之大海,終而望洋興嘆自覺渺小,而對海若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人在自尊自大中,確實看不見貽笑大方的危殆,而河伯向海若認錯,則是在自覺且有體悟之後,然而對大多數的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改掉「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自信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