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0, 2009

中山亡國,實趙非楚

游伯龍教授所著《習慣領域》一書,在談到相互回報時,以白話引《戰國策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大夫」之故事為例如下: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餐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於是作者說:「中山君因為一杯羹而亡國,卻因為一壺食而得到兩位壯士」。事實上,中山國之所以「亡國」,絕非單純因司馬子期享受不到羊羹所致,檢視《戰國策》一書,於不同篇章所述之各種原因,中山國亡之因,其實有著差異極大的說法與成因,值得稍做探討。

首先,中山國係春秋時鮮虞族所建之國,然因史料殘缺,難徵究竟!清王先謙有感於此,曾撰《鮮虞中山國事表》,一次排比先秦史料,旁徵博引下,依舊未見重大突破。直至一九七七年,河北平山縣發現中山國王墓,得大鼎一(有文四百六十九字),方壺一(有文四百五十字),圓壺一(有文兩百又四字),據此可稍補文獻之不足,然史實依然晦暗,無利於中山國興亡事蹟之大白。據清朝張琦(張惠言之弟,乾隆時人)所著《戰國策釋地》一書所言:「中山之境,自今直隸(河北)保定府之唐縣、完縣,正定府之獲鹿、井陘、平山、靈壽、無極、定州、新樂、行唐、區陽,兼有冀州之地。」如此,中山國境,處在河北、山西之交,當時為趙、魏、齊、燕等大國所環繞。也正因此,清朝全祖望《經史問答》卷八云:「中山於楚,真風馬牛,楚雖強,不能越魏逾趙過代,而集矢於中山,……而知中山必不受兵於楚也。如策文所云羊羹,蓋襲華元之事,所云壺餐,蓋襲趙盾之事,本附會也!」因此,說中山國亡於楚,確實是值得再商榷的。

由於中山、楚國各處一方遠懸南北,因此中山策裡的「亡」字,先前各家注本均以「流亡」或「逃亡」做解,而非「滅國」之意!注本如此做注,實是因為《中山策》中「亡於楚」的記載,既屬孤證,且與其他史證不符,疑義下雖不敢盡棄,但更有力的資料顯示,中山國實係亡於推動胡服騎射之趙武靈王之手。因此,《習慣領域》一書如明言係引自《國策》,即可免於誤導讀者之失,日後改版,或可略做修正。雖如此,「一杯羹亡國,一壺餐得士」的故事,則已成為後世讀書人掩卷感嘆:「是故立國者擇士不可不審,用人不可不慎矣」的教訓了!至於此處之司馬子期究為何人,實亦語焉不詳,若不細審年代,相互勾稽,司馬子期將成為背負中山滅亡的戴罪之人。

有關中山亡國的說法,《戰國策》中尚有其他記載,如在《趙策》中說:
趙收天下,且以伐齊,蘇秦為齊王上書說趙王曰:「……且夫說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滅晉國,恃韓未窮,而禍及於趙。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盡韓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群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
此段大意,依照鮑彪的說法,乃是:「楚受秦伐,趙國無患,故破中山滅之」,而元朝吳師道引南宋呂祖謙《大事記》則說:「中山恃魏,楚魏久連兵,中山失助而亡。」如此說來,中山亡國的導火線,是因為中山國原來的憑藉(或楚或魏)連年征戰自顧不暇,所以給了趙國攻打中山,進而滅之的大好時機。據此,中山明顯係趙國所滅。

又,《戰國策》之《燕策》中,亦有中山亡國的另一說法:
或獻書燕王:「……今韓、梁、趙三國已合矣。秦見三晉之堅也,必南伐楚。趙見秦之伐楚也,必北攻燕。物固有事異而患同者,秦久伐韓,故中山亡;今久伐楚,燕必王。」
如此,中山國係因秦、韓交攻,兩國皆無力協助中山下,故而中山為趙國趁機所破。足見中山必需倚靠他國之助而存。而此處秦、韓兩國,反都成為中山存續不可或缺之潛在屏障。戰國時期,各國彼此錯綜複雜的微妙關係於此也可見一斑。

此外,《魏策》中也有中山亡國的紀述:
闕文謂魏王曰:「昔曹恃齊而輕晉,齊伐厘、莒而晉人亡曹。繒恃齊以悍越,齊和子亂而越人亡繒。鄭恃魏以輕韓,伐榆關而韓氏亡鄭。原恃秦、翟以輕晉,秦、翟年穀大凶而晉人亡原。中山恃齊、魏以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此五國所以亡者,皆其所恃也。非獨此五國為然而已也,天下之亡國皆然矣。」
依據此文所說,中山之亡,乃因齊、魏兩國連兵伐楚,中山失去後盾,趙國遂得隙出兵而亡中山!齊、魏將重兵力集結於南向伐楚之戰,無法兼顧他國之下,中山乃亡於趙國之手。

《齊策》之中,還有另一個中山滅國的原因:
天下遍用兵矣,齊、燕戰,而趙氏兼中山;秦、楚戰韓、魏不休,而宋、越專用其兵。
據此,則中山之亡,仍係趙國乘齊、燕大戰方酣無力分兵之際,趁隙而舉兵破中山之國。同理,秦、楚、韓、魏四國混戰,宋國與越國乃得以逞其爭霸之心。戰國時的政治,合縱連橫,像是一個大型賽局,無一不精於算計。

綜觀中山亡國之因,除《中山策》所言「羊羹不遍」孤證而外,其餘皆係他國用兵無暇兼顧之際,趙國趁勢興兵而破中山!所惜史載有限,中山國之興亡史記,始終淹沒於荒煙蔓草之中,直至平山縣王墓之發現!然後知「中山」也曾以千乘之國,與齊國聯兵伐燕,破燕後得其「吉金」,遂自鑄鼎壺寶器。然天下情勢我虞爾詐,隨後國破於趙,君走齊而死之,再而後即國亡祀絕!令人慨嘆者再。

簡言之,亡中山者,乃趙非楚也!《習慣領域》一書,以白話例舉《中山君饗都士》一文而未明其出處,並以「亡」為亡國之亡,當為無心之失。為免誤解中山滅國實際之因,謹將《國策》各策所述中山國史實,徵引原文略述如上,用以明一國之亡,實非羊羹不遍,而係錯處五國之間,強凌弱,眾暴寡,以小事大既難,遑論內政不修、行伍不振矣!當時七雄爭戰,無一不有包舉宇內之心,囊括四海之意,審時度勢稍有不慎,便祀絕國破矣。而中山之亡,僅其一例而已。

何浩先生《司馬子期的國別與「楚伐中山」的真偽》一文,以「楚」字乃「趙」之訛寫,細審二字左側,魯魚亥豕之失,亦不無可能,豈其然乎?豈其不然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