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就學,許姓教師時常抄寫詩文一二,教導學子研讀。日前返家,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提問,余笑,問小兒可解詩中之意?於是小兒將老師之「白話」語譯轉而告知。聽閉,欣慰有餘,但想起自己讀「唐詩三百首」至此詩時,亦不能盡解其意,何況學為考試,求得分而已,又豈知此詩的寫作點滴?
九月九日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此,便衍生出幾個可以一問的問題如下:
1. 王維何時離家?又何以獨在異鄉?在那個異鄉?
2. 「兄弟登高」一句,係指哪些兄弟?
3. 「遍插茱萸」一句,何謂茱萸?有何「功能」?又怎麼個「插」法?
我以前述問題提問,小兒自然皆不能答!余自笑,蓋所提之問,當年我皆不能答!以之問於小兒,無乃過苛!自解可也。
王維乃蒲州人(今山西永濟),十五歲離鄉赴兩都謀求進取,其《過秦皇墓》一詩標明「時年十五」,以是得知少年王維早早便離家西赴長安!人過驪山之時,有感而做「過秦皇墓」一詩。也正因其西赴長安,所以其九月九日一詩,才會取名「憶『山東』兄弟」!此處山東,顯然是華山之東(蒲州在東,長安在西),而非齊魯所在之山東。
又,由「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得知王維之兄弟不只一人,新唐書王維傳中僅載其弟「王縉」之名,餘則闕然!所幸王縉後累官至代宗宰相,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得知河東王氏之譜系如下:高祖父王儒賢(趙州司馬)、曾祖父王知節(揚州司馬)、祖父王冑(協律郎)、父王處廉(汾州司馬),傳至王維一代,則有兄弟五人,依序為:王維、王縉(音ㄐㄧㄣˋ)、王繟(音ㄔㄢˇ)、王紘(音ㄏㄨㄥˊ)、王紞(音ㄉㄢˇ)。所以,王維十七歲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想的是另外四個弟弟了!一個十五歲(如今的國三生)的少年,為求取功名便離家遠遊,這豈是王維所願?
至於「茱萸」二字,就是一般的山茱萸,依據《太平廣記》卷三十二引《風土記》曰:「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臾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禦初寒」。如此,是以茱萸的果實插在「頭」上的!那茱萸到底長的什麼樣子?氣烈成熟又是什麼樣子?以下是茱萸花、果的圖像:
山茱萸是味中藥,果實與果核皆有其用,其功效為:「補益肝腎;收斂固脫」,主治項目則為:「腰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躚精滑精;小便頻數;虛汗不止;婦女崩漏」!此藥入於「六味地黃丸」中(澤瀉、丹皮、茯苓、淮山、山茱萸、熟地),自漢朝醫聖張仲景以傳迄今,已然兩千餘年,如今連中醫師都常服用此丸!如此,茱萸之功效早為人知,而余因患攝護腺炎之故,是以得知此藥。茱萸主要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花期五至六月,果期八至十月,是以九月重陽登高之時,恰為茱萸結實纍纍之期,或因為茱萸之果實呈大紅色,是以插於頭部,方有「辟邪」之效,如果真是因為氣味可以辟邪,那帶著烈氣的茱萸在身,戴者豈能舒服?然不知所臆是否確然。
至於茱萸是否「氣烈」所以能夠辟邪則顯然非是!蓋山茱萸「無臭,氣微,味酸,澀,微苦」,所以氣烈之說,應該是沒見過、聞過實物之意測之辭。少時爬大屯山,亦曾見過茱萸果實,國中讀唐詩三百首至此,問諸父親茱萸為何,父親僅答以:「果實深紅,山上秋天可見」但從不曾採之、插之,而於今茱萸非顯而易見矣。
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詩云:「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此詩有取荷葉之枯榮,譬喻春秋兩季之心境,看來李商隱也可以寫一首「長恨歌」,以敘其情生情滅之苦!我問之小兒,可曾見過「荷葉」?其答案竟然是沒有,想來也不能怪他,台北植物園中之荷花池,台大醉月湖中之荷花葉,我何時攜彼往之?對於今日學子,於今連荷花都難以一見,實乃余過,為補前愆,將荷花、荷葉之圖一併錄下:
無獨有偶,荷葉也可以入藥,中醫書上說荷葉之功效如下:「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用於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如此荷葉之功效還真不小,近日取荷葉以為減肥功用者,亦在不少,而其蓮藕(荷花之地下莖),想必大家都吃過。荷花即蓮花,我以「蓮花」再問之小兒,小兒立即說是看過,而且還曾於出遊時「坐」過大王蓮!當場還說唸過「愛蓮說」一篇,顯然我不曾共遊經歷此事,但一字之差,卻使簡單之事天差地別。
李商隱所說的「荷葉生時」,當是荷葉開始生長之季,而隨著荷葉之生長,其「春恨」也隨之孳生,而荷葉枯落於秋季,其恨不但沒有隨之而滅,反而於秋天孳演長成!此恨綿綿無絕期,對李商隱來說,顯然也很適用。小時歌謠:「荷花荷花幾月開,一月不開幾月開?」到了六月,如仍不開,那便是「六月不開永不開」了!李商隱不談荷花,只談荷葉,花開難久,其謝可期,而李氏卻以荷葉榮枯為題,恨意由春而秋,確實是夠長了。
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而生親情,義山觀荷葉枯榮而成恨意,世間萬物,真是無處不有情,無處不有恨!也就難怪蕭麗紅女士,在其《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書中,最後會將愛,「還諸天、還諸地,還諸眾神」了。
Wednesday, March 26,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看到後面,我還想說你會帶著兒子出遊,多去走走看看。(不一定看蓮花啦)
雖然沒有小孩,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我也希望我的部落格能夠記錄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孩子是最單純無邪的)作為回憶。
所以我喜歡稱部落格為網誌,就是這個意思。
萬晉兄愛掉書袋之劣根性,越老越甚,無可救藥矣。
呵呵~
心有戚戚焉!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