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5, 2022

有識人之明,更需有用人之氣度


午夜大雨,簌簌的節奏聲中,竟有種令人不安的感覺,為求心之定靜,於是隨手取架上《兩般秋雨盦隨筆》翻看,其中有「居官不聽子弟言」一條,引用耿定向的《先進遺風》一書,並提及明代首輔楊溥,楊溥的兒子楊旦,還有台州人范理的事蹟。

「居官不聽子弟言」述及明代楊溥在內閣為官時,兒子自家中前往拜望,楊溥問道:「一路上聽到有誰的官聲比較好?」這個兒子(楊旦)沒有正面回答,卻說:「江陵縣令特別不好」,而其所持理由是:「接待時甚為儉約不尊重!」楊溥沒有多說什麼,將縣令「范理」的名字暗中記了下來。之後,楊溥並不是尋求報復,而是將范理擢拔為德安府的知府。於是耿定向很感慨的說:「當官的,逢迎巴結以冀求陞官發財;做子弟的,借端借勢以凸顯自身身份;當父兄的,囫圇吞棗以子弟充作耳目!但是楊溥卻沒有這樣做,反而是重用了被詆毀的人,這該是砥礪為官者的規範,也是教育子弟的家法啊!」看完上面這一段,心中頗有感觸,反視現今師道之尊早已不存,而官場文化顢頇、用人邏輯紊亂,不正是耿定向所描繪、所鄙惡的景象?

楊溥是明代的政治家,也是英宗朝賢相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之一。他曾擔任太子朱高熾(後來的明仁宗)的侍從,並在太子論及漢代張釋之的賢能時,說過一句後世知名的話:「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也就是說屬下的能力再好,如果沒有長官的青睞與重用,縱有能力也一樣不得其志!這句話或許是所有不得志的讀書人所共有的心聲。永樂十年 (1412年),朱高熾因接駕北征回朝的明成祖(朱棣)有所延誤,楊溥身為太子侍從,連帶受累被打入大獄,但沒想到關押竟然超過十年之久直到仁宗繼承大統!他在獄中,因家人數度未能送餐,楊溥幾乎餓死牢內,但在關押期間,楊溥只專心做一件事:「讀書」,《明史》上說他「讀經史諸子數周」,能在獄裡將典籍來回讀了好幾遍,確實甚為不易。也正因有了繫獄十年餘的經驗,楊溥對於官場、人情、是非、生死,以及刑罰,定然都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悟。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之後,楊溥終於得釋,在感念楊溥因自己的過錯而受到十年牢獄之災下,因此楊溥特別受到仁宗的重用與照顧。仁宗去世後,由八歲的英宗朱祁鎮即位,隨即太后召集幾位重臣,以類似託孤的口吻言道:「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然後又將楊溥召來,說了幾句很感動人的話:「先帝一直掛念著你的忠誠以及牢獄受累,所以每每為你嘆息不已,沒想到今天我竟然還能見到你!」於是大夥哭成一團,畢竟當年下詔獄的大臣,有許多都沒能熬到雲開日見離開大獄之時,太后那幾句心裡話,確實引人感觸為多,而「誠敬孝謹」的明仁宗,在位期間虛懷納諫,減輕刑法,由其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以及其父成祖時代所流放的官員與家屬,開啟了「仁宣之治」,忽焉而去,也確實令人懷念。

至於那個不懂交際應酬以牟取進階利益的范理,依據《先進遺風》內容,持續被擢拔到「貴州左布政使」的位置。於是,有人建議范理應該寫信感謝一下楊溥,但范理卻回應說:「國家用人,並非私相授受,為何要謝?」所以並未對楊溥有任何一封私人書信表達謝忱,直等到楊溥下世後,范理才為之設祭一哭,並感謝楊溥實為一生之知己。楊、范二人,只論公誼而不求私利,心懷天下國家而非個人出處,君子之交當如是乎?殆如是也!楊溥與范理兩位的行事風格,無私無我,確實值得景仰。依據《台州府志》,范理最後做到「南京吏部左侍郎」一職,而其居官與為人則「居官清慎忠勤,一以興利為主…,家無半椽寸土之增,服食粗糲如貧士。」看到這樣的人物,想起了一生清廉的于成龍,還有連出國都缺乏旅費的孫運璿院長,對比時下的政府官員,誆騙而不畏神明,放言而不慚清議,居位而不知羞恥,真是既難過且難堪。

有了漢文帝,才有了張釋之,有了明仁宗,才有了楊溥,有了楊溥,才有了范理,有了康熙,才有了于成龍,有了兩蔣,才有了孫運璿!有識人之明,更需有用人之氣度,倘識淺器小不能容賢,嗟之來呼之去,就算是個人才,也會被糟蹋的不成個人才了。居官在位者,能不慎乎?能不慎乎?

以下《兩般秋雨盦隨筆》引《先進遺風》內容:

以下《台州府志》有關范理之記述:


以下《先進遺風》一書有關楊溥與范理之內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