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0, 2022

今夜裡,月嬋娟


中秋之際,同學、朋友、同事紛紛寄來團圓平安之語,其中引蘇軾《水調歌頭》者尤多。確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能平安健康一家和樂的在一起,定有相當的福份。

蘇軾在神宗熙寧九年 (1076年) 八月十五日寫下此詞,那時的他人在密州(山東諸城),而他的弟弟蘇轍則在齊州(山東濟南),兩人難以相見,因此才會於詞序中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那天晚上,跟蘇軾一起開懷暢飲的,至少還有孔宗翰一人,孔宗翰乃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待蘇軾從密州改治他處後,便是由他接替了蘇軾治密州的責任。蘇軾與蘇轍兄弟倆係仁宗嘉佑二年之同榜進士,而孔宗翰與其兄孔舜亮則是於嘉佑四年同登進士,兩家兄弟機緣如此,又都是宋代的知名人物,確實令人驚艷。

蘇軾於熙寧七年 (1074年),由杭州改治密州,並於同年九月到任,因此寫《水調歌頭》的時候,已在密州兩年左右。那晚,中秋月圓之夜,與孔宗翰放酒暢飲之時,四十一歲的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蘇轍,於是詞中有一種明顯的孤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不知道的,是一個月後詔命下達,他又改治河中府(永興軍路),而他的弟弟則在同年十月,受詔回至京師任職,兄弟倆至此越離越遠,那句有如讖語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確實使兩兄弟聚首為難!曾經「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期許,與出仕後的起伏際遇,顯然不會是蘇軾所期望的。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是所有分離之人的共同期待,蘇軾在離開密州前,在超然台前望月,有感而賦成《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一詞,全文如下:
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雲間。城上高臺,真個是超然。莫使匆匆雲雨散,今夜裡,月嬋娟。
小溪鷗鷺靜聯拳,去翩翩,點輕煙。人事淒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槐前。

那該是熙寧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夜晚的事。那夜,與蘇軾相伴一起觀月者又有誰?未來的路,蘇軾當然不知,但所有的人事淒涼正等著他。如今的我們知道,他一生命運的重大轉折「烏台詩案」即將出現。詩案發生之後,他在獄中他寫了絕命詩《獄中寄子由》送給弟弟:「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將已經看的見的後事託予蘇轍,此時的他,不再有「去翩翩,點清煙」的瀟灑,而該是「囹圄裡,人難圓」的重大慨嘆!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而今知道陰晴圓缺與悲歡離合都是人生裡的必然與無奈,僅希望今夜共看明月之際,無淚,所有人都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