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來,我花了不少力氣在宋朝的史實之上,但隨後,反將閱讀的興趣轉至清代的點滴,整整一年過去了,沒有什麼「學術」上的成就,但確實應該回頭看看走來的路,到底自己亂闖亂撞之下,有無什麼收穫。
仔細想想,當自己決定將探討重點從《宋大詔令》移至清朝的《欽定吏部則例》後,因確實有所投入,自己多少都有些許收穫,真不敢說真有什麼「貢獻」,但人生的路不可能船過無痕,一小篇清代吏部則例淺介,也算是對自己的交代。但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有了重新認識清朝的契機,當時如果不是柳立言教授在研討會中「一部連作者都不知道是誰的書,其可信度是存疑的」這麼一句,我大概不會捨棄宋朝而走進清朝的歷史,因為,我刻意規避清朝這段歷史真的很久很久了。記得在高中的歷史課本扉頁中,因清末受列強欺凌不斷割地賠款,遂而憤恨的寫下:「這是中國苦難的開始!」而今重新看看所謂的清朝,不也曾有過康雍乾的盛世?但不也由乾隆後期便轉盛為衰?歷史的進程,無處沒有轉折,我將閱讀焦點轉移到清初(還是規避了清末),而脫離文人最幸福的宋朝,不也是因緣湊巧的一種轉折?
當然,《宋大詔令》並非一無是處,裡面還是有一些可以補正及補充現有宋代史實的資訊在內,可惜作者迄今難以確定,因而也不受史學界所重視。我個人花了近一年在這詔令之上,如果真有什麼貢獻,那只能說,我「發現」《宋大詔令》宋大昭令編排與錯誤百出,有許多史實的繫年嚴重移位,甚至出現根本不存在的時間與日期,這些林林總總的錯誤,如果一一正式提出來,恐怕《宋大詔令》一書,不論是否為真為宋敏求所著,以後更不會有人願意舒卷一讀了。為此,還是讓這本編輯宋代詔令之書,留在人們的心中為好,何況去古已遠,多一本書總比少一本書來的欣慰。
《吏部則例》中大致分成三類,其一是「品級考」,裡面只列明陞轉遷除的官銜,完全沒有文字敘述,但那些陞轉遷除以及官銜,其實就是規範,就是文官「依流平進,踵故牒序遷之」的基礎,如果講簡單點,也就是必須先需具備怎樣的文官資歷,然後才能得到怎麼樣的升遷機會。硬性的條文不會說話,但這裡面滿、漢、蒙古與漢軍的際遇,卻透過有意的制度設計,讓彼此間有著的明顯差別待遇,我透過閱讀其實的史料,才知道那裡面不明說、卻明知的規則。第二類是有關人才的「銓選」,但只見「滿官」與「漢官」兩種,未見品級考中漢軍與蒙古這兩類人的銓選規範,或許旗人既然包括漢軍及蒙古人,那麼漢軍與蒙古人,也都可以是用滿官的規範吧!既然稱為銓選,當然是官吏人才選拔的依據,細看其中內容,主要談的是官吏考績、升遷的依據,「吏陞選」中所謂的「守、正、才、年」即是官吏的選拔標準,而八法中貪、酷、年老、有疾等,則是「吏降黜」的依據,清朝的京察與大計,不論是否多少有些虛應故事,考核如果嚴格起來,不努力的官吏,還是會為之革職查辦的。最後一部份是處分則例,談的是官吏犯錯(公罪或私罪)後懲處的方式。
讀者如果細讀銓選及處分兩部分,可以看出清代官吏考核及處分的實際運作制度,而歸納品級考的官吏職務,則可以得出滿官較漢人、蒙古、及漢軍有較優渥的升遷機制。剛開始,因為考試院院長關中拋出希望淘汰3%不適任公務員的議題後,原本是想看看清代又是如何淘汰官吏,並期望可以透過歷史的經驗,「以古諷今」可以拿來借鏡一下。但結果卻發現,越是現代處理機制越是複雜,我國對公務員的保障也越來越為嚴謹,今下實在沒有多少公務員是因制度而為革職刷退的!清代,有制度,更有皇權,因此還是有不少制度的運作與施行,是要皇帝下了旨意,各級官員才願意努力推動的。透過《清史稿》,可以推估出清朝甄汰官吏的比例,其實是低於3%的。而今我國政府能否真的甄汰所期望的3%,那絕對是嚴峻的考驗,改革既然必須既得利益相碰撞,那能否順利而成,值得觀察,有時也值得同情。
大致理解《吏部則例》後,發現皇權而外,各部會的則例(法規範)所在都有,這些都是清政府實際運作所賴以為準的依據。但則例如此之多,恰有如我國政府之行政命令與函令,想真能一一理解並照之實行,對於諸事纏身的各級官吏而言,自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才需聘用胥吏幕友以為協助,這也好比今日企業的外部「法律顧問」一樣,因提供法律諮詢而收取顧問費用,自己能力不夠的,只能外求。至於清政府官員因忽略處分則例相關規範而受處分者,所在多有,因此在清朝,想當個清官事實上也不是那麼容易,稍有疏忽,便會公罪、私罪上身,當官需要有好腦袋而不是兩張口,必須能記得多數的法規範才行。
自己研讀法制史得到什麼?我只能說稍稍弄清楚了一點清朝的職官制度,但越是多讀一點文獻,越是覺得問題複雜而能力有限!因此,實在不能說有什麼突破或貢獻,只敢說在歷史長河中,我們透過資料的閱讀,對於特定時空的特定議題,在自己的腦海中,曾有過那麼閃亮的一瞬而已,其他,都不敢說,甚至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對或不對,我們書真的讀的太少了,瞭解太少了,管窺蠡測自然難知全豹,而不是「文獻不足故也」。我們去清朝尚未遠,應有機會透過當時文人的筆記更瞭解百年前的點滴才對。因此,對於清朝的法律機制,應該是可以透過各家的筆記所載,再深入一點瞭解才是。中華書局先前所出版的清代筆記,裡面的記載確實較《清史稿》相對生動,但每個人的角度不同,作者認知的是非對錯,都需要小心看待。
透過對清代相關文獻的閱讀,我自己有更多的疑問難已解惑,除了瞭解人性之外,除了對典章制度的探討與瞭解外,又能否真的對當今所面對的問題有所幫助?還是,環境不同,歷史其實也沒有答案?我還需要探索找尋可能的解答。
1 comment:
Hi Bro,
I am hardly to comment to your study project as I am lack of the knowledge on that area. 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I took the relevant course but prelmineary level last semester, I however, still have no sense nor appropriate wordings can be use for the post readings of your project.
Nevertheless, happy to know that you are hunger in seeking the fruits of Law history in the Ching dynasty, I have no but admire your courage and hard working....
Recently, lawmakers push heavily in cutting the year-end performance rewards for those Government's owned business unit i.e, Tai power, Tai pertol, Tai water..., we, the rest of the government owned companys seemed couldn't hide nor skip from this battle. But, who in the two big partys and high level people in the government are really care about the issue of un-balanced pay-system vis-a-vis private companys where the issue had been existing for more than 3 decades?
Now, it seems most of public servants will receive only 1.2 months (max) year-end rewards. Do you think, the servants will put more harder to theirs works int the next years? I'm doubt!
As such off-focus political games, 關中's new redundant program or the program in Ching dynasty may not be a good soultion at this political aroma, isnt' i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