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2, 2012
崇禎五十相,天下見興亡
清王世禎《池北偶談》一書,於卷十《談憲》裡,有《崇禎五十相》一條,將崇禎在位十七年間的五十位內閣大學士及首輔之名一一臚列其內,這也就是「崇禎五十相」的說法來由。
令人好奇的是,王世禎《池北偶談》內,另有《五十相》、《崇禎三相》兩條,也都在談崇禎年間任用首輔的議題,足見王氏對崇禎一朝人事更替問題,有相當程度的關注與感觸!《五十相》一條說:「《石林燕語》云:『本朝宰相,自建隆元年至嘉祐四年,一百四十年,凡五十人』。明崇禎十七年間,命相亦五十人。可以觀治亂矣。」王世禎的觀察沒有錯,一個高階人事變動頻仍的政府,怎麼可能會有穩定的政策與成果?如果自宋太祖趙匡胤以至仁宗趙禎,四任皇帝百四十年間僅有五十位宰相,而明思宗短短十七年間,卻可以動動盪盪的左更右替五十位首輔大臣,那「可以觀治亂矣」六個字,相信連崇禎自己都是無法否認的,我甚至懷疑,崇禎還會記得那些自己所任命的首輔之名嗎?
崇禎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在同情悲憫其自縊煤山之餘,或許可以直接用《明史》的結論,歸納其行事風格如下:「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故而崇禎不只在首輔的任命上更迭頻繁,對於作戰將領的遴選,也是忽左忽右,光是在圍剿流寇上,崇禎便前前後後的用了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盧象昇、楊嗣昌、熊文燦等人,以致功虧一簣!而在與後金作戰的薊遼總督相關職務上,也是一路由喻安性、劉策、梁廷棟、張鳳翼、曹文衡、傅宗龍、丁魁楚、張福臻、吳阿衡、洪承疇、楊繩武、范志完、張福臻、張鏡心、趙光抃而至王永吉,不斷的走馬換將,導致遼東全失!如果政治、軍事上的主事者尚且坐不暇暖,那政策又如何安定?績效又何由而生?治亂興亡,跟人事的穩定是很有關係的。
《崇禎三相》一條則引夏瑗公的話說:「烈皇英明勤敏,自當中興,而卒致淪喪者,以輔佐非人也?」然而夏允彝(字瑗公)的說法,無非是為崇禎脫罪而已!試想當一個國家淪喪異族之手,不去怪罪掌握最高權利的皇帝,卻去責難左右輔佐之人,又怎能不失喪天下?以髮覆面無顏見列祖列宗的崇禎,在最後一刻,對自己的責任都還弄不清楚,明朝怎能不亡?夏氏之後抗清失利自戕以殉,但有這樣的臣子,大明王朝卻依舊覆滅,其病在首不在指當亦不辨自明。崇禎嘗自言:「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此言更不知所以,明朝的江山,正因為有崇禎這樣的亡國之君,有這樣錯誤的思維,才使得原本想要致君堯舜的大小臣子,最後都成了無奈的亡國之臣!倘連續的錯誤,皆犯在最高掌權者的手中,國家能不亡者亦幾希矣。
五十相的任命與撤換,總督的進用與卸職,都是崇禎的權責,談遷《國榷》這樣說:「聰於始,愎於終,視舉朝無一人足任者」,《明史》亦說:「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我們可以同情亡國的崇禎,但無法認同亡國之責因此便可豁免,害崇禎亡天下者,絕對是崇禎自己啊!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