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1, 2012

為政當知大體,小聰小察不足尚


同學寄來一信,裡面有李鴻章晚年所作的條幅,其文如下: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且有橫批四字:天天快樂!

想李鴻章於簽訂辛丑條約後不久即積勞辭世,而以上條幅卻有清閒之意,究於何時寫成,值得日後一究。不過,這位在丘逢甲口中「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李鴻章,死前尚為俄國公使所強迫簽訂不利於清廷之條款,其人生終局竟至如此,也不得不令人同聲一嘆!畢竟,甲午戰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鑾駕西遷,李鴻章此時臨危授命「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確實很難可以有「天天快樂」的想望!

在上開條幅之後,同學另附有一聯如下:
說實話,辦實事,一身正氣
不貪污,不受賄,兩袖清風
橫批四字為:查無此人!

第二聯是否為李鴻章所書實不可知,但以之為李鴻章的自書之聯,似乎也不甚恰當,畢竟李鴻章一家,兄弟子孫受清廷多所優寵,而這位當初在《入都》詩中寫下「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里車」的李合肥,也確定絕不是兩袖清風之人。

不過,康熙年間的于成龍,倒是真擔的起「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說法。于成龍乃山西永寧人,於順治十八年於謁選後方授廣西羅城知縣,時年已然四十五矣,之後雖累官至江南江西總督、江蘇安徽巡撫,但死時在官舍竟然只有一席舊杉,鹽豉幾罐而已,而且于成龍一輩字「歷官未嘗攜家屬」均隻身赴任,難怪康熙會說:「朕博采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就于氏的行徑作為而言,只能說「說實話,辦實事,不貪污,不受賄」的人少,但卻真不能說「查無此人」了。

在《清史稿.于成龍》傳中,曾簡單記載于氏於康熙十九年因青縣知縣趙履謙「貪墨」不改而予彈劾,但次年親見康熙時,康熙卻對他說:「為政當知大體,小聰小察不足尚。人貴始終一節,爾其勉旃!」我們試算一下于成龍的年紀,康熙二十年時,他已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而康熙七歲即位,十四歲親政,當時也不過才二十七歲而已。試想一個未至而立的君王,對一個已過耳順的長者說:「為政當知大體,小聰小察不足尚」,那會是什麼樣的場景?是什麼樣的對話方式?不過,我們對照一下清史,康熙二十年也正是此少年英主平定三藩之亂的同一年!康熙經歷八年的嚴峻考驗,方使清廷轉危為安,這其中所承受的壓力,以及所經歷的政治角力,恐怕卻不是年高如于成龍者所能領會的!如此,年紀本身不是問題,反而是歷練的多寡與其強度才是真正的議題所在,于成龍查貪墨而劾趙履謙,但康熙所在乎的,可能是趙履謙在是是非非的天平秤上,是否還有其他的奇才茂等可取之處,否則也不會將于成龍的彈劾案,當成「小聰小察」來面對了,康熙當時之思慮,必然有其不為人知之一面。

如論如何,康熙是一國之君,又剛剛完成平定三籓的不世之功,是以「必然」識得大體,反觀于氏,雖清高而自苦如此,也只能算是個不懂官場文化的老實人了!如果于成龍彈劾趙履謙貪墨不改,在康熙眼中也僅僅是小聰小察之事,那也足見康熙在用人上,對於或有一技之長者,很可能也是採取水至清則無魚的寬容態度吧!畢竟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大」、「小」二字的對照使用,在其中很有些細微之處值得玩味。至於「人貴始終一節,爾其勉旃」兩句,我們只能解釋康熙的意思是說:如果于成龍你一旦決定要清高自持自苦以往,那就要堅持到底,而不要再想著容華富貴了。

于成龍絕對當的起「說實話,辦實事,一身正氣;不貪污,不受賄,兩袖清風」的風評,但對於當時的政治環境,什麼是「為政之大體」?什麼又是不足尚的「小聰小察」,「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蔬食自給」的一品大員于成龍回答不上來,那真正的答案,那恐怕得要康熙自己來回答了。

「查無此人」!我們到底要造就的,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懂得辨別「小聰小察」的地方清官,還是識大體,不拘小節卻能成就大格局的領導者?一個人的家世背景以及所屬的環境,對日後待人接物的邏輯上,無不有著深沈且久遠的影養,于氏是來自民間的人,經歷過明末天下大亂的窘迫,他當然不是明朝遺老,但絕對對自己難得的境遇與優榮拘謹小心!口說天天快樂的人未必快樂,立身清高而查無此人者,雖存在卻未必討喜,想走哪條路,能做哪種人,是命也是運,隨緣起伏,淈泥揚波,餔糟歠釃也未必是件不光彩的事!就讓滄浪之水,帶我們去該去的地方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