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6, 2011

五丈原前奇諸葛,定軍山內忠武侯


少時讀諸葛亮《後出師表》,便始終覺得其中「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若伐之?」數句,不似前表「獎帥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來的擲地有聲!且以臣子之身,何出此敗喪之言?更不解一個提旅出征的陣前統帥,怎麼會將國家的未來,說的如此晦氣與不堪!

隨後,讀袁枚《後出師表辨》一文,中有:「《後出師表》,非孔明作也…若果為亮作,是亮之氣已餒而其氣已消亡矣。」言中之意,推斷《後出師表》當為他人假諸葛之名所偽作。而後續又見學者楊柄 (1994)、羅民介 (2004)、黃瑞雲 (2008) 等人大作,以文氣不類、文辭重複、史書不收、有悖史實、趙雲卒年、王朗生平等等為由,也都認為此表乃後人託名而作,然亦有不少學者如貫井正 (2001)、劉玉璽 (2005)、卿三祥 (2007)、劉慧儒 (2009)、馬冠朝 (2009) 等,則言稱此表當為諸葛所自為,並對反方諸家之論點有所辯解!自清朝袁枚翻案迄今,正反意見互有辯駁,此表真偽如何,似已爭論不休!

然隨年紀漸長,對於自己過去的看法已然改觀,越來越覺得此表當為諸葛所親作,為求簡潔,不再提其他諸家已然認定之理由,僅提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依據做為探討重點。試想,一個一生以「興復漢室」為志業的諸葛,怎麼會甘於偏安一隅?

話說《前出師表》上於諸葛亮首出祈山之前,當時諸葛亮初定南蠻,上表言道:「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即或兵甲已足,在篇首,諸葛還道出了心中的憂懼:「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誠然,益州大小不過天下十三分之一,較之居中原十二州之曹操,若不結合佔據東南四州之孫權,自保尚且力有未逮,何況北進中原?此外,諸葛的文辭,還隱隱的繪出後主劉禪身邊,有著不知進取的小人,諸如表中所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細審諸葛之言,如非所處環境有此隳墮症狀,又何必苦口婆心而致「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如此,一個環繞在小人之中的劉禪身影,不也清晰可見?

《後出師表》中,諸葛首先表明劉備的遺意:「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因不願偏安,故而決定先安定大後方之後,再進取中原,此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的歷史背景,大有「先安內、後攘外」之意。然而,諸葛北進中原興復漢室的邏輯,並非無人反對,是以他說:「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這些「議者」到底是誰?我們無從查考,但總不外乎安於偏安現狀而不思進取之徒,應當也就是《前出師表》中所暗示的「小人」了。《後出師表》中在說到「劉繇、王朗各據州郡」之時,曾提及「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四句!歷來釋者都僅考究劉繇、王朗倆人的生平與史實是否相符,卻未將這十六字的含意加以解說。余以為此四句正在說明蜀漢內部,明顯人有打著聖人安民旗號,是以反對諸葛進兵,故而方會在議論紛紛下,使得「群疑滿腹,眾難塞胸」!這好比清談放言,名嘴胡謅,因不必擔負國家存亡大計之責,故可放肆空言!諸葛即或當時身為蜀相,總攬軍政,又哪裡一定可以杜塞悠悠之口?何況首戰大敗於街亭,所有的匡復大計在勞師無功下,蜀漢內部想必也是議論洶洶,因而對是否再度北伐,必有不同的想法!

諸葛於《後出師表》中,曾兩度言及偏安非計:「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然而兵者國之大事,蜀漢內部當然不會有一致決議!但等到曹魏穩定中原,蜀漢又何能以益州一地以敵曹魏?因此,「今歲不征,明年不戰」不知進取下,「然不伐賊,王業亦亡」也就成為必然現象!諸葛看到了偏安的最終下場,這是他的睿智。然,益州人民則未必與他同一個想法,諸葛在表中提到:「自臣到漢中,中間朞年耳,然喪…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試想,一旦從中原各地而來的老臣凋零殆盡之後,哪裡還會有家鄉之想與興復中原的渴望?而今天所謂「台灣」問題,待「外省第一代」天命終老後,二代以後又何來的「中國」思維?「年深外境尤吾境,日久他鄉作故鄉」,昔之益州,有若今之台灣,諸葛擔憂者正在此,方會不斷北伐並期望於有生之年,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想望,這是諸葛的聰明與遠慮,也是他最深沈的悲哀與無奈!

後主建興十二年八月(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於武功五丈原「遘疾隕喪」!恰如《後出師表》結尾所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連同他的子孫,都沒能看到漢室光復的榮耀,而一切的努力,卻在安樂侯樂不思蜀的蜀歌蜀舞中,化為烏有!我們讀《前、後出師表》,似能體會到後主偏安的心態,也彷彿看到群小圍繞的畫面,而死命抱著匡復大夢的諸葛,卻辛勞的在前線與敵廝殺,直至星落秋風五丈原!兩相對照,一切竟是這樣的枉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