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在其《宦況》一詞中,曾經這樣寫到:「十年蓋破黃綢被,盡歷遍,官滋味。雨過槐廳天似水,正宜潑茗,正宜開釀,又是文書累。」一個文人在一片吆呼碎的傀儡生涯中,竟以一條跟了他十年的綢被,最後蓋破收場,足見板橋道人的官運著實不怎樣,這位「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其清廉自持應當也是實況!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十年的被子之所以「黃」,應當是表述「陳舊」之故吧!鄭氏,真是無奈啊!
無獨有偶,陶淵明在其《擬古》詩中,自述其生活窘狀如下:「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如據梁啟超《陶淵明年譜》一書,此詩作於宋武帝永初三年,而那年五柳先生已然是七十一歲的老人了!一個年逾古稀的長者,如果真的三十天才吃上九頓飯,恐怕其命難永!但十年中只有一頂帽子,這帽子再怎麼保養,以古人外出著冠之習慣,恐怕也是破爛不堪,難掩其羞矣!陶氏,真是窮啊!
在《莊子‧讓王》一篇中,有故事如下:「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如此,這位學而時習之的孔子得意門生曾參,也困阨的可以,三天吃不上一餐,十年買不起一件衣服,整理一下帽子,帽帶就斷了,拉一下衣服,破爛處就跑出來了,穿個鞋子,腳後跟都露出來了!在居衛的期間,看來曾參的難過,與顏回比其來,真是不相上下!曾氏,真是苦啊!
曾參的窮困,其中或許也有點效法古人節儉的味道,《禮記‧檀弓》有謂:「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如此看來,齊國的晏嬰,極為寶惜他的狐裘,竟然可以一用三十年而不壞!只不知,這個狐裘,是不是就是齊景公所賜予的那個白狐裘。《晏子春秋》一書上說:「景公賜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貲千金,使梁丘據致之,晏子辭而不受,三反。」如果真是那個來自國君所賜的白狐裘,除了自我節約之外,如此寶惜也就有了另外一層的道理。晏氏,省而不窮!
與晏子以節約齊名的,為東晉末年的長孫道生,《魏書‧長孫嵩‧長孫道生列傳》上說:「長孫道生,嵩從子也…。道生廉約,身為三司,而衣不華飾,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數十年不易,時人比之晏嬰。」毀宅誡儉的典故,即是來自長孫道生訓誡子孫的故事。此處的「鄣泥」即是置於馬鞍下用以阻擋泥土的馬韉,一副馬韉可以用上數十年,除了愛惜,當然也是寶用之故,長孫道生如若軍務倥傯而需南征北討,這馬韉能否還用上十年,則自然令人質疑。長孫氏,儉而不奢!
南朝宋開國君主劉裕,依《宋書‧武帝本紀》所載:「上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業者焉。」可是到了他的孫子孝武帝劉駿,則驕奢淫逸,決定拆毀爺爺的臥房起蓋「玉燭殿」,拆屋之時,發現劉裕臥室內「床頭有土鄣,壁上挂葛燈籠、麻繩拂」(床頭擺著有土漬的馬韉,牆上掛著葛草編的燈籠,以及麻草擰成的撣子),此時侍中袁顗盛便盛讚武帝儉樸美德,但孫子孝武帝劉駿當下不表示意見,但離開現場後,劉駿竟不屑的說:「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鄉巴佬留著這些玩意,實在太離譜了!)語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祖上勤儉的美德,到底能傳留幾代而不墜?
人生在世,萬盅粟,食不過一張嘴,千重屋,睡不過一張床,本來足用即可!然近聞高雄某十四歲之學童名喚「阿勇」者,因母親羸弱無法工作,而致饔飧不繼至食餿水度日者!如此窘狀,非窮非苦,非省非儉,而是居上位者忙於外在表象,而疏於實質照顧之故!想父母官得能安枕於暴雨之際,遮掩於事發之後,茲事亦不足怪矣,然百姓何辜,何處又得以申訴其內心之苦!三旬九食,捉衿見肘的年代,其實並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