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長於北投婦聯三村,而後於役畢之時方擴建為現今之文化新城。少時,鄰里叔伯盡為軍職,每至年節,各戶遂懸對聯於正門左右,迄今耳熟能詳者有如:「爆竹一聲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壁立千仞如能成其高」、「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聯,而家父雅好文史,每年於此時亦自書對聯,或懷母,或言志,或舒懷,或勵人,而於起落之後,亦偶有書空之言,咄咄而隱諱者,然要皆以己意出之,不曾落前人窠臼。
既長於村里文風之下,少時即好於歲除之際,逐家挨戶以觀所書對聯,其中海家之對聯,為記憶中之最深刻者,蓋其所懸,歷歲不改,永為粗厚顏體之「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兩句,而蔣家所書,則常為「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壁立千仞如能成其高」兩句。經年而後,余方知「海納百川」,實脫自虎門銷煙林則徐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至於「忠孝傳家」則為宋朝蘇軾為王氏子孫所書三槐堂銘「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名句,不論字句源於何家,鄉里叔伯多以毛筆自書,即或偶一倩人代筆,然所懸字句,亦多有典故或自行構思,而非泛泛之辭。
而後,見市場有代筆書聯以求售者,朱紙金漆,即席作書以幅論價。父親每至則微哂而已,蓋所觀者非書非字,而為聯中之意涵爾!少時不知父親所書之可貴,而今僅存者,唯筆記中之聯句,而往昔條幅墨跡,則已隨每年之歲除而蕩然無蹤矣,思之令人枉然!雖父親手澤現存尚有近二十冊,然其中僅餘蠅頭小楷,而已無昔日之大體楹聯。父親去後,家中楹聯遂由我代書,小子既荒疏於勤練,所為不似歐陽,無如顏魯,更非柳瘦,八法不精大雅難登!為子者趨庭而不能繼父之志,也只能暗自難堪而已!
去歲慌亂而不曾提筆,是以除夕原不欲再書所感,然家姊早有叮嚀,乃勉而為之,所惜字跡勾勒無緒,心中憾憾而無以為解。忽觀鄰舍所懸:「有錢有錢更有錢,發財發財發大財」兩句,中內愴然而感慨更為之深,而後知村里老成凋零,杞宋無徵,幾已無自書楹聯之人矣,而所書之文辭,實乃現今「錢」與「權」之普世價值爾!過盡千帆,熙熙攘攘,無非名,無非利,倘心中如此,一旦行之於文字,也就僅存錢、財二字已矣!是無奈,亦無可奈何!
觀後,乃書「而立始明經,左孟莊騷縱奇而無味;天命及進士,詩詞歌賦雖淡自堪嚼」為今春之聯,上聯記往日讀書強記,不見箇中真味,下聯記今日隨性索閱,偶有所得之喜,復為「古之學者為己,學習之再思之,己知;今之學者為人,劇秦之美新之,人知」以贈家姊,其意亦略如上。
父親年近八十,嘗以明末顧炎武「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兩句書於門聯以自況,暨憂國復想家,如今我輩養尊處優,不知幾人尚有此心,有感於鄰家之聯以及趨庭無學之憾,乃成詩如下:「詩書不復讀,忠孝何傳家?錢財嵌楹聯,大義隱蒹葭,是非今誰問,情真走天涯,讀書但為己,辜負長安花」!是為記。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Monday, February 15, 2010
雀屏中選,親上加親,奪權稱帝,何惜血蔭
南北朝期間,北周在北,陳國居南,北周傳至靜帝宇文衍,為時任大丞相、上柱國楊堅以「受禪」為名,逕行廢周自立並改元開皇,建立隋朝。當時同為上柱國之竇毅,其妻為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姊「襄陽長公主」,故而竇毅是北周的外戚一族。竇毅之女(名不詳,史稱竇氏),因受周武帝特別喜愛,故而自幼即養於宮中,且對周武帝時有建言。楊堅以受禪之名取代北周,竇氏對其父竇毅說:「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以此觀之,其胸中丘壑實不下於男兒!由於竇氏自幼即識見不凡,竇毅遂對妻子說:「此女才貌如此,不可以妄許人,當為求賢夫!」講白了,就是希望女兒找個門當戶對的東床快婿。
隋文帝楊堅,娶了西魏大將軍獨孤信的第七女「獨孤迦羅」,而獨孤迦羅的大姊(史稱明敬皇后獨孤氏,字不詳)則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再加上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嫁給了北周宣帝(武帝長子宇文贇),故而隋文帝也是北周的外戚,而且關係極為密切。此外,獨孤信的第四女,則嫁給了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昞,也就是嗣後建立唐朝的李淵的父親,而李淵的祖父李虎,則是隨同西魏宇文泰南征北討,建功立業的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兒子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由於兩人皆是將門之後,柱國兒女,算起來確實是門當戶對,一時姻緣!
既然李淵有個柱國大將軍的祖父(李虎)、父親(李昞),家世自然不凡。是以當竇毅替女兒招親,並希望「求賢夫」之際,李淵前往一試,想來也就自然而然了。竇毅招婿,是在自家門屏上,一左一右的畫了兩隻孔雀,然後:「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我們不知這兩隻孔雀劃的有多大,也不知道李淵在距離多遠的位置放箭,但要連續兩箭都射中孔雀的眼睛,依照自然變異的邏輯,當然也不容易。《舊唐書》記載:「前後數十輩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於是竇毅將愛女許配給了李淵。李淵的母親(元貞太后)是獨孤信的第四女,而隋文帝的皇后(文獻皇后)則是獨孤信的第七女,北周明帝的皇后(明敬皇后)又是獨孤信的大女兒,而李淵又娶了竇毅的女兒,如此親親戚戚網網相連,依靠著血脈相連的關係,政權便是靠這樣的關係鞏固起來。
李淵的射藝,替他娶來竇毅之女,也成就了「雀屏中選」的成語,至於李淵的射箭技術,似乎無人多談。今翻閱《唐書》,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幸汾陽宮,身為姨表兄弟的李淵,為煬帝任命前往山西,擔任「河東黜陟討補」(依《舊唐書》)或「河東慰撫大使」(依《新唐書》),因賊帥毋端兒(突厥名)率千人薄於龍門城下,李淵乃「從十餘騎擊之,所射七十發,皆應弦而倒,賊乃大潰。」在《新唐書》中,這段歷史多加了幾句話:「賊敗去,而殮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這說明李淵的騎射技術卻實不凡,那於定點以射孔雀之目,應該是易如反掌的!唯一剩下的問題是,有如此神技,李淵卻於求親時「後至」於數十輩,顯見其求娶過程並不積極,箇中原因,恐怕誰也不知道了。
李淵有子二十二人,而竇氏嫁給李淵,則育有四子一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以及平陽公主,其中玄霸早卒。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舊唐書》載:「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經過「六四玄武門之變」,兄弟三人互殘,竇氏骨血,最後也就只剩下李世民一人了。大唐開國,四子一女皆有貢獻,顯見竇氏提攜教誨之功絕不可沒。竇氏未嫁之時,以稚齡之女,曾建請北周武帝對突厥身份的皇后「抑情撫慰」,以平邊患,嫁給李淵後,又建請李淵將身邊駿馬送給隋煬帝以避其禍,李淵不聽而果獲罪,日後追思竇氏之言,乃數「進鷹犬」予煬帝,隨後即擢拜將軍,得此經驗,便涕泗縱橫的對諸子說:「我早從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如此看來,竇毅說:「此女才貌如此,不可以妄許人,當為求賢夫」的邏輯,確實也是知女莫若父了。
「雀屏中選」其典故如此,原為為女擇婿之意,用此成語,則女有壯夫經天緯地之志,而待選之人,則有驍勇開疆闢土之能,李淵與蕭氏,有此一佳話傳後,當已不枉,所惜立國之後,三子垂涎皇位乃至骨肉相殘,終而血染玄武,倉皇退位,如此起落,又能不令人太息者再!
隋文帝楊堅,娶了西魏大將軍獨孤信的第七女「獨孤迦羅」,而獨孤迦羅的大姊(史稱明敬皇后獨孤氏,字不詳)則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再加上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嫁給了北周宣帝(武帝長子宇文贇),故而隋文帝也是北周的外戚,而且關係極為密切。此外,獨孤信的第四女,則嫁給了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昞,也就是嗣後建立唐朝的李淵的父親,而李淵的祖父李虎,則是隨同西魏宇文泰南征北討,建功立業的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兒子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由於兩人皆是將門之後,柱國兒女,算起來確實是門當戶對,一時姻緣!
既然李淵有個柱國大將軍的祖父(李虎)、父親(李昞),家世自然不凡。是以當竇毅替女兒招親,並希望「求賢夫」之際,李淵前往一試,想來也就自然而然了。竇毅招婿,是在自家門屏上,一左一右的畫了兩隻孔雀,然後:「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我們不知這兩隻孔雀劃的有多大,也不知道李淵在距離多遠的位置放箭,但要連續兩箭都射中孔雀的眼睛,依照自然變異的邏輯,當然也不容易。《舊唐書》記載:「前後數十輩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於是竇毅將愛女許配給了李淵。李淵的母親(元貞太后)是獨孤信的第四女,而隋文帝的皇后(文獻皇后)則是獨孤信的第七女,北周明帝的皇后(明敬皇后)又是獨孤信的大女兒,而李淵又娶了竇毅的女兒,如此親親戚戚網網相連,依靠著血脈相連的關係,政權便是靠這樣的關係鞏固起來。
李淵的射藝,替他娶來竇毅之女,也成就了「雀屏中選」的成語,至於李淵的射箭技術,似乎無人多談。今翻閱《唐書》,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幸汾陽宮,身為姨表兄弟的李淵,為煬帝任命前往山西,擔任「河東黜陟討補」(依《舊唐書》)或「河東慰撫大使」(依《新唐書》),因賊帥毋端兒(突厥名)率千人薄於龍門城下,李淵乃「從十餘騎擊之,所射七十發,皆應弦而倒,賊乃大潰。」在《新唐書》中,這段歷史多加了幾句話:「賊敗去,而殮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這說明李淵的騎射技術卻實不凡,那於定點以射孔雀之目,應該是易如反掌的!唯一剩下的問題是,有如此神技,李淵卻於求親時「後至」於數十輩,顯見其求娶過程並不積極,箇中原因,恐怕誰也不知道了。
李淵有子二十二人,而竇氏嫁給李淵,則育有四子一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以及平陽公主,其中玄霸早卒。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舊唐書》載:「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經過「六四玄武門之變」,兄弟三人互殘,竇氏骨血,最後也就只剩下李世民一人了。大唐開國,四子一女皆有貢獻,顯見竇氏提攜教誨之功絕不可沒。竇氏未嫁之時,以稚齡之女,曾建請北周武帝對突厥身份的皇后「抑情撫慰」,以平邊患,嫁給李淵後,又建請李淵將身邊駿馬送給隋煬帝以避其禍,李淵不聽而果獲罪,日後追思竇氏之言,乃數「進鷹犬」予煬帝,隨後即擢拜將軍,得此經驗,便涕泗縱橫的對諸子說:「我早從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如此看來,竇毅說:「此女才貌如此,不可以妄許人,當為求賢夫」的邏輯,確實也是知女莫若父了。
「雀屏中選」其典故如此,原為為女擇婿之意,用此成語,則女有壯夫經天緯地之志,而待選之人,則有驍勇開疆闢土之能,李淵與蕭氏,有此一佳話傳後,當已不枉,所惜立國之後,三子垂涎皇位乃至骨肉相殘,終而血染玄武,倉皇退位,如此起落,又能不令人太息者再!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0
不見舍利見膽石
余因膽疾,開刀取石,黑石既出,疼痛遂沒!今日腹上傷口有四,而後五臟六腑少一,中內缺一臟器,感覺上確有空空然怪異之感!若在古代,遇此膽囊急性發炎,實不知能否續命苟活。想馬王堆出土之不腐女屍,乃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妻辛追夫人,經解剖檢驗,其命盡之際當為瓜熟之時,而死因則為膽道堵塞之急性膽囊炎所誘發之心臟疾病。如是,以今日超音波檢驗及內視鏡手術之便捷,辛追夫人之天命,應不止五十而已。
當年負笈美國印州,有陳姓女同學因其母隨來同住,故而頗為照應同修之人,平日有送茶之便,假日則有炊爨之食,冠緯兄因與其有舊,故先有得便之宜。雖如此,卻笑曰:「爾死後當全身舍利」!眾聞之亦大笑不止。爾後「全身舍利」遂成當時我輩相互取笑之言!然舍利,當即人體之結晶體也,體內竟能結成硬石,大小不一且顏色殊異,確實造化為工,人體亦為工也!
唐時,太監杜英奇建請憲宗迎法門寺之佛骨(指骨)於長安,韓愈聞聽,上《諫迎佛骨表》以示反對,重話有如:「枯朽之骨,凶穢之餘」、「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如此,釋迦摩尼涅槃後的遺物,對韓愈而言,也不過就是根骨頭而已,而且應該「投諸水火」,將之再燒一次使之灰滅,或放諸流水,永世不存。表上之後,憲宗大怒而將之貶往潮州。在潮州,韓愈另寫就《祭鱷魚文》一篇,讀之令人捧腹!在長安,韓愈趕佛骨;在潮州,韓愈趕鱷魚,一代文豪跟不能言語之死人與動物作對,奇哉!怪哉!
結石何來?迄今醫學無法定論,然必發生一定程度之「化學」變化,方可將鈣磷等體內微金屬結晶為石!惟「指骨舍利」不同,釋迦摩尼火化之「遺物」即為舍利,據傳當時佛陀涅槃,自引三昧真火化去肉身,而生八萬四千多顆真身舍利,如此能耐,當真是全身舍利了!故而佛骨舍利,顯非單純之結石晶體而已!一九八七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重現,共發現四枚佛骨舍利,其中第三枚,微黃,質地似骨,其餘一、二、四號則質地均如白玉!試想,火焚之後,理應僅剩白骨,而佛陀之舍利卻晶瑩似白玉,確實無法解釋!或許,以今日之火化溫度重燒一次,有機會能使之灰滅,但以現今普羅信眾之虔誠,以及政治之需要,又豈能隨意慨允之?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有「淋石」及「癖石」兩種。淋石,即今日之「腎結石」或「尿路結石」,而能自尿路所自然排出者。依據李時珍的說法,將此淋石磨粉服用,「當得碎石隨溺出」,真好像吃腦補腦般,吃石頭也可以排石頭的!醫學專業如李時珍,尚有如此一說,不知中醫是否真有如此排石治療之方,抑或僅能聊備一笑?至於「癖石」,就是身體其他部分的結石,李時珍說這是「專心成癖」、「精氣凝結而然」的結果!若真如此,我的那顆膽結石,也應是過去努力不懈,專心用功,以致精氣凝結的結晶啦!此外,李時珍將動物的化石說成是:「有情之變異也」,而將植物以及玉類的化石說成是:「無情之變異也」!如此說來,有情、無情,竟然才是中國人結石的主要原因!據此,顯然李時珍對化石之成因,係受溫度及壓力之影響之故,茫茫然,昏昏然,不解矣。
余今日以手術取出膽石,黝黝然、晶晶然、圓圓然,而知其為體內之結晶石也,若不然,他日我身火化,雖不能「全身舍利」如得道高僧,但外人恐亦頗見議論,必以為我乃「有道」一二之人,否則又何見此褐黑之「舍利」也!看來先取此石,是我與佛無緣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當年負笈美國印州,有陳姓女同學因其母隨來同住,故而頗為照應同修之人,平日有送茶之便,假日則有炊爨之食,冠緯兄因與其有舊,故先有得便之宜。雖如此,卻笑曰:「爾死後當全身舍利」!眾聞之亦大笑不止。爾後「全身舍利」遂成當時我輩相互取笑之言!然舍利,當即人體之結晶體也,體內竟能結成硬石,大小不一且顏色殊異,確實造化為工,人體亦為工也!
唐時,太監杜英奇建請憲宗迎法門寺之佛骨(指骨)於長安,韓愈聞聽,上《諫迎佛骨表》以示反對,重話有如:「枯朽之骨,凶穢之餘」、「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如此,釋迦摩尼涅槃後的遺物,對韓愈而言,也不過就是根骨頭而已,而且應該「投諸水火」,將之再燒一次使之灰滅,或放諸流水,永世不存。表上之後,憲宗大怒而將之貶往潮州。在潮州,韓愈另寫就《祭鱷魚文》一篇,讀之令人捧腹!在長安,韓愈趕佛骨;在潮州,韓愈趕鱷魚,一代文豪跟不能言語之死人與動物作對,奇哉!怪哉!
結石何來?迄今醫學無法定論,然必發生一定程度之「化學」變化,方可將鈣磷等體內微金屬結晶為石!惟「指骨舍利」不同,釋迦摩尼火化之「遺物」即為舍利,據傳當時佛陀涅槃,自引三昧真火化去肉身,而生八萬四千多顆真身舍利,如此能耐,當真是全身舍利了!故而佛骨舍利,顯非單純之結石晶體而已!一九八七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重現,共發現四枚佛骨舍利,其中第三枚,微黃,質地似骨,其餘一、二、四號則質地均如白玉!試想,火焚之後,理應僅剩白骨,而佛陀之舍利卻晶瑩似白玉,確實無法解釋!或許,以今日之火化溫度重燒一次,有機會能使之灰滅,但以現今普羅信眾之虔誠,以及政治之需要,又豈能隨意慨允之?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有「淋石」及「癖石」兩種。淋石,即今日之「腎結石」或「尿路結石」,而能自尿路所自然排出者。依據李時珍的說法,將此淋石磨粉服用,「當得碎石隨溺出」,真好像吃腦補腦般,吃石頭也可以排石頭的!醫學專業如李時珍,尚有如此一說,不知中醫是否真有如此排石治療之方,抑或僅能聊備一笑?至於「癖石」,就是身體其他部分的結石,李時珍說這是「專心成癖」、「精氣凝結而然」的結果!若真如此,我的那顆膽結石,也應是過去努力不懈,專心用功,以致精氣凝結的結晶啦!此外,李時珍將動物的化石說成是:「有情之變異也」,而將植物以及玉類的化石說成是:「無情之變異也」!如此說來,有情、無情,竟然才是中國人結石的主要原因!據此,顯然李時珍對化石之成因,係受溫度及壓力之影響之故,茫茫然,昏昏然,不解矣。
余今日以手術取出膽石,黝黝然、晶晶然、圓圓然,而知其為體內之結晶石也,若不然,他日我身火化,雖不能「全身舍利」如得道高僧,但外人恐亦頗見議論,必以為我乃「有道」一二之人,否則又何見此褐黑之「舍利」也!看來先取此石,是我與佛無緣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Sunday, February 7, 2010
勞燕分飛
《樂府詩集》中,梁武帝蕭衍有《東飛伯勞歌》一首,首四句:「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豔照里閭」,原本說的是一位待嫁姑娘的故事,而後,竟然演化成「勞燕分飛」之成語。
「勞」,當即伯勞鳥,至於「燕」,就不知梁武帝時所指的是哪一種燕了!經查,伯勞鳥於中國計有十一種:灰伯勞、灰背伯勞,虎紋伯勞、牛頭伯勞、楔尾伯勞、黑額伯勞、棕尾伯勞、棕背伯勞、紅尾伯勞、紅背伯勞、栗背伯勞等,生物學上屬於伯勞科,伯勞屬,而梁武帝生於建康,廢南齊和帝蕭寶融後,亦定都南於建康(南京),故而《東飛伯勞歌》中的那隻伯勞,不太可能是分佈於華北、西北的長尾灰背伯勞,而有可能是廣佈於長江以南地區的棕背伯勞!在十一種勞伯鳥中,灰背、虎紋、牛頭、紅尾伯勞屬於候鳥,而棕背伯勞則屬於留鳥(有別於隨氣候遷徙之侯鳥),因此東飛伯勞的描述,不論是灰背伯勞或棕背伯勞,以東西言之,都不應該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遷移結果。而詩裡那隻「燕」,則明顯是為候鳥,在中國亦有九種之多,冬季南遷,春季北返,但不管屬於那一種,描述上也應該以「南飛燕」(冬季)或「北飛燕」(春季)形容,再怎麼樣都不應該是「東飛燕」的!故而蕭衍詩中「東飛伯勞西飛燕」的說法,應該只是「起興」的用語,跟侯鳥與留鳥的習性是無關的。
有關伯勞的鳴叫時間,歷史曾上有過一段很長的爭議!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曾有「七月鳴鵙,八月載績」的說法(依據爾雅釋鳥:「「鵙,伯勞也」,鵙(音ㄐㄩˊ)就是伯勞鳥,績即紡織),意思是說:「七月伯勞樹上唱,八月紡麻織布忙」,這裡的七、八月,使用的是夏朝的曆法,而七八月在周曆則已是秋天了!而《呂氏春秋‧仲夏紀》亦有「小暑至,螳螂生,鶪始鳴」!而小暑是在陽曆夏季的七月上旬!汲冢《周書‧時訓解篇》則說:「芒種又五日,鵙始鳴」,芒種亦為六月上旬,於是為了哪一種鳥會在何時鳴叫,古人有不少爭論,這種爭論,顯然跟「鵙」到底是哪一種伯勞鳥有直接的關係。到了明代,胡廣等纂輯《詩經大全》時,聰明的綜合了各家的說法而說:「鵙,仲夏始鳴,七月則鳴之極」。如此,把鵙鳴叫的時間,從夏天一路延伸到秋天了!其實這邏輯也很正常,鳥兒鳴叫的時間就本是其正常活動的時間,不活動,也就聽不到其叫聲了。
在鵙鳥的爭議中,連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都插上一腳,在《禽部》第四十九卷中,李時珍將已知的八種說法作一比較,最後選定注解《爾雅》的郭璞之說,但最終也只是在伯勞鳥的「形體」上作考證而已,而李時珍做伯勞鳥的形體考證,應當是擔心取藥錯誤的遺憾。《本草》中,李時珍將伯勞的「羽毛」,以及所棲息過的「踏枝」都當成藥來用,說是帶上伯勞鳥的羽毛,可以治小兒「羸瘦」之病(顯然是指消化吸收不良之病),而使用伯勞鳥踏過的樹枝鞭打小孩,則可治「語遲」之病(所指為說話遲鈍之病)!據此,《本草》顯然有精闢之語,也有無稽之言!
到底鵙是哪一種伯勞鳥?《詩經‧豳風》中的豳地,據考證係位在今日陝西栒縣、邠縣一帶。如此,鵙鳥應該是分佈在相對較北邊之「灰背伯勞」!近人揚之水在其《詩經名物新證》一書中,即認定鵙鳥當為「灰伯勞」。而由高明乾、佟玉華、劉崑三人合著之《詩經動物釋詁》中,則言:「伯勞同屬的鳥有多種,詩中的鵙是泛指,今以常見的棕背伯勞釋之」!說實話,到底鵙是哪一種伯勞並不是很重要,而在豳地農耕的周代古人,當時能否那麼明確的分辨十一種伯勞,應該也是存疑的。
勞燕分飛,不同的鳥飛不在一起,本也不足為怪,英文成語也說:「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當情盡緣了,男女各自分飛,看來也未必是件壞事,只是這跟燕子、伯勞怎麼飛,飛哪裡,自然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勞」,當即伯勞鳥,至於「燕」,就不知梁武帝時所指的是哪一種燕了!經查,伯勞鳥於中國計有十一種:灰伯勞、灰背伯勞,虎紋伯勞、牛頭伯勞、楔尾伯勞、黑額伯勞、棕尾伯勞、棕背伯勞、紅尾伯勞、紅背伯勞、栗背伯勞等,生物學上屬於伯勞科,伯勞屬,而梁武帝生於建康,廢南齊和帝蕭寶融後,亦定都南於建康(南京),故而《東飛伯勞歌》中的那隻伯勞,不太可能是分佈於華北、西北的長尾灰背伯勞,而有可能是廣佈於長江以南地區的棕背伯勞!在十一種勞伯鳥中,灰背、虎紋、牛頭、紅尾伯勞屬於候鳥,而棕背伯勞則屬於留鳥(有別於隨氣候遷徙之侯鳥),因此東飛伯勞的描述,不論是灰背伯勞或棕背伯勞,以東西言之,都不應該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遷移結果。而詩裡那隻「燕」,則明顯是為候鳥,在中國亦有九種之多,冬季南遷,春季北返,但不管屬於那一種,描述上也應該以「南飛燕」(冬季)或「北飛燕」(春季)形容,再怎麼樣都不應該是「東飛燕」的!故而蕭衍詩中「東飛伯勞西飛燕」的說法,應該只是「起興」的用語,跟侯鳥與留鳥的習性是無關的。
有關伯勞的鳴叫時間,歷史曾上有過一段很長的爭議!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曾有「七月鳴鵙,八月載績」的說法(依據爾雅釋鳥:「「鵙,伯勞也」,鵙(音ㄐㄩˊ)就是伯勞鳥,績即紡織),意思是說:「七月伯勞樹上唱,八月紡麻織布忙」,這裡的七、八月,使用的是夏朝的曆法,而七八月在周曆則已是秋天了!而《呂氏春秋‧仲夏紀》亦有「小暑至,螳螂生,鶪始鳴」!而小暑是在陽曆夏季的七月上旬!汲冢《周書‧時訓解篇》則說:「芒種又五日,鵙始鳴」,芒種亦為六月上旬,於是為了哪一種鳥會在何時鳴叫,古人有不少爭論,這種爭論,顯然跟「鵙」到底是哪一種伯勞鳥有直接的關係。到了明代,胡廣等纂輯《詩經大全》時,聰明的綜合了各家的說法而說:「鵙,仲夏始鳴,七月則鳴之極」。如此,把鵙鳴叫的時間,從夏天一路延伸到秋天了!其實這邏輯也很正常,鳥兒鳴叫的時間就本是其正常活動的時間,不活動,也就聽不到其叫聲了。
在鵙鳥的爭議中,連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都插上一腳,在《禽部》第四十九卷中,李時珍將已知的八種說法作一比較,最後選定注解《爾雅》的郭璞之說,但最終也只是在伯勞鳥的「形體」上作考證而已,而李時珍做伯勞鳥的形體考證,應當是擔心取藥錯誤的遺憾。《本草》中,李時珍將伯勞的「羽毛」,以及所棲息過的「踏枝」都當成藥來用,說是帶上伯勞鳥的羽毛,可以治小兒「羸瘦」之病(顯然是指消化吸收不良之病),而使用伯勞鳥踏過的樹枝鞭打小孩,則可治「語遲」之病(所指為說話遲鈍之病)!據此,《本草》顯然有精闢之語,也有無稽之言!
到底鵙是哪一種伯勞鳥?《詩經‧豳風》中的豳地,據考證係位在今日陝西栒縣、邠縣一帶。如此,鵙鳥應該是分佈在相對較北邊之「灰背伯勞」!近人揚之水在其《詩經名物新證》一書中,即認定鵙鳥當為「灰伯勞」。而由高明乾、佟玉華、劉崑三人合著之《詩經動物釋詁》中,則言:「伯勞同屬的鳥有多種,詩中的鵙是泛指,今以常見的棕背伯勞釋之」!說實話,到底鵙是哪一種伯勞並不是很重要,而在豳地農耕的周代古人,當時能否那麼明確的分辨十一種伯勞,應該也是存疑的。
勞燕分飛,不同的鳥飛不在一起,本也不足為怪,英文成語也說:「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當情盡緣了,男女各自分飛,看來也未必是件壞事,只是這跟燕子、伯勞怎麼飛,飛哪裡,自然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