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2, 2009

故鄉是祖先的異鄉,異鄉是我輩的故鄉

宋寧宗嘉定二年(西元1209年),高齡八十五歲的陸游,在紹興老家的病床上,寫下他人生的最後一首《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然後,這位不拘禮法,恃酒頹放的大詩人,走進歷史,也走出復國未能的大夢。

陸游生於靖康之恥的次年,半壁江山已然拱手讓予金國,而後經歷孝宗隆慶元年(西元1163年)張浚北伐失利,以及寧宗開禧二年(西元1206年)郭倪北伐之挫敗,陸游應該很清楚在暖風醉人的杭州,西湖歌舞不休的南宋朝廷,其國力實在是不足抗金恢復故土的。然而,陸游擁抱了匡復大業的醉夢,也讓其一生走不出不得志的無奈。

宋朝立國重文輕武,加上採行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戰力明顯不足。於是「冗官」、「冗兵」、「冗費」成為國家無窮的惡夢。北宋期間,便已經成為范仲淹「慶歷新政」、王安石「熙寧變法」的主要改革訴求!無奈宋朝帝王決心不足,兼以用人失當,新政、變法在黨爭循環之下,根本沒有太多發揮的成效,反而成為加速滅亡的催化劑。時至南宋,自高宗起即偏安成性,進取無心,縱使文有李綱,武有岳飛,哪裡又真有直搗黃龍的機遇?陸游在張浚、郭倪兩次的北伐失利後,又豈真不知故土恢復無望?偏安已成必然?

汐止五指山上,立著「異日國家得統一,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牌樓,這是埋骨之人的所願,還是立牌之人的期望?曾經,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的交替之際,父母隨軍來到台灣,經過多少次的生聚教訓,勤儉克難,在年華日日老去的容貌下,我不知道父母將王師北定的詩句遺忘於何時,但我確知那無盡的思念與期望,最後只剩下回家探親與祭掃亡魂的深沈悲痛!

多少次,父母在歸鄉無望的淚水中驚醒,又有多少回,父親哭倒在年夜飯前亡親的照片之下!曾經「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而不知有多少個如果,父親想望著能重回故里,一溫兒時舊夢。怎奈,在政治的現實裡,歸鄉無望漸次化成「離鄉背里,豈我願耶」的自我安慰,最後,再帶著蒼蒼華髮,毛血日衰的軀殼,哭倒在黃土一坯的埋親之所。歸去,歸去,家鄉已無親,來兮,來兮,身隨魂夢縈,「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向哪裡回頭,哪裡還有故人?而王師在哪裡?誰又才是王師?「如許恨,長啼血,算未抵,人間離別」!

父親在病榻間,嘴中唸唸有詞的,始終是「你母親這一輩子,跟我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異鄉羈魂,誰人可告?濡沫相依,又何需為報?如今父母已然走了六年,歸葬無期,家祭又當何以為告?于右任《臨終詩》曾這樣說:「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或許,五指山上,僅能託雲霧以為告:「故鄉是祖先的異鄉,異鄉是我輩的故鄉」!

Sunday, July 12, 2009

公元二二八,孔明罵死王司徒?

《三國演義》一劇,鋪陳諸葛亮首出祈山,魏主派大將軍曹真、張郃及司徒王朗迎戰。司徒王朗自以為「在兩軍陣前,老夫只需一席話語,管叫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於是,王朗於陣前一段「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的言論,惹來諸葛一頓犀利痛罵:「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于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聞聽之後,幾聲咿咿啊啊,王朗遂跌落馬下一命嗚呼!這便是「孔明罵死王朗」的大要(劇情細節請參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992J0oG8y-E)!

但,王朗真是諸葛亮罵死的嗎?查《三國志‧魏志‧王朗傳》,王朗就任司徒之職,乃在魏明帝(曹操之孫,曹丕之子)即位之後,也就是公元二二六年。但由於前一位皇帝崩殂之當年不能改元,因此魏明帝於次年方改元太和。依《魏志》所載,王朗就是在太和二年(公元二二八年)過世的,但並沒有確切指出是何月何日!查諸葛亮首出祈山,時在後主劉禪繼位後之建興六年春天(也正是公元二二八年),因此就王朗之卒年而言,王朗還真有可能是死於兩軍陣前的!

司徒位列三公之一,如果王朗真的以七十有六之高齡隨曹真禦蜀,以兩軍探子(情報人員)的基本能力而言,王朗一旦來到兩軍陣前,諸葛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王朗有無可能隨軍出征?以正常狀況而言,王朗位在三公,加上已然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即或伏櫪老驥餘勇可賈,魏明帝也不可能派遣如此長者隨軍出征的。若然,豈不是讓人覺得魏國人才盡凋,隨時可欺?加上蜀國兵進之初,魏國倉促應變,先失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隨後靠曹真敗趙雲、鄧芝於箕谷,張郃破馬謖於街亭,三郡乃重新歸降,轉危為安。如此一來,即或王朗真的隨軍出征,能參贊機謀,與曹真共同擊破諸葛,也必然不是個無能之輩。《演義》中將曹真、王朗說的如此不堪,看來是羅貫中的個人偏好了。

太和四年,大將軍曹真再度征蜀,王朗之子王肅以「深入阻險,山坂峻滑」為由,上書勸止,魏明帝採納建言「於是遂罷」!如果王朗真的為諸葛亮罵死於陣前,以王肅經文家「父仇不共戴天」的儒家邏輯,不但不該諫止,應該還會強力上書,要求增兵增糧,以全其功以報父仇吧!如此說來,王朗雖然確實死於諸葛亮首出祈山之年,但以年紀、職務、間接史證而言,應該是自然終老,而不是氣急攻心,墜馬而亡的。

曹操《讓縣明本志書》曾云:「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顯然對自己的能耐與功勳,是頗為自詡的。對照《演義》中諸葛罵王朗的話:「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這應該也是羅貫中偏好蜀國的自我展現吧,如果王朗果真如此不堪,那曹丕又為何會說:「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公元二二八,死了一個王朗,但立場不同,是非有時真不知到底在哪一方。

Thursday, July 9, 2009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金蟾蜍咬進吉利錢

俗語有謂:「癩蝦蟆想吃天鵝肉」,顯然是說醜男意欲攀搭美女之意!但為什麼將醜男比喻成癩蝦蟆呢?原來,這也是有典故的!

《詩經‧邶風‧新台》一詩有句如下:「燕婉之求,蘧篨不顯」、「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這三句的意思,都是在說明某位女子「本想找個俏郎君,怎知配上癩蝦蟆」的無奈。句中的蘧篨(音ㄑㄩˊ、ㄔㄨˊ)、戚施,依古人註解所說,就都是癩蝦蟆的意思!所以癩蝦蟆想吃天鵝肉這句俗諺,看似平常,其實還是大有出處的!

當年唸沈復《浮生六記》,曾有鮮活描述如下:「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訝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這裡的癩蝦蟆,以龐然大物之姿出現,但吃的是兩隻不知名的小蟲,最後竟被沈三白不知以何物鞭打數十下,驅趕他處!看來,癩蝦蟆吃東西,不管天鵝肉也好,小蟲也罷!都是惹人嫌惡的。

癩蝦蟆不好聽,但若是換成「蟾蜍」二字,似乎就成了開運的象徵,不論是金蟾蜍,或是一般開運的咬錢蟾蜍,都有利市大發的意思。話說咬錢蟾蜍的故事,本出自道教劉海,將收服之妖精打回原形後,發現竟然是隻僅有三腳的蟾蜍,又因劉海助人開運積財,所以市面所售的咬錢蟾蜍,也都只能有三只腳,而想吃天鵝肉的癩蝦蟆,卻還是有四只腳的。不管三腳或是四腳,它終究只是隻癩蝦蟆而已!

癩蝦蟆到底長的什麼樣子?坦白說,因蟾蜍科物種的確不少,我們很難確定《詩經‧邶風》中的「蘧篨」、「戚施」,與今天台灣見到的蟾蜍有何種區別!但我們明確知道「中華大蟾蜍」,是在中國地區繁衍最普遍的一種,它的背上有突起囊袋,會分泌毒液用以保護自己,而風乾後的蟾蜍皮,也是味解毒、止痛的中藥。而想像中的「咬錢蟾蜍」,背上所突起的囊袋,也被神話成連線的北斗七星,天樞、天璇竟然跑到了蟾蜍背上開陽、瑤光起來,這就不能不歸功於中國人的天文素養,以及豐富的想像力了,以下是中華大蟾蜍的坐相英姿,應該也是《詩經》裡「蘧篨」的實際長相吧!

















以前常想,癩蝦蟆明明有公有母,透過求偶、產卵以延續物種,怎麼老是將癩蝦蟆比作男性呢?後來,我弄懂了!因為天鵝不也有男有女?所以癩蝦蟆當然也可能是「母」的啦!如此,女男平等,天下太平!真一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