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0, 2007

誰看清簡一編書 -- 李賀與長平


週日一人回到北投舊家,撿拾諸書,重讀少時所購「李賀詩集」,憶家父當時所指賀詩中兩首:「長平箭頭歌」、「高平縣東私路」,余無以為意,而實不知家父所指實乃思鄉之情!想當時賀仕途偃蹇,生活困厄,不得不依附潞州做幕之張徹,正有如父親晚景事業困頓,何枝可依之憾。而此二詩係李賀於人生最後三年於潞州所做,場景皆係山西高平(即古之長平),不由得情動鄉關,恰中父親所懷。追憶往事,遂將此二詩錄下,試做解釋,名之曰:「誰看清簡一編書 -- 李賀與長平」,並略敘賀之生平梗概爾爾,是為記。
----------------------------------------
詩鬼李賀,一生只做過三年奉禮郎的小官,所謂九品芝麻官,賀當深得其味!而後因生活困厄,仕途蹭蹬,不得不外出山西潞州依附張徹,然於潞州三年亦無所成,得病後歸家,未幾而卒,享年二十七歲! 語云:「斯人而有斯疾」,即此之謂乎?

李賀因其父「晉肅」之名與「進士」之音相近,加之享有文名,遂為其他舉子所譖,並以避諱為由,要求李賀不得參加長安進士考試,韓愈是以為「諱辯」一文為之辯駁,然主掌禮部之元稹無所改變,李賀是以棄考!自此,鬱鬱不得志之人生似已注定。賀悠悠蕩蕩,於長安當了三年奉禮郎的小官,無所施展,遂棄官返家,後又因家貧,不得不外出依附於潞州(今山西長治)擔任幕府之張徹為期約近三年!此其間,李賀曾遊歷秦、趙長平之戰古戰場,因拾得三脊箭簇銅頭乙只,有感而寫成「長平箭頭歌」一詩。余高中時讀此詩未有所感,去歲返回山西高平老家,於今重啟此詩讀之,心境已然不同,哀賀之無奈,體會其心境之跌宕,蓋無能所為之人,困於阮囊,澀於饔飧,縱有生花妙筆,鬼才之腹,又何以見用於世!是以將此詩錄之如下,並為之試解:
漆灰骨末丹水砂,淒淒古血生銅花
(當年血戰丹水為赤,而今枯骨如灰飛,殘留的血痕已然化成銅綠)
白翎金簳雨中盡,直餘三脊殘狼牙
(想當時如雨般撲天蓋地的箭矢,於今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箭簇頭了)
我尋平原乘兩馬,驛東石田篙塢下

(我乘著兩人座的馬車,從驛站東邊的石牆旁踏上長滿篙草的平原)
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濕懸空夜

(在日落星疏的驟風下,天空密佈的黑雲大有山雨欲來的憂森感覺)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盡將羊炙
(此時彷彿聽到鬼魂號啼飢餓之聲,遂將乳酪羊肉盡獻給啾啁魂魄)
蟲棲雁病蘆筍紅,迴風送客吹陰火

(火紅落日,映照蟲與雁於蘆葦間飛著,但見那陰風燐火送我歸程)
訪古汍瀾收斷鏃,折鋒斥璺曾刲肉

(訪古之旅使我熱淚盈框,而這看似殘缺的斷鏃曾重創當時的戰士)
南陌東城馬上兒,勸我將金換簝竹
(回到東城遇著童稚小兒,勸我傷悲還不如賣鏃換點祭祀用的東西)

看來,任何來到長平古戰場的騷人墨客,對此屠戮四十萬趙卒的血腥古戰場,心裡都會有無限的太息。李賀,自然也就不例外!而後,李賀在高平(地處潞州、澤州之間,即古之長平)東走西轉,另外寫了一篇「高平縣東私路」,全篇平淡,引槲樹清香而孤零,落英謝盡而蒼涼,結實有華而無問,自比不遇於世,最後以「私路」二字,以為自嘲自況,足見其一腔寂寞,欲釋而難釋,顯然心境依然釋放不開,寡歡鬱抑,僅能孤芳自賞矣!其詩云:
侵侵槲葉香,木花滯寒雨
(稠密的清香槲夜,在一夜寒雨後盡數凋落了)
今夕山上秋,永謝無人處
(今晚山上槲花謝盡,而他人是永遠不知道了)
石谿遠荒澀,棠實懸辛苦
(石路荒遠又蕭瑟,只有槲樹孤單著懸著果實)
古者定幽尋,呼君作私路
(若如此,此路必是古人想望單獨散遊之地吧)

余老家適在山西高平,曩昔時讀此兩詩淡無所感,如今年歲已長,早無賦詩之情,但有天涼近秋之嘆,想李賀英年早逝,有高才卻無法應試,官秩微薄,心境蒼涼,而嘔心所為諸篇,亦僅存兩百四十篇而已!若非沈子明尋獲李賀所授原稿,恐李賀之文,亦將散逸而不存矣。

昔張徹義助李賀於其仕途蹭蹬,家境潦倒不得不外出就食之時,而張徹彼時,自身亦不過幕府參謀之職,接濟李賀實不容易。白居易「鄧魴、張徹落第」一詩有云:
古琴無俗韻,奏罷無人聽
寒松無妖花,枝下無人行
春風十二街,軒騎不暫停
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
眾目悅芳豔,松獨守其貞
眾耳喜鄭衛,琴亦不改聲
懷哉二夫子,念此無自輕

足見張徹之個性與李賀相去未遠,抱負在心,然未得進門之磚而已。而後張徹登第,心境自大不相同矣。而保存李賀詩集的沈子明(即沈述師,字子明),乃沈既濟(枕中記的作者)之愛子,而杜牧又正好在沈子明哥哥沈傳師那裡做幕客,故爾答應了沈子明代寫李賀集序的請求!如果,李賀沒有將詩集交給沈子明,又如果,沈子明那天晚上酒醒之後,沒有無意間找出當年李賀所授的詩篇,那李賀之才,就只能在幽夢裡追尋了!

人生確如夢,先有韓愈辯諱,次有沈子明傳詩,再有杜牧做序,最後有李商隱為傳,李賀方得顯其在文壇的璀璨與亮麗,不然,李賀短暫的生命,再怎麼嘔心泣血,終將晦暗不明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