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7, 2007

浩浩萬古,不可備甄,芟繁摭華,爾曹勉旃


余於北投署公,窗外忽然傳來童蒙誦習之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探頭而視,乃一群小朋友參觀「森永」糖廠之後,前往搭車前所誦之聲!於此「去中國化」的政治氛圍中,聞此琅琅之聲,心中有無限的感概與感動!

光緒二十七(1906)年廢科舉,中學廢而西學興,我輩自幼,再也不需學習過往童蒙必讀之「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與千字文),而更近一層之蒙求之書,諸如「李氏蒙求」、「龍文鞭影」、「幼學瓊林」遂更無機會一讀,至於其他小學之書(即文字形、音、義之學),若非專門科系或另有家學淵源,當亦不得窺其堂奧矣!是以此間無意得聽三字經誦習之聲,自然有其莫名之感動。

「三字經」乃南宋王應麟所做,王氏十八歲進士即第,赴博學鴻辭科時,將所讀之書相互稽考,編成「玉海」一書,晚年則將其研讀經史之心得,寫成「困學紀聞」一書,紀聞雖是讀書筆記,然卻影響深遠,清顧炎武「日知錄」及王念孫「讀書雜誌」均仿之而成。所謂困學,係以王氏書齋為名,此書記王氏讀書之心得,然書中所述卻多憂國之思,其困學紀聞自序云:「幼承義方,晚遇艱屯。炳燭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學之,庶自別於下民」,其中所謂艱屯,即指宋滅元興之事。宋理宗於殿試時,特取第七卷(第七名)卷紙,交予王應麟複閱,王氏閱畢即說:「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賀陛下得士」!理宗遂改置此第七名為狀元,而此第七卷之考生,即日後以「正氣歌」撼動歷史的文天祥是也!

「百家姓」不知何人所做,但並不影響大家琅琅上口的唸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此書當成於宋初,「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此一「小民」今失其名,但顯然也是通於詩律,方能以四言詩之形態,以四百七十二字,押韻數說各家姓氏!至於各家姓氏起源,作為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姓氏,自當理解清楚!

「千字文」,依據梁史:「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如是,此書即為梁武帝時,散騎侍郎周興嗣所做。另據「太平廣記」所載,武帝欲教習諸王書法,故命殷鐵石自王羲之之作品中拓得千字,交與興嗣,並要求興嗣將之編成韻文!興嗣一夜而成,但亦因絞盡腦汁,鬚髮為之盡白!千字文之用意,本在學習「書法」,又為便於上口,是以編成韻文,也因此對於文辭實義不需強解!但對童蒙「識字」而言,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開始,學習一千個不同之字,仍是有大用處的!

「蒙求」一書,唐朝李翰所作,全篇五百九十六句,二千三百八十四字,計使用典故五百九十二個(未用典僅結尾四句:浩浩萬古,不可備甄,芟繁摭華,爾曹勉旃)。韓愈作「張中丞傳后敘」,開頭寫道:「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裡面所說的李翰,正是蒙求的作者!顯然李翰的文名,在韓愈之時,仍然譽滿天下!李翰此書,開蒙求一系列書籍之先河,自是而後,有《廣蒙求》(明姚光祚撰)、《敘古蒙求》(宋胡宏撰)、《春秋蒙求》(宋鄒彥春撰)等書問世,皆仿李翰之書而做。茲舉李氏蒙求「田單火牛,江逌爇雞」八字之典故略做說明,田單火牛,眾人皆知,係田單以火牛陣夜破燕軍,復齊國七十餘城;而「江逌爇雞」一事,我在「殺雞焉用牛刀」一文中,曾將殷浩北伐時,派前鋒江逌禦敵,而江逌夜探敵營後,決定繫草於雞腳,趁夜燃之使「雞飛」敵營,趁亂之際,遂大敗敵軍做一說明,足見李氏一書,每習一句,即可通曉史實一則。

又,平日前往平鎮,必經墳地,同車友人問我何以所葬之人,其牌多書「某府佳城」四字!基此,另舉李氏篇中「滕公佳城,王果石崖」八字以為說明。滕公,即夏侯嬰,夜行,駕車至東都門,馬鳴不前並以足刨地,滕公使人掘地,得石碑有蝌蚪古文,詢之叔孫通,方知其意為:「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籲嗟滕公居此室」!夏侯歿後,遂葬碑所出之地!因此「佳城」二字,實乃陰宅之意!至於「王果石崖」,則是益州將軍王果,過三峽,見壁上有物,似棺而懸之半崖,而人莫知之。王果使人就之,有石志,文曰:「三百年後,水漂我,欲及長江,垂欲墮,欲墮不墮,遇王果!」王果嘆曰:「數百年前知我名,如何舍去?」遂留,為之營斂瘞埋,設祭而去。如此,夏侯埋骨之所,王果設祭之地,皆指百年之所矣!

試想,今天的小朋友,如能通知五百九十二個典故,那作文又有何難哉?「孟母擇處」是三字經的典故,「吊民伐罪」是千字文的典故,而「江逌爇雞」則是李氏蒙求的典故!如果再將「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編撰)、「幼學瓊林」(明程登吉編撰)的典故一併學會,在從小耳濡目染之下,那麼我們的社會,必然會多一點學習向上的能力,也應該會更懂得區分是非善惡吧!

文天祥縉帶自贊銘有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王應麟年十八得中進士,李翰弱冠亦能如此!而我輩讀書,即或不能效仿古人,至少也該做到傳承文化,方克能言「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