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8, 2007

馬上琵琶關塞黑,長門翠輦辭金闕


小兒作業,需以「俯拾皆是」四字造句,一時無解,遂向妻及我詢問!大兒得知,立即說:「這還不簡單,地上的狗屎,俯拾皆是」!妻笑,要我另造一句,遂造:「成語是智慧的結晶,在左傳這本書內,成語可說是俯拾皆是」!言畢,自得其樂!但妻嫌我此句造的不近世事,顯然不是小學生所為之辭。余不以為意,蓋如以字數篇幅為基準,「左傳」所衍生的成語,顯然是中國所有書籍中最多的,以「俯拾皆是」四字言之,絕對當之無愧!

左傳所言,依據孔子的「春秋」,將所隱藏的微言大義,細細的予以表出,裡面所載,當然以「國家大事」居多,然其中特別記載了一位自齊國嫁至衛國的美女「莊姜」,而莊姜也成為唯一同時進入「論語」、「左傳」、「史記」三書的美女,如此,莊姜之美該是無庸置疑了!但莊姜到底有多美?你我無法想像,好在詩經「衛風」裡,有一首專門描寫莊姜當年出嫁衛國的「碩人」詩,詩中所云,大家就應該耳熟能詳:
手如柔荑(手指纖細柔軟)
膚如凝脂(皮膚光滑雪白)
領如蝤蜞(頸項修長靈活)
齒如瓠犀(齒齦整齊光亮)
螓首蛾眉(額前柳眉彎彎)
巧笑倩兮(酒窩淺笑醉人)
美目盼兮(眼眸澄澈黝麗)

如此說來,莊姜的手、膚、領、齒、眉、笑、眸都醉人不已!此外,詩中還描述她的身材「碩人其頎」、「碩人敖敖」,顯然莊姜身材高挑,勻襯有致,所以穿起衣服來「衣錦褧衣」(什麼衣服穿在她身上都好看),那莊姜還是個標準衣架子呢!可惜,莊姜再美,莊姜再賢,沒能替她帶來太多幸福,只因,她患有無法傳宗接代的不孕症。左傳魯隱公三年,這樣記載:「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也因為不孕,所以衛莊公結歡頗多。左傳是這樣說的:「(衛莊公)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足見莊公先後跟「厲媯」、「戴媯」,以及不知姓名的「嬖人」均有枕席之好!作為衛莊公的正室,看著老公與其他女子所生的孩子,即或能做到「以為己子」,但心裡一定有難以言喻的哀傷,孔子說詩經「哀而不怨」,對於莊姜,則未必如此?

多年前,王建煊先生於報章發表短文一篇,略謂他夫妻倆於登山途中,不意聽聞身後的另一對夫妻這樣說:「老公,前面是王建煊夫婦,他們也沒有孩子」!王建煊於是感嘆的寫道:「沒想到我們的悲哀,竟然是別人的安慰」。人生路上,為人妻,為人夫,如非自願無子,想望而不能如願,那心裡的負擔與遺憾,絕對是外人所無體會的。莊姜為歷史上詠歎最多的第一美人,擁有齊國公主的身世,衛國王后的身份,但卻美而無子,心底的蒼涼,何人可訴!

莊姜在詩經《邶風》中留有這麼一句:「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因為無子而不受寵的莊姜,不知額外受了不少委屈!一個「覯閔」加上一個「受侮」,就因為沒能替莊公生育的現實,使得她的地位始終不受重視,甚至受人欺侮陷害!只不知,有多人能站在女性的立場,體會莊姜心內的苦楚!成語所謂「莊姜之悲」,說的正是無子而不受重視的悲哀!

莊姜無子,為衛莊公所棄,傷已而做《日月》一篇(亦在詩經邶風篇中),全篇哀怨,屬說她的丈夫長時棄而不理,更不知這種對待何時才能停止(胡能有定)!又於州吁之亂(州吁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君)後,再為《燕燕》一篇,細說送桓公之婦歸薛的惜別之言,如此,莊姜對於戴媯之子(恒公),真是盡到了母親職責,且送桓公之婦歸返薛地以避州吁之禍!在詩中,「遠送於野,遠送於南」兩句,越送越遠的不惜之心,越送越悲的難過之情,是對養子桓公的傷逝,更是母親對媳婦的不捨!己身無子,以他人為子,養之、教之、婚之、君之,而見之死之,人生難堪之境,直是另一種白髮送黑法的無奈!

莊姜已遠,而千古離情仍在,辛棄疾《別茂嘉十二弟》一詞,引燕燕之詩,用以述說別離之情,茲擇其中兩句「馬上琵琶關室黑,長門翠輦辭金闕」以為此文之名,並錄之如後:
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室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Saturday, November 17, 2007

浩浩萬古,不可備甄,芟繁摭華,爾曹勉旃


余於北投署公,窗外忽然傳來童蒙誦習之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探頭而視,乃一群小朋友參觀「森永」糖廠之後,前往搭車前所誦之聲!於此「去中國化」的政治氛圍中,聞此琅琅之聲,心中有無限的感概與感動!

光緒二十七(1906)年廢科舉,中學廢而西學興,我輩自幼,再也不需學習過往童蒙必讀之「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與千字文),而更近一層之蒙求之書,諸如「李氏蒙求」、「龍文鞭影」、「幼學瓊林」遂更無機會一讀,至於其他小學之書(即文字形、音、義之學),若非專門科系或另有家學淵源,當亦不得窺其堂奧矣!是以此間無意得聽三字經誦習之聲,自然有其莫名之感動。

「三字經」乃南宋王應麟所做,王氏十八歲進士即第,赴博學鴻辭科時,將所讀之書相互稽考,編成「玉海」一書,晚年則將其研讀經史之心得,寫成「困學紀聞」一書,紀聞雖是讀書筆記,然卻影響深遠,清顧炎武「日知錄」及王念孫「讀書雜誌」均仿之而成。所謂困學,係以王氏書齋為名,此書記王氏讀書之心得,然書中所述卻多憂國之思,其困學紀聞自序云:「幼承義方,晚遇艱屯。炳燭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學之,庶自別於下民」,其中所謂艱屯,即指宋滅元興之事。宋理宗於殿試時,特取第七卷(第七名)卷紙,交予王應麟複閱,王氏閱畢即說:「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賀陛下得士」!理宗遂改置此第七名為狀元,而此第七卷之考生,即日後以「正氣歌」撼動歷史的文天祥是也!

「百家姓」不知何人所做,但並不影響大家琅琅上口的唸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此書當成於宋初,「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此一「小民」今失其名,但顯然也是通於詩律,方能以四言詩之形態,以四百七十二字,押韻數說各家姓氏!至於各家姓氏起源,作為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姓氏,自當理解清楚!

「千字文」,依據梁史:「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如是,此書即為梁武帝時,散騎侍郎周興嗣所做。另據「太平廣記」所載,武帝欲教習諸王書法,故命殷鐵石自王羲之之作品中拓得千字,交與興嗣,並要求興嗣將之編成韻文!興嗣一夜而成,但亦因絞盡腦汁,鬚髮為之盡白!千字文之用意,本在學習「書法」,又為便於上口,是以編成韻文,也因此對於文辭實義不需強解!但對童蒙「識字」而言,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開始,學習一千個不同之字,仍是有大用處的!

「蒙求」一書,唐朝李翰所作,全篇五百九十六句,二千三百八十四字,計使用典故五百九十二個(未用典僅結尾四句:浩浩萬古,不可備甄,芟繁摭華,爾曹勉旃)。韓愈作「張中丞傳后敘」,開頭寫道:「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裡面所說的李翰,正是蒙求的作者!顯然李翰的文名,在韓愈之時,仍然譽滿天下!李翰此書,開蒙求一系列書籍之先河,自是而後,有《廣蒙求》(明姚光祚撰)、《敘古蒙求》(宋胡宏撰)、《春秋蒙求》(宋鄒彥春撰)等書問世,皆仿李翰之書而做。茲舉李氏蒙求「田單火牛,江逌爇雞」八字之典故略做說明,田單火牛,眾人皆知,係田單以火牛陣夜破燕軍,復齊國七十餘城;而「江逌爇雞」一事,我在「殺雞焉用牛刀」一文中,曾將殷浩北伐時,派前鋒江逌禦敵,而江逌夜探敵營後,決定繫草於雞腳,趁夜燃之使「雞飛」敵營,趁亂之際,遂大敗敵軍做一說明,足見李氏一書,每習一句,即可通曉史實一則。

又,平日前往平鎮,必經墳地,同車友人問我何以所葬之人,其牌多書「某府佳城」四字!基此,另舉李氏篇中「滕公佳城,王果石崖」八字以為說明。滕公,即夏侯嬰,夜行,駕車至東都門,馬鳴不前並以足刨地,滕公使人掘地,得石碑有蝌蚪古文,詢之叔孫通,方知其意為:「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籲嗟滕公居此室」!夏侯歿後,遂葬碑所出之地!因此「佳城」二字,實乃陰宅之意!至於「王果石崖」,則是益州將軍王果,過三峽,見壁上有物,似棺而懸之半崖,而人莫知之。王果使人就之,有石志,文曰:「三百年後,水漂我,欲及長江,垂欲墮,欲墮不墮,遇王果!」王果嘆曰:「數百年前知我名,如何舍去?」遂留,為之營斂瘞埋,設祭而去。如此,夏侯埋骨之所,王果設祭之地,皆指百年之所矣!

試想,今天的小朋友,如能通知五百九十二個典故,那作文又有何難哉?「孟母擇處」是三字經的典故,「吊民伐罪」是千字文的典故,而「江逌爇雞」則是李氏蒙求的典故!如果再將「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編撰)、「幼學瓊林」(明程登吉編撰)的典故一併學會,在從小耳濡目染之下,那麼我們的社會,必然會多一點學習向上的能力,也應該會更懂得區分是非善惡吧!

文天祥縉帶自贊銘有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王應麟年十八得中進士,李翰弱冠亦能如此!而我輩讀書,即或不能效仿古人,至少也該做到傳承文化,方克能言「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Wednesday, November 7, 2007

風橫天而瑟瑟,雲覆海而沈沈


唐初四傑的王勃,以「滕王閣序」名動天下,然未己,探父途次交阯,溺水驚嚇而亡,年僅二十有六,從此心織舌耕之腹稿難再矣!

滕王一序中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八字,說的是漢文帝至武帝時,郎官馮唐的抑鬱,以及飛將軍李廣到老無封的無奈。龍城飛將李廣的事跡,諸如沒矢入石、斬霸陵尉、不見刀筆吏等,均廣為世人所知。而其子李敢,因恨衛青責難父親致使自殺一事,乃尋釁毆打衛青!霍去病為衛青之甥,以其舅受辱,遂借田獵之機,暗箭射殺了李敢!而李廣其孫李陵(陵乃李廣長子李當戶之遺腹子),率步卒五千,出征絕域,然竟五將失道,唯陵獨遇匈奴,遂「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終而卒致全軍覆沒,無顏以見天子投降匈奴!在其《答蘇武書》中,李陵自陳:「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以「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隱含忍辱負重之意,無奈武帝不察,竟屠戮李陵全家,而司馬遷說了幾句公道話,竟亦患宮刑之恨!讀李陵所書,感懷其當年所受屈辱,令人感慨萬千!李廣一家,或剄身絕域之表、或殞命田獵暗箭、或卒為異域之鬼,較之李廣難封四字,更令人擲書而嘆!

馮唐,漢代郡人,文帝時其年已長,但其職僅中郎署長爾。因「鄙人不知忌諱」,曾公開直言文帝即或有廉頗、李牧良將,當亦「弗能用也」!文帝聞言大怒良久,並召其入內責讓何以「當眾辱我」!而後,匈奴擾邊,文帝思即與馮唐之對話,遂召唐詢問若真有廉頗、李牧,自己何以無法用之!馮唐遂再度直言文帝「賞太輕、罰太重」,對護衛有功之雲中太守魏尚,以細故不獎反貶,是以即或有頗、牧兩將,亦無法用之!文帝悅其言,是日使唐持節雲中,恢復雲中太守魏尚之職,並拜唐為車騎都尉。嗣後,景帝即位,唐為楚相,未己旋罷。再而後,武帝聞其賢,欲徵而用之,然馮唐已高齡九十有餘,不堪世用矣!王勃謂之:「馮唐易老」!然,歷經三朝,馮唐豈能不老?至於受郭開之譖的廉頗,居魏、至楚兩皆無功,以垂垂老矣之身,即或能飯尚酒,思用趙人,則又真有何用!而以一武將,周旋於戰國之時,得能終老壽春,是幸亦不幸耶?

《漢武故事》裏,載武帝與老翁相遇乙事,略謂:漢武遇老翁顏駟,問其何以仍為郎衛,老翁答以:「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方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人的運氣可以如此,只能以無奈帶過!但,老來得遇武帝,至少當上「會稽都尉」,比之馮唐的三世不遇,也算是略微幸運!

唐初四傑之盧照鄰,曾自云:「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盧氏未即三世即因病廢用,觀其《五悲文》,描述其自身之景況有以下之言:「形枯槁以崎嶬,足聯踡以緇釐」、「形半生而半死,氣一絕而一連」、「蹇產摧聯,支離括撮,已濡首兮將死,尚搖尾兮求活」,而其《釋疾文》自序則說:「於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踡,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足見其中風後病況之重!已然一手萎縮,兩足癱瘓,而釋疾文《悲夫篇》,則自陳其爬行之狀:「一伸一屈兮,比艱難乎尺蠖;九生九死兮,同變化之盤古」,慘狀如此,令人為之心酸,而今人竟戲稱其為「詩殘」,實乃過於謔之!

馮唐之不遇,當起因於己身之「直言粗鄙」,是以文帝招致內室而責之!而李廣之無封,則源於其「背信殺俘」與「數奇」,以致於無法取漢武與衛青之信任,乃有失道後期自刎以終。而其子李敢之死,顯然是不識上意,與貴幸之衛青、霍去病為敵,是以為霍藉機暗箭所殺,然武帝卻以「鹿觸殺之」為由,刻意諱之而結案!至於其孫李陵漠北之敗,則是「自信輕敵」,以五千當十萬之眾,其情可憫,然其驕則實不可取,蓋其自言「願得自當一隊」、「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在明知無騎兵之掩護下,依然縱軍北行三十日,去塞千里,其敗實咎由自取。至於廉頗客死異鄉,則肇因於「自負氣盛」,到老不改,也只能終老壽春,不亦奇乎?而顏駟三世不遇,實則「不合時宜」有以致之!既不能投人所好,稍改己意,就怪不得他人棄而不用矣!以己之所無,而求之世用,既乖舛時宜,遇與不遇,其結果已然可知。

惟盧照鄰一人,天地為之幽憂,更為之悲而無言。論其官,不過一縣之長,秩滿而退;論其病,實有十歲之哀,膏肓無救!喪妻、失妾,羸病不行;父死、子歿,玄明難醫,是真不遇於世者矣。其有憂患之言,栖遑之辭,是以仿國語之作,騷文之興,為五悲、釋疾兩文!論遇與不遇,睽諸史冊,悽悽慘慘戚戚,恐照鄰獨得之爾。

蓋三閭大夫有漁父之騷,懷沙之痛,是以行吟澤畔形容枯槁,而幽優之子有窮魚之賦,尺蠖之艱,無乃一伸一屈崎嶬緇釐!一沈於汨羅,一投於潁水,千古艱難,非死而乎?何兩者之無所惜也!士之遇與不遇,求與不求而已!然若照鄰之悵,實乃命之所存,運之所繫,無關乎士之遇與不遇矣。仲舒之賦,子長之悲,五柳之感,遇諸升之之憾,當無所比擬矣,能不哀之?是以取幽憂子秋霖賦「風橫天而瑟瑟,雲覆海而沈沈」兩句,以為此篇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