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8, 2024
存於血液中的事實
每個人在臉書上的留言兀自不同,吃喝玩樂者有之,讀書寫作者有之,懷舊感恩亦有之,瀏覽山川景物抒發心緒者更有之,但隨個人性之所至,真的喜歡就好,本與他人無涉,因此若有留言不甚中意,呵呵兩聲,笑笑就好。
昨日接獲捐血中心通知,可以再度捐血,於是在微風細雨之中前去捐血,順道與護士小姐閒聊了幾句。原來,65歲至70歲的大朋友,在醫師每年一次的生理健康狀況確認下,還是可以年度捐血四次,但每次最多就只能捐250cc了!如此,只要一直保持健康,便可以一路捐血助人至從心所欲之年!
護士隨後問我要「積點」還是「贈品」?我本不為這些而來,所以就累積點數當成另一種人生「成就」吧,至於日後能「兌換」什麼,本不在助人的考慮之列,但得著自己的快樂卻早早可以預期!只希望所有需要血液的朋友們,在有需要的那天,都能獲得足夠的支援,一如父親開刀時所需那般。
在前東家服務時,因主辦捐血,因此有部份的移工朋友竟也願意挽袖捐血,可見「血液」本身沒有什麼國籍之分,「人」與「人」的藩籬與隔閡,都是「人為」設置的,千萬不要為了不必要或是虛假的「人設」,竟而捨去做人的本分與良知,而捐血正是展現無區隔的機會,因為受贈的一方,一定有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感恩,善的循環無非如此。
宋朝的石介,曾寫過《過魏東郊》一詩,內有:「黃河為血脈,太行为筋膂,地靈育聖賢,土厚含文武」幾句,將黃河視為大地的血脈,而太行山則是撐起脊梁的筋膂!造血的機能正在骨髓,人體何嘗不就是大地的縮影?而依附在大地上的人們,對自己的歷史、地理、文化、先聖先賢,又怎麼能夠不知不曉,甚至刻意遺忘?席慕容曾因懷鄉而譜出「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一曲,「河水在傳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人對自己的根,隨年紀之越大,越有沉重而親切的尋根感動,因此當李健在曲中寫下「這片土地曾讓我淚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所觸及到的,是每一個人內心最隱諱的深處。
我的父母來自山西高平與河南新鄉,回過老家,見過雄偉的太行以及寬闊的黃河,「表裏山河」與「中州華夏」就是我血緣的根。看過廉頗囤糧的大糧山,想見秦趙長平之戰殺戮的殘酷,是以屢屢想起父母因戰亂離家的點點滴滴,憶起父親在太行山中與日寇博命的生死一線,父母一步步走上大江大海,也經歷過所有渡海而來者「驚夢慈顏笑,歸遲孟郊寒」的難言苦楚,正因血緣關係如此,是以對於中華大地的情感,永不敢忘。
許多「存於血液中的事實」,不會因自己生於臺灣,便忘卻自己來自何處,花有本,樹有根,更不會忘記父親一再提醒老家祠堂的家訓:「居身不忘猶龍懿訓,處世謹遵旋馬高風」,所有的政治都是一時的,而血源卻是一世的,不因自己否定而不存在。所有的堂號、姓氏都有來源,所有的論字、排輩都有依據,那洪桐大槐樹開支散葉的故事,也將伴隨生命與血液的延續,在中華大地上,往下,往外亙久的延伸出去。
Wednesday, May 22, 2024
嘆哲人其萎,雲水蒼茫 -- 挽巫和懋老師
約莫25年前,我與一群優秀的同學一起在台大 EMBA 讀書,有緣能得到許多令人景仰的老師的教導,那是一段特別值得回味的過往!重回母校校園唸書,更加深了對學校的感恩以及懷念。
記得在班長賜亮兄的帶領下,大家相處的極為融洽,而過去25年,大家也一直維繫著同學的聚會、讀書會,以及其他的活動等等,尤其在大家都到了退休年齡的此刻,同學之誼的聚會成了「不知老之將至」的最佳泉源。那一段曾經,始終溫馨的留在心底。
曾經,於河內的候機室中讀著晚上要討論的個案,回到臺灣後隨即趕返教室!一入座,老師正好問起個案中的議題,才剛剛進入教室的我隨即舉手發言…,於是引來一陣驚嘆!向學、讀書、思考、表達意見、寫下心得,那種快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理解。那個「個案」,讓我在候機室中不至停頓無事,也使得自己對於「學」與「問」,有更多的體悟,也難怪,當初孔夫子與學生的對話,《論語》中都以「子曰」做為老師的回答,這不正是現在的學習模式?老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今日之學生,不也就成了日後他人的老師?得著教導,感受體悟,裡面有著難以言明的快樂。
我習慣坐在前排,因此有著幫助老師調整膠片式「投影機」的機會,也因此多數的老師,大概都會知道這個學習成績普普,但樂於助人的學生!其中,巫和懋老師便是這樣認識我的。那時老師認得我的人,叫不出我的名字,可總是親親切切、和和藹藹的笑著,那種發自心裏有溫度的笑,令人深切難忘與感懷。一位經濟學大師的從容,竟然可以在他的笑意中展現。
一晚,巫老師突然問我你認得某某某同學嗎?我說認得,他還沒有進來。隨後課堂休息時,巫老師又再次問起,此時某某某正好坐在我的右側,於是巫老師極為親和且依舊掛著笑顏的說道:「某同學,你的作業好像還沒有交?」同學:「老師,實在不好意思,我出差剛回來,還沒有交。」老師:「你還是要記得交一下,交一下我才好打分數,沒交我就不好打分數!」那時,我跟某同學都有點訝異,學生沒交作業本是學生的問題,但老師的回應竟然是如此的親切婉轉,實在有些不好意思,這就是巫和懋老師,那位受學生愛戴並以賽局知名的經濟學大師。
之後,賽局學會成立,我參加了在內湖的第一次聚會,那也是我親炙老師風采的最後一次,爾後都是在照片中得見老師,在電子簡報中嘗試理解老師的學問,而讓我有機會重讀夏珍替老師寫作的《賽局高手》,則是在閱讀 William Scott 等所著「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書時,很自然的想起可以回頭去看看那淺顯易懂的說明!或許也正因《賽局高手》不算是嚴謹的學術著作,所以可以更為白話平易。永遠記得老師用「漂亮女生何以沒有男友」的譬喻,去解釋賽局競爭的過程,這一個例子也出現在《美麗境界》的電影之中,至於「漂亮女生」在賽局中有無那麼無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真是個漂亮的舉例。
記得老師陳述他的學習心境,並引《論語》:「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說明他做學問的態度。老師曾經前往大陸教學研究,當初也曾經引來一陣驚訝,但老師的選擇自有其堅持的道理。在大陸期間,老師所結出的滿天桃李,將一如他在台灣時對學界的貢獻,替大陸經濟的發展與茁壯,做出他獨有的貢獻,那定然是老師所認定的「大事」,大陸學界稱呼老師為「永遠的謙謙君子」,老師在兩地的評價與尊崇,竟然是如此的一致。
二十五年忽忽遠去,大學竟然也畢業四十年了!不意,在五月三日一早,群組中傳來巫老師病逝的消息,曾經受教的同學們,都表達了深深的哀悼!斯人已去,心中也有著無比的難過,那曾經親切的笑意,終將成為永遠的回憶了!想起左宗棠挽曾國藩的最後一句:「嘆哲人其萎,雲水蒼茫」,那也正是做為學生的我的感觸與心境。
於是,替巫老師敬擬兩句悼詞如下:
風神雅淡,識量寬和
樂志尚高,行潔德懋
老師明日告別,地上勞苦已息,天鄉美好待享,祝願老師一路好走。
Wednesday, May 8, 2024
蒼顏白髮,其樂者何?
上週四去了趟高雄、台南,不是為了名產小吃或是古蹟尋勝,而是去跟同仁分享短時間分享不完的RBA VAP Standard 資訊。
回頭前往台南,看到五位移工,以每次最高五個一元銅板做為「好玩」的博奕之資,出於管理者與法律人的直覺,遂順口聊了幾句!彼等確實只是休閒自娛而已,絕對無涉「聚眾賭博」(刑法第268條 )!當初乾隆皇說「小賭怡情」,想來他自己應該也有相當程度的體驗。
於路途中,與同事聊了些雜事,工作中如果少了生活樂趣,壓力無疑是很大的!而自己的樂趣與朋友鮮有交集,便只能笑笑了!我很清楚「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但在大一那年,還是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獨樂齋」並刻印一方,因為我喜歡的書,大家多半缺乏興趣,而「獨樂」也成為如今快樂了來源。
記得我將所得之書都鈐上「獨樂齋」的紅色印記時,開始有一種獨有的快樂,但漸漸的,發現古來無論是誰人的「藏書」,再怎麼藏來藏去,最後都如李清照所言:「必不為己物」,那麼「愛惜如護頭目,何其愚也」的說法也就必然成立!有此體會,之後所購諸書也就不再鈐印了!而今年過耳順,回頭看看自己購書的過往,喜歡讀書是真的,但鈐印也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但,自少迄今所購諸書,如今琳瑯滿室已然無處可置,之後又該去向何處?
清代錢泰吉於其《曝書雜記》中對兒孫說:「家下書籍用心收著,一本不可遺失。有人借,當定限取來。書冊愈舊者,愈當珍之,不可忽也。我回家賴此延年,此要務也。」「回家」二字,指的可以是卸下官職休致之後,也或許,是在「十年蓋破黃綢被,盡歷遍,官滋味」後辭官歸里的表述!而讀書可以「賴以延年」,甚至如父親所說「消愁解憤」,大概在無所事事之餘,也只能於書中尋找樂趣或是知己了,然而書是不是自己的,在如今資訊化的年代,恐怕真不那麼重要!
「博戲遣興,小賭怡情」!人生,我們能用什麼下賭?要賭的又會是什麼?那幾位移工朋友的遣興嘻笑仍在腦海,然而時光一去便青春不再,如果少時復來,你會怎麼運用時間?如果生命盡頭已知,所餘的時光該怎麼花用?百無聊賴之時,當然可以以博戲遣興,然而十賭九輸,何必跟機率過不去呢?「人之樂」顯然需要自己去定義與追求,至於「樂其樂」則更應寬懷廣納以求舒心,何況於此蒼顏白髮之際!
說實話,對於生活以及自己的興趣,無論看穿或是看不穿,最後還是都只有自己的內心感受的最清楚。所附照片,看不清楚,不也正好?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