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6, 2021
戲劇不是歷史,歷史卻是戲劇
在《雍正王朝》一劇中,「八王議政」逼宮一幕堪稱經典!在雍正被逼到角落之際,張廷玉憑藉軍機大臣的角色,以老成持重之音,引經據典之禮,侃侃而談進而保全了雍正的體面,在其替雍正辯護「新政」時,說:「攤丁入畝,使國庫的收入增加一半;火耗歸公,因此國庫又多收入了兩成!」這幾句劇中的話,值得探討一番。
攤丁入畝,就是將人頭稅計入地畝之內,有土地的(富人)多繳,沒土地(窮人)的不用繳,類似今日的土地稅。至於火耗歸公,則是鎔鑄打造金銀器具時,將殘留在模具中的那些極小量的貴重金屬,通通歸屬於國家!有如企業生產的下腳料都必須上繳國庫一般。依據張廷玉所稱,國家的財政較原本的收入,據此兩項政策從而多增加了七成!而張所稱的「國庫」,即是清代戶部之內的「庫銀」。
清代各省的財政收入,除少部分「存留」各省以為必須支應外,其餘都需「起運」至京師,地方若有所需,則必須上摺子向中央請求撥款!財政收支權基本上是由中央掌控,而戶部的庫銀多寡,即代表著清朝中央政府的國庫充盈程度。在當時,用戶部存銀多寡來判斷清廷的財政健全程度,確實是一個良好的指標。戶部是天下第一大部,相當於今日之內政部與財政部的合體,實際掌握著財政的「度」與「支」,也就是國家財政預算的計收與實際支出的重要部門,若有開銷之需求,就必須從戶部存銀支取。
針對戶部庫銀的研究似乎為數有限,其中史志宏先生寫之《清代戶部存銀收支和庫存研究》一書,由於係依據存放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之「戶部銀庫黃冊抄檔」,故而可信度極高,但因檔案館內康熙朝之資料留存不全,因此書內對於康熙朝戶部存銀之著墨甚為鮮少,雍正朝的資料亦屬有限,而乾隆朝的資料則相對齊備!基此,劇中張廷玉所稱之國庫存銀變動增長情形,實無法依據史先生之研究予以核實。又,在日人佐伯富所著之《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一書內,則有雍正朝地丁銀(攤丁入畝)及各省羨耗數(火耗歸公)的整理資料,可惜也不包含康熙朝的相關資訊,想要判定劇中張廷玉所言是否確鑿,還需要找尋其他的資訊才行。
所幸,在清人法式善所著《陶廬雜錄》卷一第四十四條中,記載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戶部存銀數字,雖說康熙年間之完整度依舊不足,但較之先前之研究,顯然有更直接且更精確之數值可供參考。該條所載戶部存銀之資訊,起自康熙六年,終於乾隆三十九年,惟以下康熙年間之資訊因「檔冊霉爛不全」故而缺考:7~10, 13~15, 18~24, 27~29, 38~41, 44~46, 50~51, 54~56。
吾人將上述資訊略做整理後,可以得出如下之時間序列圖:
很顯然的,康熙將天下交給雍正,雍正將天下交給乾隆之時,戶部存銀的數字都是從高點「遽降」至最低點之時!其中原因也很值得進一步討論,但至少我們可以說,如劇中張廷玉所說之時點是在雍正朝之前期(也應如是),若以三年為期(有如雍正五年比雍正二年),當時之國庫收入確實是一步步上升的,而且上升幅度還真的與張廷玉所言相距不遠!如此,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的編劇,至少在戶部存銀一事上,與「史實」偏離的差距顯然有限,足見小說之所以精彩,劇情之所以吸睛,定然有一部份之劇情必須紮根於真實的歷史之上。 雖說「八王議政」是虛構的情節,張廷玉當時也不是軍機大臣,但戶部庫銀多寡一節,倒是約莫可信!走筆至此,忽然想起顧詰剛的「疑古」與「辨偽」,一連串的層累之下,探析真相確實是一種快樂,但探析之後的所得成果,也未必即是真相。
近來,政府推出「斯卡羅」一劇,並透過文化部大力推廣,賴清德先生給予推介背書!殊不知,該劇內容背離史實甚遠,若將之視為依據小說所編寫之「戲劇」,幾層轉寫演繹下,就成了口吐鵝毛,倒也看看、笑笑無妨!但如若透過政府傾力推銷,將刻意編寫演繹之「劇情」當成「史實」,並對同胞進行認知注射,則真不值一看!畢竟該劇真的經不起史實的檢驗,大家若稍稍翻翻連橫的《台灣通史》「美船之役」一文,整個斯卡羅事件的歷史梗概也就輪廓清楚了。政治人物有無尊重歷史的「良心」,三言兩語便可快速為之透視!而研究歷史者若不能挖掘真相,反而逢迎附和當朝之人,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學術良知與學術道德,自然有愧歷史、有愧所學!
戲劇不是歷史,歷史卻是戲劇,試問:如今可還有「趙盾弒其君」、「崔柱弒其君」的良知與史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