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5, 2019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談劉備的死因


《三國志․蜀書》:「(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表示劉備在該年十二月之「前」即已生病到一定程度,同時劉備「不豫」(病重的代名詞)的消息也已經無法封鎖!三年春二月,諸葛丞相「東行省疾」從成都到達劉備臥病的永安。孔明是授命而去,抑或主動前往,不能盡知,但受詔前往的成分應該較大,畢竟劉備於章武二年夏六月猇亭戰敗之後,於冬十月依舊「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大營土木工程。依據羅開玉教授於成都之實地考證,劉備係命令諸葛亮進行北郊之蜀宮之擴建工程、九里堤水利工程,以及南郊之惠陵修建工程、原廟修建工程。基此,「營郊」乃屬重任,若非特殊事故,諸葛絕不會離其職守東行省疾!

劉備於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駕崩,享年六十有三。合理推估,劉備的病,很可能於夏季猇亭戰後便已埋下病根漸次發作,而到章武二年十一月時,就已經相當嚴重而需臥病在床,且嚴重到資訊已經無法封鎖,乃有漢嘉太守黃元於十二月聽聞劉備「不豫」後,敢於背叛拒守甚至攻打臨邛。裴松之《三國志》注內,引《諸葛亮集》中之昭烈(劉備)遺詔:「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這是中國歷史皇帝級的人物中,第一個說明自己患不治病狀的先例。劉備於下痢的「初期」,到底下痢了多久?有無血便,脈象如何?我們均已無法推估,但劉備隨之說「後轉雜他病」,可知除下痢之外,又參雜、延伸出了其他的病症。因此,劉備的下痢病狀,有可能從章武二年猇亭之戰後的六月,到當年十一月的消息傳出,再到次年四月病篤之時,已然成了長期的慢性下痢!或是下痢停止之後,一路出現其他症狀。自身病、自身知,劉備自知行將不起,於是才有孔明東行、劉備託孤的一幕。

迄今,依史料之時間及劉備之遺詔自述,「長期下痢」似乎是探詢劉備病症的唯一線索,因此解開劉備下痢的成因,或許就可以解出其真實的死因!劉備乃蜀漢開國皇帝,早期如喪家之犬,東逃西避,後期則黃袍在身,左呼右喚,是以其旁必有精通醫術者為其把脈開方!猇亭大敗之後,劉備盡喪多年累積之國力,其鬱結之心情與壓力可想而知,進而引發腸躁而至下痢,當是非常合理的邏輯,也因此,劉備對自身剛開始之下痢似乎不甚為意,乃有「初疾但下痢耳」的說法,一個不過如此的「但」字,以及不過爾爾的「耳」字,可以看出劉備開始的輕忽心態,然而何以於用藥後遲遲無法痊癒,乃至「轉雜他病」則需靜心探討。

東漢名醫張仲景,其年代與劉備重疊,其《傷寒雜病論》一書(簡稱《傷寒論》)乃當時名著,因此劉備身旁之醫者,必有所知!只是隨軍之醫者,其醫術與醫道如何,則已難考,唯一可確定的,是該醫者必定會給予劉備所認可的藥方!至於該藥方是否「對症」,也已無從知曉。《傷寒論》書中,有專門針對下痢(利)症狀的藥方,而精研傷寒學的名中醫劉渡舟先生,曾將下痢(腹瀉)症狀區分為九類,去掉女性的「產後下痢」一項,劉備的下痢症狀依然有「八種」可能,是以醫者必須「依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否則病情轉劇也極有可能!我們不知章武二年夏六月猇亭大敗後的劉備,到底出現了哪一類下痢症狀,醫者是否又有誤診的情形。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中,曾描繪其夫趙明誠於夏季「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病痁(瘧疾)」的記載,因身體發熱,趙遂大量服用「茈胡」、「黃芩」等所謂寒性藥材之中藥,用藥錯誤的結果便是七月底臥病「痢且虐」,八月十八日便絕命而終!有病延醫,若稍有誤診,不論有心無意,都會造成如同趙明誠「病危在膏肓」的下場。或許,劉備當時之用藥,於寒熱之區分有所不慎也不一定。

對於劉備之死因,學者以下痢症狀,多推論劉備死於現今所謂之大腸癌!但我們回看劉備登極之後,不數月便揮軍東指,一年多間先勝後敗,猇亭一役全軍重挫,而那時的劉備,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家了!長期征戰下,勞心復又勞力,很可能於大敗之後,因心緒失寧導至免疫力下降,而生下痢之症,以及引發積潛已久之病症。余意以為,劉備以六十一歲之齡親自出征東吳,在多年辛勞之累積下,非常可能已經出現肝臟之潛在問題,畢竟依據現代醫學之研究顯示,腹瀉就是肝臟病變(肝癌)晚期時的典型症狀!除了肝癌之外,胃癌、腸癌、胰腺癌都有可能導致腹瀉,劉備所謂「轉雜他病」,其實恐怕就是癌症病症的逐漸顯現,而劉備用「雜病」為名,應該也是受了醫者引用《傷寒雜病論》的影響!簡言之,劉備極有可能係因肝癌、腸癌、胰腺癌之發作,且已經到了癌末階段,是以從史書明載章武二年十二月不豫,到三年二月託孤於諸葛,再拖到四月便不濟而亡了!前後約末僅半年的時間。

劉備未見文章傳世,但其遺詔中自有經典:「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怎麼死的?下痢怎麼區分?癌症有哪些症狀?該如何下藥治理?歷史的歸歷史,醫學的歸醫學,在這些不重要也重要的訊息中,我們知道劉備深愛著他的兒子們,掛念著關羽的血仇,以及在遺囑中不經意間,替後世留下了為長者所應注意的典範!

以下為劉備遺詔全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