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 2014
履歷與出身
近日,因有機緣授證期會之邀前往演講,但於事前對方要求先將自己的履歷傳給主事者,以便在演講時連同簡報內容向聽者說明。我想了一下,於是修正了原本「三百六十字的人生」的舊檔,而成為「四百三十字的人生」並傳給了對方!演講當天,好奇的是我那四百多字的人生履歷並沒有出現,對方倒是將我的主要學、經歷給摘錄了出來。對我個人而言,重點其實真不是學、經歷,而是原本所提到的父母以及祖輩。
今天閩南語發音中的「尬矣」!現在一般是指「喜歡」的意思,但其原意其實是「合意」二字,隨發音之變化,大家已經不太知道那是合意的原意了,而合意就是雙方同意,意願相同,當然也就是雙方高興喜歡的意思!至於履歷二字,在中國另有一稱謂之「腳色」,如今用閩南語說:「你是什麼腳色!」感覺上話語中有輕蔑之意,但事實上那是在問對方的「出身」如何,問對方的家庭背景如何,原本是沒有任何輕蔑意味在內的。以腳色二字做為履歷的代稱,大概是使於隋代,隋煬帝時虞世基掌考核銓選大權,而其繼室孫氏,將其前夫之子夏侯儼帶入世基之家,並且使其替世基聚斂,史書上稱:「鬻官賣獄,賄賂公行」,而收賄時為方便「註記」,特別在官吏的名冊的下方,以顏色標示那些沒給紅包的官吏並謂之「注色」,再之後,隨著時代變遷,這種原本用來特別註記的原意消失,反而將履歷稱之為「腳色」(尾端標示)了。
清代科舉,舉子考試時一定要將自己的家庭背景交代清楚,而且還有固定格式,舉例而言,雍正元年的白緯在應武進士殿試時,即將自己的名字、年紀、籍貫、武舉中式時間,以及此番考試的時間寫的明白外,還需加上:「今應殿試,今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這句話,然後就是曾祖、祖父、父親的名字,並在名字正下方,以雙行小字寫出祖輩的出仕狀況以及故、存情形,若曾出仕,則寫出官銜,若無則書「未仕」二字。依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資料,白緯是山西榆次人,康熙五十九年鄉試中式武舉,而後於雍正元年會試中式,並於同年應殿試,最後獲得三甲九十二名之「武進士」。其曾祖為白進文,祖父為白璋,父親則是白受彩,這就是白緯的「三代腳色」,而白緯的三代,都是未仕的白丁,因此白緯武進士中式,絕對是白家村裡的大事
當然,現今的履歷表基本上不會要求你寫出三代腳色,倒是企業裡的人事資料,還是會請員工自行寫下「家庭狀況」,而當事人多半會在這裡寫下自己父母的名字,即或彼等長輩已然物故。對我而言,如果不記得自己父、祖的名字,那確實是件令人難堪的事!父親曾寫到:「你若不記三代祖先名,敢盼百年子孫憶君存!」我想在科舉時代將自己的「三代腳色開具於後」,除了讓主考官知道考生的身家背景之外,想當然也有讓考生莫忘本源的用意在內。而今,「祠堂」二字已然少有,「三代腳色」也不再於考試時要求開具,一切都是以「個人」為主,中國的家族觀念,也勢必隨著時代進化,慢慢式微,直到大家自己想要尋根的一天,而那一天的來臨,多半也應該是在自己略有年紀之後吧!
1977年,「根(Roots)」一劇在美國爆紅,播出後許多的非裔族群也都開始「向上」尋根!人或許都需要一些特殊的刺激,然後才會去探詢自己的血緣所出,即或今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先生,他自然也不會忘記自己來自肯亞的血源關係!當然,如果純就生物學演化的角度,我們可以將「腔棘魚」視為人類的祖先,也可以將猿人演化成人類的過程,而將之當成自己的老祖宗,但如果實在一點的說,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多半也不會差到哪裡!2000年六月,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回到山東長清縣平安店鎮盧莊村祭祖,盧先生顯然知道自己的根來自山東,是齊國姜太公的裔族,所以他自己說:「我也是山東人」!而這種認祖歸宗的行為,發生在曾是韓國總統盧先生的身上,實在也不甚容易!至於某些特定人士將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當成韓國人的說法,當然就不再是認祖的邏輯了。人的一生,不論學問、政治成就如何,血緣是難以改變的!前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先生,也曾在任職宜蘭縣長時,派人回至福建詔安縣秀篆鎮祖籍所在處修建祖廟,而陳水扁先生,很巧的,他的根也同樣出自福建詔安,而呂秀蓮女士,則是出自福建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至於我的根,則是出自山西高平。試問:往上推,誰無祖宗十八代?誰又可以因為政治環境之故,忘卻本源?人是不能忘本的,「三代腳色」顯然只是最基本的而已!「百年三萬日」,我們也都有百年的一天,而百年之後,就外人而言,誰還記得誰已然不是那麼重要,但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孫應當要記得根來自何處,也莫忘慎終追遠的教誨!
四百三十字已然含括了我的一生,這其中,有我的曾祖李萬全,祖父李資泉,父親李忠禮,然後才有今日之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