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31, 2012

一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


偶讀清人劉大櫆《祭舅氏文》,此文短短一百四十九字,原為奠祭舅氏楊稚棠傷逝之文,結果重點卻落在自己「零落無狀」的自傷之辭!這位號稱桐城三祖之一的「醫林丈人」,又何以將自己落魄之悲形容的如此不堪?

劉大櫆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8),雖然自青年時期便文名遠播,但應童子試,亦即考秀才,竟然花了十年的時間,一直到二十九歲方才得中!爾後三次應鄉試(考舉人),兩中副榜,一遭黜落,而終不獲舉!而黜落劉大櫆的不是別人,正是時任宰相的桐城前輩張廷玉!此時大櫆已然三十有九,後受方苞及張廷玉之薦,先後於四十及五十四歲再赴京應博學鴻詞科及經學試,然仍落榜!汲汲營營,卻一生時運乖蹇、鋦蹐窮年,只能說是應驗了破窯賦「此乃時也,命也,運也」的定論!試想桐城一地,光在清朝就出了246位進士,那對也是出身桐城,又是方苞之徒,姚鼐之師的劉大櫆而言,其「功名」僅止於秀才,又必須窮於應付生計,那用「零落無狀」四字來形容自己,似乎也不為太過。

《清史稿.文苑》裡說劉大櫆:「修幹美髯,能引拳入口。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如此,劉大櫆外型不差,朗讀古文帶有勁道,才會說他能「引拳入口」,也正因此,他對文章的音節要求頗為嚴格,袁枚的《隨園詩話》裏便說劉大櫆「詩勝於文」,周振采則將劉詩比之鮑照、李白!如此,講平仄,論對偶,劉大櫆也確實有他人不及之處,只可惜其考運不濟,終生與科舉功名無緣,依照吳孟復先生所編之《劉海峯簡譜》一書,得知其《祭族長嗣宗先生文》一文當作於雍正十三年,如此,依據先後時序排列,其《祭舅氏文》亦應作於順天鄉試被黜南歸前後,亦即劉氏三十九歲左右!此前,劉大櫆已然於雍正七年及十年鄉試兩中副榜,十一年鄉試竟被黜落!故而此時正是他心情落在谷底,人生面臨重大抉擇之時,因此用「零落無狀」來形容其落魄之悲與科場失利,讀來確實令人遺憾!

無獨有偶,以《聊齋誌異》聲名大噪的蒲松齡,早年也是文名籍甚,十九歲時縣、府、道三試皆奪其冠!然此後一直考到近七十歲,卻再也難進一步!因此其命運也恰如劉大櫆一般,只能以塾師為業,並以「我為糊口耘人田」自嘲自況。蒲氏嘗有座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只可惜,讀了一輩子的書,考了一輩子的試,到頭來,有志無成,苦心天負,科舉與功名對蒲氏而言,最後都是一場大夢。康熙四十九年,七十一歲的蒲松齡終於成為貢生,但縣令卻始終沒有給這位老貢生樹匾及給付貢銀,於是老人家撇下老臉,還不得不進書上呈,向縣令討匾索貢!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七十五歲的蒲松齡依窗危坐而卒,他最後心中所想的,不知道是貢生哪幾兩縣令始終不付的銀子,還是他一生心血畢具吟而成癖的聊齋?漢學大家王立教授在蒲公墓前有聯語如下:「一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科舉的無緣成為聊齋的有幸,一切都是時也、命也、運也!造化弄人,有時只能欷噓!

友朋傾十年之力,年過五十也終於取得博士學位,是其時命運皆優於醫林丈人與聊齋先生,回思唐太宗所謂「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句,是我輩入彀而終能出彀,應該也屬於天下英雄一流吧,所憾者:鳳銜金榜出門來,人生快意能幾何!我們在彀中,太久、太久了。


Monday, January 30, 2012

偶然可遇,迷則不得


今年一月十四選舉之日,見對門廖家之長孫椅推廖叔前去投票,不意廖叔今亦不良於行矣,待得過年,見其春聯依舊未換,還是「有錢有錢更有錢,發財發財發大財」兩句,心想,該是無心更換,抑或貼春聯此一習俗也漸漸為人所遺棄?

下筆之時,心理浮現出桃花源記的景象:「晉太原中,武陵人…」,隨即又浮現出漁人明明記得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卻又於既出之後「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雖說漁人本無保密之義務,但也確實未遵守洞中人之期望!所幸「尋向所誌,不復得路」,終而再無問津之人。

誰是武陵太守?誰是漁人?村中黃髮垂髫者又姓何名誰?南陽劉子驥的一生梗概如何?如今俱不可考矣,而我也沒有陳寅恪作《桃花源記旁證》時博採古書以證其來有自的興趣,只是,我確實對桃源中人與世無爭,因而能怡然自樂的生活感到有所欣羨,自避秦亂後隨即不知朝代更替,在別有洞天之內自成天地,沒有稅賦,沒有殺戮,沒有胥吏之干擾而能怡然自得,那當然是一種幸福!

反之,桃源外,武陵中,有著紅塵俗世的各種渴望,漁人如此、太守如此、高尚士的劉子驥恐亦如此!彼等殷勤尋覓的,其實不是桃花源的無爭,而是物質社會的慾望渴求!所幸,偶然可遇,迷則不能再得,一個迷字,迷失的是方向,也是迷失在俗世裏無法逃脫的各種羈絆,似名、若利,不復得路,是卸不下在身的桎梏,也是解不開長年連身的枷鎖吧。

我欲乘風歸去,是蘇子之想,也是我這迷茫之人的渴望,於是,成句如下,以為今春對聯:
桃源裡外人間隔怡然自樂不知有漢
武陵中笑問何世殷勤問津無論魏晉

如往例,家姐索聯於余,另取元朝翁森四時讀書樂》中春、冬各兩句,集成另一聯以贈家姐,其句如下:
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迷世多少年了,真吾可見,恐怕也只有在靈光一閃之間吧。


Sunday, January 29, 2012

一千年的志氣與一千年的能耐


後周顯德七年(西元九六〇年)正月初一,鎮、定二州節度使奏稱契丹與北漢連兵進犯,當時後周皇帝柴宗訓年僅七歲,慌亂間宰相范質與王溥「倉促遣將」,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禁軍北上禦敵,兵至陳橋驛,高懷德、趙普、趙匡義等人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諸於趙匡胤之身,隨即於初三快速回軍汴梁。當時,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欲率軍抵抗,但於府邸為追及之王彥升所害!據史料所載,韓通竟是唯一一個在趙氏代周時所罹難臣子!我們不禁想問:為何只有韓通?而韓通以死效忠後周,是對還是錯?

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於五鼓天明之際,親自撞擊景陽鐘五十四響,但文武百官竟無一人前來,崇禎愕然呆立片刻後,隨即與太監王承恩步入內苑萬歲山壽皇亭,此時崇禎嘴中唸唸有辭:「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之後又自我解嘲道:「想此輩不知,故不能遽至爾!」而後遂自縊於槐樹之下。當時,隨同自縊者僅有王承恩一人!據史料所載,王承恩亦是大明朝唯一一位以身殉主的太監!但我們也不禁想問:五十四響的景陽鐘,為何換不來一人相隨?殉主的卻只有王承恩一個太監?

一個朝代的殞落,後周僅有一個韓通殉國,朱明則見一位太監殉主,那當一個公司行將走到盡頭,又會有多少員工願意隨之共沈?還是早早便梧桐它棲另謀高就?如果,沒有一個員工願意和企業共存亡,那企業主又何需自始要將員工視為珍貴的資產?事實上,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動,不管有多麼努力的經營者、企業又有多麼宏大的願景與堅毅的志氣,也都難保永續經營基業長青!如此,資產當然可以添置、可以變賣、可以捨棄,何況就企業而言,員工本就是擁有自主流動意識的流動資產。如此,環境的壓力使得「企業無情」,也因而使具備流動能力的「人才不忠」!我們到底是該從企業的角度器去看員工,進而體諒企業的難為,還是從員工的角度審度企業,因此感慨員工的無奈?

崇禎死後,大順軍以柳木棺將屍體殮放於東華門外旋茶庵,滿朝文武竟然只有三位敢於前往祭奠,隨後棺木由德勝門送出草草掩埋於昌平明陵,據明朝遺老文秉所著之《烈皇小識》所述,前往拜祭的明朝舊臣:「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這些食君之祿,應該擔君之憂的文武大臣,此時早已自顧不暇,而君臣之分,一旦不再有體制的約束與事實的酬庸,君臣之禮,也就可以棄若敝屣了!同理,一個企業的沉落與衰敗,除了無所他就的老員工或許還有些興亡之感外,那些有能力另謀他就的其他員工,也早該在另一個天地裡為自己的生活與生存繼續努力了。所謂的是非成敗,也只能活在教科書裡的案例任人評說,並在學生的教案或作業裡,一次次接受睥睨的論斷吧。

企業與員工的關係,互為依存,企業是員工暫時寄居的依賴,員工是企業生財的流動資產,兩者關係之維繫,在現實中還帶點上下同儕間的情分以為接著,走到裁員、減薪、無薪假成為常態的今天,所有的接著劑都會慢慢失效,要使員工與企業持續接合一起並發揮功效,顯然必須有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競爭力才行!然而企業的競爭力來自專業並深根的技術與服務,才能使產品在被模仿抄襲成大眾化商品之前,開創另一個藍海天地,或是透過專利與技術的阻絕,使產品在法定年限內無法為他人所抄襲與模仿,若是失去這些由人才所發揮出來的競爭力,一切終歸於枉然!於是我們不禁要問,何謂人才?人才又如何致之?

想要可大可久的企業,其所招募的員工,絕不能走入韓信「多多益善」的邏輯,企業的戰爭靠的是腦力,不是人力,拼的是智力,不是員工的資歷!所以資本密集的企業,比諸勞力密集的企業,當然擁有較多的智慧資本,也相對擁有更精實的戰力!因此,老弱殘兵當然敵不過精兵良將,比資歷多寡的企業,自然強不過論智力高低的小公司。簡言之,企業存活的訣竅,是擁有可以持續發揮腦力作戰的員工,而此類員工才是所謂人才,也才是徵才所要的才幹之士,而人才才是公司的資產,非此類員工,將都屬於配角,而這類跑龍套的配角,其數量還不能太多,否則便是冗員、便是負擔,更是郭語錄中的三閒之一!所謂閒與不閒,才與不才,談得不是絕對利益,而是比較利益!也只有能永遠相對優秀的企業與員工,才不會落入敗部復活艱辛之路。

企業可以有一千年的志氣,但不能沒有持續存活一千年的能耐,企業可以有宏偉的願景與使命,但不能沒有具備達成願景與使命的步驟與資源,談什麼都可以,但一切都必須回到根本,亦即:企業到底有沒有幹才?能不能招募幹才,能不能保有幹才,沒有人才的企業也就不必問了,那些有人才的企業卻不能使之優勝劣敗,那才是真正的悲哀,有這樣的悲哀,願意一殉企業的員工,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韓通與王承恩的際遇如此,顯然要先瞭解背後大環境的人才競逐之路是怎麼一回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