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4, 2025

人生裡就是要多親近美好之人、美好之事


一月十九(週日),台大 EMBA87 級的同學於天成飯店聚會,和樂融融,那兩年一起讀書的記憶重新浮現腦海,在歡唱歌聲中,有了一個很不樣的夜晚。

顯然的,大家都添多了白髮,然而同學情誼未減。離席前,文丁兄說道:「你們變胖又變高!」一時不解,文丁兄遂說道:「西風的話」。懂了,那是小時候的歌,而今的我們確實也都在年歲中,漸漸的伴隨華髮而容顏易改!且希望所有同學,闔家平安健康,所願所想皆得償。

謝謝東和兄、賜亮兄、琪萩姑娘慷慨分享!東和兄養老院的「翻身」笑話,懂了!畢竟時來運轉,人生裏的機緣都要好好把握。東和父親勤勤悃悃所交代的話,也懂了!人生裡就是要多親近美好之人、美好之事。而賜亮兄:「一個人要快樂就「做夢」,兩個人要快樂就「做愛」,三個要快樂就「做東」」,也真是難再的絕句!

我深信東風為便,大家都會在 2025 年的新春中,繼續各自風流,開展新的篇章,祝福大家。

Tuesday, January 14, 2025

期許將至的春天,芽生草綠


我在2022年5月三十一日,在FB上寫了一段話,雖是兩年前的話語,但我依然記得何以選在那一天放上哪一幀照片:

******
放一張一張2017年10月時的照片,那年發生很多、很多事,其中包括完成政大的法學博士學程。感恩惠馨老師的一路提攜、教導與包容,讓我有機會參與中國法制史學會的各項運作,也感謝那一段歷程中所有老師的教誨。

懷著那樣的心情,在畢業典禮上,我在撥穗之後,向左右兩邊在座的老師都行了個禮,表示誠摯且由衷的謝意。

歲月向前,還有些需要走的路,繼續努力並踏實的一步步走完。
******

寫上述的話語時,我很清楚在那一年的六月,我將會完成人生裡的最後一個「學程」,從此便不再讀取任何學位了!而王文杰老師那時也規勸我要多做點「更有意義」的事,不要再讀什麼學位了。誠然,學位只是一個過程,肯定或滿足自我的短暫過程,而人生裡更重要的事:「成就他人,圓滿自我」則有待更多的努力。我們所欠缺的,不管從哪裡畢業,從來就不是學位而是涵養,更是文化傳承中的學與傳!一個人的最大的圓滿,當是真實的學到與實在的傳承,不論哪些來是父母或是社會,往下、往他人傳遞所學所知,共同成就良善,那才是最大的價值。

過去這些年來,也曾在幾所學校與學子分享有限的所知,給出的「分數」雖有高低差異但也從來不為難誰,畢竟人生裡的成就,也從來就不在學校裡的分數,是以對於同學,總希望他們對於所傳遞給他們的訊息,有自己的解讀,那些自來所謂的「獨立思考」,不就是經過資訊辨別後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學會獨立思考?又是誰替我們種下獨立思考的芽種?當我站上講台,要對的起的,不只是台下的同學,還有那傳習而來的良心。

猶記高一那年,年輕的英文老師曾給過我一些學習英文的建議,而高二那年,我的國文老師則分享過許多他的軍旅生涯,記憶最清晰的,則是「四平街戰役」,那個地理名詞竟因見證死亡而為之鮮活起來。然後,高三那年,我的歷史老師則分享過許多歷史「教訓」,原來歷史的解讀,隨角度的差異竟然可以這麼的不一樣。後來我才知道,他自己也曾度過囹圄之災,是以見解自成一家。這些老師,為我奠下學習的基石,也使我在日後學習的路上,每每感受因付出而得到的甜美。

大學而後,在碩、博士班中,從老師與同學處,習得更多現實生活與企業運作的點點滴滴,不論同學的企業最後是否興盛暢旺,而他們努力過後所得到的經驗,或對事,是處理模式對或錯的辨別;或對人,是紛爭起因是與非的梳理,最後沉澱成為獨有的經驗,無可抄襲模仿,卻可借鏡以避免重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謂的「師」,不必老,不在少,有機會習得不同的思維與事物的處理方法,就都是自己的老師。

2017年畢業那日,當我向兩邊的老師行禮時,我心內充滿了感激,因為有些路,起伏;有些事,感慨!能走到這天,許多過往湧至心頭,確實非常珍惜上蒼給的一切緣分。各自學校的老師們,實一時碩彥各有專攻,可說是不同時代的王楊盧駱、韓柳歐蘇,而那時的我,是不知道還有機會去完成另一回的學業,但彼時我已清楚的認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中有著許多現實的無奈,畢竟為己往往無利可言,而為人則奇貨可居。

負笈美國時,原有意修習教育相關學程,然機緣未至,好在滄海之大鯤鵬可寄,得著不同的機會與提攜,一路行來乃成為今日之我。記得湯老師在電視上推廣學校的學程時說:「我連一個log2都不記得的學生一樣錄取…」,當年那個不記得log2的學生就是我!如今「對數」對我的工作並不重要,但我感恩有機會學習log2以外的一切知識,並結識許多給我刺激與學習師法機會的同學們,感恩所有的師長過往的教導,許多透過「身教」所傳給我的,我深深的記得,也希望將這份「習得」,分享給有緣之人。

時近歲末,或許是因為年記因素,也或許是有感於世事的滄海變化,是以感觸難免,於此隨手記之,期許將至的春天,芽生草綠,所有的一切,都迎來各自的轉機與蓬勃。

附圖為於公司內分享課程的照片:
以下為2022年五月放的畢業照,謝謝我的家人:

Tuesday, January 7, 2025

偶來閒情,算算碎銀幾兩


兩年前的同一天,清晨在板橋的書房,有許多前塵舊事席捲於心,於是寫了「「老李」真實的見證,兼懷老友和安」一文!

右邊是晚上在同一個書桌之上,整理大大小小的銅板時的樣子,我本非錙銖必較之人,得時算算「碎銀幾兩」,也是偶來閒情而已,畢竟聽說:「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慌張」,但願此生,絕不為碎銀幾兩,而支解了自己的良心。

畢業四十年之聚那天,走過新舊體育館,學校變了很多,醉月湖已經不是我所記得的樣子,新生大樓也失去了當年新生的樣子,椰林大道中有的是意氣風發的年輕學子,而自己曾經走過的風影,則已然縹緲無存,如今走過球場邊的這個老頭,能記得的,都已經是老掉牙的事了。

老花嚴重,在碎銀的疊算中,佛祖「聚沙成塔」的寓意就在眼前,也想起當年山西晉商的大氣與霸氣,還有父親筆下,祖母丁氏操持家業的辛苦過往,我從未見過祖母,但不知怎的,她的影像卻鮮活無比。隨著年紀,記憶越來越容易揉雜許多小事,纘成一團後,難以分清了。不分也好,那想像中的畫面,模糊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桌子很亂,雜書堆疊而置,思緒亦然,然思維並不糊塗,書桌上的人,還是老李,那個迷途的老書童,若為己而讀,當需不求甚解時,自然不求甚解!當年取名「獨樂齋」的書房,也早已改名為「讀樂齋」,讀書之樂一樣要先能自娛,然後才能傳道授業解惑而娛人。

且將此短文記入部落格之中,取名:「偶來閒情,算算碎銀幾兩」,存做記憶,蓋今日入影之人,人雖同,然影已非往日,也終非日後之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亦然也。

Sunday, January 5, 2025

有些路用力走著


於年終之際,回頭看看自己過去一年的整體狀況,確實有所感慨,寫寫是為了留給自己一個念想而已。人生只能往前,一年是一個段落,而這一個段落,隨著時日往前,也必然漸漸塵封。

一年已過,有變有所不變,只希望在所有堅持的部分,自己依然是那個自己,不增華、不改葉、不易心亦不改節,如是而已。記得周華健「少年」裡的歌詞:
有些人不再見了 有些夢已淡忘了
我唱著每一首歌 留住的快樂
有些路用力走著 有些傷用生命癒合
我還能 微笑著活著

有時候來不及沉澱 歲月總是跑在靈魂的前面
好在還有一點信念 陪我們完成每一天
別忘記心中的少年 狂奔的勇敢的

對於自己,還是那句話,繼續往前,時間不管多快,總希望能留下自己想留下的痕跡與記憶,那好似一生的責任,而這自己的責任,或許多少也能對周邊的朋友,有點另類的觸動。當個朋友何嘗容易?有誰可以滿足其他人的每一個期待?又可以有多少沒有歉究的拒絕?

每一個人的去年,無論有多順暢如意或是失落沮喪,都已成不能改變的歷史,而未來需要寫下的,就走好自己的路,用好自己的筆,寫下來年新的篇章。篇章內,且不談什麼績效與目標,就只說說良心的平安與慰藉,只要盡其在我,透過能掌握的努力去達成「希望」,如此日後便可無悔。希望,能成為達成的願望,也可能依舊錯過而變成失望,然「望」字本就是「登高遠望」,盡量往前看,努力看遠點,極盡自己的目光向前遠視,那無論是否成就自己的希望,都無愧於已做的努力。

《荀子˙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確實,跂而望之,不如登高之博見,環境再如何不利,我們都可以在心中找到需要的制高點,極目看向未來,而在未來中才可以寫入新的篇章,那裡也才有新的慰藉。

Wednesday, January 1, 2025

「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自己是怎樣的朋友?


年終到了,在回想中總有些許感觸!《商周》以「成功人士在年終會反問自己的6個問題」為題,並將「人脈存摺清點」當成其一。語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朋友圈,確實可以更清楚一些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

十一月,因李吉仁老師的新書之故,我重新參加了企業經理人的讀書會,再一次聆聽老師的講課,也讓我驚覺上次參加讀書會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這兩年來,雖然依舊自我學習,但離群索居之下,確實未與朋友有更多的互動,少了些激盪,也就少了些成長,所謂人脈,若不是真實的朋友,獨酌無相親下,那也不過就只是一個個名字。

《孔子家語》曾以捕雀人為例,說明當「黃口從大雀,大雀從黃口」時(大雀跟著小雀或是小雀跟著大雀),因為「大雀」有較高的環境覺察能力,所以不容易補著雀鳥,因而得出「君子善其從」才能遠害而不忘患的結論。的確,直、諒、多聞之友有益,而便辟、善柔、便佞之友有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就是什麼樣的人,試問清點人脈之時,也該問問自己對於他人,是為益友或是損友。人若懂得「善其從」且能「從其善」,必然能相得益彰進而互為師友。

在老師講授《轉型再成長-策略架構與執行力》一書結束後,賜亮兄邀我擔任三月份以《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讀書會的「與談人」,雖確知能力有限,然多參與一次就是對自己多一次的學習與要求,是以勉力接受,為求屆時不負所託,這幾週已將該書閱過,亦將大要簡報準備妥當,畢竟所提的是自己讀後的心得,而非分享書中內容的主講人,是以即或想法與作者有異,依舊可以盡情而言。書中那些「執行長」們,但凡在企業中擔任過高階主管的朋友,都該同意那確實不是簡單的差事,尤其當企業越大,即或懂得「執簡御繁」,也能抓的住粽子頭,依舊需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做出決策並承擔結果。

企業該怎麼識人、用人,孰是社稷之器?誰又是百里之才?如何選得適合的執行長,那是企業志氣千年下的永恆問題!但對於交友,我所欣賞的,則是諸葛先生《論交》所言:「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疑險而益故。」我們期望交到如是的朋友,但也需試問,與朋友交,我們自己是不是那類不增華、不改葉的人?是不是有情、有義之人?如果不是,至少也不能成為鼠目寸光但顧眼前的斗筲之徒。

如今,拜科技之賜,加入「群組」很容易,然而入群未必就都是朋友,加入者越多,彼此關係的強度反而可能更弱,人脈網路終究需要回歸到一個現實議題:「自己能與他人分享什麼?」,若能提昇自己進而幫助他人,而非擁有一堆難以經遠的勢利之交,這樣的圈子才能說是益友圈,否則只是另一個同溫層而已,畢竟想要得遇人生裡的八拜之交,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特殊的機緣與情分。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那是民國三十二年冬,父親於風雪之夜離家時祖母的叮囑,亦是我所奉行的圭臬,「仁」與「義」並不古板,無非做人「不變」的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