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1, 2024

暖暖冬陽,記前往台南群創分享一事


一月三十日(週二)前往台南群創,特別針對 RBA VAP 8.0 的內容要求進行分享,無論外部要求如何變化,先行審視國內的法規要求依舊是期待「符合」的第一個步驟,若要百分百符合,即需投注相當的資源,這是企業考慮「成效」時所無法規避的壓力。

台南的陽光很熱情,群創的同事也很親切,將自己有限的所知予以分享,永遠是件快樂的事。希望大家都在外部的嚴肅要求下,自己都能一天比一天精進。

謝謝群創給的機會,也感謝天氣的充分配合,「暖暖冬陽」正是當日心情的寫照。至於照片,看得出我有老花,對吧!當年父親戴著眼鏡,依舊從鏡片上方看人,也就是如此。歲月,「我日斯邁,而月斯徵」,真的很公平。

後記:朋友說我老花從眼鏡上方看人並不怎樣,但我「大度能容」的肚子,倒是非常顯目!奇怪了,明明沒有這麼大的,一定是角度的問題,哈哈。

Friday, February 9, 2024

那些只屬於昨日而今不再的美夢,謝謝你們曾經相伴


美國作家 Melody Beattie 曾經說過很經典的話:「偶爾在旅途上,我們也需要和一些東西說再見,例如:夢想。那些只屬於昨日而今不再的美夢。」正因為碧媞經歷過許多深刻的人生起伏,所以深知不可能一直懷抱過去,而有時更需要勇氣向過去說「再見」,透過割捨以及心靈上的掙脫,以重新蓄積人生往前所需要的能量。

《時代雜誌》曾說:「碧媞了解被拋棄的感覺,這樣有助於她對那些還在載浮載沉的人丟出一條暢銷的救生索。」碧媞以她所經歷過的傷痛感受,將同理心化為有溫度的文字,因此讓人能掙脫情感的囹圄而有所解脫。她說的有些話,看似簡單卻饒富意味,因為她也曾受困其中,而終能釋懷以對。學會對自己的夢想說再見,很不容易,因為夢想之所以成為夢想,其中必有著自己深刻的期待,然而夢想再好,在現實之中卻有時不得不予以放棄,即或你曾是那般渴望的實踐夢想!

我們所受的教育,往往告訴我們要懂得堅持,「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而且因此會變的見識多、膽子大!盧希鵬老師,更曾鼓勵博士班的同學在從事研究時,已經努力的題目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往往就在完成之際,卻因自己放下而導致「前功盡棄」,然而卻沒有人告訴大家:如果所堅持的是不會成功的呢?人生總有不如意之事,唯有放掉那些已知無法實現的夢想,才可將時間留下去追逐其他的夢想,並使之成真。對於堅持,有時值得,有時很不值得,什麼該堅持什麼又不該,仍需要自己設定明確的尺度。

《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的故事中,移山的是「思想頑固」的北山愚公,嘲笑移山「太不聰明」的則是河曲智叟。結果,不是愚公有成,也不是智叟勸誡奏效,而是「天帝」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將太行、王屋二山給移開的。如果愚公跟他的子子孫孫真能靠自己的雙手移山,這則寓言故事大概也不會存在了!在這個故事中,智者有智,愚者不愚,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如果「堅持」用不對地方,「努力」又找錯方法,付出的時間與精力,必然白費,我們要的是愚公的堅毅精神,還有那智叟的聰明才智,兩者缺一,可能都無法成事。

「十年寒窗無人問」,下一句大家都知道,但如果多年寒窗並未「一舉成名」呢?我們也常常聽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In the fields of observation, chance favou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姑且不論這句話的原意如何,但努力絕對是必要且重要的,而機緣也同樣不可或缺!許多事的成敗,當然存在著「機率」問題,機率可以計算,誤差也可以量化,然而機緣則無法盡知,對於未知的事,我們需心存敬畏,而對於自己該努力的事,我們則應戮力以赴不可輕忽,只因學問無君王之道,一切仍須付出紮紮實實的功夫,方有成功之可能,至於上帝玩不玩骰子,就留給物理學界去爭議吧。

記得湯老師在《執行力》一書的序言中說:「一間企業的成功,30% 靠策略,40% 靠執行力,其他30% 呢﹖當然就是運氣。運氣無法教,但策略和執行力可以言傳。」這幾句話多年來一直縈繞於腦海之中,管理學的恩師將「運氣」放在企業成敗的論述之中,我當時有些意外,但也不得不佩服老師的真誠與坦率,畢竟成功難以複製,失敗卻可以仿效!我們所能「努力」與「堅持」的,是那大約30% 的策略,以及40% 的執行力,其他的,則都是機緣,且沒有精準的機率可言。若是該努力的都努力了,那該放棄的時候,也真的要懂的學會放手!畢竟需要「停損」的,不只是財富的投資,更是人生裡有限的時間。

兔年將往,龍年近屆,兔年未完成而該延續的,要加油完成,龍年新期許該努力的,要戮力以赴!以愚公的精神,將可以掌握的策略與執行力做好,而以智叟的聰慧,剔除盲目的作為並不後悔的與之說再見。當努力準備好自己,掌握可以掌握的機緣後,其他交給上蒼。

那些只屬於昨日而今不再的美夢,謝謝你們曾經相伴。

Saturday, February 3, 2024

筷子,中華文化的傳承


我們用「筷子」吃飯,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而筷子,是民以食為天的工具,與政治當然是無關的。中國歷朝歷代,基層的一般農民,只有在吃不飽、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會發生民變,否則誰不是都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日子?筷子古稱「櫡」或「箸」,一般百姓用的不是竹子就是木頭做的,而史書上記載「紂為象箸而箕子佈」,顯見紂王用的是象牙筷,擁有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同樣的一件事,卻有著不同的條件,這種「相對剝奪感」自古而然。

陳孟浩是「筷子」此一短視頻的拍攝者,雖然已經看過多回,但每看一回,便有一絲溫馨,一層傷感,一種扼喉的感受,五味雜陳於心總想說些什麼!片中包含著每個人生活中都會碰到的點滴,從妊娠開始的一個個片段,包含著對新生命的起迪,到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守望、一路到最後到感恩,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無論年老年少,用著數千年來所共用的筷子,在生命中悠遊,在「過年」中團聚一堂,於是這一雙筷子成了親情、愛情、還有友情的見證!

其中,當看到老人家給往生的父母遞上筷子拜年,說出「爸、媽」的那一剎那,心中真的百感交集!那些年,當父母於過年時,不就是在祖宗牌位前擺上供果與牲食,祭拜著堂上的歷代祖先,而今的我,也正是依循著父親的傳承,在年三十的晚上,與兄姊全家成員,一起祭拜父母還有歷代祖先,那是血源的根,無從改變!所謂「慎終追遠」,不也就是透過祭祀祖先的過程,以示自己的言行舉止,足以對先人負責?想起《金石錄後續》中,趙明誠在兵慌馬亂之際對李清照說的話:「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也」,的確,什麼都可以拋棄,只有象徵歷代祖先的木主,必須與身存亡而決不可棄。回想古人的話:「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在過年祭拜父母的那一刻,忽忽間「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就又是一年了,而這一年,又有什麼足資欣慰之事?「過年」,切分不可改變的過往與尚有期許的未來,感觸確實特別多的。將來,我的孩子或許也會依循今日的傳統,這樣的燃上香,燒上紙錢,去懷念那時已不在人世的我吧!

看到鄰居邀請孤獨的「老王」到家過年的話:「多個人多雙筷子」,這正是父親以前過年邀請軍中袍澤至家過年的話語,那些袍澤,隨軍至台,多數沒有成家,身邊也不會有親人!在今天的政治環境下,那種隻身至台,只能向西遙望的「孤獨」以及辛酸,又有多少人能懂?那時,「回家」是不可能的奢望,而「成家」也不曾容易!如今,那種孤獨與備嘗辛酸的人都不在了,空留下深藏於遷台歷史的印痕之中,終將不為人所記憶,但一雙、一雙的筷子所餘留的溫馨,卻永存於我的腦海中。

多一雙筷子,表示緣的相聚,而少一雙筷子,則暗示著緣的終結。漢景帝中三年(西元前148年),景帝在禁中請客,單獨在周亞夫的桌上放了大塊未切的肉,也不置放筷子,亞夫不悅,回頭請僕人拿筷子來!此時漢景帝卻藉機說:「此不足君所乎?」(今日提供的難道不夠嗎?)並對周亞夫的忠心起了懷疑!而在另一個宴席中,李白在天寶三年(西元744年)被迫離開長安,面對朋友豐盛招待的惜別宴席中,李白卻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那種斗酒詩百篇的豪氣全不復在!此時的他,心中只有苦悶抑鬱,食慾與酒興全無,不知道何時才有長風破浪,直掛雲帆破滄海的那一天!一個不給筷子,一個甩了筷子,我們在筷子的歷史中,看到什麼?是陳孟浩所欲描述的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守望、感恩,還是李白《行路難》詩後的用意與心境?

在「筷子」一劇中,小朋友在練習使用筷子的過程中經歷過難處,但最後終能運用自如,可見使用筷子,多少也有著傳統中國修心、練氣的用意在內。《世說新語》內,有王藍田用筷子夾雞蛋的故事,描述王藍田想用筷子插起雞蛋而食,但卻老是插不中,於是氣的將雞蛋摔在地上,用木屐去踩,踩不到,於是又撿起來放入口中,咬破後即吐出來以洩其忿!可見使用筷子,是有修心、養氣的功用在內,外國人學習使用筷子,可能更有心得。

個人深信,在祖先牌位面前,所擺放的筷子,那是對父母以及先祖的敬意,也期望著歷代祖先對自己的庇佑,而在宴席中若刻意不放筷子,那「不給吃」的背後用意,一如對著你的雞頭,其寓意也就不用多說了,至於要不要放下筷子,怎麼使用筷子,那需隨當事人的心境與選擇,試問:我們是那懂得筷子擺放與使用含意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