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6, 2014
到底在計較什麼,必須自己明白
在這次募集普渡資源以及高雄氣爆捐贈善款過程,我個人真的有很深的感觸,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的父親一生總是為著他人著想,在他事業遇挫難以再展之際,他將最後的一點餘資,給了當年替他開車的龔先生,因礙著情面,父親請我的母親出面代為對龔先生說:「真不好意思,先生事業失敗了,請不起你了,這是一點心意,你千萬不要推辭,應當也可以過上好一陣子日子!等先生以後發達了,再請你回來。」那年,我高三,所有的對話,我無不銘記在心!但而後,我的父親終究再也沒有一展羽翼的機會,但他卻始終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而對於我的母親,他僅能用最簡單的詩句來表達他的抱歉:「知我向無溫飽意,累君常作稻粱憂」!那正是我的父親。三十二年冬,為了國難,他離鄉棄里投身抗日幾以身殉!來台後,父親總也常常請那些沒有親人的同袍到家中一同用餐,父親總是說:「也不過是多擺一雙筷子」,中美建交(當年的美匪建交),為了朋友,他散盡家財卻從來無悔!我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身體裡留著父親對我的言教身教,從而成為今日的我!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利他」的想法如何,我也不敢期望大家有一樣的共識,但我知道,人的一生如果真的只有三萬天,在替自己打拼的整個過程,永遠是「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如果能長存善念,常保「利他」之心,老天終究有眼,福氣總會到來,即或此世不報,又何嘗不是替下一代的福報進行積累?父親去世,後事處理完畢,家姐說:「父親其實是在用自己的錢辦後事!」父親積累的善緣,你很難想像會有好幾位我從來不知的「外人」,於靈堂中跪著給父親磕頭!人生裡的緣分,絕不是單單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同學正好寄來一篇短文,名為:「父親的三句話」,內容恰與我父親的教誨雷同,謹將之錄之於此,供給大家參考,或許,我們都可以從其中得到更多的啟發:
*****
父親的三句話
朋友向我抱怨,說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倒楣的人,好不容易弄到的訂單轉眼就成了別人的。朋友是一個生意人,但生意一直做得不好,時常虧本,朋友想不通,自己要文化有文化,要能力有能力,要才華有才華,可為什麽總是不如別人呢?朋友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運氣,他認為一切的失敗都是源於運氣不佳,如果上天給他一點運氣,他能將地球撬動起來。
朋友的訴說不禁讓我想起兒時的一段經歷。小時候,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有什麽好的東西,我總是想到自己,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結果同伴一個個離我而去,為此,我十分苦惱,常常在背後指責別人的不是。
一天晚上,父親煮了兩碗麵,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麽都沒有。父親問我,你吃哪一碗?那時雞蛋是十分珍貴的食品,若非逢年過節或生日,是很難吃到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有雞蛋的那一碗。事實上,我的選擇是錯誤的,正當我洋洋得意地吃完那顆雞蛋時,我驚訝地發現父親的碗底竟然藏著兩顆雞蛋,我後悔不疊,恨自己過於心急。見此,父親微笑著對我說:“孩子,你務必記住,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想占別人便宜的人最終會吃大虧。”
第二天晚上,父親又煮了兩碗麵,仍然是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麽都沒有。父親讓我選擇,這一次我學乖了,選擇了面上沒有雞蛋的那碗。父親默默地註視著我,一句話也沒說。我趕緊拿起筷子,將上面的麵條扒開,我滿以為下麵會臥著兩顆白生生的雞蛋,但很快我失望地發現,碗底除了清湯,什麽也沒有。這時,父親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不要過分相信以往的經驗,因為生活有時也會欺騙你,不過,你不用氣惱,也不用悲傷,全當是一次人生體驗吧,這是你從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
第三天晚上,父親同樣煮了兩碗麵,還是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麽都沒有。父親讓我先選,這一次我沒有貿然行事,而是情真意切地對父親說:“爸爸,您是長輩!又為我和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還是您先選吧!”父親沒有推辭,直接選了上面有一顆雞蛋的那碗。我猜想,剩下的那碗肯定沒有雞蛋,但出乎意料的是,我非常幸運,碗底臥著兩顆白生生的雞蛋。父親擡起頭,眼裏滿是慈愛,他淡淡地對我說:“孩子,你千萬要記住,當你為別人著想時,好運就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父親的話令我慚愧不已。從那以後,我把這三句話當作了自己的人生準則,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我首先想到的總是別人的利益,果然如父親所言,好運接踵而至,我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聽完我的故事,朋友如醍醐灌頂,眼前一下子豁然開朗,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
******
管理中心,我虛長各位幾歲也一身缺點,但絕無倚老賣老之意,我是真的期望大家能一起細思之藩先生所說的話:「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到底在計較什麼,必須自己明白。
祝福大家。
Friday, August 1, 2014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那年,李白登上金陵鳳凰臺,寫出這麼兩句名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後世文人便將之引申為小人當道,有志難伸之意。但事實到底是不是如此,我們必須考究一下李白的生平。
依據《李白年譜》,李白一生去過金陵共五次,時年分別在二十五歲、二十六歲、四十七歲、四十九歲、五十四歲!至於到底是在哪次寫下《登金陵鳳凰臺》一詩,年譜僅能臆測,我等也難以具體考證,但從詩意上判斷,使用「鳳去臺空」、「花草幽徑」、「衣冠古丘」、「浮雲蔽日」等傷感及殘破景象字眼,推估應當是在安史亂後所做,然而漁陽鼙鼓動地來是發生在天寶十四年,影響區域主要在於北方,且李白當年五十三歲,金陵也尚未經歷兵燹喪亂,則該詩似又不似位於金陵時所做!青蓮居士壽終於六十一歲之時,則此詩實亦有可能做於安史大亂之後,要不,就只能說是李白假借鳳凰台之名,抒發自己思古傷時的感觸了。不可考的一首詩,將之解釋為君子有志而無所為用的窘境,然邪?非邪?
長安若真指玄宗,那小人當道,言路不通,見了又有何用?還是像孟浩然一樣,因吟誦「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得罪明皇終而落的個終身難仕?倘若明皇真的對孟氏說過:「卿非不才之流,朕亦未為明主;然卿自不來見朕,朕未嘗棄卿也」,那李白因此想見上一見,想來也有其道理,否則豈不是自落於「卿自不來見朕」的結果?然而士有遇有不遇,際遇本無常,李白的一生,最終是以詩名流傳,如以其放蕩不拘的個性而言,出仕之後,一定會受不了案牘勞形之苦,同儕頃軋之無奈,想必不用多久,就要一賦歸去來兮了,更何況他在玄宗天寶元年,即曾於長安擔任過翰林供奉一職,但即便有翰林院的尊榮,沒過兩年,詩仙便瀟灑揮袖而去!鐘鼎山林,畢竟個性是強求不來的。
人之個性除天生之遺傳外,多半來自家庭教養以及所受之薰陶,認知一旦養成,非遇重大挫折,也很難有所改變。玄宗李隆基以政變登基後,個性便決然不同,開元之際的盛世,相較於天寶後期的頹敗,期間轉變因素複雜,但基本上是玄宗個性改變以致任人失當之故,九齡去職與林甫任相,盛唐便一步步走向衰落,然而這是一個中流砥柱下台的結果?還是制度下集體的墮落?長安不見也罷,畢竟鳳去臺空,見了徒增感慨而已?既知如此,詩人又何必寄望於一個不會有結果的君臣相會?自古知遇為難,即或有遇也確實難以長久,得遇之時,盡其在我,不遇之際,韜光養晦,再不然,乘桴浮於海而已。
與個性不同之人如何相處實在是件大學問,如何能充分意見表達而不傷彼此和氣,也是大道理,跟同樣的老師讀一樣的書,學生各自解讀後也會不同的認知,何謂對?何謂錯?如需為人所取捨,仍在於上位者之決斷,歷代王朝如此,企業也不遑多讓,掌舵人負全責,而科層架構下的各級主管,或文或武,層層節制,理應各司其職,穩基固業,然而理性如此,實則不然,這些科層下的主管,總會因認知之不同,做出背離規範但卻又能自我解釋的行為,如果此時該科層上的主管,依舊無所調整任其衍生,必然養癰成患,一發而全身皆病不可收拾,當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路節度使之際,唐之隱患其實已招然若揭矣,可惜玄宗沈醉於緩歌慢舞之內,迷惑於春宵苦短之中,天下僅限縮在小小的長安之中!這樣的長安,真的不見也罷。
不多久前,公司會議之中,某主管提出其對內部管理的大原則,並自為衍生而且言之成理,雖如此,本人於台下則頻頻搖頭,理由無他,其所言正與我的認知大有不同!於是在會後,我寫了一封小信給同仁作為參考。我常常告訴自己,身為主管,如不能給同仁好的方向,至少不要隨便指示浪費大家的精力,以免發生「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遺憾,我也常常警惕自己,在企業服務,不管職務高低,我們都是在服務他人,耘人之田,如果我們自己不希望直屬主管對你使臉色,那我們也千萬不要讓我們直屬的員工看自己的「臉色」辦事!主管當然可以有要求,有期許,有嚴格的時候,但終究是要回歸理性思考、理性作為、理性回饋之上。大家認知可以不同,但認知的對錯,還是需要外在的衡量,尤其在同一家企業之內,是不應該發生管理邏輯不同,進而產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現象!如果真有那個長安,長安應該是下最後決策的地方,有一個下最終決策的人,如果不是長安,那其下的道、府、州、縣主管,也需要做出合乎規範的決策才對。我們其實不能一直指望最後的長安,而是應該期望那些不在長安,但卻具有「地方長安」性質的各級主管,能夠實心辦事,而非虛偽粉飾,那整個天下,才不至天搖地動,企業也才不至快速墜落!
以下是我當時寫給同事的小文,節錄主要部分如下以為紀念:
******
我知道薪水是件敏感的事,而各位也一定期望越多越好,然而薪水與公司的競爭力連動,我們實在也不敢預期未來的整體經濟情況如何!商業週刊最近一期中的主題是:「一隻手機救台灣」!那一隻手機正是 Apple iPhone 6,而此一手機之所以能「救」台灣,是因為所有的代工廠連帶受惠之故!然而試問:代工該是企業的最終競爭力?台灣的驕傲又豈真是代工?我們每年受蘋果公司的稽核,對方每次來,多少都有些頤指氣使的態度,稽核之後,卻又再狠狠的在價格上砍我們一刀!如果,我們是會因為別的國家遭逢災難而得利(日本 311),是因為蘋果出貨量增加而得利,是因為大陸與日本關係緊張而得利,雖可高興,但那都不是真正競爭力的展現,那只是上蒼給的機緣而已,而緣分,不會長時出現!而機緣更不等同於競爭力。終究,我们必需有更好的產品與技術,更好的管理機制,更聰明與願意付出的員工,更好的策略作為,公司才能持續存活!
管理中心在這次的簡報中,謝謝大家匯聚眾力,提出了大大小小的問題,也相對提供了一些解答建議,但後續如何展開?尤其是那些就在我们自己管理範圍的事情,我們要如何繼續處理?進而在下一次「年終檢討會」中呈現解決的成效?這仍有待大家於仔細、認真的想想後,找到方法!但,絕不是朝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邏輯進行調整。簡化的目的,不是簡化到不做事,而是更聰明做事,卻又能得到同樣乃至更好的結果,而又僅需耗用相對為少的資源,那才是簡化的真正目的。遺憾的是,我在檢討會的報告中,感受到其他部門的主管,在認知上有嚴重的落差,但卻又講的言之成理,這對我而言,實在是件難過的事。簡化如得不到原來或更好的結果,那以簡化為名,其實只是不想做,不用作的另一種說法而已。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簡化的大纛之下,「企業責任報告書」(永續經營報告書)可不可以不用做?答案是「當然可以」,但不做的結果是什麼?我很直接的說,是退步!是退回到過去,是將過去資訊揭露評鑑的成績下拉,也會使大家面對行將到來的公司治理評鑑時一籌莫展,是跟大環境要求的潮流相反,更是跟政府的要求反向而行!如此,我們真可以不做嗎?簡化,不可以當講笑話般容易。我再講個難以相信的故事給各位,當初我在帶領 6-sigma 專案時, 一樣也會提到重組、簡化、合併、刪除這些基本概念。於是,某位同仁將產品測試的三個步驟,簡化成一個步驟,經過簡單而未仔細的驗證後,這位工程師認為「簡化測試步驟已可得到同樣的效果!」於是高興的更改流程,產品也就在這樣的成本節約邏輯下,出貨了。最後,產品當然全數退回,只因簡化過程,工程驗證的時間過短,是以沒有將需要揮發掉的物質揮發乾淨,而實際上時間一經拉長,以新流程生產的產品便通通出了問題。這位工程師後來辯說:「是 Adam 教我這麼做的」!我差點沒砍了他,這個他,還在公司服務,簡化說起來容易,但必須走進去瞭解到底什麼需要簡化,可以簡化。
對於這次檢討會,先謝謝 Penny 的構思與彙整,並花心思的將簡報予以美化,然而我也發現,大家在整個過程,確實都有點著力為難的困擾,不上台,當然是不需要緊張的,但上台,問題絕不是緊張,而是到底我們在講什麼、做什麼,自己知不知道!如果大家也在會議裡面,先不管總經理對某些主管的讚美,其背後用意為何,各位可以自行判斷一下,何以有時候,我們會迷失在那麼多的資訊之中,或是美化的資料之內!當事人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或是,他真的意在言外,我們要聽的其實是「弦外之音」?我無意批評任何一位上台的朋友,然而我依然必須確切的說:一切終需面對自己的良心,即或良心的定義對每個人都不一樣。
我自己無疑也要再仔細想想,如何與大家一起繼續向前走去,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也才能讓大家更有自尊與快樂的面對「支援單位」這個相對比較落寞的名稱。週二,週三我希望能與各部門再單獨談談,「解決後續問題」才是問題的開始,也請大家真的仔細想想,而不是期望:我怎麼說,你怎麼辦!孔子很久以前就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聽其言,觀其行,言行一致,那才是真正在解決問題的人,只會說不會做,或是不會說也不不做,都不是正常的方法,最起碼,大家必須是會做不會說的人!而主管,必須是眼睛夠亮、看的清、看的明,是誰在說,是誰在做。各位,先想想,再說說,我们才能真的有貢獻的做些實在的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