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9, 2012
臨財毋苟得,臨難無苟免
東漢末年桓、靈之際,接連發生兩次黨錮之禍,天下名士因而「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其中除了李膺、杜密之外,也包括影響蘇軾一生的范滂。在此之中,有自願連坐的將軍皇甫規,也有投官就案的議郎巴肅,而得罪宦官的張儉,則惜其殘命遁走天涯,於逃亡過程,張儉望門投止冀求收留,然因收容張儉之故,「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足見張儉的遁走,確實連累多人受害,這其中還包括孔融的大哥孔褒在內!從此「張儉」二字,成了後世等同逃亡的代名詞。
明朝末年,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先後發生,東林黨人楊漣與左光斗,因與魏忠賢有所齟齬,遂誣坐收受熊廷弼賄賂一案而死於獄中。楊漣臨死前,有《獄中絕命辭》,其中「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幾句,說明其不躲、不逃也不會自殺,心中只有朝廷而無家私!「大笑大笑還大笑,刀斫東風,於我何有哉」則表現出其視死如歸的強烈氣魄!至於絕命辭中所提到的的「張儉」,探其文意,則多少是帶有輕鄙之味的!
清朝末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因密謀政變為袁世凱所出賣,遂與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同日問斬,譚死前亦有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同樣的,張儉二字再度成為頓逃的代名詞,而譚嗣同則表現出寧可殺身成仁,也不願連累他人的氣魄,「橫刀向天笑」一句,則明顯帶有易水送別一去不歸的蒼涼。此處「望門投止」的張儉,雖然看似可憐,但他人的性命,則又有何辜?如果只想到自己的逃亡,而不顧慮他人的身家,那確實不符合「臨難勿苟免」的古訓。
宋朝末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而不屈,傳車送窮北後在蒸漚歷瀾的土室中寫成《正氣歌》,而其死前有《衣帶贊》,其辭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於是文天祥終於如願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而仁義二字在隱匿多年後,竟然會在「白銀帝國」一劇中,由地底深埋之處挖起,並成為康家不可違逆的相傳祖訓!以此對照亡命天涯連累眾人的張儉,如果僅僅懂得「見曹氏世德已萌,乃闔門懸車,不豫政事」的避禍做為,卻不知成仁取義的基本道理,那又哪裡值得當時人的破家相護,以及後人的尊敬?
「不學張儉逃亡」、「望門投止思張儉」,再對照一下史可法、楊漣、譚嗣同,乃至講究仁義以為經商之道的晉商,那張儉是真不可學,不可思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