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 2011

天地有正氣,兄弟有義氣

電視上又開始播放替天行道的水滸傳,裡面打打殺殺,不管是官兵捉強盜,還是強盜打家劫舍,都很難想像那就是中國歷史上集文化之勝的北宋王朝。

當然,故事開始總要有個三山聚義的邏輯,所以鋪張出官逼民反的各種場景,但那些落草成為強人的水滸英雄,有些確實是被「逼」上梁山,有的則是被「賺」上梁山,還有的則是重新尋找立身之地,想要幹一番事業,殺殺貪官污吏自詡正義!但不管這些好漢是怎麼上的梁山,擁有什麼樣的超群武藝,又帶著何種血海深仇的背景,這些英雄畢竟還是血肉之軀,是必須吃飯與給養的,梁山上再怎麼可以「成甕喝酒,大塊吃肉」(第十五回),總必須有個經濟的來源才行!

水滸傳沒有多交代這些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有無做些什麼樣的正常買賣,但我們看到「打家劫舍」的字樣不斷的在各回重複出現,我們細看梁山兄弟,先後於祝家莊、高唐州、青州城、大名府、曾頭市、東平府經歷大小戰役,其中尤以遠離巢穴千里奔襲大名府,以營救入獄的河北玉麒麟盧俊義最為令人結舌!如果梁山「賊寇」都可以有這樣的千里出征能力,那彼等的後勤補能力便實在令人無法想像。千里奔襲,糧草器械、吃、住及隱密性都是問題,宋朝的官軍真的那麼腐敗無能,可以放任賊寇流竄至此?以八百里水泊的條件,魚產或許不成問題,但一旦「兵多將廣」將隊伍擴充至兩萬餘人,那些吃用的花銷便實在不可小覷,如此水滸英雄的財務規劃,到底是如何籌思的?又由何人進行操盤?

我們知道軍師吳用出謀劃策,談的還是行軍打仗的事,並沒有提及經濟或財務的議題,而攻下一城一縣後,重點也是搶奪糧食輜重,最終還是要運回到水泊梁山,據險固守。因此水泊聚義的基本邏輯,看來也只是圖個安身立命之所,並不似意欲推翻現有政權如唐時之黃巢、清時之太平天國所可比擬,而彼等所喊出的口號則是忠君報國,替天(皇帝)行道(正義),以期在擊退官軍累積談判籌碼後,透過招安重作良民!這種「以戰從良」的矛盾邏輯,也就難免落入高俅的借刀殺人之計,出征方臘後,水滸兄弟的實質戰力,便一個個在高俅的計算中喪失殆盡。

我們在第七十一回,找到了梁山糧食補給的答案:「若有錢糧廣積害民的大戶,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誰敢阻擋?但打聽得有那欺壓良善暴富小人,積攢得些家私,不論遠近,令人便去盡數收拾上山,如此之為,大小何止千百餘處!」原來梁山好漢所謂替天行道,其實一直幹的就是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做為,「何止千百餘處」一句,傷害的人會少嗎?而彼等心裡卻還一直想著回歸良民的身份,豈不知政治漂白的代價,其實不會是如此容易的!但,如果宋徽宗時的世道真是如此晦暗,小人成群而又居於高位,那就算金人不來攻掠,西夏不來擾邊,趙家的政權應該也不能維繫太久了。

水滸兄弟其實不是英雄,而所謂義氣,與黑道的圍事似乎也相差不遠,我們其實不需替這些亡入水泊的好漢太過難過,但真要替喪失正義的宋代司法同聲嘆息,更要替皇帝老兒的未來一掬同情之淚。劫富濟貧不是正義,打家劫舍更不是,出口鳥氣因而殺人放火的私刑也不是,至於替天行道,如用「哥哥」、「兄弟」的義氣來執行,那也只能在看小說時鼓掌叫好,現實生活裡,誰不是避之唯恐不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