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4, 2010

擂鼓三通,力盡千槌

《三國演義》中,劉備徐州一戰大敗於曹操,遂與關、張兩位兄弟失散,不得不隻身投靠冀州袁紹,而後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單騎走天涯,好不容易到達古城,卻以背信忘義投曹之故,為張飛阻於城下,當下約定需於擂鼓三通之前,斬下追來之蔡陽,方可示其忠悃之心,桃園之義!

電視劇裡,張飛在城上擂鼓,顯然擊鼓不只一下,那「擂鼓三通」!到底要擊鼓多少才是一通?這件事看起來不重要,但要是張飛擂鼓三通之後,而關羽還斬不了蔡陽,那以後兄弟古城相會的事,恐怕也不會發生了!古人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所以「一鼓」也就是一通,到底打多少下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是不能亂打的。

打鼓,不是一般人都可勝任,而是必需由授命之「鼓吏」為之,這雖是個小職務,但在戰場上「敲邊鼓」,卻不用直接上戰場與敵拼命廝殺,相對來說也是個較為安全的職務吧!當年禰衡「擊鼓罵曹」,原本曹操是為了羞辱禰衡,所以才給了禰衡一個「鼓吏」的職務,不料卻成為禰衡反將一軍的手段!禰衡當年不穿上衣狠敲大鼓,倒也技驚四座引人側目,而日本鬼大鼓的男性表演者多半也不穿上衣,看來這種「脫衣文化」也是中國狂士禰衡所傳過去的吧!

打鼓可不是件簡單事,戰爭用的「戰鼓」,有直立的,也有平放的,槌鼓之人,如果膂力不足,敲出的聲音必然萎靡不振,那這個鼓吏不受軍法懲處恐怕也不容易,所以鼓吏,真不是人人都當得的。此外,我們也可以預期,水平而敲直立的鼓,比向下而敲平放的鼓會更耗氣力,而「戰鼓頻催」中所謂的戰鼓,多半是直立式的鼓,這點電視劇的考據工作,做的到也挺踏實的。至於「鼓」這個是字,如果細看一下,它本來就是直立的形狀,右邊的「支」是個「手拿槌」的象形,左邊則是一個「圓形鼓立於支架之上」的實際白描,而且鼓的上方還插著羽毛呢!

古人「一通」是為三百三十三槌,三通則為一千槌,如此擂鼓三通,則整整敲了一千下!試想一個鼓吏用力咚咚咚的槌上三百三十三下,能不累嗎?如果真的只用一個鼓吏擂鼓,那真是會再而衰、三而竭了!好在行軍作戰,一般也配有鼓吏六人,一來可以輪流擂鼓有個替換,二來萬一鼓吏陣亡,也不至無人擂鼓了!在古代戰事中,「擊鼓進兵」可不是一直猛槌戰鼓,也是有急有緩,有疏有密,所以《詩經.邶風.擊鼓》上說:「擊鼓其鏜 踴躍用兵」,是在用鼓聲的急緩,進行指揮作戰呢!古代沒有電子通訊設備,但有令旗、有鼖鼓、有號角,再加上指揮官的肢體語言與嘶吼聲而已!鼓的責任,其實還挺吃重的。

若有機會敲敲直立大鼓,近距離感受一下古代鼓吏的工作,以及那種手酸臂麻的感受,下回還有誰敢說「敲邊鼓」是件容易的事呢?!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行己有恥,誰毀誰譽

高中期間,在戚宜君《文人逸趣》一書中,曾讀過左宗棠不為人知的一則故事,略謂光緒年間,左氏伐新疆,軍次某地,安營後巡視地方軍情,見一老者於大樹下與人對弈,並旁立一榜曰:「天下第一棋手」。左氏善弈,技癢難耐,遂自請與老者對弈,老者不敵,左氏乃笑對老者說:「你那塊牌榜可以取下來了」,老者依言取下。而後,左氏定新疆大勝而還,途次舊地,見老者再度懸榜下棋。左氏詫異之餘再度請弈,然竟三戰皆墨,遂對老者說:「不意長者棋藝進步如此!」老者徐曰:「當時知公有要務在身,故避其鋒,以全其功,是以小讓耳!」左氏聞言後羞赧而退。

大約在同時,也曾讀過短篇英文一則,故事裡描述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率軍與英軍作戰,因局勢受迫而需移轉陣地,然部隊於過河之際,炮車卡在河底石縫而無法動彈。此時,只見一位軍士在旁大聲喝斥士兵用力推車,但自己卻不出力!華盛頓見狀,遂問這位軍士「為何不上前幫忙?」軍士於是說:「Sir, I am a corporal!」華盛頓聽後,不發一言,隨即捲起袖子與其他士兵,一起努力將炮車推上河岸,再而後喚來那位軍士,卻只說了一句話:「Sir, I am a general!」

每當我看到他人有驕矜之情,或是自身因故而有所計較之時,總會不自覺的想起這兩則故事。人的一生,有多少人在暗中「忍」你、「讓」你、「幫」你,如果對方不向你明言,自己又何曾知道?左宗棠所遇見的那位老者,有著什麼樣的氣度?如果左氏不曾途次舊地,那他這一生,也就不知道有這麼一位老人家,竟以藉故輸棋的方式,暗暗的幫助過他了。同理,戰爭期間的華盛頓,於戰事困頓之際,不計軍銜,同士卒之所苦,而能以幽默方式掙得軍士、士兵的尊敬,這位砍櫻桃樹的總司令,又有著什麼樣的格局?

金庸《天龍八部》裡,隱身在少林藏經閣中的「掃地僧」,姓啥名誰?竟能點化蕭遠山與慕容博兩人積年之願與怨,蕭氏有殺妻之仇,慕容存滅國之恨,如此不共戴天,未料僅僅數言,便使二人戾氣盡滅,皈依佛門,抖落世間恩怨。然而留在俗世的蕭峰,卻因忠義兩難刎劍自盡,而執迷於復國大夢的慕容復,則黃樑夢碎失落成瘋。如此,掃地僧的點化,對蕭氏及慕容父子,倒底是幫助?還是傷害?如果是幫助,幫助了什麼?是傷害,又傷害了哪些?人世間是非曲直的拿捏,誰人有掃地僧的智慧?我們的願與怨,得靠何人點化?

「要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要感謝那些幫助你的人」,這些是誰說的?又都是說給誰聽的?不論是傷害或是幫助,只要能夠讓我們認識自己、瞭解人生百態,我們都當由衷感謝!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真切體會,什麼是傷害,什麼又是幫助?

大學畢業之際,當時將預官考試的成績單,一一轉交給同班同學,在我將成績單交給何姓同學時,他迷惑的看著我說:「我不預期你會這樣做」。沒錯,能不能幫,想不想幫、願不願幫,都在一念一間而已,我們確實不能預期別人應當幫我,也不應假設別人是在傷害我,如能把自己的心擺正,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的態度弄對,行己有恥,那誰毀誰譽,則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