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讀《聊齋誌異》時,見蒲松齡在序言中即寫到:「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三閭氏是自沈汨羅江的屈原,長爪郎則是唐朝詩人李賀,但蘿、荔卻是什麼?
呂湛恩替《聊齋誌異》所寫的註解,將蘿、荔的出處指明為屈原寫的《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如此,蘿、荔必然是山裡面到處可見的植物,才可能隨意採摘披帶在身上,並因而看起來像鬼一樣。在清代梁紹壬所寫的《兩般秋雨盦隨筆》一書中,替「薜荔」做出解釋如下:「薜荔,蔓生墻垣,俗名巴山虎,山谷間多有之。《楚辭∙山鬼》云:『被薜荔兮帶女蘿』是也。」這裡的巴山虎,就是俗稱的「爬山虎」,所以薜荔顯然是攀附性質的蔓生植物。以下是薜荔蔓生於牆壁上的實際狀況:
其實「薜荔」也就是俗話中的木蓮,而台灣的愛玉也是薜荔的變種,所以梁紹壬又說:「薜荔所結之果,俗呼鬼蓮蓬,杭人取其子,沁作涼菜,名目蓮豆腐。」可見薜荔的果實因長相與蓮耦類似,所以多了個「鬼蓮蓬」的說法,至於將其種子拿來做菜(目蓮豆腐),在中國應當早已經傳承多年了,這個沁作涼菜的目蓮豆腐,當無意外,應該也就是我們所俗知的「愛玉凍」吧!梁紹壬是清代道光年間錢塘人氏,而目蓮豆腐則是會稽山的土產,梁氏用杭州名菜來解釋薜荔,至少對杭州左近讀楚辭的人而言,當可會心一笑,而我們用愛玉凍來說明薜荔,相信大家也可從此了然於心。
至於女蘿,其實就是「松蘿」,一般是附生在松樹之上,而大眾所俗知的「菟絲」也是女蘿的一種,《詩.小雅.頍弁》上說:「蔦與女蘿,施于松柏」、「蔦與女蘿,施於松上」。而《毛傳》中即將女蘿解釋為:「女蘿,菟絲,松蘿也」,將女蘿的別名說的很清楚。如此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何以孔子會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了,《詩經》裡面,確實有各式各樣的鳥獸草木之名,那篇起首的《關雎》,指的就是魚鷹,至於魚鷹在河之洲的目的,為何與君子好求扯上關係,大家自己想想就知道了。只是,我們不知道當時屈原在山裡頭所看到的女蘿與薜荔,實際上到底是哪一種附生植物!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見,將這兩種長長的蔓生植物蘿與荔,從頭上一路披掛到身上,或是如呂湛恩所說:「披薜荔之衣,以菟絲為帶」,確實是很嚇人的!我們甚至可以合理想像,當時屈原所說的「山鬼」,其實很可能是看到山裡尚未開化的「原住民」了!以下是屈原可能看到的女蘿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