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8, 2020

君子慎獨,靜思多得


術後養病於家,足不出戶已一月矣,雖說有網路與視訊依舊可以處理公務,但閉門謝客獨自一人,在面對無可代受的病痛中,自然也有種難言的孤寂!此其間,「君子慎獨」四字時常縈繞在心,也許真的只有在全然獨處之下,自己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才能顯現出《禮記》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的實際情形。

有機會靜心體會同仁間的對話、貼圖,以及反應,忽然間又體悟了禪門:「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可傳卻又無法言傳的感受!人的反應及心態,在所有的對話、貼圖及反應間,不懂的人,迷霧一團,懂的人,抿嘴笑笑,因為看穿其中的機巧後,實在也無從隱藏其本意。佛曰:「不可說」,那其實是不願說破而已,說破了,當事人自行體悟的感受也就無有了,不是自己體會的,學到的總是少那麼一分!

古人在獨處的時候,會想些什麼?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對應過的人?還是是是非非,起起伏伏,對對錯錯?人與人,有合有不合,不合者則「對面隔山丘」無話可說,合者則「夜半虛前席」聽之不厭,人與人間的相處都有一個自我,也必然有一個對我,衡量他人之時,所用的標準又何在?又如何期許自我在看待另一造的時候,所用的是合宜的標準?歷代黨爭,相互詆毀或彼此傾軋,為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扞格,是仁義與利益的對衝,還是權利與名位的爭奪?一旦居處上位,對於是非的衡量,那把尺的刻度與基準,是極為重要的。

諸葛治蜀,以明法、用法而知名,是以陳壽《三國志》評價諸葛:「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而張儼與袁準在討論諸葛治蜀的得失時,袁準也稱道諸葛:「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可見不是不能用重法、嚴法,而是事前是否曉諭的清楚明白。諸葛在其文集內,有《自勉》一篇,這該是其慎獨時所悟出的道理:「聖人則天,賢者則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要自己找到師法的對象,並且要切忌不能成為驕者、妄者、多語者、自奉者、賞無功者、罰無罪者、喜怒不當者!其中,「不賞無功」,「不罰無罪」,賞罰分明下,當是民心「悅服」與「不怨」的根本原因。

「夫人善於見人,而闇於自見」,能夠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時刻警醒自己的人,看人也才看的清,看的明。諸葛一身操持蜀國軍政大權,在魏吳的環伺之下,用人舉政實在不能不慎,另一篇《知人性》中,他以自身的經驗,寫出了七項「知人之道」: 
一、「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用閑言雜語各類八卦,看看當事人的看法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用機巧言辭辯駁,看看他會不會改變想法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用已定的計謀詢問,看看有無更高的見識 
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告知即將來到的禍事,看看當事人的勇氣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看看當事人在酒醉後的性情行為如何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看看當事人在利誘下的廉潔狀況如何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看看當事人對約定事項,是否有信用

諸葛檢討自己方有《自勉》一文,借鏡於古乃成《知人性》一篇,這些都必須在慎獨的「靜」中得來,無怪乎他在《戒子書》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靜字:「靜以修身」、「寧靜以致遠」、「學需靜也」!「靜坐」顯然不是冥想,諸葛在山林隱蔽的隆中,想必已然靜思而多得,方有天下三分的大策略。

余於此番病中,可謂靜極思動而不能動,實則雜思翻騰而不能靜,何其不耐與無奈哉!只能繼續默坐於桌前,以公務為念並持續叨擾他人,此時身獨而實不獨,心欲靜而誠難靜,但願病體早癒,重得一個真正的靜字,並能享受慎獨後的神思!